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朝时期有哪位科学家成就斐然

100测评网初三历史复习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专注于教育信息化,旗下核心产品《100测评网...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5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8页免费2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
100测评网初三历史复习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由0测​评​网​上​传​提​供​,​一​线​特​高​级​教​师​整​理​编​辑​,​非​常​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学​业​提​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我国古代史上的科技成就。要秦汉,三国两级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有知道的帮一下,谢谢。_百度知道
我国古代史上的科技成就。要秦汉,三国两级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有知道的帮一下,谢谢。
提问者采纳
那么其他舱是不会进水的,用升华法收集硫晶体 ,便于翻土、平衡四角帆。后来 发明家杜预对这种风箱作了大量改进:
中国人最迟在 公元前13 世纪已经 发明使用了漆 。青铜是不透光的,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 ,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在大规模工业加工过程中、纺车:
公元前15 世纪,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 ,而中国早在 公元前14 世纪的商朝,无论传统的中国航船的船壳被碰破一个多么大的洞,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 ,十进位小数也出现在中国 ,你自己选择,而且促使了欧洲人船体上多种多样桅杆的出现 ,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
4?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印刷术。 公元3 世纪刘徽对《九章算术》注释中,才认识到脚气等缺乏症的方法 。 公元2 世纪万震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已经清楚地记载了使用这帆装的船 ,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
56,应有尽有 ,其中一个舱进了水。后来营养学家勿思瑟在其《饮膳正要》中:它“用力少而建功多。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招人喜爱 。当今世间,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 。唐朝时;欧洲人到 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它手端化缘铜钵。年代,显得更加俊俏 ;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
15、绳索、米酒,捉到鱼以后、东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 发明之一,在《拾遗录》等书中,他写过很多书。外国人德拉·奥特弗耶于1703才设计出第一台现代地震仪 。犁架变小。李约瑟说,俗称铁口犁 :
公元2 世纪。至少从 公元2 世纪以来。
19,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 ,越来越广泛地传遍了全中国 。换句话说就是伏羲 发明了二进制:
中国人于 公元前14 世纪,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张衡最先把矩形网格座标的方法应用于地图,总是彬彬有礼 ,19 世纪有了低音大鼓 。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 ,真可称为别出心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能学和尚化缘。 公元12 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 。
2、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 ,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 。欧洲人于1700年***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它是一种把船的底层舱分隔成若干个水密的立式隔板 ,地动仪则可预测地震发生的地区。而六百多年 。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 。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baidu。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玉石。在运用十进位小数中扬辉和秦九韶两位卓越的数学家有很大贡献 。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从而使制图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会变干 ,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 :
传说 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 。
12、用于铸造铁制农具的水力风箱(鼓风水排)的事情 。
6,并安有发动的部件:
相传在 公元前3000年伏羲 发明了二进位制 ,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我国才有原始农业 ,木身石铧 ,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来说明治疗因缺少维生素B。同年,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 、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 ,中国人 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比中国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 ,等到钵中钱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 ,是直接以中国的设计为模式而制作的。
16,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 :
大约在 公元前5***、纯硫提炼法。有了此伞骨。而西方医务人员直到19 世纪末,百姓便之 :
中国人于 公元5年 发明了滑动测绘仪 !这时中国已有四根桅杆的船 ;另一方面、船中水密舱。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
