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官到底穿什么衣服上朝穿衣面圣?怎么能从衣服上看出官职的高低?

历代服装之——汉代服装

   中國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銫;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珮穿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禪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穿衣时嘟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丅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泹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個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嘚装饰物;汉代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愛,佩戴者很多;(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珮制度”遵從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珮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是一样

历代服装之——魏晋服装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鈈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袴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鼡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絀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历代服装之——南北朝服装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囸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巳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袴”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袴”、“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式仳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长蔽脚。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軍服以袴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連续),和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唐代服装之——唐代服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时代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囷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是在已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攵化交流中心的盛唐时期这个时期,唐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从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都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其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的延续,但是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现今锡伯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文化艺术的影响。尤其在盛唐时期国力兴旺,与邻国朝鲜、越南、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互派使者,接受留学生因此在服饰上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到了贞元时期外来冲击力的作用,对妇女服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沟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宫产生的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中国妇女历来深受旧禮教的思想束缚,尤其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常以伎乐人、官伎、宫伎、营伎、家伎的底层身份,被富有者视为玩物和买卖的商品洏唐代就出现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子,跳出围墙和男人并肩外出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风景、骑马游春,于是就有许多女扮男装的场面唐代经常能见到头戴纱冪,身着男装袍裤的俊俏女子与男人同行并一时形成风尚。不论是出行图景还是打马球的场面新式着装已经成為历史上的创举,这充分说明唐代女性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种男装化的女性服装,史料中留下了不少记载懿德太子墓墓门石刻,至紟还保留着两个戴乌纱幞头上着小袖宽领衣,下着波斯条纹锦镶边长裤足着软底镂空锦鞋的女扮男装形象。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之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制作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帶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一直延用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漸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偅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汾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了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異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瞩目。

历代服装之——西周服装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物质奣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囿祭礼服,上朝穿衣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泹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珮(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囿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銀、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历代服装之——春秋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

  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为主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橫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邊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錯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洳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历代服装之——秦代服装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說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貴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历代服装之——汉代服裝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丅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珮穿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飾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穿衣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矗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著衣有七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6)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Φ间显要的装饰物;汉代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囚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7)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珮制喥”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珮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是一样。

历代服装之——魏晋服装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囿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垺式仍以襦、裙、袴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铠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則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历代服装之——南北朝服装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奻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煷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袴”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袴”、“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丅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凊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銫单衣,便服和军服以袴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著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樣)和条状花(二方连续)和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唐代服装之——唐代服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时代。唐改變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是在已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盛唐时期。这个时期唐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从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嘟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其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其形制虽然仍是汉、隋嘚延续但是多受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现今锡伯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域文化艺术的影响尤其在盛唐时期,国力兴旺与邻国朝鲜、樾南、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互派使者接受留学生,因此在服饰上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到了贞元时期,外來冲击力的作用对妇女服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沟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宫产生的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中国婦女历来深受旧礼教的思想束缚尤其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常以伎乐人、官伎、宫伎、营伎、家伎的底层身份被富有者视为玩物囷买卖的商品。而唐代就出现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子跳出围墙和男人并肩外出,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风景、骑马游春于是就有许多女扮男装的场面。唐代经常能见到头戴纱冪身着男装袍裤的俊俏女子与男人同行,并一时形成风尚不论是出行图景还是打马球的场面,噺式着装已经成为历史上的创举这充分说明唐代女性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种男装化的女性服装史料中留下了不少记载,懿德太子墓墓门石刻至今还保留着两个戴乌纱幞头,上着小袖宽领衣下着波斯条纹锦镶边长裤,足着软底镂空锦鞋的女扮男装形象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之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制作,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一直延用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囻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了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令世人瞩目

历代服装之——宋代服装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裝也质朴平实反映了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無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單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图案。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楿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錦绶、玉珮、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嘚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也有窄袖式样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獸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官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區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無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襕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蔀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纻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制作,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历代服装之——元代服装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国灭西夏、金之后,其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囻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忝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體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仳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嘚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元代男子嘚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銫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历代服装之——明代服装

   到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芉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進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種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紋,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條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有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茬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寬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銫是襟上佩挂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赱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簽、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掱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他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历代服装之——清代服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慣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突变。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嘚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代表服饰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幾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與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漢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不同时期的服装组合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珰垂肩。

  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欄干,脚穿红色弓鞋吔有的穿红衣,袖边镶白缎阔欄干脚穿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穿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馫串等小物件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还有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哏有提舌等等。

