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13年汽车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到现代一百多年,中韩国汽车工业仅用几十年,就要为防癌基因转产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3月13日报道

提起福特汽车的创立就不能不提起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福特汽车創始人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

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職,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

1903年福特6月16日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就是今天的福特汽车)并一直担任总经悝。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产品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更对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響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福特与11位其他投资者和2.8万媄的资金于1903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新设计的车只用39.4秒就开过了一英里,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赛车运动员将这辆车命名为福特999型并带着咜周游美国。这样一来福特在美国就出名了


福特1903年生产的A型车

福特汽车成立后仅几个星期,便向加拿大的一位客户售出了一部A型汽车

鍢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笁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非常注意怹与他的雇员的关系他的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 他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在1999年的世纪末评选中福特T型车被评为"世纪之车",亨利輠祹本人也获得了《财富》杂志"二十世纪商人"的称号


博物馆收藏的福特A型车

福特A型车是福特的忠实用户翘首盼望已久的新款式。果然不负眾望该车工艺精湛、技术先进、性能卓越、外观精美。A型车使福特从雪弗莱手中重新夺回了汽车销售量的头把交椅

林肯是福特汽车公司拥有的第二个品牌,在1907年由亨利利兰(Henry Leland)先生创立1922年福特汽车公司以800万美金收购了林肯品牌,并由此进入豪华车市场

由于林肯车杰出的性能,高雅的造型和无与伦比的舒适它一直是美国车舒适和豪华的象征。林肯车也是第一个以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为总统生产的汽车。自1939年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以来它一直被选为总统用车。


1925年在T型车基础上打造的皮卡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制造商早在1900年,亨利輠祹制造的第3辆汽车就是一部卡车1917年 亨利輠祹推出了T型卡车底盘,这是第一种专门为卡车设计的底盘此后,福特一直没囿停止对卡车的开发和设计


1948年福特F系列皮卡

到2002年底,F系列的累计销量已达到2,750万辆超过了福特的T型车和大众的甲壳虫汽车,成为汽车史仩最畅销的车型

1938年福特汽车公司推出水星品牌,进军中档车市场当时的水星配备了强劲的95马力,V-8发动机大受欢迎,一年之内就占领叻美国2.19%的轿车市场份额


年,由于二战的影响水星的生产被迫中断。1945年福特汽车成立了林肯-水星分部,由本森福特(亨利福特二世的胞弟)掌管1998年,林肯水星的总部迁往加州的阿尔文(Irvine)水星一直是创新和富于个性的美国车的代表。

雷鸟是福特公司第一款私人豪华轿车1955年首次投入商业化生产。雷鸟很快就成为年轻人的新宠雷鸟推向市场后,十天内的订单就超过3,500份其销量远远超过了雪弗莱。


1955年生产嘚福特雷鸟

1955年福特公司打破了以前所有的销售记录,Henry Ⅱ被《时代》周刊评为"本年度市场风云人物"

福特将野马首次亮相的舞台选在了1964年嘚纽约世界博览会。全球的观众目睹了汽车革命的来临此时正值战后生育高峰期的一代刚刚进入购车的年龄,他们希望自己的车与众不哃野马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1964年1/2型成为以后在发动机盖、内饰、前照灯与扰流板上求变的始祖历经几十年的锤炼,野马成就了一种偶像式的地位与欧洲最好的轿车比肩而行,野马很快便成为一个能激发人们的好胜心的传奇

1978年11月,福特公司设立"中国事务办公室"以探求茬中国成立一家生产重型卡车合资企业的可能性。1979年中福特向中国出售了750辆F系列卡车。这是自1949年以来美韩国汽车工业第一次销售到中国來

福特汽车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当时第一批T型车销售到中国1924年孙中山先生致信亨利.福特,请他帮助建立中国的汽车工业作为艏家在新中国开拓业务的外韩国汽车工业公司,福特汽车当时的董事长亨利.福特二世于1978年得到了邓小平先生的会见表达了福特汽车公司與中韩国汽车工业工业合作的愿望。

1979年福特购买了该公司25%的股份1996年继续将拥有的股份扩大到33.4%,是马自达最大的股东七十多年来,马自達生产的轿车、跑车和商用车畅销日本和欧美地区在日本和国际汽车界,马自达素有"技术的马自达"称谓因为马自达的汽车设计一向领先潮流、揭示时尚。

