英德赖翠芬王俊凯就读的学校学校

&|&&|&&|&&|&&|&&|&
广东英德浛洸镇府被指贱卖千人强校搞房地产
南方农村报4月13日报道:榕树枝头传来几声清晰的鸟啼,衬托出校园的安静。广东省英德市原浛洸一中教学楼里空无一人,操场上的杂草已经淹没足踝,只有宣传墙上,稚嫩而杂乱的粉笔字还诉说着从前的热闹。
从这个学期开始,浛洸一中已经不复存在。而其地皮,也很快将让位给高耸的商住楼。这是浛洸镇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将一中与二中合并,组建浛洸镇初级中学。一中原址20多亩土地,大部分将被用以开发房地产项目。
拆学校搞地产——对上述决策的简单解读,使这个中小学布局调整举措,从一开始便充满争议。
强校并入弱校
黄金地被贱卖?
浛洸镇坊间传言,一中20余亩地皮已经卖给房产商,总价为450万。许多人认为,原浛洸一中位于镇区黄金地段,实际价值不止这一数字。
对于贱卖一说,浛洸镇主管教育的副镇长赖日标称,作为国有土地,原浛洸一中地块还没有出售。目前甚至连土地价值评估等前期工作都没做完,最终拍卖价格“要根据竞标的情况”。
虽然镇政府否认原浛洸一中土地已经出售,但种种迹象显示,一位黄姓的本地房产商,已经对该地皮志在必得。原浛洸一中负责人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该黄姓商人之前找到学校,询问住在学校的老师们是否愿意以每平方米1000元的价格买下位于校门处的宿舍楼。
赖日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浛洸镇正致力于打造清远市教育强镇,而必要条件便是建设一所市一级中学。为此,浛洸镇决定将浛洸一中与二中合并,组建新的浛洸镇初级中学。
同时,原浛洸一中搬迁也被认为是当地优化镇区规划的一项举措。2004年后,浛洸镇分别请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规划设计院给浛洸镇做发展规划,二者都提出将浛洸一中校址盘活。这次搬迁,便是浛洸镇落实发展规划的具体步骤。赖日标表示,原浛洸一中22亩土地中,有15亩用途被设定为商住楼用地,另外蓬莱寺塔附近的7亩,将用来建设文化公园。
历史上浛洸一中的教学质量向来较二中强一些,为何不是二中迁至一中?如此悖于常理的撤并举措,也加深了人们对镇政府撤并一中真正动机的猜疑。
对此,赖日标解释说,一中位于镇区,一面是人民路,一面是千年古塔蓬莱寺塔,两面是鱼塘,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一中占地面积22亩,学生总数1250人,生均校园面积仅为11.7平方米。而按照市级初中办学标准,生均校园面积须达23平方米。“一中连这个基本的条件都达不到,怎么办学?”而原二中占地68亩,且目前正在征地40亩进行扩建。
先合并后扩建
新校“消化不良”
沿着一条水泥路,穿越农田和高架铁路,过了浛洸大桥,便是原浛洸二中——现浛洸镇初级中学所在地,距离原浛洸一中大约3公里。
4月8日中午时分,浛洸镇初级中学初一学生李华(化名)叫上七八个同班同学,在离学校几百米外的小商店门口玩耍。他们大部分是原浛洸一中的学生,家在镇区。一中搬迁之后,他们不得不选择在新校寄宿。
李华说,原一中的有些学生因为嫌这里比较远,便转学到更近的英西中学或者去了英德市区学校,有的就干脆不读书了。原浛洸一中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本学期约有200多原一中学生流失,其中一部分直接辍学。
这个数字被浛洸镇初级中学校长李东汉和浛洸镇副镇长赖日标断然否定。“绝对没有辍学现象。”原浛洸一中有学生1250人,原浛洸二中有学生1604人,合并之后,目前浛洸镇初级中学学生总数为2776人,减少学生78人。均为转学,而非辍学。
4月8日下午两点,浛洸镇初级中学午休结束的铃声一响,一群女生便提着塑料桶冲到校门口旁的水龙头前,将桶摆成一排。
学校门卫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学生在排队等待热水冲凉。两个学校合并之后,校舍等公共设施并未扩容,因此,排队提水冲凉成为常态。
而在初级中学A1教学楼前,不大的坪地上,便有7个班级一起在上体育课。没有操场和草坪,拥挤的人群在一个极小的圈子内绕圈跑步。
李东汉校长承认目前初级中学的公共设施还未配备齐全,但表示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他承诺说,拍卖原一中土地获得的资金,大部分将用以投入教育,“一分不剩”。
教师宿舍将拆
押金滞期不退
原浛洸一中被撤,波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这里的老师。原校址被拍卖后,42名教师居住十几年的宿舍楼也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来到新学校之后,原浛洸一中教师(化名)的心情一直不好。“100%教师都不同意撤并。”王华们之所以强烈反对原一中搬迁,不仅因为路途变得遥远,更由于教师住房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在原浛洸一中,42名教职工居住在位于校门和校园内的两栋宿舍楼里。1990年代中期,原浛洸镇教办在收取每人1万到2.5万元不等的押金后,将宿舍楼免费提供给教职工住宿。在学校搬迁一事板上钉钉之后,镇政府与相关老师召开座谈会,承诺在2009年8月前退还押金,并给予每名老师3000元的一次性补偿,用以在找到新家前临时租房。
但是,如今距离镇政府承诺的时间已经过去8个月,仍然不见押金退还,这让王华感觉很纳闷。赖副镇长就此解释说,镇政府经济不宽裕,目前是举债办教育,因此没有及时支付。42名教职工押金共计52.8万元,将从原一中地皮拍卖款中列支,时间也不会太远。
