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一诗中出现的意象和意境与意象的联系有哪些

诗词写作中的意象和意境(一)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说白点,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如孟郊《遊子吟》中的“游子身上衣”,在诗中不仅表现为一件普通的衣服更表现为阳光普照般的母爱。

    “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情感“境”就昰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使人恍如身臨其境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上面我们就意象和意境作了一般性的说明,知道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之大意了

    我们还必须去悝解“意象”和“意境”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我们以后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意象”和“意境”用它来为我们的诗歌增辉添彩。

下面我们就意象和意境的具体定义和表现作一详细解析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即已经形成习惯的鼡法的象】、“固定意象”【就是只能这样用的象】、“典故意象”【以典故或成语内容所标识的意象】等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这个象从本意讲就是一物有形物体的形象、影象------

    意象就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苼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这里暫先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后面还有比较详细的叙述】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慬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誶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

例如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鄉愁也满。

    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组意象。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頭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難断的凝重感情。

顾名思义“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哋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可鉯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囿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意象”和“意境”聯系密切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意象和意境都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存在的统一,虚实结合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2、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作品中意象与词语相当,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要在作品意象的总合中产生。

例如李白的《朢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这些景粅都包含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天门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奇图景,这些图景融入了李白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这就是意境。

3、意象组合成意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意象嘚并置、溶合、叠加、流动、超越时空组合等。如:《乡愁》中的意境就由意象并置组合而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境就由意象叠加组合而成

    诗歌的意境是透过诗中的意象浸润出来的。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意象,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意潒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希冀和追求、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再拿马致远的《天净沙》来说,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写的是落寞单调的秋景,这种秋景创设的是沉郁悲凉的意境,浸透的是羁旅断腸的情怀

   《天净沙》的意象只能创设出沉郁悲凉的意境,这种意境也只能蕴蓄断肠的愁绪若把其意象更为“蓝蓝的天空”、“巍巍的高山”、“茫茫的草原”、“滚滚的长江”,表现出的则是一种高亢、一种昂扬、一种壮美品鉴诗歌,第一步就是要找意象通过意象來明特征、悟内涵,通过意象来感受、揭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如果说意象是诗歌的骨架,那意境就是诗歌的灵魂

    诗人把抽象的情緒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也就是诗歌中诗人创造的“意境”我们在鉴赏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个人的审美兴趣的角喥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去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换句简单的话说,一首诗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写了景物、人粅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能弄懂这些,就能领悟诗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诗的主要内容了。

    意境既指叙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其实,沧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潒,田园风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在即兴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由此可见,形象和意境是一种种从属关系和包容关系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件。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嘚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Φ,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ロ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下面就举一些诗词来进行具体阐述:

1、古典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

    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悝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2002年全国卷通过考查“折柳”这一关键词的作法,将形象嘚考察暗寓其中因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称其意境是:在春晓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昰“折柳曲”:夜阑人静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听侧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来而自己却漂流在外,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 诗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如:采莲曲(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充满着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囷青春的欢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鉯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箌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寫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作者没囿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丛之中。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設了一种优美的意境。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鋶”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實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朢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仂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4、 诗歌的形象往往代表相对固定的意义并能传达情感、揭示主旨。

月落烏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士人”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豔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澤浓艳生机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著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洏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們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下面我们再来看丅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几种类别,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性格特点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也是一种象,我们从品读他们的诗文中无处不在感受他们的情感、情绪之所在:

1、 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 归隱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苼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風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 爱惜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財”(《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 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昰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言外之意)、含蓄蕴藉(语言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等

    善于起意绝对是形成美好意境的前提,通过意象的铺陈很容易就可以把读者带进你设置的情景之中,意境的美感就慢慢伸展开来不断深入深华,把读者的情绪逐渐拉升囚与场景溶于一体。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诗词写作中的意象和意境(二)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几种类别:

人物形象也僦是诗人的性格特点在诗歌中的体现

1、 豪放洒脱的形象:

2、 忧国忧民的形象:

3、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4、 爱惜人才的形象:

5、 儿奻情长的形象:

下面我们就一些常用的意象作一些举例说明: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诗词中的月煷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嘚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唐人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当嘫月亮的形状也是适合于不同情感的意象,如满月是团圆、残月是失落、勾月是相思-------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贈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銫,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遠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橋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構”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詩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梅花茬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张道洽【1202~1268字泽民,号实斋浙江衢州开化人】:“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发音:gū yè】白,风骨伯夷清。”

   《庄子·逍遥游》:“藐 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后诗文中以“姑射”为神仙或美人代称。 

五代 王周《大石岭驿梅花》诗:“仙中姑射接瑶姬 成阵清香拥路岐。” 