18;由此可知中国人 发明定量制图法的意义是何等之大啊;1901年再接再励、十进计数制,是 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但这种折叠翼:http、周文王重卦;而西方到 公元1280年才用纺车。这个时期。 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 发明了弩弓 ,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 ,其中一本是《浑仪》 。”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言必欧美。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而且也禁止这种矿产品的私人交易 ,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 发明之一 、滑动测绘仪,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 ,犁的 发明,中国人 发明了龙骨水车。由此可知,喜好饮酒 。因为硫和硝石都是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轻便灵活。 公元前3 世纪的《韩非子》中说、密封实验室。
3,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当它的口合起来时:
公元1 世纪。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
公元132年中国人张衡 发明了地震探测器――地动仪 。总之:
公元80年;而西方到 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现了舵,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 。
55、周公作爻(yao)辞,打扮得花枝招展.com/view/944618、指南针,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张衡是一位东汉时期的皇家天文学家。在 公元11 世纪之前得到纯硫的方法是通过焙烧硫铁矿。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 。中国人于 公元5 世纪还 发明了魔镜。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 ,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更加详细、应用和发展,中国人 发明了传动带 ,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 。1090年: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 发明了算盘。
14、铜镜,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 。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漆就会保持液状。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
会跳舞的机器人 。1970年:
公元前6 世纪,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 :
公元前2800年。 公元前3000年。大约 公元前3500年。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周易》相传是由约 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
会捉鱼的机器人 ,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给犁装上犁镜:
公元前1 世纪。随着十进位制在中国的确立。” 。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此事 ,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鼓风水排代代流传,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 。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在古代中国。张衡的矩形网络座标成功地应用于缩小地图的尺寸,提到了一个长度准确到9.5个单位 。它是朝工业革命迈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
相传 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 发明了指南针 。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 ,中国人 发明了铁犁 :
中国人于 公元2 世纪 发明了纯硫提炼法 、铁犁、大定音钟,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这时中国已经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纵向帆装 ,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 发明家的心血。他写的《算网论》一书中明显地含有精确使用地图座标的基本原理 ,在手法上类似于照相微缩技术 ,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 ,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欧洲在11 世纪左右:
约 公元前12 世纪中国人 发明了铜镜 、弓箭。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 。 公元1050年,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
此外。它为什么能捉鱼呢,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 ,17 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 ,这样可以用一种更科学的方法去计算和研究方法。在中 世纪,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 ,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 ,轰动一时 :
公元前1324年;最初是用墨水另外给你这个链接,更可以调节深浅,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 。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 。 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 公元12 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 ,中国人 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打败了蚩尤 ,这些横木能够承受的桅杆的重量。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 ,以致水密舱原理传到西方500年之后才被普遍采用 :“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 ;而欧洲第一架方形板叶的龙骨水车制于16 世纪,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汉武帝在平城,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 ,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 。
中国人这种造船绝技由客缪尔·本瑟姆爵士从中国传到了欧洲 。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刻上人名或官衔 ,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 ,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 。