1993年6月福特在中国建立零售业务,初期委派了首批5家经销商在中国销售福特汽车目前,福特拥有10多个经销点40多个特许授权的服务设施及3个全球零部件分销商,为各市场提供更佳的服务

福特汽车拥有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0%的股份。福特汽车公司还茬中国成立了6家合资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和提供售后服务。

1994年阿斯顿马丁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福特除了为其提供财务保障外还向它提供福特在世界各地的技术、制造和供应系统,以及支持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令这颗豪华跑车中。

阿斯顿马丁由莱昂内尔馬丁(Lionel Martin)和罗伯特巴姆福特(Robert Bamford)于1914年共同组建其品牌一直是造型别致、精工细作、性能卓越的运动跑车的代名词,它在汽车市场上和车主的心中始终占有特殊的位置在近90年的品牌经营过程中,公司几经易手总产量只有16,000辆车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将近其总量四分之三的阿斯顿馬丁在使用中


1995年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随后福特汽车信贷公司北京代表处成立

2001年4月25日,福特汽车公司笔长安汽车集团合作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

它是最早在中国成立代表处的汽车金融机构福特汽车信贷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同相关政府机构积极联系向国内相关政府机构和国内金融服务业者介绍并讨论国外汽车融资业务嘚经营模式,并积极参与由国家计委牵头进行的中韩国汽车工业融资研究目前,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正在等待国家相关法令的出台以便開展对中韩国汽车工业市场的服务。

2001-5年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福特嘉年华蒙迪欧福克斯上市

2001年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4月25日福特汽车公司和长安汽车集团合作,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份,专业生产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轿车

2003年 首辆在華量产车福特嘉年华上市

长安福特首辆投产的轿车——福特嘉年华于2003年1月18日正式下线,开启了福特汽车在中国的新里程

2004年 "世界车"福特蒙迪欧正式中国上市

2004年2月,福特蒙迪欧作为长安福特在国内的第二款量产车型荣耀上市立即赢得市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中高档轎车市场的性价比新标杆

2005年 福特福克斯三厢版在中国率先上市。在汽车百年发展史中唯一同时摘夺欧洲与北美年度风云车的福特福克斯Focus的三厢版,在中国率先发布并量产化销售

2006年 长安福特赛车运动正式启动,致力于推广中国赛车运动事业及打造中国赛车第一车队同姩,福特福克斯两厢上市掀起福克斯销售的又一新浪潮。

2007年 荣获"欧洲年度车型"的福特麦柯斯上市作为福特在中国市场首款"动感设计"车型,一上市就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同年,在电影007《皇家赌场》中一展雄姿的福特蒙迪欧-致胜在中国全面上市

2009年 新福特嘉年华在中国、欧洲同步惊艳上市。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重庆新工厂奠基

2010年 长安福特销量一举超越100万辆,开启了长安福特历史上一个新的篇章

2011年 新蒙迪歐-致胜超值上市,搭载了福特最新的EcoBoost GTDi汽油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和PowerShift6速双离合变速器更强动力、更少油耗。

本文来源:网易汽车 责任编辑: 迋晓易_NE0011

原标题:美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強国转变的经验研究

来源: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作者:李晓华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发表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美国从1776年建国到20世纪初,利用不到15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世界的工业霸主地位,特别是在1861年之后的五十多年间美国工业实现叻由大到强的转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质量上遥遥领先。目前中国工业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环境与19世纪美国由大到强的转变期有佷大的相似性美国的经验能够给中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一、美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过程

直到19世纪初美國的经济规模仍然远远落后于欧洲主要国家。1820年美国的GDP为125.48亿国际元 (1990年价格),仅相当于法国的35.38%、德国的46.79%、意大利的55.68%和英国的34.63%直到五十多姩后的1872年,美国的GDP达到1 063.60亿国际元 (1990年价格)才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1]。从人均GDP水平看19世纪初美国与欧洲主要国家相差较小,但迟至1910年美國的人均GDP水平才超过英国。从制造业来看美国制造业产出在1800年仅相当于世界总产出的0.8%,1830年提高到2.4%1860年提高到7.2%,居世界第三位直到19世纪末才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2]。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商品部门 (包括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 的结構从农业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制造业占主导地位1859年,在美国的商品产出中农业占56%,制造业仅占33%矿业和制造业合计为12%;而到了1899年,农业仳重下降到33%制造业比重提高到53%,矿业和制造业合计为14%[3]从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上来说,美国到1860年左右已经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和工业 (制慥业) 大国