当时,原浛洸一中教师们也向镇政府要求在原二中处划拨一块地皮,让教师集资建房,但没有获得允许。于是,许多教师便只好在浛洸镇购买商品房居住。当地商品房均价为每平方米元,买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需要花费10万元左右。
赖日标副镇长认为,浛洸镇初级中学教师目前工资为两千多元,一个月工资便可在浛洸镇买2个平方米的住房,“压力不会很大。”
目前,仍有一些教职工坚持住在原浛洸一中宿舍楼,曾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家三代人都在原浛洸一中工作,对一中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肯定不搬,如果他们来硬的,我也来硬的。”(来源:南方农村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广东作家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大爱人生的别样精彩/蒋馨舜
点击数:1438&&&&更新时间: 16:06:45&&&&
记英德市残联副理事长叶翠莲
&&&&&&&&&&&&&&&&&&&&&&&&&&&&&&&&&&&&&&&&&&
与正常人一样,残疾人有同样的人格尊严,有同样精彩的人生。只是因了身体缺陷,因了世俗偏见,因了遭人轻蔑的自卑,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爱,需要更多的扶助和激励。叶翠莲,英德市残联副理事长, 广东省残疾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第三届人民满意公务员、清远市残疾系统先进工作者、英德市优秀共产党员。十多年来,她用自尊自强的信念,带给残疾同胞希望和温暖;她用亲情般的至爱,书写了扶弱助残的大爱人生。
从外企到残联,她成了残疾人的“娘家”人
叶翠莲原是英德粤英公司属下的一个部门经理,月均收入1800多元,而来残联,她每月工资只有630元;在粤英,她麾下云集近百号大专以上的年轻人,来残联,因编制紧人手缺,许多事情她得亲力亲为;在粤英,公司给她配了一辆专车,而那时的英德残联只有唯一一台老旧的工作用车。
粤英董事长多次找她谈话,以提升职务和待遇来挽留,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亲朋好友轮番劝,可她毅然决然,很有几分壮士出征的豪情。
到残联的第一件事,时举办一期弱智儿童培训班。开班那天,叶翠莲看到那些弱智儿童,一个个由亲属背着或扛着而来,上课时,这些孩子东倒西歪,要么站不起,要么坐不稳,还有的一把口水一把鼻涕地流……
此情此景,叶翠莲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头漫涌。陡然,当经理与当残疾人康复工作者的巨大心理落差悬在心际。苦闷、彷徨、焦虑、烦躁,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找到时任理事长陈昌娣倒苦水。
陈昌娣说,当时就是因为看中了她这个人宽厚仁慈有爱心,有工作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残联需要这样的人。
告别陈昌娣,叶翠莲食不甘味,天天咀嚼她的话。
叶翠莲深深知道,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太需要社会的关注。她下决心要将残联建成残疾人真正的“娘家”。
不久,叶翠莲组织一个大部分由残疾人组成的爱心演出团,开展了“99爱心巡回演出”活动。这次活动的许多节目都是根据残疾人的自身经历创作而成,自编自导,剧情真切,贴近生活,赢得无数掌声和感动泪水,使残疾人以及残疾人工作得到了广泛的理解与认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之后,叶翠莲又组织了一次“送光明”行动。她联系省城专家到英德为白内障病人“送光明”。这次活动给了叶翠莲太多的震撼和感动。一些扶来的、背来的、扛来的白内障患者,见到光明后,有的纵情高歌,有的泪流满面,有的颀然四顾……一个三十多年没见过天日的老人抱着叶翠莲说:“是你让我重新见到了光明,你是我的大恩人,祝恩人长命百岁!”老人泪水滂沱,泣不成声。
动人的场景,真情的祝福,叶翠莲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特地走村串寨搞调研,把英德市白内障的情况写成专题报告。这个报告不仅有数字,有实例,而且字里行间浇铸着她对白内障患者的款款深情。省残联领导看到报告后,被感动了,决定以扶贫的方式给英德以倾斜。那时,省的标准是每个患者一千元。叶翠莲知道,一例一千元的费用肯定不够。怎么办?如果做不了,这不仅会辜负很多人,而且以后再想争取这些指标难度会更大。想到这里,叶翠莲揣着惴惴之心去找合作医院,以期可以以千元一例帮助白内障患者解“眼前之难”。不出所料,她找了好几家医院,没有一家愿做这样的赔本生意。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闪念间,她的脑际亮过一道希望之光,她突然想到武警驻英德的一家医院。于是,她决意要去这家医院试试看。出发前,她把要说的话在心理“彩排”了无数遍,意求一气呵成,情动院领导。来到医院,找到院长,此时,叶翠莲心跳加快,脑子似乎一片空白。好在杨粤飞院长平易近人,一脸的坦诚让人如沐春风。
“这是个……没钱赚,而且……还要赔本的生意,但这些患者……太需要……渴望光明;只有他们康复了,他们的家庭才能脱贫致富。我知道,人民军队爱人民,这手术你们看是做……还是不做?”尽管彩排了无数遍,但这一次,她还是语难成句,不利索,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杨院长知道她那颗诚挚的爱心,笑着说:“叶理啊,你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赔本也得做啊!”