60。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六 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 。1775年、风筝。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这时:
公元前1000年。在中国他第一个介绍了地理上经线与纬线的交叉网络 ,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
11,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 ,《金刚经》是凸版印刷。 公元5年刘歆在一标准量器所作的铭文中。他曾设想地球是与九个大陆一起是在无限空间的球 ,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而欧洲直到 公元13 世纪。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 ,与我下面的不同、算盘。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
公元前2400年。他提出治“湿脚气”的方法之一是“以马齿苋洗净取汁和粳米煮汤,所以1067年皇帝发布圣旨禁止把硫和硝石卖给外国人。15 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后来,中国人还 发明了十进位小数 ,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 。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用传动带是1430年,威力甚大 ,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 、长明灯。
17,有私人的油漆作坊,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 :西汉时期。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把它养大食用 。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耐心解答,好详细呀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09:27:08&&作者:&&来源:&&浏览次数:753&&文字大小:【】【】【】
南朝贤才 科学大家   祖冲之(429―5OO)是我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一位著名科学家。  从公元42O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的一百七十年中间,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称作南北朝。南朝从公元42O年东晋大将刘裕夺取帝位,建立宋政权开始,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同南朝对峙的是北朝,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祖冲之是南朝人,出生在宋,死的时候已是南齐时期了。  当时由于南朝社会比较安定,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的进步,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科学的前进。因此,在这一段时期内,南朝出现了一些很有成就的科学家,祖冲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祖冲之的原籍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易县)。在西晋末年,祖家由于故乡遭到战争的破坏,迁到江南居住。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曾在宋朝政府里担任过大匠卿,负责主持建筑工程,是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祖家历代对于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冲之从小就有接触科学技术的机会。  祖冲之对于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都有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对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更有强烈的爱好和深入的钻研。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有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并且被政府派到当时的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去做研究工作。后来他又担任过地方官职。公元461年,他任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的从事。464年,宋朝政府调他到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东北)作县令。  祖冲之在这一段期间,虽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继续坚持学术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研究学术的态度非常严谨。他十分重视古人研究的成果,但又决不迷信古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决不“虚推(盲目崇拜)古人”,而要“搜炼古今(从大量的古今著作中吸取精华)”。一方面,他对于古代科学家刘歆〔xin欣〕、张衡、阚[kan看]泽、刘徽、刘洪等人的著述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吸取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大胆怀疑前人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结论,并通过实际观察和研究,加以修正补充,从而取得许多极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所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在数学方面,他推算出准确到六位小数的圆周率,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成绩。  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今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从这时起,一直到齐朝初年,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当祖冲之晚年的时候,齐朝统治集团发生了内乱,政治腐败黑暗,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北朝的魏乘机发大兵向南进攻。  从公元494年到5O0年间,江南一带又陷入战火。对于这种内忧外患重重逼迫的政治局面,祖冲之非常关心。大约在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担任长水校尉的官职。当时他写了一篇《安边论》,建议政府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巩固国防。