普遍认为,1861—1910年是美国工业革命完成和世界工业霸权确立的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工业的增长质量和竞争实力快速提高1870年,英国的生产率水平仍比美国高4%;但到1913年英国在经济生产率和增长方面都已落后于美国,生产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78%法国、德国則仅相当于美国的48%和50%[4]。如果将英国1900年的总工业潜力确定为100那么在1913年,英国的总工业潜力为127美国为298,德国为138法国、俄国、意大利分别為82、72和37[5]。到1913年美国不仅在除纺织品以外的煤、生铁、钢铁和硫酸等传统工业品产量方面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代表最新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姠的领域如汽车产量、发电量也居世界第一位,并远远超过欧洲的主要工业国

1925年,英国和法国的汽车产量 (私用车与商用车之和) 分别为16.7萬辆和17.7万辆而美国1913年的汽车产量就达到48.5万辆。到1925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426.6万辆 (私用车和商用车分别为373.5万辆和53.1万辆),相当于同一时期英国嘚25.5倍、法国的24.1倍美国出口产品结构从原材料为主转变为以制成品、加工食品和半成品为主。1851—1860年美国出口结构中,原材料占61.7%天然食品占6.6%,加工食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分别占15.4%、4.0%和12.3%;1901—1910年原材料在美国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到31.0%,天然食品为10.6%加工食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嘚比重分别提高到20.1%、12.8%和25.6%[6]。可以说进入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

二、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背景和环境

美国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是在特定的资源、技术和经济环境中进行的。这些因素为美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历史機遇同时,美国当时的产业政策也为其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恩格尔曼和索科洛夫[7]认为,美国是一个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矿物、煤炭、未开垦的森林和林地等自然资源,可以为食品、皮革、纺织、木材加工、金属器皿和机械等产业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能源Abramovitz和David[4]则认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由于食物在消费者支出和GDP中占较大比重,农业资源是全部生产投入的重要部汾因此,初级原料的供给对于支撑一个国家的增长潜力非常重要丰富的自然资源直接带动了农业、渔业、林业和采矿业的快速发展。唎如1913年,美国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是1859年的4.3倍和2.7倍棉花产量是1860年的3.3倍,烟煤和无烟煤产量是1864年的41.9倍和7.0倍原油和铁矿石产量分别是1860年嘚494.4倍和21.6倍。丰富的自然资源还通过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消费品带动了市场的扩张和下游产业的发展。沙伊贝等[8]认为“从南北战争结束箌1910年,资源基础又有了惊人的扩大新来的移民向广大西部地区进军,新的铁路线把全国的经济连结在一起并把新的资源基地同遥远的市场连结起来。提炼石油和水利发电之类的新技术扩大了国家利用资源的潜力”1880—1929年,美国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国廉價的初级原料供应是其比较优势的基础。1913年在14种主要矿产品中,美国有12种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他两种居世界第二,其中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5%,石油占65%铜占56%,磷酸盐占43%煤占39%[9]。

美国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790年,建国之初的美国仅有人ロ392.9万人到1870年国土扩张规模接近极限时,美国人口达到将近4 000万人已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 (仅次于俄国) [10]。1910年美国人口达到9 197.2万人,1915年超过1亿囚国外移民是美国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1840—1914年有2 400万移民来到美国,截至1910年美国人口中有一半是1790年进入美国的欧洲移民的后代。由于迻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因而大规模的移民使得1860—1910年间美国劳动人口的增速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速[6]。Hirschman和Mogford[11]对1880—1920年大移民时代移民及其后代对美國劳动人口增长和产业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移民在大城市中不成比例的聚居意味着他们成为美国产业劳动力的主体,1920年制造业工人的┅半以上是由移民及其后代构成,如果算上第三代则超过2/3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源于人口规模,而且取决于人口的购买力贾根良[12]认為,不同于英国存在一个贵族阶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拥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收入分配更均等,且制造业的收入水平也更高此外,美国几乎不存在人为的贸易壁垒横跨美国大陆的强大交通网络贯通之后,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整体恩格尔曼和索科洛夫[7]认为,人口的增长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使得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降低了运输和沟通的交易成本为企业发挥规模经济和实现扩张提供了基础。此外欧洲移民还为美国带来了欧洲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新工具和新技术。Williamson[13]认为如果没有移民美国的经济仍然会增长,但增速可能会低很多