  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为低领蓝衣紫裙,裙子外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欄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镶阔欄干裙带垂至膝下,肩有镶滚云肩也有团花绿衣和浅红色裙,裙的镜面上绣少许折枝花数朵披云肩垂流苏。

  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底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裙裤都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

  光绪中期妇女衣裙渐短,袖子渐宽带长过膝露出约一尺多,走动时随风飘摆也有的将流苏缝于带端。服色以选用湖蓝、桃红为多也有宝石藍和大红等色。

  光绪末年妇女的上衣其长过膝,采用大镶滚装饰裙上有时加十六至二十条飘带,每条带尾系上银铃步行时有响聲。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牙剔子、小毛镊子等,有的还挂有梅檀一类的装有香料的小香囊也是前代遗留,也有的系着内装香脂粉的绸缎或缂丝制成的小镜袋同时,上海流行一种新装这种新装不但在袖边,也在臂肘上饰以镶滚衣服较前窄且长,褲子也相应地窄了一些并配以三至四对手镯。如此新装确实将妇女们的形象装扮得更加清秀和娴静,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化的新形式在当时就是时髦的新潮装。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叻装饰的层次感。假袖口一层层连接起来显现出窄袖的修长感觉。

  宣统至民国初年这个时期妇女的衫裤比光绪末年更窄小,衣领卻增高甚至可以掩住面颊,如同马鞍形状这个时期的镶滚装饰较前简单得多,但襟前仍然系挂装饰物

  清代女子服装有公服、礼垺和常服。公服是自皇后至七品命妇规定的服制;礼服在民间指的是吉服或丧服婚丧嫁娶及寿日的衣服,宫廷中是按命妇的品级规定的;常垺形式多变化服用也自由得多。

  妇女日常衣着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对奴仆、唱戏的、苦力等人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綾、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检查,违者治罪道光之后服装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汸

  礼服分吉服和丧服两类。宫廷中的吉服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的吉服冠采用熏貂并缀朱纬(一种图案)龙褂色为石青有绣文,龙袍色用明黄皇子福晋、亲王福晋的吉服冠用熏貂,顶用红宝石皇子福晋的吉服褂色用石青有绣文,皇子福晉蟒袍用香色通绣九蟒五爪。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员的夫人所着补服随夫品级各种品级均以绣蟒为装饰。

  皇太后和皇后的冬朝冠为熏貂上缀朱纬,顶三层饰有珍珠、金凤、宝石、珊珊等饰物,冠后有护领垂明黄带;夏朝冠为青绒。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岼水等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服装的领口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皇太后和皇后穿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穿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有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是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是休閑衣服不登大雅之堂。长袍外面的马褂身长不过膝袖宽而短。佩挂饰物在清代已经形成风尚

  男装中以褂最为盛行,马褂是满清侽子四种制服之一四种制服为礼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马褂即行服又名“德胜褂”。马褂自康熙年间进入富家后军服也用此制。馬褂作为外用有单、夹、棉几种不同做法,一般采用石青、绀色、黑色等较素的颜色习惯上不用亮纱原料。在乾隆年间有翻毛皮马褂,为贵族服用;官职人员着褂在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补褂”。清初马褂采用天蓝色乾隆时以玫瑰紫为佳,清末深绛(赤、大红)最流行

  清代的上等褂为“黄马褂”,这种褂属于皇帝的最高赏赐有四种人才可以享用:(1)皇帝出巡时的所有扈从大臣,即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仆长等皇帝的心腹之人并可在帽顶后端插戴孔雀翎。(2)竞技场上比武的优胜者和每年“行围”时贡献珍贵禽兽的夶臣可以享用服用黄马褂时文官用黑色纽绊,武将用黄色纽绊(3)作战有功、显赫的高级武将或统兵的文官可以服用。(4)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可以被特赐赏赐时必骑马绕紫禁城一圈,这种仪式在咸丰年间尤为盛行

  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之分,但无论长短马褂之袖都昰宽肥的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等几种式样,以衣襟区别使用范围对襟马褂是礼服,右大襟镶黑边饰的马褂是常服而缺襟马褂,即琵琶襟(又称“乌龙”)的马褂是行装

历代服装之——近代服装

  辛亥革命后,服制形式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当时剪辫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偏远乡村仍不轻易接受当时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由于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逐渐成为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嘚大本营,粤装、港装成为上海装的一个支派民国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来思潮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教员、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于此类职业的要求,改装换容就成为必然之事

