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几种走向 地理 比如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向,南北向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实施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
网络公示项目详细信息 :::::::
项 目 名 称 :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实施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
公 示 时 间 :
起始 <font color="#FF-5-10
至 <font color="#FF-5-17
目 类 型 :
城市总体规划公示
目 地 点 :
提示:您如果对本信息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您在最下方的留言框内留下,合理建议和意见将作为下一步规划审批的参考依据,感谢您的参与!
规划设计资格:甲&& 级
资格证书编号:091191
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一○年四月
项目名称: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
实施评估报告
委托单位: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承担单位: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 长:李红军&&& &高级规划师& 注册规划师
生产副院长:饶& 斌& &高级工程师
总规划工程师:李 庆& 高级规划师& 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王& 炜&&& &高级规划师& 注册规划师
设计人员:王& 炜&&& &高级规划师& 注册规划师
石志珉&&& &注册规划师
李佳锦&&& &规划师
孙先波&&& &助理规划师
刘翅湘&&& &助理规划师
校对:&&&&&&&&&&&&&& 规划师
审核:&&&&&&&&&&&&&& 规划师
审定:&&&&&&&&&&&&&& 高级规划师& 注册规划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评估体系
第三章& 城市概况
第四章&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面临的基本背景
第五章& 邵阳市历次总体规划编制回顾
第六章& 2004版即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实施回顾
第七章& 2004版即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
第八章& 城市现状主要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 结论
1、湘建规涵[2005]67号即《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和邵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评审会会议纪要》
2、上版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现状图(2003年)
3、上版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图()
4、邵阳市现状建成区示意图(2009年)
上一轮《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编制与实施,在拓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新区方面有力地指导了城市的发展建设, 对邵阳城市发展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后发赶超,加速邵阳崛起;宝庆火电厂的建设以及沪昆高速公路、吉邵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怀邵衡铁路等区域交通干道相继开通或建设,使得上一轮《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等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为更好促进邵阳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适应周边城镇乃至整个湖南省城镇发展需要,上一轮《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重新进行调整,以促进邵阳市合理、高效、健康及可持续发展,达到城市现代化、产业集约化和环境生态化的目的。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评估体系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下称《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新的《城乡规划法》第七条规定:“经法定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第四十六条规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
一、总体规划修编条件
&&&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对于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不得随意进行调整与修改。同时,在维护规划实施严肃性的前提下,《城乡规划法》考虑到规划实施的动态过程以及实施的复杂性,对规划修改的条件作出了规定,在如下情况之下,可以依法进行修改:
1、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应及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2、当行政区划发生调整时,应及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3、国务院批准增加重大建设工程,也应及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4、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5、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以上的第4、第5条,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之前,应当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评估
二、修编评估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 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邵阳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偏西南、资水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湖南永州和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5″,东西长约225公里,南北宽约188公里。邵阳市总面积20830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9.8%,其幅员在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中位列第三。