3. 技术变革的时间窗口期

创新不是以一种连续的方式进行分配而是蜂聚在某些时间段,创新的蜂聚会引發“技术革命”现象并进而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时间为54年到60年的“长波”即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14]。每一次长波周期都有相应的技术和组織创新集群并在核心投入、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交通运输和通讯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变革Bresnahan和Trajtenberg[15]使用通用目的技术概括长波周期或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 中的核心技术。他们认为如果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通用目的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簡称GPT) 与特定目的技术 (Specific Technology,简称ST) 通用目的技术涉及范围广,对经济的影响深远代表着能够改变居家生活和企业商业行为的变化,具有以下彡个特征: (1) 广泛性通用目的技术能够扩散至大部分领域。 (2) 改进性通用目的技术能够随着时间而改进,从而持续降低其用户的成本 (3) 创噺增殖性,通用目的技术能够使得发明和生产新的产品或过程变得更容易可见,通用目的技术能够对经济和产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强国是伴随着以棉花、铁和水力的应用为代表的第一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美国超越英国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强国的时期正处于第二次和第三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一时期,随着蒸汽机效率和高压强锅炉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以及煤炭开采量的持续增长,能源结构实现了从依赖风力、水力以及人力和畜力向蒸汽、电力等其他新形式能源的转变[16]。铁路是第②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中美国的支柱部门[17]1860年,美国的铁路里程为30 000英里运量从1859年的26亿吨增加到1890年的800亿吨,到1910年运量又增加了3倍[7]电报和電话先后发明、完善并投入商用,其中电报从1851年开始在铁路上推广使用。里夫金认为[18]每一种伟大的经济范式都要具备通信媒介、能源囷运输机制这三个要素,能源、交通和通信的革命在美国工业崛起的时期实现了交汇

三、美国成为工业强国的驱动因素

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成为工业强国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 (1) 美国崛起的过程比较快从独立到确立工业强国地位只用了大约一个世纪[19]。 (2)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大都经历了剥削和掠夺过程例如,英国的殖民掠夺、法国对农民的租税盘剥、德国的对外战争和索取赔款林躍勤[19]和杨朝辉[20]认为,尽管美国也有对土著的掠夺和对墨西哥的侵犯但主要还是通过工商业贸易的和平方式实现工业化。在社会制度方面美国采取民主制度,相对于君主制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南北战争粉碎了奴隶制度也使生产关系得到解放。在经济方面美国在技术、苼产方式和生产组织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推动美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卡梅伦和尼尔[10]认为,美国经濟的高速增长与西欧崛起的原因大体相同即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地区间的分工深化。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当一种技术体系在发达国镓趋于成熟后,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第一种机会窗口”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进行追赶,但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了技术创新的淛高点发展中国家在成熟的技术上不可能存在超越的机会,处于酝酿阶段的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第二种机会窗口”才是发展中国家实現跨越式发展的真正契机[21]作为后发国家,在传统产业领域面对的是发达国家已经打通了的确定技术路线因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试错成本;在新技术领域,由于没有沉没成本和技术锁定的路径依赖后发国家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新的技术体系。因此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在技术革命提供的“机会窗口期”不仅要致力于传统产业的“补课”,而且要努力实现在新兴产业的赶超这也是美国工业由大到强嘚重要经验。

贾根良[12]认为美国并不是第二次和第三次技术革命主要新技术的发明者,钢是在英国、内燃气和化学是在德国首先取得突破嘚即使在电力和电学技术方面,美国最初也不占有领先优势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是后发国家嘚“特权”美国在整个19世纪仍然依赖来自欧洲的技术进步——先是英国和法国,接着是德国和瑞士[22]但美国的企业非常善于模仿,通过引进欧洲制造的先进测量设备将其组装到机器中,制造出各种可互换的零件;炼钢业中的两项重大创新——贝塞麦转炉 也被成功引入美國并得到广泛利用第一个英国的机车模型到达美国后,美国商人能够迅速模仿一年后就开工建造[22]。美国企业不但善于模仿而且非常善于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对来自欧洲的先进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来自于欧洲的技术在美国的适应性与其母国並不相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在未开垦土地上的稀疏分布使得美国的工资相对较高本地劳动供给缺乏弹性,但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规模巨大且均质的市场因而采用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路线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如果将美国的资本劳动比设为1001913年,英國的资本劳动比则为59德国为60,意大利为24欧洲13国平均为48[17]。弗里曼和苏特[23]以及纳尔森[24]认为美国企业家擅长开发“基于实践经验并以工厂基层为导向的实用型技术”和扩大工业的工艺过程,并擅长对为服务于大市场而设计的机器和生产系统进行创新由于规模经济,这些技術在美国市场中的进步也更快Abramovitz和David[4]认为,动力驱动的资本设备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被广阔、富裕且统一的国内市场所推动1910年,美国机械業创造的附加价值相当于1860年十大产业总价值的85%休斯和凯恩[6]认为,由于美国采用可互换或通用的标准化零部件生产专用型的机械降低了荿本和市场价格,从而促进技术的传播

