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是什么意思?

         菊粉是一种新资源食品,因为缺少食用习惯,在食用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缺乏对问题的认识而影响食用,在此,小编整理一些菊粉食用问答,供食用人群参考。

新资源食品是指在中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食品。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卫生部主管全国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2009年3月25日,卫生部根据《食品卫生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发布卫生部公告2009第5号,批准以菊苣根为原料生产的菊粉为新资源食品。

2、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哪些?

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称为营养素。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水、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七类。菊粉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极易被肠道益生菌利用。

3、菊粉与膳食纤维关系?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是否可溶于水中可分为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非水溶性纤维,即不能溶解于水又不能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这类纤维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中;水溶性纤维,可溶解于水,并能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的一类纤维,常存在于植物细胞液和细胞间质中,主要有果胶、植物胶、黏胶、藻类多糖等。菊粉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是目前发现的最易溶解的膳食纤维之一,它同时是世界公认三大益生元之一,能够增殖肠道内益生菌,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

4、肠道菌群有什么功能?

人体肠道内生存着约1014次方左右的细菌,比人体细胞数量还多,种类多达500余种,这些细菌又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它们形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2005年以来,ScienceNature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相继报道肠道菌群的重要功能: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营养,调节代谢,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诱导先天性免疫,其功能相当于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人体的微生态不仅与感染性疾病相关,而且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就是损害人的健康。

5、什么是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名微生态调节剂,是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无害的益生菌或益生菌的促生长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可调整、重建肠道菌群间的微生态平衡。菊粉,属于广谱益生元,能被肠道中多种益生菌所利用,被世界公认为三大益生元之一。

6、微生态制剂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有什么运用?

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五、六版)均指出,在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中,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7、益生菌和益生元有什么区别?

尽管益生元、益生菌仅一字之差,且功能类似,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物质,益生元、益生菌,都可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但是两者的方式截然不同。益生菌是直接补充活性菌,但直接补充的益生菌是外来细菌,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不容易存活,而每个人的体质对外源菌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对待。益生元是肠道内“原住民”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粮食,可定向增殖有益菌,同时益生元又不能被有害菌利用。因此,益生元类产品更适合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

8、微生态能否调节肥胖?

肠道菌群与肥胖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导致人体肥胖的元凶是“致病菌”-阴沟肠杆菌等有害菌的增多,FIAF基因不能控制脂肪的进出,导致肥胖。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才是减肥的根本所在。

9、口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长期便秘,宿便毒素堆积,发酵产生臭气,肠道菌群失衡,幽门螺旋杆菌等压氧菌滋生,发酵产生硫化物,才是口臭真正的“罪魁祸手”!

 通常,慢性病的发生先从消化系统开始,因此,针对慢性病,有“肠胃中心论”之说。

11、便秘的危害有哪些?

正常每天应排便1-2次,超过24小时不排便形成宿便,宿便长期堆积在体内可产生30多种毒素,经常便秘容易引发直肠炎甚至肠癌、肛裂或痔疮、肥胖及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粗糙、痤疮、腹胀腹痛、口臭、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等174种疾病。

12、初食菊粉者为什么会出现腹泻、便秘?

人体肠道内布满了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但肠道空间是有限的,人体食用了菊粉后,益生菌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竞争失败的有害菌死亡时会释放大量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来抑制益生菌生长,这些毒素和代谢产物,可能会造成人体腹泻、便秘等不适,因而,短期食用菊粉,会误认为“无效”、“有副作用”。益生菌战胜有害菌,使有害菌数量大大减少,释放的毒素和其它代谢物也相应大大减少,达到肠道微生态平稳,需要一个时间,所以不能在益生菌与有害菌惨烈竞争时断了菊粉。益生菌彻底战胜有害菌后,要巩固这一成果,还需坚持食用菊粉,否则,益生菌缺少营养会逐渐衰弱,有害菌又会壮大起来,打破肠道微生态平稳,破坏人体健康。

13初食菊粉为何会引起腹胀、腹痛?

菊粉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在人体口腔、胃和小肠内不被消化吸收,在结肠被有益微生物利用。菊粉属于发漫类纤维,其分子式中含C、H、O三种元素,在结肠被益生菌利用发酵会产生一定的氢气、二氧化碳,便秘等肠道不通畅人群,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造成腹胀、腹痛。另外,我国有7.5%左右的人群患有肠易激综合症,以中青年人群为主,这部分人群肠道高度敏感,少量的气体就可能引发腹胀、腹痛、腹泻和肠鸣。因而,出现腹胀、腹痛时,要根据自身情况,从小量开始补充,待恢复正常后再慢慢增加剂量。

14、菊苣是怎样的植物?

