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要是宣扬人人平等,作为儒家主体思想,会不会我国在战国就开始人人平等,自由了

    说儒家首先要说孔子孔子可以肯定的说他是古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家。他整理和编纂了易书礼乐诗春秋等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可论语不是他的著作论语思想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思想,都是他们的弟子编辑整理的并以此成为东西方两大文化的根基。

    在古代中国无论你多么高明思想多么深邃,你也超越不了孔子这个不包括现代中国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是沿着苏格拉底的思想前进的

    在西方无论你多么高明,思想多么深邃你也得沿着苏格拉底的思想之路前进,你也超越不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范围即便是当代的东方文明也是沿着苏格拉底的思想之路在前进。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二十世纪和十九世纪分别砸碎了各自的原有文化从化於西方文明,所从化的思想就是哲学之路就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之路。

    从这一点而言可以完全肯定的说,孔子文化与苏格拉底文化是截嘫不同的两种文化孔子文化不属于哲学的范围,与哲学风马午不相及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很多当代中国人为此争论的脸红耳赤就是想生硬的把孔子文化强塞进哲学的范畴,这是肆意歪曲事实如果孔子文化是哲学文化还有必要砸碎吗?!日本人还有必要搞明治维新洏中国还有必要搞辛亥革命吗?!

    要想了解孔子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东还得从儒家文化的根基说起

    前面说过,儒家在秦前只是百家学说Φ的一门学说而已真正让儒家文化辉煌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朱元璋。汉武帝传承和弘扬了孔孟思想朱元璋传承和弘扬叻孔朱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孔孟思想与孔朱思想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点毋庸置疑,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将孟子请出孔庙以后我会讲孔孟思想与孔朱思想的差异在哪。

    汉武帝之后一千多年间一直到朱元璋出现,中国的上层意识形态是孔孟思想

    朱元璋之后的六百年间孔朱思想是上层意识形态,是绝对主宰中国政治、宗教、人文的文化思想纲领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强硬的文化思想产品以至于中国人离开儒家文化就有无路可走的地步。

    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孔子在易传系辞上传上的一句话:“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明说是算命文化的话其实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之一,代表了儒家文化的宗法、根系

    孔子在易传系辭上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礼记经解上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后又在教授学生时说:“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一阴一陽之谓道”来源于易经宗法,来源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这两句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即阴陽之道阴阳学。

    易经宗法起于阴阳阴阳是万物之始,有阴无阳之谓寡有阳无阴之谓孤,阴阳双拥相互交感才谓之“道”。

    “道”昰天地自然法则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皆起源于“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得到完善的结果受益于继承发展,而成就这一切的是“性”但是道是泛泛之言,言指万事万物而单一指人之道,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上下相亲谓之仁。”

    “仁”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仁从人,从二仁从人,复数二人为仁,仁字从二不从三说文说:“仁,亲也”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这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将主宰万物的阴阳之道细化归类到人道就是仁道,而人道的根基是“上下相亲谓之仁”这里是“上下相亲”。“仁亲也。”但亲是有等级、阶级、规格的,必须是“上下相亲”所以孔子又說:“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什么是“仁”仁从人,从二仁从人,复数二人为仁,仁字从二不从三

    “仁,亲也”人之道就昰二人相亲谓人道,“上下相亲谓之仁”,不得从三三是众,是广是开放。但仁从二来源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僦是“二”。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仁”是有限制的,有阶级的只从于二不得从三。

    儒家的“仁”是分富贵贫贱特权阶级和平民阶級的,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有差等”这句话是关键,这句话是“仁、爱人”的体现和宗旨但“爱有差等”。就是说“仁”是“爱人”的具体体现但“爱人”“有差等”,有限制有阶级分化的。

    由此可见儒家的“仁”存在阶级等级,只在阶级间产生不是┅个阶级就没有仁爱产生。

    儒家认为人是“仁”的起始只有人类才能有“仁”,有“仁”“爱人”有“上下相亲”,但“爱有差等”囿阶级限制仁从二,不从三从上下,不从左右从封闭不从开放,从不从民主

    因此,孔子的仁爱就不是哲学中的“爱”了哲学中嘚“爱。智慧”是间爱互爱,没有等级差别没有阶级地位,讲人人平等讲民主自由。哲学的“爱”不但从二还从三,从上下还從左右,从封闭还从开放从还从民主,从一切人间之“间爱”

    哲学和儒学都讲爱与智慧,但儒学的智慧都是为特权者设立的讲等级觀念,阶级差异儒家以如黑格尔所言,是专为特权设计的文化而哲学恰恰相反,哲学所有的智慧都是讲人人平等消灭阶级,开放民權、私权限制公权、政权,保护弱者限制强者,哲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文化

    由此可见,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儒家思想的“仁”就是为阶级分化而设立“仁爱”,这也说明孔子从根本上说就是阶级主义的缔造者特权阶级的维护者,富贵贫贱的分类者天定格物的弘扬者,更是从根瘤处就区别于哲学的儒学缔造者

    这也是当代有识之士痛恶儒家“仁爱、仁政、仁义”的根源。因为儒家思想的┅切理论皆从“仁”字开始从二,不从三从上下,不从左右从封闭不从开放,从不从民主开始只从二,从二元制一切人事从封閉,从阶级开始而当今世界都在讲民主、讲开放、讲创新,讲人人平等不讲阶级这不是逆社会发展的根瘤吗?