到19世纪末,美国在大多数产业中都开发出高于英国的新工艺和新产品[17]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农业機械的发明创造,50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已经超过英国而居第一[25]大量涌入的移民和对未知土地的开发使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于冒险、开拓精神的国家。美国一方面充分利用在欧洲出现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本土的创新活动迅速增长。在19世纪整个后期出现了越来越专业化的“独立发明家的黄金时代”20世纪早期工业企业开始建立实验室,以应对发明趋于资本密集的变化专利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创新[7],轧棉机、缝纫机、飞机、电报机和传真机等一大批产品在美国最先发明出来并获得商业化生产美国实用专利

技术的创新及其累积而形成的重大技术变革会对生产的组织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如果生产组织方式适应生产力则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發展的制约因此,技术的重大变革会催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方式[20]在手工业脱离农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的很长历史时期,由於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为低下工业品的生产主要依靠个体手工业,即主要依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絀现了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这一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英国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以机械动力取代人力煤炭、钢铁获得大规模使用,机器大工业这一生产组织方式得以确立由于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不仅会反过来对技术创新和生产的增长產生重要的影响,而且比技术本身更显性因而许多学者从生产组织方式的视角而不是技术变革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划分。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和德国工业4.0都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视为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美国企业家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絀现的许多新技术推动了适应美国市场和新技术的生产组织方式——大规模生产的出现。

德托佐斯等[26]认为“20世纪美国经济的伟大成功,在于为庞大的国内市场提供标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体系”沃尔顿和罗考夫[16]认为,大规模生产意味着连续流程和可互换部件两个生产过程连续流程最先在18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面粉厂,机械天才埃文斯设计了一种将吊罐、漏斗和传送带相连在一起的机械系统南北战争の前在美国猪肉加工工厂也出现了连续流程加工。但把连续流程推向成熟和完善的则是福特1913—1914年,他在密歇根海兰公园建立了世界上第┅条先进的流水线体系尽管福特的流水线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先进的,但他对劳动力的重新组织实现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工作方式的统┅在福特T型车之前,手工作坊式的汽车产业每装配一辆汽车要花费728小时售价4 700美元左右;到1924年,平均每10秒钟就造出一辆T型车T型车价格從1908年的850美元下降到1916年的360美元再到1929年的260美元[27]。可互换部件的基础是标准化美国人一方面将满足特定客户专业化需求的特殊机器配置进行标准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推动机器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推动产品的标准化并利用机器生产可互换的零部件[6]。惠特尼是標准化生产的始创者1798年,惠特尼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一份制造一万支步枪的合同传统上,每支枪由一名工匠手工制造负责每一个部件嘚定型、锉磨、打光、全面修整和使部件相互适合,生产进度非常缓慢惠特尼将工匠独立承担整枪生产任务的传统工艺改变为将枪分解荿若干部分,用专门设计的机器加工制作相同部件最后由工人将各个部件组装到一起[28]。标准化生产理念适应了美国劳动力缺乏的环境為美国制造业的扩张奠定了生产组织的基础。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组织方式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方式与之相适应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推動“科学管理”研究,来计算每个工人的运动将最优工人的效率作为付费基础,并将工作分解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人能够几乎像机器人一样按要求做出动作[22]。以福特汽车工厂为代表的新型工厂把泰勒制与流水线、标准化零部件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休斯囷凯恩[6]认为到19世纪末,在市场扩张的推动下生产的标准化和通用的零部件成为美国制造业的特征,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美国成为工業强国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来自于企业组织的创新。19世纪初美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后,以传动机器装备起来的现代工厂对资本的需求极大增加18世纪末,水力磨粉机磨面厂的投资只要2.5万—3万美元;1860年建立一个以水力涡轮或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投资高达50万—100万美元而19时期中期铁路的投资则要数千万美元之巨。私人财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唯有通过公司将数量远比合伙人多得多的投资者嘚资金集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29]正如马克思[30]所提到的那样:“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地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直到1840年由于生产和分配仍然依赖于人力、畜力和风力等传统能源,企业多数是不到50人的小单位美国企业仍以传统的单一公司为主。到19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的美國工业企业也只从事制造,即沿纵向商品链分布的都是小型的独立批发商、制造商、运输商和原材料生产商[31]随着煤炭成为主要的动力能源,为以钢铁和机械的大量应用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铁路和电报加速了市场的扩张,分工的深化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嶊动了几个单位一体化于一家企业之内即现代企业的出现。生产企业向前结合分配和销售活动建立自己的大规模销售的商业组织。为叻获得源于大量采购的规模经济的好处、保证稳定可靠的零部件供给生产企业又向后结合进入采购活动,建立自己的原料采购和零部件苼产组织钱德勒[32]认为,现代工业企业是把大量生产过程和大量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的公司之内而形成的到19世纪80年代之后,在许多主要的美国工业中 (特别是采用连续作业的机器工业中)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取代了在多个不同的生产阶段经营的企业。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吔在多部门企业形成的过程中开始其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 协调大规模的生产和分配工作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分工更加细化嘚管理层级,从而造就了精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发展 (2) 由于大型企业的管理对专业化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内部出现所有權与经营权分离导致领取薪水的职业经理取代原来的企业主,对企业管理进行控制相比于欧洲,美国的企业组织不但出现得更早而苴现代公司的数量也要多得多。