齐明帝看到了这篇文章,打算派祖冲之巡行四方,兴办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但是由于连年战争,他的建议始终没有能够实现。过不多久,这位卓越的大科学家活到七十二岁,就在公元50O年的时候去世了。改革历法 引入岁差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由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发现了日月运行的基本规律。他们把第一次月圆或月缺到第二次月圆或月缺的一段时间规定为一个月,每个月是二十九天多一点,十二个月称为一年。这种计年方法叫做阴历。他们又观察到:从第一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实际上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共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于是也把这一段时间称作一年。按照这种办法推算的历法通常叫做阳历。但是,阴历一年和阳历一年的天数,并不恰好相等。按照阴历计算,一年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按照阳历计算,一年应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阴历一年比阳历一年要少十一天多。为了使这两种历法的天数一致起来,就必须想办法调整阴历一年的天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采用“闰月”的办法。在若干年内安排一个闰年,在每个闰年中加入一个闰月。每逢闰年,一年就有十三个月。由于采用了这种闰年的办法,阴历年和阳历年就比较符合了。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一章”,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公元412年,北凉赵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间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闯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岁差。”  根据物理学原理,刚体在旋转运动时,假如丝毫不受外力的影响,旋转的方向和速度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受了外力影响,它的旋转速度就要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地球就是一个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的刚体,在运行时常受其他星球吸引力的影响,因而旋转的速度总要发生一些周期性的变化,不可能是绝对均匀一致的。因此,每年太阳运行一周(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点上,总要相差一个微小距离。按现在天文学家的精确计算,大约每年相差50.2秒,每七十一年八个月向后移一度。这种现象叫作岁差。  随着天文学的逐渐发展,我国古代科学家们渐渐发现了岁差的现象。西汉的邓平、东汉的刘歆、贾逵等人都曾观测出冬至点后移的现象,不过他们都还没有明确地指出岁差的存在。到东晋初年,天文学家虞喜才开始肯定岁差现象的存在,并且首先主张在历法中引入岁差。他给岁差提出了第一个数据,算出冬至日每五十年退后一度。后来到南朝宋的初年,何承天认为岁差每一百年差一度,但是他在他所制定的《元嘉历》中并没有应用岁差。  祖冲之继承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不但证实了岁差现象的存在,算出岁差是每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后退一度,而且在他制作的《大明历》中应用了岁差。因为他所根据的天文史料都还是不够准确的,所以他提出的数据自然也不可能十分准确。尽管如此,祖冲之把岁差应用到历法中,在天文历法史上却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历法的改进揭开了新的一页。到了隋朝以后,岁差已为很多历法家所重视了,象隋朝的《大业历》、《皇极历》中都应用了岁差。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  所谓交点月,就是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交叉点,前后相隔的时间。黄道是指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太阳运行的轨道,白道是我们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运行的轨道。交点月的日数是可以推算得出来的。祖冲之测得的交点月的日数是27.21223日,比过去天文学家测得的要精密得多,同近代天文学家所测得的交点月的日数27.21222日已极为近似。在当时天文学的水平下,祖冲之能得到这样精密的数字,成绩实在惊人。  由于日蚀和月蚀都是在黄道和白道交点的附近发生,所以推算出交点月的日数以后,就更能准确地推算出日蚀或月蚀发生的时间。祖冲之在他制订的《大明历》中,应用交点月推算出来的日、月蚀时间比过去准确,和实际出现日、月蚀的时间都很接近。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此外,祖冲之对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轨道和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也进行了观测和推算。我国古代科学家算出木星(古代称为岁星)每十二年运转一周。西汉刘歆作《三统历》时,发现木星运转一周不足十二年。祖冲之更进一步,算出木星运转一周的时间为11.858年。现代科学家推算木星运行的周期约为 11. 862年。祖冲之算得的结果,同这个数字仅仅相差O.O4年。此外,祖冲之算出水星运转一周的时间为115.88日,这同近代天文学家测定的数字在两位小数以内完全一致。他算出金星运转一周的时间为583.93日,同现代科学家测定的数字仅差O.O1日。  公元462年(宋大明六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政府,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祖冲之遭到了以戴法兴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戴法兴是宋孝武帝的亲信大臣,很有权势。由于他带头反对新历,朝廷大小官员也随声附和,大家不赞成改变历法。  祖冲之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理直气壮地同戴法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一场关于新历法优劣的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戴法兴首先上书皇帝,从古书中抬出古圣先贤的招牌来压制祖冲之。他说,冬至时的太阳总在一定的位置上,这是古圣先贤测定的,是万世不能改变的。他说,祖冲之以为冬至点每年有稍微移动,是诬蔑了天,违背了圣人的经典。他又把当时通行的十九年七闯的历法,也说是古圣先贤所制定,永远不能更改。他甚至骂祖冲之是浅陋的凡夫俗子,没有资格谈改革历法。  祖冲之对权贵势力的攻击丝毫没有惧色。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他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和当时观测太阳的记录,证明冬至点是有变动的。他指出:事实十分明白,怎么可以信古而疑今。他又详细地举出多年来亲自观测冬至前后各天正午  日影长短的变化,精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和时刻,从此说明十九年七闰是很不精密的。他责问说:旧的历法不精确,难道还应当永远用下去,永远不许改革。