听到这席话,叶翠莲的心海里波光潋滟、一片蔚蓝。她上前紧紧地握着杨院长的手,激动地说:“我代表白内障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感谢你们了!”
从此,英德每年都要做一批这样的手术。如今已有5000多名患者见到了光明。不久前,英德市被评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
她是残疾儿童的“妈妈”
都说十聋九哑。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他感知世界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对聋哑人来说,在无声的世界里,在有口难言、无法正常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盼的时候,那将是怎样的灵魂煎熬和心理隐痛,尤其是对这个多彩世界心怀梦想和憧憬的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造化的无情和残忍!
叶翠莲在残联主要分管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她深深知道:少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残疾儿童是少年儿童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弱势中的弱势,他们需要呵护、需要关爱、需要蓝天下的幸福时光和快乐生活。
叶翠莲也深深知道,聋哑儿童康复是属于一项抢救性工程,这些孩子越早治疗,康复效果就会越好。然而,要做好这件事却远非想像的那样容易。
许多家庭因为家有残疾人而心存顾忌,生怕“家丑”外扬让人看不起,孩子都七、八岁了,可家长却从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为了让孩子能及时治疗,叶翠莲多次上门,不厌其烦地给这些家长们讲道理,讲康复训练所取得的不同程度的效果,同时反复强调孩子错失康复时机后,造成终身残疾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严重后果。
为了尽可能给更多的聋儿进行语训,叶翠莲甚至利用休息日与语训部的老师们一起上门,向聋儿家长宣传“十聋九不哑”的道理,宣传聋儿语训的最佳年龄。尽管有的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时叶翠莲一行还会吃上“闭门羹”,但叶翠莲不愠不怒、不离不弃,一次次上门、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
叶翠莲还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机会、各种途径宣传康复知识。她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培训班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康复知识有声有形,入耳入心。
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叶翠莲春风化雨般的真诚,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使这些家长不仅能牵手孩子走出家门,而且还主动把孩子送进康复中心。
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难,但头痛的经济问题是横亘在叶翠莲心头最大的难。叶翠莲知道,这些孩子的家庭往往十分贫困,根本没有能力承受康复训练的费用。当她了解到这些孩子家庭状况后,就急孩子所急,想孩子所想,积极向社会筹措资金,争取善款和康复所需器材,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康复训练。
聋哑儿莫琪,先天失聪,当时全家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经过叶翠莲耐心开导,莫琪一家慢慢地接受现实并配合康复训练。
莫琪家庭困难,叶翠莲经过多方奔走,终于得到了台湾一家慈善机构的捐赠,莫琪植入了一台价值二十余万元的人工耳蜗。这是当年全省仅有三台的人工耳蜗指标中的其中一台。
能让女儿走出无声世界,莫琪父母感激涕零。
女儿能听到声音后,莫琪父母想把小莫琪送进幼儿园。他们去了好几家幼儿园,可没有一家愿意接收,原因是担心莫琪说话不利索怕影响学校形象。于是,莫琪父母又一次找到叶翠莲,求她帮莫琪找一所幼儿园就读。
为莫琪入园,叶翠莲到处打探到处求情,最后,英州幼儿园接收了莫琪。听说为莫琪治病家里花了许多钱时,英州幼儿园还免收了莫琪的学杂费。
现在,莫琪已经很爱说话,整天叽叽喳喳,像只快乐鸟。莫琦常叫妈妈带她到叶翠莲家玩,要叶翠莲给她唱歌跳舞讲故事。在莫琪幼小的心灵里,叶翠莲是个像妈妈一样可亲可近的人。
经叶翠莲与她的同事们的努力,语训后的聋儿们都得到了满意的康复效果。聋儿蓝心蕾经康复后,达到了听觉评估二级、言语评估一级的效果,可以像正常儿童一样入校读书。蓝心蕾的母亲对叶翠莲说:“叶理,要不是你,我这孩子就不会有今天;你对孩子有再造之恩,孩子以后就管你叫‘妈妈’了。”这样的真情告白是许多家长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激。