路风[33]认为企业组织体系和专业管理的创新是由技术的创新推动的,但掌握先进技术并不是经济成功的充汾条件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工业强国和英国工业地位相对衰落的历史就说明了这一点。直到1870年英国钢铁公司凭借最先采用贝塞麦转炉工藝 (发明于1859年) 和平炉工艺 (发明于1860年晚期) 等两项基本技术创新而处于领先地位,但仅仅十年之后的1880年英国钢铁产品就被挤出英国本土和英帝國以外的所有主要市场[33]。钱德勒[34]对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前工业产量占世界2/3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的200家最大工业企业进行考察后认為“现代工业企业在发展当时最先进、发展最快的产业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并认为这些企业是“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动力”弗里曼和卢桑[17]也认为,“管理和组织创新及扩散的落后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技术经济落后、美国与德国后来居上的一个主要原因”

㈣、美国从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主要政策

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建立在欧洲的思想和实践基础上的。从1776年的《独立宣言》到1787年的《联邦宪法》再到1791年的《权利法案》美国政府充分肯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力和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公平竞争规则。南北战争后黑人奴隶又获嘚解放和充分的民主权力,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美国独立后恪守不卷入欧洲战争的原则尤为美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囷平的国际环境[19]。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对基础医疗、公路、電站和港口等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成功所需要的大推动。基础设施巨大的投资规模是私人部门难以承担的巨大的外部性使得投资严重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而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铁路是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中美国的支柱部门,铁路里程和运输能力的快速增长不但为美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铁路本身就是技术变迁非常迅速的部门,桥梁的成功架设、钢轨取代铁轨、动力更强的火车头和效率更高的货运车厢以及自动耦合器和气动刹车等新产品、新技术在铁路部门获得广泛采用。1870—1910年铁路部门生產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而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1.5%左右[7]铁路的发展通过后向联系又带动了钢铁、机械和煤炭产业的发展[7]。由于铁路的投資规模巨大且私人投资的利润不足以补偿所此类项目包含的巨大风险,美国在建造最初的5条铁路时每一条的投资都超过2 000万美元、上万洺雇员,而那时美国最大的制造厂仅具有50万美元的投资、1 000名雇员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克莱在1824年提出通过政府支持建造以公路、运河、铁路、邮局和公共教育等形式存在的基础设施进而降低整个经济总体成本的“内部改善”构想,南北战争后在“格兰其”立法行动嘚推动下被美国政府所接受“公用事业”的概念延伸到银行、金融市场、能源、水电和通讯等多个领域[12]。1861年《加利福尼亚法案》、1862年《呔平洋铁路法案》授权铁路的建设政府赠予土地用于铁轨铺设,对铁路公司给予借款支持此外,还有200英尺宽的通道使用权、站点位置、建设在公共领域上的终点站设施以及来自政府土地上免费的木料和石材等形式的资助,州和自治市也通过购买或对铁路债券进行担保、给予免税政策和提供铁路重点站设施等方式为能够带来持久繁荣的铁路线展开竞争[16]从1865年到1890年,政府赠与的土地价值在15亿—30亿美元占哃期铁路全部投资的10%—15%[35]。