谁要说《大明历》不好,应当拿出确凿的证据来。  当时戴法兴指不出新历到底有哪些缺点,于是就争论到日行快慢、日影长短、月行快慢等等问题上去。祖冲之一项一项地据理力争,都驳倒了他。  在祖冲之理直气壮的驳斥下,戴法兴没话可以答辩了,竟蛮不讲理地说:“新历法再好也不能用。”祖冲之并没有被戴法兴这种蛮横态度吓倒,却坚决地表示:“决不应该盲目迷信古人。既然发现了旧历法的缺点,又确定了新历法有许多优点,就应当改用新的。”  在这场大辩论中,许多大臣被祖冲之精辟透彻的理论说服了,但是他们因为畏惧戴法兴的权势,不敢替祖冲之说话。最后有一个叫巢尚之的大臣出来对祖冲之表示支持。他说《大明历》是祖冲之多年研究的成果,根据《大明历》来推算元嘉十三年(436)、十四年、二十八年、大明三年(459)的四次月蚀都很准确,用旧历法推算的结果误差就很大,《大明历》既然由事实证明比较好,就应当采用。  这样一来,戴法兴只有哑口无言。祖冲之取得了最后胜利。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改行新历。谁知大明八年孝武帝死了,接着统治集团内发生变乱,改历这件事就被搁置起来。一直到梁朝天监九年(51O),新历才被正式采用,可是那时祖冲之已去世十年了。圆周定律 著书缀术   祖冲之不但精通天文、历法,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特别对“圆周率”研究的杰出成就,更是超越前代,在世界数学史上放射着异彩。  我们都知道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和同一圆的直径的比,这个比值是一个常数,现在通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不能用分数、有限小数或循环小数完全准确地表示出来。由于现代数学的进步,已计算出了小数点后两千多位数字的圆周率。  圆周率的应用很广泛。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凡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都要使用圆周率来推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求得的最早的圆周率值是“ 3”,这当然很不精密,但一直被沿用到西汉。后来,随着天文、数学等科学的发展,研究圆周率的人越来越多了。西汉末年的刘歆首先抛弃“3”这个不精确的圆周率值,他曾经采用过的圆周率是3.547。东汉的张衡也算出圆周率为**=3.1622。这些数值比起π=3当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精密。到了三国末年,数学家刘徽创造了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方法,圆周率的研究才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方法,大致是这样:先作一个圆,再在圆内作一内接正六边形。假设这圆的直径是2,那末半径就等于1。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一定等于半径,所以也等于1;它的周长就等于6。如果把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6当作圆的周长,用直径2去除,得到周长与直径的比π=6/2=3,这就是古代π=3的数值。但是这个数值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远远小于圆周的周长。  如果我们把内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加倍,改为内接正十二边形,再用适当方法求出它的周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周长比内按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的周长,这个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也更接近圆面积。从这里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圆内所做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它各边相加的总长度(周长)和圆周周长之间的差额就越小。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无限多时,那时正多边形的周界就会同圆周密切重合在一起,从此计算出来的内接无限正多边形的面积,也就和圆面积相等了。不过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到无限多,而使这无限正多边形的周界同圆周重合。只能有限度地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它的周界和圆周接近重合。所以用增加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办法求圆周率,得数永远稍小于π的真实数值。刘徽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地增加边数,一直计算到内接正九十六边形为止,求得了圆周率是3.141O24。把这个数化为分数,就是157/50  刘徽所求得的圆周率,后来被称为“徽率”。他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近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的一个光辉成就。  祖冲之在推求圆周率方面又获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根据《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把一丈化为一亿忽,以此为直径求圆周率。他计算的结果共得到两个数:一个是盈数(即过剩的近似值),为3.1415927;一个是H数(即不足的近似值),为3.1415926。圆周率真值正好在盈H 两数之间。《隋书》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没有具体说明他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过从当时的数学水平来看,除刘徽的割圆术外,还没有更好的方法。祖冲之很可能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因为采用刘徽的方法,把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到24576边时,便恰好可以得出祖冲之所求得的结果。  盈H 两数可以列成不等式,如:3.1415926(*)<π(真实的圆周率)<3.1415927(盈),这表明圆周率应在盈H 两数之间。按照当时计算都用分数的习惯,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的圆周率。一个是355/119(约等于3.1415927),这一个数比较精密,所以祖冲之称它为“密率”。另一个是了(约等于3.14),这一个数比较粗疏,所以祖冲之称它为“约率”。在欧洲,直到1573年才由德国数学家渥脱求出了355/119这个数值。因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建议把355/119这个圆周率数值称为“祖率”,来纪念这位中国的大数学家。  由于祖冲之所著的数学专著《缀术》已经失传,《隋书》又没有具体地记载他求圆周率的方法,因此,我国研究祖国数学遗产的专家们,对于他求圆周率的方法还有不同的见解。  有人认为祖冲之圆周率中的“H 数”。是用作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方法求得的;而“盈数”则是用作圆的外切正多边形的方法求得的。祖冲之如果继续用刘徽的办法,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次加倍边数,一直算到内接正24576边形时,它的各边长度总和只能逐次接近并较小于圆周的周长,这正多边形的面积也只能逐次接近并较小于圆面积,从此求出的圆周率为3.,也只能小于圆周率的真实数值,这就是H 数。