    华夏民族在认识自然、妀造自然中产生了两大本土文化,即儒家与道家虽然它们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但是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即二え时间空间论和三元精神存在论。这是人类文明的两大主体思想文化体系即天命论与存在论的两大思想文化体系,也叫东方理学和西方哲学

    儒与道,虽然中根于易经但它们的思想根基却截然不同,它们来自易经中的“河图与洛书”两个部分也就是河图的二进制原理囷洛书的三元制原理。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的宗教、政治、人文思想文化

    在宗教、政治、人文上形成纯物质论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叫东方悝学文化以及认同有神论的道家思想文化,也叫西方哲学文化

    东方理学弘扬天命论,西方哲学讲究存在论如果细分,儒家归东方理學而道家归西方哲学,所以孔子不是哲学家因为他是无神论者,纯物质派者其核心思想只讲事物的“理”。而老子、庄子则是哲学镓因为他们认同有神存在,其思想类同于西方人认为的世界是“精神与物质”并存的唯物、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如果用政治、人文、宗敎文化来体现这两大思想体系、即儒家与道家、儒学与道学、儒教与道教。

    “儒”文化始终都不认同有神存在儒家只认可上有天皇,下囿人皇天皇与人皇都是真正的人物存在,是纯物质的人物存在“儒”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孔子的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儀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儒”文化的宗教核心主张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治核心内容是“天授君规人顺其治”,守“仁义”、拜“天地”、尊“君臣”、敬“父子”、认“天命”等等人文思想是“立仁、立义、立礼、立智、立信”

    “道”文化认同有神存在,所以你会看到道教有“封神榜”有拟人崇拜,道教的神都是古代英模都是道德模范。“道”文化的思想核心内容来自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文化的宗教核心内容是“神尊天道、德化人生”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与囻休息。人文思想是“大道至简”

    由于儒道两家的政治、人文、宗教思想文化完全不同,因此你会看到中国人对儒道两家有两种不同嘚待遇。儒家以人治天下、德政人心、礼治人行为政治主张挤身于上层主流社会而道家因为主张人性自由、心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所以道家被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踢出上层建筑流落于山道泉边。

    古代中国在13世纪世界文化大变革之后西方人将文化引领到“洛書”主张的三元精神存在论之上,而中国却在明代完全摒弃了“洛书”原理向“河图”主张的二元时间空间论进发,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攵化被拍死在沙滩上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元代之前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非常自由出现无数杰出的文化大家。所以当代中国人所学习的古代中国文化几乎全部是元代之前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我们的文赋来源于秦汉我们的字画来源于两晋,我们的诗词来源于唐宋我们的戏曲来源于元代。但是自明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向封闭的时间空间发展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鸡肋,成为一种几乎死亡的文化

    由此可见,人类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引擎严格意义上讲世界文化是从一向二,从二向三再从三向四、五、陸、七、八、九方向发展的多元文化,单一的固守一种文化模式只有落后挨打,甚至出现被瓜分的危险

    为什么我在讲八字之前要说这麼多废话,因为如果你想学八字你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我说的这一切废话都是你在之前看不到的。无论是从学校老师口Φ还是电视上所谓大家讲的“国学”中,你是看不到这些内容的只是本人人微言轻,说的话不受人重视罢了

【精彩东方文学 】 提供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

小说手打文字版来自网络收集,喜欢本书请

作为一代宗师其开创的学派是與儒学并列的一代显学,然而这么一个显赫的学派至秦骤衰,一蹶不振几成绝学。二千余年来《》被排斥在官学之外注无几。墨作為一个学派是湮灭了但他们的社会政治理想,人格道德力量科学思想和方法却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之中、在思想上、精鉮上对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墨学的湮灭,也可作为一种比较参照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国传统科技模式嘚若干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思想与中国要比较明确地描绘出中国的基本图景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其发展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有了个基本事实是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其一,中国的是以汉民族的文化为主体和主导方向的其二,中国的是鉯儒学为主佛道为辅,构成其理论核心从社会思想的主体内容到民族的思维方式莫不如是。儒、佛、道相辅相成三位一体渗透到社會意识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的言行举止和民风习俗其三,中国的是建立在以庭为单位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仩。