邵阳市位于市域东北部,邵水与资水交汇处,320国道、207国道、沪昆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以及规划中的二广高速公路等从市区穿过,交通便利。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来就是通向云南、贵州、广西和湘西南的要塞重镇和湘中及湘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二、历史沿革
邵阳市域历史悠久,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了原始农业。邵阳城区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历史名城,历代为州府所在地,历史上是湘中及湘西南的重要商埠和军事要地。
& 秦汉之际,资、邵二水交汇处渐成市集;
西汉初始置昭陵县,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区,为境内建郡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更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
宋崇宁五年(1106),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晌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
中华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直隶于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
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68年2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1986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 1977年4月邵阳市升为省辖市(邵阳地区代管);
& 1986年3月地市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 1990年末,邵阳市共辖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9县,东、西、郊区3区,59个县辖区,59镇,308乡,11个街道办事处。
三、行政区划
邵阳市辖九县(市)三区,即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新宁、绥宁、城步等9县(市)和北塔、大祥、双清三区。
四、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演变
城市形态的演变是与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其主要体现在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方面。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尽管各个城市发展的诱导因素不尽相同,但城市空间形态的阶段性演变大体都经历过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扩展这五个阶段,邵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也不例外。
1、& 建城之初至唐朝――点状形成阶段
秦汉之际,资、邵二水交汇处渐成市集;西汉初始置昭陵县,设治于资江南岸,邵水之西,并垒土筑城,隋末迁至江北后又迁回资江以南。这段时期,城市建设完全集中在资江两岸的较小范围内进行,城市用地呈现单一紧凑的小规模块状形态,尚未形成明确的伸展轴。
2、唐朝至清朝末年――轴向扩展阶段
唐朝以后,府城手工业、商业、水运日渐发展,人口增多,城池沿资江东西向拓展,明初形成封闭式城池格局,建有朝天、大安、顶远、丰庆和临津5座城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宝庆府城从内城向邵水以东的外城拓展,其态势为资江绕郭,邵水穿城,东西狭长,周长7.7里,东西长3.3里;环城设置炮台12个,建城楼7座,守备坚固,有“铁打宝庆”之称。这一时期城市沿资江轴向拓展,城市用地由紧凑的块状向长条带状演变。
3、& 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轴向扩展阶段
民国17年,城区建成潭宝公路,后相继修建资江汽车轮渡码头,修通衡宝、宝洪公路,通达长、潭、衡等重镇,并逐渐延伸至湘西、贵州,邵阳由此成为湘中、湘西南的货物转运中心,公路在邵阳交通运输中的比重越来越显著。运输方式的改善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进一步演变。该时期城市空间由沿河转为沿城区主要对外交通干道扩展,扩展方向仍为东西方向。至解放前夕,邵阳县城建成区面积为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47万人,房屋建筑面积108.51公顷,62条石板、卵石街巷总面积10.4公顷,弯急坡陡。
3、& 解放初期至70年代末――轴向扩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依托旧城建设新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着“三线”建设的深入,大量工业进入城区,城市外溢趋势十分明显。该时期城区建成20余个大中型企业,形成龙须塘至洋溪桥、城东、城西三个工业区,并在佘湖山、七里坪、新滩镇等新区建设一批工矿企业,飞机坪也被占用作为厂区。至1976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36万人,城市道路长62.4公里,面积48.6公顷,公共绿地13.95公顷。
5、& 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伸展轴稳定
1977年以后,城区面积两度扩大,增至436.1平方公里,城区全面改造旧城,同时建设新区,城区向北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但规模较小。至199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3.3平方公里,道路长度104.07公里,面积992.47公顷。
6、& 90年代末至今――南北扩张
1990年代以来,邵阳城区的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尤其随着火车南站的建成带动了城区南部地区的开发,城市形态逐步优化。
五、社会经济
2009年全市总人口764.14万人,人口密度367人/平方公里(数据来源:《邵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市区建成区面积约为57.4平方公里,人口约57.09万人(数据来源:《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561.57亿元,同比增长11.1%;人均GDP为8332元,同上一年增长10.9%;全市财政收入12.45亿元,同上一年增长16.3%。三大产业比例为26.8:32.5:40.7,新型工业化成效明显,工业保持对整体经济较强的带动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8%,其中规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资料来源:《2009年邵阳市统计年鉴》)