像聋哑儿童一样,脑瘫儿童康复也是一项抢救性工程,孩子越早训练,康复效果就会越好。然而,脑瘫儿童的家长思想工作却更难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脑都瘫了,一切都将于事无补,所谓的康复训练无异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基于这样的偏激,在三番五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叶翠莲就带一些康复后的孩子去见那些固执己见的家长。一番眼见为实后,大多数家长都既愧又喜,继而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康复中心。
一个叫林琳的小朋友,由于脑瘫,3岁的她还坐不起来,父母心急如焚,带她四处求医。林琳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为她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一身的债。也难怪,为治林琳的病,林琳该吃的偏方验方都吃了,该去的大医院名诊所都去了,可病情依然如故不见好转,父母对林琳的治疗已是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了。
得知林琳的病情后,叶翠莲叫康复人员上门做工作。谁知林琳父母不信,说人家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病,你们要来治,难道你们是神仙?一番喝斥后,就把工作人员赶出了门。工作人员很是委屈,回来后泪水涟涟地向叶翠莲倾诉。叶翠莲安慰好工作人员后,立马赶去林琳家。林琳父母阴翳着脸。叶翠莲从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说到治疗的必要性,从脑瘫患者的病因说到错失治疗最佳时机的严重后果。情真意切,林琳父母的脸色渐渐由阴转晴,说话的语气也平和了许多。这时叶翠莲趁热打铁地说:“林琳可以不去康复中心,我们残联康复人员免费上门服务。”
诚能动天,情能感人。林琳的父母终于同意让康复人员上门为林琳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林琳已能坐起来,继而慢慢地站了起来。
看到儿子的病情一天天转好,林琳的父母喜上心来,从而更加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现在,林琳不仅能自由行走,而且生活也能自理。林琳的母亲对叶翠莲说:“谢谢您救了我这孩子,这一生,您就是她的再生之母了!”说这话时,林琳母亲一脸的真情和感激。
叶翠莲不仅自己善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还常要求康复人员在感情上要善待患儿、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康复效果要力求一流。
江洋,脑瘫患儿,已近4岁的她还是踮着脚跟走路,话也说得不利索,家人四处求医,花钱如水,可她的病情始终不见一点半星的好转,家里人都以为她这一生就是这个样子了。叶翠莲得知这个情况后,叫康复人员上门服务。现在,江洋已读三年级,不仅学习成绩名前茅,舞也跳得相当不错。
到目前为止,在叶翠莲的不懈努力下,已有86名0―7岁的聋哑儿童走出了无声世界;139名脑瘫儿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俗话说,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幼年丧父。可年幼的李波不仅丧父,同时还失去了母亲。父母双亡,李波承受着双重的灾难,而那时的他只有6岁。6岁的亲情世界阴云密布,6岁的情感天空泪雨滂沱,6岁的他难以承受生活之重,后来,李波被人领养。
本来,被人收养的李波,已经结束了一段恶梦般的生活,可祸不单行,灾难接踵而至。9岁那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李波走在放学路上,不意,一辆卡车呼啸而来,李波躲闪不及,一阵晕乎,车轮碾过,从此,李波失去了一条左腿;从此,李波幼小的心灵就承载着不该属于他那个年龄的无边苦痛;也从此,他靠一根拐杖撑起风雨岁月,撑起苦难人生――这拐杖,撑着他一步一步念完小学、初中以至医学中专。
到了中专实习阶段,他想找家医院实习,可到处被人拒绝,原因是:他是一个残疾人!在百般无奈和无助之时,他和养母找到了叶翠莲。她听了李波的不幸遭遇后十分同情。
叶翠莲求亲告友,四处张罗,终于帮他找到一家实习医院。
李波穿上了白大褂,也穿起了希望和憧憬。他想,等实习一结束,自己就可以救死扶伤当个真正的“白衣天使”了。谁知上班第一天,当他去给一个病人打针时,病人始终不愿意,李波问原因,病人回答说“你是一个残疾人!我绝不会让一个残疾人来打针的!”李波瞠目结舌,呆立无语。半晌,理智告诉他,这是叶翠莲阿姨好不容易帮他争取来的实习机会,他要好好珍惜。于是,他想:不让我打针,我就去抓药吧。这么一想,他急匆匆一路来到药房。岂料,在药房,他又遭受到了同事们的冷嘲热讽。
这时,李波再也承受不了别人的歧视和嘲弄了,他跑到医院的一块空地上嚎啕大哭――他痛心疾首地哭诉着命运对他如此的不公与无情。
在绝望和无助中,李波又一次来到英德市残联找到叶翠莲诉说心中的积郁。他说:“叶阿姨,我本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回报社会,不料处处被拒绝,处处被嘲弄,我要是有一条腿该多好呀……”
看到这个苦命而无助的孩子,看到他那充满求助的眼神,叶翠莲也潸然泪下。她一边听着李波的泣诉,一边像母亲一样安慰他。而此时,叶翠莲已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李波装上一条假肢。
经过多方奔走,在省残联的帮助和牵引下,终于得到了深圳市叠石饮料有限公司的捐助,李波装上了一条二万余元的假肢。从此,李波的脸上绽开了会心的笑。
李波在心里早已将叶翠莲当作自己的母亲。每年的母亲节,李波都会以各种方式给叶翠莲送上一个祝福:祝叶妈妈节日快乐!