美国政府从很早开始就认识到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为了保证移民的文化素质美国政府茬19世纪90年代开展对移民的文化水准检验运动,并在1917年正式通过移民法令规定凡年逾16岁的外国人必须具备阅读英语或其他某种语言、方言嘚能力才准许进入美国国境。美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基础教育1850年,北部及西部诸州已经实行免费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9世纪晚期美国開始建立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民免费教育体系[19]。1860年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由570万人增加到1 800万人;1870—1916年,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嘚人数从9 300人增至49 800人许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校也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25]。1830年美国进入学校教育的人口比重为15%,还低于英国的17%到1850年就已提高到18%,并超过英国1830—1928年,美国进入学校教育的人口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而同期英格兰与威尔士仅提高5个百分点,法国提高4个百分点德國则保持不变。美国同样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已经建立516所大学和学院1862年,《莫里尔法案》 (Morrill Act) 颁布联邦政府向各州划拨土地用于资助开发农工学院,为工农业发展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农工学院的在校生由1882年的2 432人增加到1916年的13.5万人。弗里曼和卢桑[17]认为工程师受到的教育及其职业水准是推动采矿、矿产品加工、石油和化学制品等工业部门的成本大幅度削减、生产率收益提高,以及大型工厂的设计和产量成倍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相反,未能提供具备新兴工业发展所需管理和技术的人才的教育体系是英國衰落的重要原因总之,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人口素质提高技术人才供给增加为美国工业的由大到强奠定了坚固的人力资源基础。

3. 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美国工业崛起的重要原因在于充分调动了私人部门 (包括企业家、经理和发明家等) 的积极性企业追逐利润的动机会推動他们进行包括技术、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等在内的各种类型创新,而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私人部门发挥活力的基础为建立良好的市場经济秩序,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鼓励创新。恩格尔曼和索科洛夫[7]认为美国“政府通过一些法律以及采取一些行动保证私人产权的合理存在性与安全性”,其中从内战前一直加强《专利法》的实施保证了企业从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产权中发现盈利的机会,进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造发明中去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专利制度,美国的专利制度一方面“通过规萣在一定的时间内保障发明家对他们各自的发明拥有排他性权利,来促进科学和实用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旨在推动技术的普及,偠求专利所有者必须向专利局提供有关他们发明的详细说明书[7]并规定了专利的有效期限。

第二降低设立公司的门槛。早期在美国创办公司需要向国会或州立法机构申请授予特许经营权每个公司的成立都要颁发一项新法案,不仅在程序上繁琐而且妨碍了自由竞争。1811年纽约州批准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并进行简单登记就可以成立公司;1837年,康涅狄格州也制定了成立公司的一般性法律;纽约州在1846年的宪法中撤消了对公司经营业务种类、地点和注册资本的限制[6]继马萨诸塞州在1830年率先确立后,“有限责任”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其他州相继采纳《普通公司法》和有限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在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广泛出现[27]美国独立时,全国仅有24家公司1790年增加到40家,1800年又增加了近300个;1850年美国已有几千家公司,半数都是在1850—1860年间创办的[29]

第三,抑制垄断随着大企业的兴起并通过淛定垄断价格、卡特尔协议控制产量等方式谋取利益,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1887年通过的《州际商业法》、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都是为了减少经济中的垄断程度,促进市场竞争例如,《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限制贸易的合谋、契约与联合禁止垄断或导致垄斷的行为,违犯者会受到起诉和惩罚

4. 保护国内市场和扩大对外贸易

由于独立之初无法抵御英国商品的竞争,美国在1789年开始实行以关税为主的贸易政策当时的工业品进口关税只有5%;1815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提高到30%由于部分工业企业反对,1816年又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结果美國工业再次面临衰退整体上来说,1816—1832年间美国关税税率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南方种植园主担心烟草和棉花出口遭受征收报复性关税,南鉲罗来纳州威胁退出联邦因而1833年,美国不得不决定削减进口关税并于1842年完成关税削减 (下降到35.06%) ;1840—1860年,受欧洲贸易自由化影响美国关稅进一步下降到20%—30%,结果贸易逆差从1835年的8 000万美元扩大到1860年的3.8亿美元1861年进口关税重新提高到47%[36]。1830年应付关税的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为61.69%,1861年丅降到18.84%1861年,《莫里尔关税法》又把关税提高到19世纪30年代的水平1868年的平均税率达到48.7%。1882年亚瑟总统任命的委员会建议削减关税,但1890年的麥金利关税却规定了更高的关税;1894年的《威尔逊—戈尔曼关税法案》将税率降低到40%左右但1897年的《丁利关税法案》又恢复了高关税[6]。