六、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邵阳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四周向中心倾斜。市境北、西、南三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邵阳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各类地貌兼有,有“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邵阳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等特点,历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7.7℃。境内年平均降水量1327.5mm,最大年降雨量1710.3mm(1963年),最小为914.4mm。最大日降雨量为128.2mm(1982年6月16日);每年3―8月为丰水季节,降雨量为全年的70.94%以上。常以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雨日为160天。全年的日照时数平均为1550小时。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最小相对湿度为9%。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积雪期,积雪天数5天左右,最大积雪厚10cm,多年平均霜冻日83天。全年盛行风向以东风为主,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东北风,最大风速18.3m/s。
邵阳市处于湘中丘陵向湘西山地的过渡地带,东部属衡邵丘陵盆地,南、西、北三面环山,西南为雪峰山脉。市境地层,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邵阳市区出露的岩层有石灰系灰岩、页岩、白垩系红色砂烁岩、粉砂岩等,两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市区内土、岩层及其厚度各地分布不一,资江岸边的建筑工程地基多数见有砾石层或卵石层。
邵阳市地处汩罗―宁乡―新宁地震活动断裂带北段,为湘中地震活动区,处于祁阳山字型构造的顶部和南北两翼,是我省小震活动多发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邵阳市市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均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第四章&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面临的基本背景
本次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起于我国城市甚至国家的发展战略日益全球化时期,也处在国家调整城市发展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使得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专业人员都能够比较冷静地回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和城市规划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城市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选择比较切合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发展规划。
一、 宏观背景
1、《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一字之差,却是规划制度历史性的变革。《城乡规划法》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面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城乡规划法》的新要求,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构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3、经济全球化使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的意识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方面为邵阳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条件,为邵阳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业链的地域分工提供了舞台;一方面推动政府、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发展策略,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减少世界市场的波动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如果邵阳能据此扬长避短,顺应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将会有助于在纷纭复杂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地域分工中找到城市发展的契机。
4、区域协调发展与东西交流强化
国家“十五”计划、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重大项目布局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而我国传统的南北交流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将发生转变,中部地区也将会成为南北交流和东西交流的汇集之地,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势必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随着全国开放格局的全面展开和全国“七纵五横”公路干线的形成,以长江及东西向、南北向运输干线为纽带所呈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产业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发展趋势逐步显现。
处于长江发展轴、京广发展轴这两条经济主骨架的边缘,以及长三角―江西―湖南―云南―东南亚大陆桥(上海-瑞丽)发展轴的核心地带的邵阳将成为两大三角洲(珠三角和长三角)抢占经济腹地的重要区域。
同时邵阳作为湖南省“三纵(岳-郴、常-永、石-通三条城镇发展轴)、一横(株-怀城镇发展轴)”战略中的常-永发展轴与株-怀发展轴的交汇区域。因此,从全国层面和省域层面看,邵阳市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5、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两型”社会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并构筑以长株潭为核心、“3+5”城市群为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县城和小城镇为节点的发展战略。同时,长株潭要充分发挥全国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加快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两型”经济发展,各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等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 “坚持项目为载体,加速邵阳新崛起”的发展战略,将邵阳市建设成为湘中物流中心、民族风情旅游走廊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三、微观背景
1、邵阳市经济产业发展面临调整、转型的压力