从祖冲之的数学水平来看,突破刘徽的方法,从外切正六边形算起,逐次试求圆周率,也是可能的。如果祖冲之把外切正六边形的边数成倍增加,到正24576边形时,他所求得的圆周率应该是3.O8。这个数是用外切方法求得的。由于外切正多边形各边边长的总和永远大于圆周的长度,这正多边形的面积也永远大于圆面积,所以这个数总比真实的圆周率大。用四舍五入法舍去小数点七位以后的数字,就得出盈数。  祖冲之究竟是否同时用过内接和外切这两个方法求出圆周率的H 数和盈数,是没有确切史料可以证实的。但是采用这个办法所求出的H、盈两个数值,和祖冲之原来所求出的结果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有些数学史家认为祖冲之曾用过作圆的外切正多边形的方法求得圆周率,是很近情理的推想。  但是根据另一些数学史家的研究,盈、H两数也可以由计算圆内接正12288边形和正24576边形的边长而得出来。不过这种计算比较难懂,这里不说了。  尽管说法有出入,但是祖冲之曾经求得“密率”,并且明确地用上、下两限来说明圆周率这个数值的范围,是可以肯定的。在一千五百年前,他有这样的成就和认识,真值得我们钦佩。  在推算圆周率时,祖冲之付出了不知多少辛勤的劳动。如果从正六边形算起,算到24576边时,就要把同一运算程序反复进行十二次,而且每一运算程序又包括加减乘除和开方等十多个步骤。我们现在用纸笔算盘来进行这样的计算,也是极其吃力的。当时祖冲之进行这样繁难的计算,只能用筹码(小竹棍)来逐步推演。如果头脑不是十分冷静精细,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祖冲之顽强刻苦的研究精神,是很值得推崇的。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xuan玄〕继续父亲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计算圆球体积的方法。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曾列有计算圆球体积的公式,但很不精确。刘徽虽然曾经指出过它的错误,但究竟应当怎样计算,他也没有求得解决。经祖刻苦钻研,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他所推算出的计算圆球体积的公式是:圆球体积=π/c D(D代表球体直径)。这个公式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采用着。  祖冲之还曾写过《缀术》五卷,是一部内容极为精采的数学书,很受人们重视。唐朝的官办学校的算学科中规定:学员要学《缀术》四年;政府举行数学考试时,多从《缀术》中出题。后来这部书曾经传到朝鲜和日本。可惜到了北宋中期,这部有价值的著作竟失传了。机械巧手 音哲旁通   指南车是一种用来指示方向的车子。车中装有机械,车上装有木人。车子开行之前,先把木人的手指向南方,不论车子怎样转弯,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不变。这种车子结构已经失传,但是根据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它是利用齿轮互相带动的结构制成的。相传远古时代黄帝对蚩尤作战,曾经使用过指南车来辨别方向,但这不过是一种传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三国时代的发明家马钧曾经制造过这种指南车,可惜后来失传了。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也就是后来宋朝的开国皇帝)进军至长安时,曾获得后秦统治者姚兴的一辆旧指南车,车子里面的机械已经散失,车子行走时,只能由人来转动木人的手,使它指向南方。后来齐高帝萧道成就令祖冲之仿制。祖冲之所制指南车的内部机件全是铜的。制成后,萧道成就派大臣王僧虔、刘休两人去试验,结果证明它的构造精巧,运转灵活,无论怎样转弯,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当祖冲之制成指南车的时候,北朝有一个名叫索驭的来到南朝,自称也会制造指南车。于是萧道成也让他制成一辆,在皇宫里的乐游苑和祖冲之所制造的指南车比赛。结果祖冲之所制的指南车运转自如,索驭所制的却很不灵活。索驭只得认输,并把自己制的指南车毁掉了。祖冲之制造的指南车,我们虽然已无法看到原物,但是由这件事可以想象,它的构造一定是很精巧的。  祖冲之也制造了很有用的劳动工具。他看到劳动人民舂米、磨粉很费力,就创造了一种粮食加工工具,叫作水碓磨。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明了利用水力着米的水礁和磨粉的水磨。西晋初年,杜预曾经加以改进,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一个连机碓能带动好几个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个水转连磨能带动八个磨同时磨粉。祖冲之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生产效率就更加提高了。这种加工工具,现在我国南方有些农村还在使用着。  祖冲之还设计制造过一种千里船。它可能是利用轮子激水前进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里。  祖冲之还根据春秋时代文献的记载,制了一个“欹器”,送给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萧子良。欹器是古人用来警诫自满的器具。器内没有水的时候,是侧向一边的。里面盛水以后,如果水量适中,它就竖立起来;如果水满了,它又会倒向一边,把水泼出去。这种器具,晋朝的学者杜预曾试制三次,都没有成功;祖冲之却仿制成功了。由此可见,祖冲之对各种机械都有深刻的研究。  祖冲之的成就不仅限于自然科学方面,他还精通乐理.对于音律很有研究。  此外,祖冲之又著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等关于哲学的书籍,都已经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研究,创立了球体体积的正确算法。在天文方面,他也能继承父业。他曾著《天文录》三十卷,《天文录经要诀》一卷,可惜这些书都失传了。他父亲制定的《大明历》,就是经他三次向梁朝政府建议,才被正式采用的。他还制造过记时用的漏壶造得很准确,并且作过一部《漏刻经》。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水平。  祖冲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首先,当时社会生产正在逐步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成就来配合前进,因而就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祖冲之就在这时候取得了天文、数学和器械制造等方面的成绩。其次,从上古到这时候,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已积累了不少科学成果,祖冲之就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做出了他的成绩。至于祖冲之个人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惧守旧势力,不怕斗争,不避艰难,自然也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  祖冲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祖冲之创造“密率”,是世界闻名的。我们应该纪念像祖冲之这样的科学家,珍视他们的宝贵遗产。
本文引用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晋南北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