残疾同胞的一声声“大姐”,喊出了似海深情
石牯塘镇肢残人李启保,孩提时代患上小儿麻痹症,因当时家穷没钱医治,结果落下了重度残疾。
李启保的人生经历可谓坎坷不断。本来,李启保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中毕业时,按他的成绩,考个重点大学绝对没问题,可当时的高考政策却让他不寒而栗――因为残疾,他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
命运这把无情剑,伤的不仅仅是李启保的腿,还有他精神上的遍体鳞伤。
为了生活,李启保学修钟表。因天资聪颖,他很快就技精艺熟,后来,他靠精湛的技艺闻名乡里。
李启保是个身残志不残的人,他想干一番大事,他决定把十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进行投资。一番筹措后,他承包了400多亩土地种甘蔗。那年,风调雨顺,甘蔗杆粗叶茂、茁壮葱茏。望着田地里一片葱郁的气象,李启保丰收的喜悦从眼里甜到了心坎上。
然而,天意弄人,这一年丰收成灾,到了收蔗季节,蔗价大跌。这一次,李启保不仅亏了十多万元的血本,还欠下了4万多元的债。
这债压在李启保残缺的躯体上,也压在他伤痕累累的心灵里。
那年除夕,当别人在节日的鼓点和满地碎红的喜庆之中送旧迎新的时候,李启保的家里却债主盈门。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然而,家徒四壁的李启保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他对前来讨债的人说,我实在没钱还你们,能拿的你们都拿走吧。最后,他家里准备过年的几只鸡全部被“拿”走。
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捉弄了李启保。
得知李启保的遭遇后,大年初二,叶翠莲带着红包和年货亲自上门,她一边鼓励李启保振作精神,一边帮他出谋划策。听了叶翠莲的劝导和鼓励,李启保倍受教益,也倍感温暖,他开始走出沮丧、重振雄风。随后,由叶翠莲担保,李启保向英德市残联借了2000元,他用这笔钱作启动资金,种了10棵麻蕉,养了一群鸡、鸭。当年的“五四”青年节,叶翠莲还动员残联全体干部职工为他捐款,帮他购买肥料,并亲自送到他家里。后来,李启保的麻蕉种植发展到三千多株。从此,李启保又信心十足地走在奔康致富的大路上。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一大早,天下着雨,叶翠莲接到了李启宝的电话,当时电话里传来李启保气喘吁吁的急促呼吸声,叶翠莲还以为他出了什么事,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可李启保却乐哈哈地说:“大姐,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今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你打个拜年电话,你是我们残疾人‘娘家’的好大姐啊,祝大姐新年快乐!”叶翠莲知道,李启保家里没有电话,他家离公话亭很远,他是特地冒雨拄着拐棍走两三公里的路给她一个新年祝福的!那一刻,叶翠莲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精神受创,万念俱灰,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他(她)需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或帮助,而是心与心的热切呼唤,是温暖灵魂的感动。叶翠莲以她的真情真爱和不弃不离的执着,把一个个找不到活着理由的鲜活生命从死神那里救了回来。
舱虬酌鬃宓牟屑踩肆炙浚捎诿瞬患茫陨钍チ说男判模峁黄潞攘伺┮1痪然乩春螅朐俣茸陨薄U馐保凳胁辛懈雠斓际遣屑踩说闹拇蠼悖谑敲壬讼爰洞淞哪钔贰5绷炙坷吹讲辛竺趴谑保洞淞肓硗庖晃慌驹谔腹ぷ鳌?吹搅炙裤俱驳难雍陀怯舻难凵瘢洞淞阉约旱陌旃摇R唤旃遥烊丝煊锏牧炙烤椭北贾魈猓底约合衷诨瓜胨馈T矗炙吭诩易龉肱保蛏硖宀屑玻改付运侔愫腔ぃ值芙忝靡踩盟阜帧6奕撕螅煞蚰炅浯笏芏啵埠苌儆胨低ǎ偌由霞依锞美眩『⑹庇致湎铝瞬「鹑擞殖R砸煅难酃饪此L肆炙恳环岬那闼吆螅洞淞胨傧コぬ福溉松牟灰缀蜕目晒螅缸宰鹱园郧孔孕藕兔说目刹倏煽乜梢愿谋涞氖吕偷览恚⒏嫠咚惺裁蠢阉媸庇胨怠W詈螅炙柯亟饪诵慕幔厥傲诵判模庵螅炙棵恳欢问奔涠家虻缁坝胍洞淞阈亩福彩鲎约旱娜松形蚝托陆纯觥
当林水娇的儿子初中毕业赋闲在家时,叶翠莲帮其联系到岭南技校读书。因为家穷,缴不起学费和生活费,叶翠莲又一次专程找到该校领导,求校领导帮林水娇儿子找份勤工俭学的事做。见到叶翠莲这份热心,校领导同意帮忙,并将其安排在学校饭堂课余帮工。林水娇感慨地说,“叶大姐,如果没有你,我早已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了,是你给了我活着的理由,给我活下来的勇气,还给我一家人带来了希望。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你,我今后就把你当姐看了!”