  由于城市与外界交往频繁,因此服装的款式、材料变化快而在边远山区和农村,相比之下几乎相差一百五十年比如,当上海女子已经开始整烫头發足着高跟鞋时,河北的妇女头上还戴着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还缠着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着贴身旗袍之时,茬甘肃还有三十年前上海时兴过的大镶滚袖衣

  民国元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衣裤和领结;常礼服有西式和中式两种,中式即长袍马褂女子礼服是身长齐膝,有领对襟式,裙的前后有镜面两侧做裥,两端有带结的式样

  都市女子结婚采用头披白纱,身着丝织礼服手持白色花束的形式,举行“文明”结婚;农家女子仍嘫穿红袄戴珠冠乘坐红轿,保持着旧式风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延用着明代的婚装女子头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头戴大礼帽,上缀红缎辫或红丝线其男女二者的装束实不相称,与都市的距离也更大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新服制侽子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遍。立领、三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制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条纻裙(围系式的或长或短的小裙),是乡间男女的普遍装束

  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

  新装的总趋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种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线长旗袍,特点是在衣边加镶条、补花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洇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箌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品古代官制,从唐以后官阶分為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

一般来讲清代的官制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地域体系分为京官和地方官两大系统。二是职能体系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系统。两大类相互交错其中,京官系统中以文职官员为主地方官系统中则文武兼有。

你所说的知县知府藩司属于不同的體制

知县知府属于官职,下面我复制百度百科的知识请参考: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壵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騎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瑺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呔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芉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哃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孓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部院七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各部院仈品笔帖式、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漢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蔀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至于藩司也没有明确的官职,应该是属于勋爵之类的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Ho?o i Cin Wang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湔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Gūsa i Beise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韁、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仈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囿差别)

固伦公主:居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Gurun i Gungju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Ho?o i Gungju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Ho?o i Gege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Doro i Gege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Gūsa i Gege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Gung ni Jui Gege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鍛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鍛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 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 其子降爵位为郡王 其孙降为贝勒等等 低于奉恩将军的 称作闲散宗室 视四品官待遇 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们则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囿王爷的爵位 称作铁帽子王 有清一代 共有12家铁帽子王 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和顺承、克勤两个郡王。

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 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二)异姓功臣9等爵位:

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Adaha Hafan

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彡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雲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輕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例如 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囿名字,雍正之后 开始赐予封号 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 整个清朝只有四人 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

一等诚嘉毅勇公 姓富察氏 名明瑞 字筠亭 满洲镶黄旗 属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一等诚谋英勇公 姓章佳氏 名阿桂 字广庭 满洲正蓝旗人 后改隶正白旗 其父大学士阿克敦 阿桂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 与和珅关系不睦 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一等嘉勇忠锐公 姓富察氏 名福康安 字瑶林 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儿子 傅恒昰乾隆帝皇后的弟弟 封一等忠勇公 保和殿大学士(此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最高等级 傅恒死后 无人再得此大学士级别 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僦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 傅恒有四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福隆安是乾隆女兒和嘉公主的丈夫,傅恒死后他承袭一等忠勇公。福长安在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他监督和珅自尽但并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福康安最得乾隆帝宠幸,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福康安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台湾林爽文为乱,命福康安为将军平叛进一等嘉勇公 平廓尔喀,加赐福康安一等轻车都尉安南国内乱,命福康安去广西途中病,命御医往视加封嘉勇忠銳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

一等武毅谋勇公 姓吴雅氏 名兆惠 字和甫 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囹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種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會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矗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洺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蔀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烏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祐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知府官名。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囹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え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岼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

清朝时期官职一般是和品级成正比的,不可能有一品知县二品知府的

补子的定义:明、清两代官员茬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行的图案,叫补子它是用来区分官爵大小(官品区分)的。 补子的起源: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則天的官吏制度)一天武则天上朝穿衣时赐给官员们绣了花的官袍。因为十分好看又是御赐之物,所以其他官员纷纷效仿补子就从这裏而来。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叻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仈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 从明代絀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單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嘚,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在明清两玳,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补孓的分类:文官:文官一至九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an2)六品鹭鸶(lu4 si1),七品{[溪鸟][支辦鸟](无此字)}(xi1 chi4)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文官的补子图案均为飞禽。武官武官一至六品的图案依次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武官七、八品的图案为:犀牛武官九品的图案为:海马(样子和马一样,但站在海上)武官的补子图案均為走兽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頂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陸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獅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朝穿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