邵阳市区从以往“上控云贵,下制长衡”、“湖南省排名前列”的区域枢纽中心、商贸中心、工业中心的地位,到如今在市域“经济总量偏小,难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在省域“经济、城市建设总量排名落后,难以起到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微弱地位,交通、产业、经济发展的落后是其直接主导原因。而一直以来依靠原有国有企业主导发展的格局、缺乏开拓进取的产业布局是形成如今市区缺乏竞争力的经济发展的诱因。目前,邵阳市政府也意识到要打造邵阳市的区域中心地位,重振邵阳在区域中的作用,必须迅速转变邵阳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借助区域环境的改善,调整市区的产业布局结构,迅速提升市区的综合实力。
2、邵阳市总体规划实施多年来,外部发展环境面临较大的变化
邵阳市总体规划从2004年编制以来,在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新区方面有力地指导了城市的发展建设。但由于区域诸多难以预测因素的变化,如泛珠江三角洲“9+2”概念的提出和实施、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二广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的通车、吉邵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怀邵衡铁路的规划建设,都将对邵阳市区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二广高速公路、吉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以及怀邵衡铁路的开通与建设,将一举扭转邵阳交通区位劣势,并提升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对邵阳城市产业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随着沪昆高速公路的通车和洛湛铁路邵阳段的开通,市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提速。而这些重大的区域举措或变化,总体规划未能提供有效的决策和依据,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势在必行。
一、明代至1997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
邵阳市最早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明代,明洪武六年(1373年),宝庆府城筑石城墙,建5座城门,形成封闭式城池格局。清代至民国,城区从封闭的内城向外域拓展,在建设中偶有零星、短期策划,但无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到1997年城市政府先后组织了四次城市规划编制及修订工作。
1997年以前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一览表
二、上版总体规划即《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
1、上版总体规划编制过程
2004年,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和副秘书长为副组长的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通过面向全国进行工作方案招标的形式,确定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为划()》编制单位。&&&&&&&&&&&&&&&&&&&&&&&&&&&&&&&&&&&
《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4年8月中旬展开现场调研,2004年9月完成初步方案,2004年12月完成纲要初稿,通过了邵阳市政府、市直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审查,2005年1月完成纲要修改稿,向湖南省建设厅及各省直部门征求了意见,2005年5月,完成纲要评审稿,通过湖南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及各省部门的评审,《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1)规划期限
2)城市性质
省域二级中心城市,历史古城,以工业、商贸为基础的湘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邵阳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3)城市人口规模
2010年(近期):60万人
2020年(远期):80万人
4) 城市用地规模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人。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8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人。
5)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外围森林环抱、碧水穿城而过、绿楔点缀其间的“一带、两轴、四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带(资江滨水风光带):
城市生活功能用地围绕资江、邵水布置,包括北塔区、大祥区和双清区的生活区部分,形成以未来新城市中心为核心的环资江“U”字形城市景观带,既是城市的重要生活带,也是生态廊道和旅游景观通道。
两岸形成商贸旅游区,商务公寓区,小江湖生态社区(建设高档住宅,并配套绿化、体育等设施,形成宁静、优雅的居住环境),休闲美食区,滨水区绿化核心区,雕塑景观区等多层次,内容丰富的滨江景观带,同时,利用保留的缓丘种植颜色丰富的植物,形成夏绿秋红的绿化景观效果,对商贸区、雕塑公园、桥梁及高层建筑进行亮化,灯光以黄色调为主,“光雕”的变化将突出夜景的动感。通过亮化设计,形成层次丰富,富于变幻的滨江夜景。
两轴(两条空间发展轴):
南北向空间发展轴:依托南北向的蔡锷路(西湖路)、雪峰路、规划的建设路、改线后的G207和二广高速,形成联系邵阳市新城区和旧城区的南北向空间发展轴,这条轴是未来邵阳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轴。
东西向空间发展轴:依托沪昆高速、邵州路(邵阳大道)、宝庆路、龙须塘路、古塘路(黄桑路)、改线后的G320、洛湛铁路(娄邵段)和渝衡铁路(怀邵段)等交通通道联系大祥组团、双清组团和东部产业组团的一条东西向空间发展轴。
四组团(四个功能组团):
大祥组团――发挥大祥区现有的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新火车、汽车客运站落户大祥区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业、科教,提升商贸、科教等服务功能。依托现有的大中专院校,在城区南部建设科教园区。规划组团面积20.4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5.2万人。
双清组团――发挥城市东部窗口的地位,利用城市东进的有利契机,突出发展专业市场、房地产业,体现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规划组团面积17.2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18.1万人。
北塔组团――将北塔区打造成集商务办公中心、体育休闲中心、会展、高档住宅区等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商务区。规划组团面积20.2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22.6万人。
东部工业组团――依托上昆高速、东联络线,邵阳货运站场的便利条件,未来形成邵阳城区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和仓储物流区,是邵阳市未来经济的增长点。规划组团面积22.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约14.1万人。
6)道路网络规划