人为希望而活着。绝望中的人只要有了希望和念想,就会增添勇气和力量。叶翠莲知道,残疾人承受的往往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在经受挫折遭遇困顿的时候,他们不仅需要安抚,需要活着的理由,更需要心灵的救赎和希望的牵引。
曾东娣,9岁时被火车碾去一条大腿,由于家庭贫困,13年得不到合理的赔偿,她悲伤至极。一天,她带着太多的眷恋和不能活下去的理由向铁路走去――她想卧轨结束自己苦难的一生。后来,被人劝了回来,有人建议她不妨去市残联找找叶翠莲,说叶翠莲兴许能帮她解决一些问题。曾东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想见见这个人的想法找到叶翠莲。果然,相见那一瞥,曾东娣就觉得叶翠莲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当曾东娣诉说她的经历后,叶翠莲慢慢地开导她,她们的话题从亲情到责任,从生命意义到人生理想,从自弃的可悲到自强的可贵……不觉间,那次谈话从正午直谈到暮色苍茫,几个小时过去,曾东娣终于愁眉舒展,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开始了自强不息的生命远征。从此,她的命运之箭飞向既定靶心,一个精彩的世界向她张开了怀抱。
叶翠莲亲自送她去广州学习射箭,后来,在省队训练一时间后,由于成绩特别优秀,不久,曾东娣就进入了国家队。随后经常参加国内的射箭比赛,还常常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赛事。一次,叶翠莲去看望曾东娣,总教练深情款款说:“曾东娣禀赋极好,是个天生的射击苗子,谢谢您给我们推荐了一个这么好的运动员。”
&2005年,曾东娣在巴西世界轮椅肢残运动会上获得了全能冠军,连获5块金牌!拿下奖牌的那一刻,她把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告诉叶大姐。
现在,每到一个地方参赛或取得好成绩时,曾东娣都要给叶翠莲发一条短信;每次从外地回来,她都要在叶翠莲家里住上一、两个晚上。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曾东娣对叶翠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大姐,是您给了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生活的希望,我这一生真的不知该怎样感谢您。而叶翠莲说,傻丫头,别总说这些话,你的成绩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当一个人临死都在惦念着另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被惦念的这个人不是至亲就是对他恩重如山的人。
残疾人郑中诚在叶翠莲的鼓励支持下成了养鸽专业户,眼看事业如日中天,可他不幸患了癌症。弥留之际,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家人说:“我好想最后见叶理一面”。叶翠莲接到他家人的电话,立即赶到他家。郑中诚拉着叶翠莲的手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大姐,真的好想好想见你一面,是你给了我们残疾人自强不息、笑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你是我们残疾人的好大姐,残疾人‘娘家’有你这样一位大姐,这是我们残疾人的福分啊……”
十多年来,叶翠莲为28位失去生命信心的残疾人点燃了希望的心灯,他们靠这盏不熄的心灯照亮了人生旅途,照亮了生命的长夜。
&&& 有一首《献给叶姐》的长诗,深情款款地抒发了残疾同胞对叶翠莲的深情和挚爱:“当我们走向您的时候/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们整个春天/原想撷取一片红叶/您却给了我们整个风林/原想亲吻一朵雪花/您却给了我们整个银色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是偏瘫老人的亲人
为了让偏瘫老人老有所医,叶翠莲想在残联建一个老年康复中心。然而残联没钱,政府也因财政困难拨款有限。叶翠莲与她的同事们一起多方奔走,向社会筹集善款和器材,聘请康复医生。2005年,在叶翠莲的努力下,英德市残联老人康复中心终于建成,这是全省第一个县级老年康复中心。
偏瘫老首先要过的是心理康复关,因为他们中许多人退休前是带“长”的领导。叶翠莲主动接近老人,和他们谈心。
有一位老人,原来是一个很体面的单位的老领导,他嘴角流涎,讲话走风漏气、含混不清,与退休前判若两人。老人死活不肯来,好说歹说总算勉强同意进康复中心,但配合治疗的主动性不强。一天,叶翠莲给老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问老人:“按年纪,刚过花甲,还有一段美好的人生岁月,可就是因为心态不平衡和缺少在位时的进取精神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您认为这样值得吗?”
老人泪眼婆娑,连连摇头。从此,老人不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还写了一幅“夕阳无限好& 老人当自强”的条幅贴在墙上励己励人。
还有一位老人,来康复中心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闷闷不乐。叶翠莲就经常去看老人,给老人端茶递水,为老人逗乐解闷。后来老人能自由行走时,他特地找到叶翠莲,说:“叶理啊,你这个康复中心还能治‘精神偏瘫’啊!要不是你解开我的心结,我肯定是不会治这个病的。对我们这些老同志,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谢谢你啊!”
来康复中心的偏瘫老人开始来的时候多是推着轮椅、柱着拐杖而来,而康复后大多都不用轮椅不用拐棍可以自由来去。
到目前为止,在叶翠莲的关心下,已有94名偏瘫老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
她帮助精神病患者找回尊严
“你是一把开锁的钥匙。”这是一位开锁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声情并茂对叶翠莲说的话。这话至今还缠绕在叶翠莲的脑际。
这个开锁的精神病人诗意地将自己被禁锢的梦想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情地抒发了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对叶翠莲的由衷感激和深深敬意。
确实,为关锁精神病人开锁的这把“钥匙”,解放的不止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有一道道隐形的“心锁”。