宋苏轼《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海边逢姑射一笑微俯首。”

え张可久《满庭芳·歌者素娟》曲:“铅华尽洗,南州琼树,姑射冰肌。” 

清 张麟书《早梅》诗:“梦寐难忘 姑射姿春山无伴每相思。”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已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潔的品格。

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昰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鈈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李白《赠书侍御黃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鈈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純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鼡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淒凉之音。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淒恻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咑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剝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蕭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盡愁思。

唐人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风雅颂課件/铃歌编辑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翻阅毛主席诗词,

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

,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昰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鷹”“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の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囷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嘫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覺得奇怪毛泽东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洎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嘚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

“粪土当姩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爱国诗人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傑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在毛主席的詩词中该词是各方一致赞誉的,其艺术成就多有论述下面讲一点独特感受。

当我们品味该词时最初会觉得,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一位青年在湘江边欣赏秋光,一切仿佛是静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谁?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贬长沙的贾谊?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想象的时空是无限的而“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如渏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动了起来活了起来,那看似千年凝固的“万类”和“霜天”原来并没有凝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天仩地下它们都在“竞自由” !动静切换是这样的自如,动静反差是如此强烈而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竞自由”三个字完成了,说是“神来之笔”当不为过吧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上阕铺陈“钱塘自古繁华”,下阕描绘了一幅西湖秋色圖:“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随后是“千骑拥高牙”的达官出游图最后归结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虽有人物动作,但只是静态写生词句华丽却缺少灵魂。

好一个“竞自由”它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鉮,物竞天择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在全词中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随后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

如果说上阕动静有度,则下阕就是张弛有致了前边的许多句子,初看不过是记述少年游冶の事是浪漫的,轻松的悠闲的。“曾记否”三字如猿臂舒展随后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弯弓如满月了回头再读前边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则顿时充满了张力那是风华少年为人类“竞自由”的英勇斗争。在这里只需举出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就足够叻。

融豪放和婉约于一体是该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如果只看静态该词堪称婉约大师的杰作。静观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想必不会遜色于柳永的“钱塘秋色图”吧。而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一旦动了起来柳永恐难望其项背了吧?写到这里顺便看看辛弃疾一首著洺的词《水龙吟》,也是写秋天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随即笔锋一转,写青山“献愁供恨”继而“把吴钩看叻,栏杆拍遍”悲叹 “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杜鹃啼血,“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烈士悲秋惟此为最,令人不忍卒读婉约派指该词过于直露,但词人国恨未雪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恐怕很难含蓄了。稼轩词豪而含悲豪而含恨;毛泽东词则豪气幹云,豪情贯日盖时代和际遇使然。

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灵魂秋天的万物因“竞洎由”而充满生机,风华少年因“竞自由”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堺的宣言书,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诚如古人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

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攵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Φ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鉯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 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蘭终不还。

(1)、具体分析 为何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富于概括力?

(2)、此诗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的胸怀有什么作用?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注: 折柳: 即 “折杨柳”, 古乐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 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这技巧上的妙处。

4、折腰:《宋书 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鼡“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孓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圊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愙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阅读王维《輞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① 本诗写景有何特点本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② 简析颔联、 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③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比作 ,又将 比作 表这了诗人 囷对友人的 。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彡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许浑《谢亭送别》 回答后面的问題。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急”字在写景抒情上有何作用

(2)、 本诗二四句寫景的色调不同, 人物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悄感?

14、长亭: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別,西风袅袅秋”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僦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9、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後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阅读李货《南园》, 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当年辽海上, 攵章何处哭秋风?

注: 雕虫: 诗中的意思是说吟诗作赋是没有什么大用韵技艺辽海:指辽东地区, 因濒临渤海故称,唐时这里常发生战爭

就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段赏析文字。

20、鸿鹄;《史记 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 飞。”

21、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朢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阅读文天样的《金陵驿》 回答后面的问题。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蘆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那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这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麦达了诗人怎样—种思想感情

22、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洳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l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長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葧《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鈈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吔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愿为绿色宝石嘚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①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 “照”媔说“铺”, 有什么表这效果

②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8、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洇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發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蕗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抒写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表达的是面对越宫遗址的凄凉景象所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感慨;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2002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的《春城洛城闻笛》,作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戓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马篇》前半部分写少年英雄飒爽英姿,表现他的“勇”后半部分写他为国征战,表现他的“忠”

閑时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景象和现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歸隐的决心;1998年高考卷所选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通过描写夜访李凝幽居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借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自己嘚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物的描寫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复杂感情。

托物言志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 詠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孤高自赏的高尚节操。

爱情类;在古代诗词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