菊苣,菊科菊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两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等功效。该植物耐寒、耐旱,喜生于阳光充足的地方。菊苣富含菊粉,国外以菊苣根为原料,去除蛋白质和矿物质后,经喷雾干燥等步骤获得菊粉。国内通常以菊芋(洋姜)根状块茎为原料生产菊粉。

可以用开水冲泡菊粉,因为菊粉不是生物,没有生命,是一种从菊苣根等植物中萃取出来的物质。菊粉的熔点为219.5℃,沸点563.5℃,到达熔点、沸点温度时,改变的是菊粉的物理形态,即从常温下的固态变为液态、气态菊粉。用开水冲泡菊粉,开水的温度只有100℃,不会改变菊粉性质,只影响菊粉的溶解度。菊粉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加大,10℃的溶解度约为6%,在90℃时约为33%,因而,用开水冲泡会发现溶解的快。

16、夏天菊粉为何容易结块?

    菊粉的熔点很低,只有219.5℃,夏天温度升高,菊粉分子的运动速率会明显加快,菊粉颗粒间的分子会加速相互渗透,这就容易造成结块。结了块的菊粉,虽然不改变性质,不影响效果,但溶解时接触水的面积减少,影响溶解速度。

17、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代表什么意思?

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是《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的强制标示内容,表示100克、100毫升或一份食物所含的某种营养成分与健康成人一天需求量的百分比,是消费者选择食品时的营养参照尺度。选择食品时,如果是健康成年人,可以以此为标准,如果是老人、小孩或患有某种疾病人员,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数据。如100克菊粉中标注含膳食纤维86克,根据《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人体每天摄入适宜量为25-35克,该种菊粉的营养素参考值即为(86÷25)×100%=344%。

18、菊粉的保持期多长?

菊粉是果糖聚合体的混合体,聚合度范围2-60,其在固态时属于固态食糖。《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第九条规定,乙醇含量10%以上(含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可以免除标注保质期。菊粉在固态时,只要不受到外界污染,它的成分难以产生变化,长期有效,人们不知道固态菊粉究竟要经过多少年才会发生变质,因而法规免除了标注保质期。市面上销售的菊粉,不管是天然萃取的纯菊粉还是添加过其它材料的菊粉,基本上都标注了25年的保质期,更多的原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需要,因为食品不标一个保质期,人们会误认为不是正规产品。所以,只要是天然萃取的纯菊粉,不管是否过了产品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只要性质未发生变化,效果就不变。

19、菊粉食用安全性如何?

2009325日,中国卫生部发布公告,批准以菊苣根为原料生产的菊粉为新资源食品,认定菊粉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欧盟健康委员会于1987年批准菊苣菊粉为新资源功能食品,用于改善日益严重的慢性疾病和肥胖人群;日本厚生省于1991年批准菊苣菊粉为“特殊保健食品”;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01122日发表公告GRN000044,指出其为公认的安全级功能性食品;200876日,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立法机构FSANZ允许菊粉来源的物质添加到婴儿配方奶粉、婴儿食品和幼儿配方补充剂食品中,并明确了各自最大添加量。

    菊粉的吃法没有讲究,可以做成菊粉糖吃、用水冲泡喝、做到面包里吃、下到粥饭里吃、加入其他饮料中喝等等,吃下去的菊粉不会被人体吸收,最后到达结肠被益生菌分解利用,成为益生菌的粮食。

菊粉的食用量同体重成正比,0.3/kg左右,具体食用量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及需求进行调整。卫生部2009年第5号公告批准菊苣菊粉为新资源食品中,公告用量为每天不超过15克,现菊粉包装用量项均以此文件规定标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给出的建议,一般为每天25-35克,其中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度提高到每天45-55克。世界粮农组织建议正常人群摄入量27/天;欧洲共同体食品科学委员会推荐标准30/天;美国防癌协会推荐标准30-40/天;中国营养学会颁布摄入适宜量25-35/天。

  22、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是一个什么机构?