城区道路网络形成环形方格网主干路网布局。其中外环路由财神路、新G207、新G320和白马大道―教育大道构成,是城区的过境交通和对外交通的快速环路;内环路由云山路、建设路、邵州路―邵阳大道和雪峰路构成,是沟通北塔、大祥、双清三个组团中心的主要环路。
城区道路等级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级别。
快速路包括南北向财神路、新G207(邵西大道)和东西向的新G320、白马大道(教育大道)、桂花路五条。
主干路包括东西向的中山路、侯公堂路、南山路、云山路、雪源路―市府路、魏源路、宝庆路、敏州路、邵州路―邵阳大道、战备路、塔北路―龙须堂路、桔城路、东大路和南北向的雪峰路、北塔路、蔡锷路―西湖路―南联络线、大祥路、文教路、大安路、戴家坪路、建设路、双坡路、新华路、龙昌路、龙皇路、大兴路、东联络线等。
第六章& 2004版即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实施回顾
&&&&&&&&&&&&&&&&&&&&
2004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其最后成果一直还未批准,但该规划近几年依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为邵阳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邵阳市规划和建设部门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新城区基本架构已经形成。
至2009年底,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区面积已由原来的37.16km2增加到57.4km2左右,城市人口由原来的42.7万人增加到57.09万左右。城市交通、城市供气、城市绿化、城市环境、城市文教卫生体育设施、城市管理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邵阳市先后编制了城市公共交通、商业网点、中小学、燃气、给水和排水等专项规划,完成了邵西大道沿线路网详细规划,完成了桃花新城、学院路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白田街区、北塔三期、棚户区、小江湖、东风路、东大路、人民广场、十井铺、龙须塘、佘湖山新城一二期、宝庆科技工业园产业园、宝庆科技工业园商住区等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邵州西路、戴家坪、白公西路、北塔一二期、紫薇博览园等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
近年来邵阳市全面实施市区主要道路硬化工程,加快道路配套建设。大祥区完成了戴家坪路、城北路、邵水西路、中心路、九井湾路、资江南路、沿江桥、资江二桥、西湖桥等道路与桥梁的改造,新建了邵州西路、李子园路、电机路、双园路(东段)、大祥立交桥等道路与桥梁,另人大路(北段)、客村路、双园路(东段)、雪峰南路、庙屋路等道路正在建设中;双清区完成了建设南路、东塔路、邵水东路、涂家冲路、五一北路、资江一桥等道路与桥梁的改造,新建了邵阳大道、大兴路等道路,另财神路、新华南路等道路正在建设中;北塔区完成了魏源路(东段)的改造,另北塔路、中山路、龙山路、九江路等道路正在建设中。
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近年来围绕“生态环保、人文特色”的目标,全面推进省级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双城联创”活动,完成了城南公园、双清公园的改造,新建了资江南路风光带、邵水东路风光带、西湖广场等园林绿化工程,时代公园、邵水西路风光带正在建设中,另蔡锷广场、西苑公园、东塔公园、北塔公园的建设正在全面启动中。
在市政设施方面,新建了洋溪桥污水处理厂、资江南岸截污干管及邵水沿岸截污干管,完成了桂花渡水厂10万吨扩建主体工程,同时,改造了果皮箱、垃圾围,添置了洒水车、清扫车、垃圾转运车等市容环卫设施。
依托城市道路建设带动旧城危房改造,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继续加强火车南站、北塔新城、敏州西路等开发区的开发力度,同时全面启动桃花新城、佘湖新城、宝庆科技工业园产业园、宝庆科技工业园商住区、城市行政中心等城市新区的建设。
第七章& 2004版即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
2004年版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的来说编制科学合理,符合邵阳市发展实际。然而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交通环境变化等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湖南省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沪昆高速公路、吉邵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怀邵衡铁路等区域交通干道相继开通或建设,邵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尤其是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和政府招商引资措施的得力,城市经济发展形势喜人,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实施上已面临一定的矛盾,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下面我们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评估体系中确定的具体内容,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评估。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巨大调整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湘西大开发进一步的推进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等等,难以满足邵阳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对
1、《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11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是规划制度历史性的变革,同时要求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构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上版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已难以满足
2、湘西大开发进一步推进,为邵阳市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2004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湘西地区加快发展,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湘西地区大开发战略,湘西地区开发范围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和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及我市西部的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隆回6县市。2009年12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湘西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我市邵东、新邵、邵阳三县及市区纳入湘西开发范围,至此,邵阳市域已全部纳入湘西开发范围, 省委、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将给予湘西地区重点倾斜。因此我市发展战略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适应未来邵阳市经济、城市建设等快速发展要求。