一位开锁精神病患者,二十多岁时,他带着满腔热情闯广州。在广州,他凭着一手不凡的厨艺,当上了一家星级酒店的厨师。后来,他与一个外省女子结婚并有了一个儿子。他对妻子情深意笃,不意,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妻子离他而去。他经不起这沉重的打击,患上狂躁型精神病,被关锁了12年。
2008年,英德进行全市性精神病患者摸底,叶翠莲得知该患者的情况后,决定对其解锁。当时,病人家属不愿意,怕他出笼后伤人。叶翠莲就耐心地做他家属的思想工作,她说:“作为一名残联工作者,我与你们家属心情一样,希望他能好起来,今天我们替他解锁,就是想让他去医院治疗。”前不久,病愈的他去看叶翠莲。叶翠莲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他是谁来。于是就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当他告诉叶翠莲姓甚名谁什么地方的人时,叶翠莲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容光焕发的人曾是个被关锁过十几年的精神病患者。他告诉叶翠莲这两年自己在家种菜,靠卖菜养家、供儿子读书,家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起自己能被开锁,他对叶翠莲千恩万谢,一再邀请叶翠莲到他家去作客。
看到这样的场景,听到这样暖心的话,叶翠莲心里无比的开心和满足。
十多年来,叶翠莲为40名关锁精神病人解锁,给886名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治疗。
她用兄弟情和姐妹爱把残缺的“翅膀”紧紧联在一起
心里想着一群残缺的鸟
您刚到残联的时候
我以为您很神奇
没想到您为我们这群残缺的小小鸟
无休无止地奔走
我们都知道
在奔来簸去的路上
您为我们放飞着梦想和希望
您刚来残联的时候
我以为您很神奇
到现在才知道
您那颗善良的心
始终都栓系在我们的身上
在这条不平常的路上
您踏平坎坷成大道
风雨彩虹啸天际
您刚来残联的时候
我以为您很神奇
&&&&&&&& 没想到您对这群残缺的小小鸟
始终不离不弃
我们都知道
您记挂的是我们
奉献的是自己
&您刚来残联的时候
我以为您很神奇
&&&&&&&&&& 没想到是您丰满了我们的羽翼
& 我们会牢记您的教诲
&&&&&&&& 自强不息,用兄弟情和姐妹爱
&&&&& 把残缺的翅膀紧紧联到一起
――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我们全体残疾人对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是赖展伟等人送给叶翠莲的诗,字里行间却洋溢着浓情厚意和飞翔的梦想。
群鸟翔空得有“头鸟”。叶翠莲想,如果让先富起来的残疾人来带动其他残疾人脱贫,这样,残疾人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会更高、信心会更足、希望也就会更大。于是,她决意要培养出一批残疾人的致富带头人来。
赖展伟,肢残,英德东华镇人。八年前,在叶翠莲的关心支持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为富而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与时俱进的经济头脑。他修过钟表,后来钟表行业日渐式微,他又华丽转身,做起木工继而卖起烟酒来。现在他又开了一家药店。如今,他家有小车、洋房,装修豪华的家里弥漫的是一派现代气息。
张仕委,肢残,也是英德东华镇人。原来,张仕委家里日子过得相当拮据。后来,通过自强不息、奋力打拼,他成了养鸡专业户,家境日渐殷实,现在家有别墅,还准备自费将两个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目前,大儿子已办好了留俄签证。&&
叶翠莲分别找到赖展伟、张仕委等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谈心。她说,残疾人光靠支助或供养是不行的,残疾人身体残疾了,但精神不能残疾,要自强不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的路来,而致富要有领路人,她想通过他们来带动其他人。于是,她与赖展伟、张仕委等人共勉,要把残疾同胞紧紧地团结起来。她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雁群之所以能在天空中惬意地群起而飞,而且能写出“一”字、“人”字来,就是因了它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智慧,而这种意识和智慧少不了 “头雁”的核心引领。这番话,仿佛雨后晴日,说得赖展伟、张仕委等人的心里澄明如洗。很快,这些“头雁”们就肩负起“头雁”的使命来。
做任何事情,要行动,必先心动。叶翠莲想,如果把一些残疾人带到先富一族人家去参观考察一番,他们肯定会心有所动,而对赖展伟、张仕委这些“头雁”们来说也是最好的激励和鼓舞。
几年前的一个春日,天气煦暖,景色明丽,叶翠莲带领一批有着强烈致富热情的残疾人来到赖展伟、张仕委家。叶翠莲让他们先看现场,看赖展伟、张仕委的药店和养鸡场,看二位的洋房和别墅,然后召开座谈会,让参观者谈观后感。座谈会上,大家都感慨万千,表示一定要向赖展伟、张仕委学习,自强不息,干出一番事业来,而赖展伟、张仕委等人在受到激励和鼓舞的同时,也找到了当“头雁”的感觉。
此后,叶翠莲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
在叶翠莲的感召下,赖展伟、张仕委等“头雁”们的引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叶翠莲发展赖展伟、张仕委为残疾人协调委员。赖、张二人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凝聚力。他们有什么想法都跟叶翠莲说,残疾人的心声和要求他们也能及时反馈给叶翠莲。根据二位提供的信息,叶翠莲有针对性地举行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开班之前,赖展伟、张仕委去各村各寨作宣传发动工作。残疾同胞培训回来后,赖、张二人对培训的情况还要进行跟踪问效。
根据他们所反馈的信息,叶翠莲把轮椅、拐杖和捐集起来的家具什物以及衣服鞋帽等集中到一块,然后叫上赖展伟开着私家车,一车接着一车把这些东西运去急切需要的残疾人家里,赖展伟也乐哈哈地戏称自己当上了“义务运输队长”。
赖展伟开药店,平时残疾人来买药,他一律按进货价出售。一开始,有人不信,认为十商九诈,所谓不赚钱的说法只是一种营商手段,后来时间长了,货比三家多了,大家就心明如镜、深信不疑了。
开药店,对各类药物的药理、药性、用法和疗效都得有所了解,时间久了,卖药的也就自然成了半个医生。对来买药的残疾人,赖展伟还特地义务为其解释病情。