199510月,国务院八部委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成立中国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组及合作开展项目工作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同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卫生部牵头,财政部、农业部等20多个各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参与组织成立了“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并开始工作。推行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RETA),根本宗旨是改善中国公众的营养状况。实施方式,由政府牵头,选择各行业内具有强大实力厂家参与,由企业将产品推向市场,协助国家普及强化营养食品,最终达到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办公室成立以来,已实施了食盐加碘、营养强化面粉、酱油加铁、食用油加维生素A、营养强化大米和微生态平衡促进项目。2007年启动的微生态平衡促进项目,主要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国民存在微生态营养衡状况,倡导食品与保健品中加入益生元,激活与增殖人体内的益生菌群,从而达到促进微生态平衡,改善公众营养健康目的。2014年,聚膳元牌菊粉,作为一款益生元,符合要求,被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推荐为营养健康倡导产品。

苏打,来自英文"soda",原意是钠盐。苏打水指的是含有小苏打(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市场上不同品牌、不同口味、不同配方的苏打水琳琅满目,让人如坠烟雾。年轻人偏爱苏打水独特的口感,年长者则更加苏打水的健康功效。

苏打水分为哪几种?碳酸饮料也是苏打水吗?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苏打水一般分为天然形成的苏打水和通过工业生产的苏打水两种。

天然含有碳酸氢钠(小苏打)及多种矿物质的弱碱性水,小苏打并非人工添加,且不允许添加其他化学物质。因此,天然苏打水的配料表里只有天然苏打水,没有碳酸氢钠、二氧化碳等其他配料。

在生产过程中,将小苏打等原料溶解、稀释后制成原料稀释液,然后将其与原水过滤和反渗透后制成的高纯水混合,经杀菌消毒后制成苏打水饮料。

根据中国饮料行业团体标准《苏打水饮料(T/CBIA 001-2017)》中的定义,苏打水饮料指的是以水为原料,添加碳酸氢钠调整风味,可充入二氧化碳,可添加甜味剂、酸度调节剂和食用香精(料)等,不经调色处理,不添加糖(包括食糖和淀粉糖),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制成的风味水饮料。

按照是否充入二氧化碳,通过工业生产的苏打水可分为含气(型)苏打水饮料和无气(型)苏打水饮料。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工业生产的苏打水和碳酸饮料中均含二氧化碳,但二者的生产工艺、酸碱度不同,碳酸饮料通常是在经过纯化的饮用水中压入二氧化碳,并加入食品添加剂后合成,呈弱酸性。

人们常说喝苏打水(碱性水)有益健康,但目前关于饮用碱性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证据较少。为了综合分析饮用碱性水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马博士健康团团队进行了一项定性循证研究。

马博士健康团通过检索医学领域常用的8个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符合条件的文献,最终纳入了年间发表的13篇文献。马博士健康团对这13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长期饮用碱性水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

2009年的一项研究证明,长期饮用碱性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年女性甲状旁腺激素和C肽水平,减少骨量流失,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2.长期饮用碱性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长期饮用碱性水能够下调血压升高因子醛固酮和肾素的水平,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改善血脂谱分布。一项研究发现饮用碱性水2-6个月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显著降低,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显著降低。

3.饮用碱性水有助于调理肠胃,降低出现胃肠道症状的风险。

三项研究发现,长期饮用碱性水能够改善大便质地,改善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有潜在影响。

4.有肾结石患病史者应避免喝富含钙的碱性水。

200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饮用高钙高碳酸氢盐碱性水2周后,尿钙和尿液渗透压明显增加,说明碱性水可能与肾结石复发有关。曾患肾结石者应避免饮用富含钙的碱性水,从而降低肾结石的复发风险。

5.碱性水可以增强水合作用,改善酸碱平衡和无氧运动表现。

三项研究发现,男性运动员饮用碱性水2-3周后,上下肢无氧工作能力提高、乳酸浓度和尿比重降低、电解质状态得到改善。201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运动脱水后使用碱性水补液效果好于纯净水。

循证结果提示,饮用碱性水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有助于肠道正常化,提高无氧运动表现,但会增加肾结石复发的风险。已有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次循证无法提出碱性水饮用的建议,还需要更多更加深入的高质量研究。

饮用碱性水对健康有利有弊,目前还没有碱性水的推荐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毫升,约7-8杯水。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类型的水,但喜欢喝苏打水的朋友也不要贪杯哦,白开水才是经济实惠的健康之选。

[1]闫心语,张娜,张建芬,等.碱性水对健康影响的定性循证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4-29.

[3]王豫廉.饮用碱性离子水对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影响的初步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2):565566.


授权声明 |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 | 马博士健康团 闫心语硕士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

·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 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 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糖的基本性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