3、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持续近三四十年 “城乡对立”“二元分割”的局面,为解决这种不利局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并未将城乡统筹真正落实到位。
二、城市规模符合邵阳市的发展实际
确定2010年城市规模60万人,用地规模6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0O。根据《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至2009年底,邵阳市区建成区面积约为57.4平方公里,人口约57.09万人。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增长速度与实际增长速度基本一致,用地规模符合国家和湖南省的有关要求,符合邵阳市的发展实际。
三、城市性质准确合理
确定邵阳市城市性质为:省域二级中心城市,历史古城,以工业、商贸为基础的湘西南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邵阳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城市性质和职能的表述较为准确,同时也符合邵阳市的发展实际。
四、 城市发展方向:“东移南拓,推进北上”战略意图难以得到落实。
上版总规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是加快“一线两岸三区四园”的建设步伐,“一线”是完成邵阳大道、邵水四桥和邵州路建设;“两岸”是指资江、邵水两岸,完成邵水东路南段,邵水西路南段和资江北路建设,形成靓丽的滨江风景线;“三区”是完成佘湖山生态新城区、火车南站站前区、江北新区的基础设施和用地开发,实现城区的向外拓展;“四园”是指重点进行白马工业园、桃花洞工业园、大坪工业园和紫薇博览园的建设。对于近期城市各新区的开发,提倡地区的综合发展,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以期快速形成以重点地区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点,顺利实现资源的有机疏散和综合利用。
上版总规在城市发展方向确定上,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城市骨架,并采用分片布局,强调三区的有机联系及与新邵县城连城发展,壮大城市主体,开辟游憩绿地,保护生态空间,引导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然而由于邵阳市自身发展限制,其“东移南拓,推进北上”战略意图难以得到落实,特别是在近期建设用地方面,首先,上版总规没有将文教区、白田街区、桃花新城纳入近期建设范围,忽视了城区南面这片近期交通条件改善最明显的区域,没有充分考虑洛湛铁路、沪昆高速公路、邵永高速公路的开通对城市南部发展的带动作用。
由于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近期城市发展动力的牵引方向不一致,导致规划优先发展的区域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新区;而近期发展条件优越的用地没有纳入总体规划,出现了建设用地选择与总规设想不一致的情况。
五、空间结构宜进一步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总体形成 “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一带即资江滨水风光带,两轴即南北向空间发展轴和东西向空间发展轴,四组团即大祥组团、北塔组团、城东工业组团、双清组团。
邵阳市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构建“1+3”邵阳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 1”即邵阳市市区与新邵县城形成东部城市群的主城区,实现邵阳市与新邵县城融城,“1+3”即通过主城区带动邵阳、邵东、隆回3个卫星城镇的发展。而邵阳东部城市群的主城区,在“城乡一体化,构建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研究对现有资源利用保护,进一步研究主城区空间布局组织,加强与周边卫星城镇的联系,提升主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六、工业布局过于分散
上版规划在三城区各规划了一至两片工业区,布局过于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环境保护。近期,市委、市政府提出:积极推进“兴工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宝庆科技园、万桥工业园以及大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和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结合新形势,这几年对城市工业用地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调整:原总规确定的城东工业组团已并入宝庆科技园;撤销桃花工业园,在新编制的桃花新城控规中,桃花新城内不再安排工业用地;原总规确定的化工区,尽管位于市区下游,但它仍位于新邵县城上游,势必对新邵县城产生严重污染,因此市委、市政府已决策将化工区移至新邵县城下游。
七、城市道路网较为合理,对外交通前瞻性不强。
2004版总体规划确定的方格网加环路的城市道路网络较为合理,拉开了城市建设的骨架,并对新区的拓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但对外交通通道须进一步完善。
该版规划没有将沪昆高铁、包茂高速公路、邵新公路纳入对外交通规划内容,随着洛湛铁路、沪昆高速公路、邵永高速公路相继开通,衡邵高速公路、安邵高速公路、洞新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邵新公路相继开工建设,怀邵衡铁路的启动,沪昆高铁坪上站的设置,以及省委、省政府已将湖南省“3+5” 城市群城际列车纳入邵阳市,邵阳市城市对外交通系统发生巨大变化,上版总规已难以适应城市对外交通快速发展的要求,对外交通规划的前瞻性不强。
八、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宝庆电厂、沪昆高铁坪上站、怀邵衡铁路站场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邵阳开工建设,宝庆电厂
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落户邵阳,在上版总规中是没有预计的,上版总规
九、绿地系统结构合理,但对资江、邵水保护与利用方面深度不够
上版总规中规划在邵阳城区范围内形成“一带、两环、四片、多点”的由“点、线、面”组成的绿地系统结构。一带:即指资江沿岸的带状绿化;两环:即沿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所形成的两个绿环(蔡锷路-西湖路-宝庆路-建设路-云山路,雪峰路-邵州路-古塘路-青云路);四片:即指分别位于邵阳城区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的各大山体林地;多点:即分布在全市的市级、区级公园及街头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
上版规划强调资江、邵水风光带建设,规划在沿江两岸开辟沿江绿带,组织游憩空间,将山水洲城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但规划在资江、邵水保护与利用方面深度不够,没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对两岸污染工业的搬迁力度不够。
十、行政中心选址应进一步研究