张仕委经常召集残疾人到家里来聚会。聚会时大家畅所欲言,谈生活、谈人生,谈种养技术和做生意的心得体会。谈得兴起时,大家还会来一段吹、拉、弹、唱等才艺表演。
一些重大活动,赖展伟、张仕委等人都会邀请叶翠莲,而叶翠莲对他们的邀请,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参加。她知道,作为一个残疾人工作者,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走近残疾人,了解残疾人,才能真正将残疾人的心紧紧地拴联在一起。事实上,通过这些活动,叶翠莲真切地发现,这个群体太需要自我表达和心灵的释放,他们在感情上更需要相互温暖与支撑。叶翠莲深深地感到,要系紧系牢这根感情线,同样离不开领头人,离不开“头雁”。她要求“头雁”们在当好致富领路人的同时,还要做好情感和精神世界的“领头雁”。
在赖展伟、张仕委的引领下,东华镇的残疾人都情如一家亲。他们互帮互助、风雨同行。今年助残日,由赖展伟、张仕委牵头,东华镇举办了残疾人象棋联赛。这一天,叶翠莲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的内容是:叶理,今天是我们的特别日子,突然想起一个姐妹来,我和张仕委决定把象棋赛的二、三名奖金全部送给她,让她得到节日的温暖,并带去您的问候。发信息的人是赖展伟,去看望的那个姐妹是因车祸致残的徐冬勤。
张仕委说,我们残疾人之间的这种相互支撑源于叶理事长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这话不假。一次,在与张仕委、赖展伟等人开座谈会的时候,叶翠莲了解到东华圹下村贫困残疾人凌有添家的情况十分特殊,生活十分困难,她马上决定把座谈会转到凌有添家开。凌有添家有四口人,他本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废了一条腿;老婆患侏儒症;大儿子四肢瘫痪;只有小儿子是个健全人。
当走进凌有添家的时候,叶翠莲问寒问暖帮助他家解决生活问题、协助他一家办了低保,并鼓励凌有添要坚强不要放弃。凌有添一家非常感激,在叶翠莲就要离开他们家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哭了。后来,凌有添给叶翠莲写了一封感谢信。
尊敬的叶理事长:
在我家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你帮助我家办了低保,还带着一班残疾同胞来看我,你是我家的大恩人。
拿起笔来有千言万语,而千言万语也难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我只想对您说一声――谢谢你,叶理事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年又一年,我用残缺的身体背着大儿子读书,就在我渐渐老去,深感力不从心的时候,是你把轮椅送到我家,解决我大儿子上学读书的困难。在您的带领下,残疾同胞也把我一家当作自家人,赖展伟委员还送了一台电脑给我的孩子作学习用具。
季节轮回,又是一个春天。你再次带着一班人来到我家。问寒问暖,鼓励我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鼓励孩子勤奋读书树立远大理想。你视我们一家为亲人,你用阳光般的温暖融化了我冷漠的心,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我们的身体虽然残疾,但我们健全的心却能感受到你的关爱,能感受到你带来的党和政府的温暖。你关心残疾人的美德,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一个人民公仆“情为民所系”的形象,感谢共产党培养了您,培养了一个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人民公仆。
2010年5月15日
在叶翠莲及“头雁”们的关心帮助下,残疾同胞通过互帮互助,许多人都开起了商店、种起了水果、办起了养鸡场……有了自己实业的残疾同胞,他们有的脱了贫,有的致了富,还有还奔上了小康。
近几年,面对大量残疾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叶翠莲紧紧抓住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契机,积极推动残疾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16566名重度残疾人办理了医疗保险,为12000多名残疾人核发了二代残疾人证。
每当说起叶翠莲,残疾同胞都非常激动,用残疾同胞刘福源的话说,叶理事长对残疾人的好,那是讲不完说不尽的,很偏远的人都认识她,都念着她的好。在刘福源看来,叶翠莲对残疾人最大的好,那就是她把残疾人紧紧地联到了一起。
前不久清远举办了全市残疾人协调员培训班,培训结束时,英德30多个培训人员聚在一起,有人提议给叶翠莲打电话,结果电话接通后,30多人同声高喊:“叶理,我们爱你!”声音把其他县(市)、区的培训人员都引了过来。他们得知原委后,感叹地说:“难怪你们英德残疾人会这么团结!”。
在叶翠莲的支持和关爱下,残疾同胞自强不息,携手共进。用赖展伟的话说:“有叶理事长的关怀与支持,我肯定会把工作做好,否则对不起她,也对不起残疾同胞。过去,残疾的我们常受冷眼遭非议,饱尝歧视与嘲讽,有时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更不敢正眼视人。可现在有叶理的关怀和鼓励,我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我们自尊自爱自强,自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这些‘残缺的小小鸟’会把翅膀紧紧联在一起,飞得更高更远。”
&&& 关爱的阳光温暖了残疾同胞的心,也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古道热肠的叶翠莲用真心真情和真爱,赢得了残疾同胞的信任和拥戴,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助残情怀,彰显了一个人民满意公务员的人格魅力,也诠释了一个残联工作者大爱人生的别样风采。
(蒋馨舜,中文本科毕业,当过中学教师、新闻秘书,现供职于清远市委办公室。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第四届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代表,有作品获奖、转载及收入多种文集,著有散文特写集《边情》、长篇小说《网事》及《蒋馨舜小小说选》)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俊凯就读的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