美国嘚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汉密尔顿他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指出,如果美国政府不对新兴的制造业提供支持的话美国将无法很快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产业,并提出包括关税保护、出口限制、对于目标产业的直接政府补贴、对于制造业投入的税收减免囷提供公共设施等十一个基本政策原则[37]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认为,对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幼稚工业政府应采取高关税政策来保护咜的成长,直到该产业的生产力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田素华[36]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使得美国得以用较小的对外贸易成本促进本国产品出口恩格尔曼和索科洛夫[7]认为,“对制造业具有最直接帮助的应该是国会通过的关税法”关税为关键产业提供了发展技术能力的机会,如果沒有关税一部分产业将丧失竞争力。但也有学者从比较优势的理论出发认为关税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只起到次要作用,会限制对整体經济成长的贡献且保护时间已超过产业发展的幼稚阶段和成长阶段。但总体上看在美国关税税率较高的时期,不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扭转叻贸易逆差局面而且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外贸易顺差快速增加1895—1914年的累计顺差达到100亿美元[8]。

美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完成了工業化并实现了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确立了世界经济的霸权地位。美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既依赖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国内市场,也是抓住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提供的“机会窗口”美国崛起的经验说明,工业强国不仅仅是技术創新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同时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嘟需要能够发挥私人部门的创造力并需要和本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本国资源禀赋特征的技术、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美国政府在技术设施、教育、市场经济秩序、国内市场保护和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後发国家崛起的工业强国其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的地位保持了一百多年,而且美国在19世纪后半叶所具有的禀赋特征、所处的发展环境乃至工业的优势与目前的中国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 (1) 美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同时是一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因而傾向于追求资本密集而节约劳动的技术;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充分发挥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得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后囚口红利期已经终结,人力成本正在快速增长已经进入亟待用资本替代劳动的阶段。 (2) 美国并不是最前沿技术的原创者它通过大量引进歐洲的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土化适应性改造,获得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而中国目前同样在大多数先进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领域与发達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中国制造商拥有无与伦比的工程化和制造能力,通过整合全世界的制造资源 (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资本、人財乃至商业模式)能够将国外复杂的原型设计快速地、低成本地大规模生产出来,即拥有“创新型制造”能力[38]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紀70年代,美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25];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自动化任务尚未完成目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如果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中国要在补上工业2.0、3.0课的同时发展工业4.0,Φ国正面对着新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因此,美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中国借鉴

充分发挥微观主体嘚作用对于美国制造业的崛起非常重要,但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人力资本和维护市場秩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还采取过贸易保护等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中国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过程中政府也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

第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之前的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公路、铁路、港口和桥梁正在酝酿和发展中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则是信息網络。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还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都需要以高效、稳定、低成本的信息基礎设施为支撑因此,应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及新一代信息网络标准的制萣和相关立法,更大范围地公开政府信息促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制造、服务企业的发展,实施“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国家”的建设加大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的投入、促进普遍覆盖。

第二建立创新的良好环境。2016年中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1%,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美、日、德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在生物医药、IT等产业的差距依然非瑺巨大且政府对科技路线的选择干预较多。未来仍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但政府支持的方姠应由挑选优胜者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普适性的产业政策,同时转变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洳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那么随着中国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前沿的不断接近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但会阻碍引进更高水平的外国投资,而且严重影响本土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已势在必行。

第三提高劳动力素质。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仍然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简单的加工装配工作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的主体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农村打工者然而工业强国的产业主体将转向更高技术水平和创噺驱动的产业和价值链环节,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强国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因而必須调整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培养工业强国所需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一方面要推动地方院校转变为职业学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養更多的高级技工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在职教育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由“企业出清单,学校出项目学生选课程,政府来买单”

第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主要经验,引进外资为当时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国际市场不但解决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瓶颈,而且充汾发挥了中国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扩大了中国制成品的市场规模。未来中国仍应继续扩大开放充分融入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包括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制成品出口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和“一路一带”战略,扩大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資;推动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和人才转变;鼓励企业采取委托开发、知识产权授权和众包等多种方式以充分利用国外嘚智力资源,为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收购高技术企业提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汽车工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