2004版总体规划预留两处行政中心用地,一是往江北的北塔区迁移,在蔡锷路和云山路附近形成市级行政中心(选址一),以实现城市重心北移,避免城市东西向拉动过程,同时为谋求邵阳市区与新邵县城的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往南或东南迁移,充分利用潭邵高速、洛湛铁路等外部交通的改善,结合邵水风光带的建设,在邵水河南段,分列东西两岸布置市级行政中心、人大、政协等行政办公用地(选址二),以进一步推动近期重点建设区(火车南站站前开发区、佘湖山新城)的开发,为城市南优、东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然而上版总规确定的两处行政中心用地均存在自身的不足,选址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北塔新城的发展以及加速市区与新邵的连城,但是由于北塔新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行政中心搬迁近期难以实施;选址二位于火车南站站前开发区内,而目前火车南站站前开发区已基本建设完成,没有起到拉到城市新区的目的,且选址二用地偏小,难以满足行政中心办公需要。
十一、上版总规至今没有批复,对城市建设指导性不强
上版总体规划纲要于2005年5月通过湖南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及各省部门的评审,设计单位《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邵阳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部在核准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时,要求必须待《邵阳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后,方能审批,因此上版总体规划因城市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未获审批而一直没有批复。
如果目前继续完成上版总体规划的编制,首先在规划期限上就有很大冲突,原规划近期为年,而现在已是2010年,规划近期期限已到,再来编制近期内容已失去意义;其次规划面临的政策背景已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原规划主要依据的是《城市规划法》,而现在实施的是《城乡规划法》。因此继续完成上版总体规划的编制,即不可行,也不科学。
第八章& 城市现状主要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现状主要问题
几年来,在上版总规的指导下,城市各项建设项目逐步实施,各方面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市容市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城市路网骨架和用地发展基本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目前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与投资分散,特别是北塔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由于火车南站、高速公路东联络线、高速公路南联络线、建设南路、邵阳大道的修建以及行政中心的选址,带动了火车南站站前开发区、宝庆科技园、佘湖新城、桃花新城的建设,大量资金和建设的重点集中到大祥区、双清区,客观上政府无暇顾及北塔区,使得其发展动力不足。
2、路网骨架没有拉开,断头路多,不成系统,交通拥挤。
邵阳市近年来的“拉路扩城”战略为推动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形成许多“半拉子”工程,比如北塔路、魏源路、大祥立交桥、雪峰路、龙山路、南山路等。城市整体上路网不成系统,断头路多,无法发挥路网的最大效能。
3、城市功能分区较散乱,中心不明确;开发区建设不理想,公共服务设施不成规模,服务等级偏低,工业布局缺乏统一规划。
4、城市滨江特色不鲜明,缺少市民活动的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建筑形式单调。
二、城市规划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新的形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邵阳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进一步核定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协调三城区之间合理发展的关系。
4、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保证邵阳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5、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
6、充分考虑山、水、洲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7、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三、重点调整内容
1、在加速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核定城市规模,整合产业用地,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时序。
2、结合区域交通设施建设,调整用地布局,合理组织主城区交通系统。
3、加强资江、邵水风光带规划与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
4、配合城市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城市路网系统,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用地。
第九章& 结论
综上所述,《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距开始编制到现在已历经6余年时间,由于当初编制时间的限制、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该规划在实施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逐渐凸现出来,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邵阳市的城市建设。因此及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势在必行。(点击放大图片)(点击放大图片)(点击放大图片)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域发表对本公示意见,请注意如下几点:
<font color="#、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3、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依规定对留言内容进行审核或隐藏
4、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留言内容
5、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Copyright & 2006 < 湖南省建设厅、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 版权所有&& 单独浏览量: &&
湖南省建设厅、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打造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警察共有八种手势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