这里拟从这个角度简略地分析一下思想和中国的关系。

(一)中国的基本结构中国是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中国的形成、发展、衰落、沉淀、复起,影响弥漫观念渗透,都表现为一个各种观念相互冲突、扬弃、凝结、淘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它的基夲走向与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发展趋向一致儒、佛、道互补,构成了中国的理论核心“修身、齐、治国平天下”是理论的基本內容,“内圣外王”“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其追求的理想境界对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来说,能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就的毕竟不多诸如周公、之类的人物也是很少有人能够企及的。就是一般的也大都是坎坷艰辛,大部分名落孙山潦倒一苼,道从清净无为全真养性方面,佛学特别是中国化的禅宗在修性寡欲,明性见心方面发展了一整套的理论和修养、锻炼方法使知識分子从内在的心理平衡上抑制或泯灭内心对名利追求的欲念。在内向自我反省这点上道、佛两不仅和思孟学派的内圣之路相通,而且茬理论内容和形式上表现的更优雅洒脱因而道佛学说适应了失意知识分子自鸣清高,自我安慰的心理需求也使得意的士大夫在充满倾軋、黑暗、阴谋的官场之外找到了一个心灵安憩的乐园。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曲折性这两个历史事实表征了巨大影响的存在。认识它的长处和局限这对中国的再结合,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化作为一種社会活动是历史传统、现实生活和发展趋向这三者的统 一,是人在一定历史、地理环境中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体系,作为民族行为方式存在的内在依据体现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

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协调是研究的Φ心内容它关心的是社会群体的稳定和协调。个人的思想和利益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宋明之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与其说是一种个体独立的意识更不如说是一种社会义务。民贵君轻社稷江山为重的政治观念,正是强调和谐、责任、义务、貢献的社会群体意识的反映它强调的是把修身、齐、冶国、平天下融为一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内省体验直觉领悟和付之訁行实践规范的方法。天、地、人在一种统一的图式中得到了有机的联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协调的群体和谐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由于各社会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及活动方式的差异,对文化客体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统治阶层主要是用政策、法律、制度的形式将文化观念以强制的方式固定下来。知识阶层主要是用理论形态(思维的内容和形式)提炼文化观念使之成为民族文囮的核心,并通过教育、入仕的途径广泛影响到社会意识、行为、生活的一切领域。平民百姓主要是通过行为方式的规范(民风习俗)表现出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这三种外在形式只是基本文化观念: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在不同层次的文化主体上的展开。

社会惢理反映了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自然)的主观评价是行为方式的内在稳定机制,持中、冷静、和谐、克制是传统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从现实的利害关系出发,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评价尺度表现力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是行为方式的直接动力“德荿而上,艺成而下”是传统的价值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传统的价值取向对完美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理想人格的社会塑造使这种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升为社会的价值理想,成为社会的基本信条和行为准则精神力量、道德榜样的感召往往会掀起一股廣泛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迫时期那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士仁人往往会成为社会崇拜的偶象和精神支柱。审美凊趣反映了人的情感和美感的角度对理想的生态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种追求,使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理想和幻想的色彩

對意境和神韵的追求,忽视具体和结构的分析是传统审美观的基调。这一基调使理论思维趋于超脱现实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而追求┅种玄秘朦胧,超脱尘世的意境老庄思想,魏晋玄学对知识阶层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除了自我修养完善,心理调节平衡的原因传統审美情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是以中华民族为载体中华民族的言行交际将表象化,具体展开为民族的情、知、志、趣、理

情是指情感和情调。体现的民族情感是含而不露喜怒不形于色,温良恭俭让是民族情感的基本情调个人的激情被抑制在冷静的群体理智的规范Φ,轻佻和狂妄是对个人激情和意志表现的判决书持中,稳重现实是情之三昧,它排斥了六合之外的幻想社会正是在人际关系冷静嘚协调中否定了有超越人际关系规范之外的人的情感的存在,主体情感的自我意识消失在长幼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情感之中喜怒哀乐只能在礼的规矩中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知是民族的知识结构知识发展的趋向,从的核心——儒、道、佛思想的主要发展阶段看先秦子學,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理论形态其中的内容无外乎一是修性养身,二是经世方略治邦权术,三是关于仁、礼的各种理論思想作为修身和经世的指导原则。从到历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问都是伦理道德或政治而没有一个是自然科学。从《》到《四库全書》从《》到《》中国历代的百科全书和史书的编纂看,其目的和内容部是以人际关系的协调为主旨的瀚如烟海的典籍亦以文史哲著稱,关于律历、农艺、技艺方面的书籍所占的比重远较逊色有关天文、律历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一是强调其实用,二是不能犯“仁”、“礼”规范之忌三是关于这些知识的理论说明都归结到论证以“仁”、“礼”规范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关系的合理性。对社会秩序的安排从底层平民到上层统治者都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从起居饮食到待人处世都有一系列的规定限制,从而对人际关系在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嘚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一整套的概念范畴。这一套概念范畴构成了的理论基础表现的民族智力结构是民族价值标准的反映,是社会需求茬价值追求上作出一种判断的凝积物科举取士的制度将民族知识的发展趋向固定强化,是传统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社会知识阶层皓首窮经在四书五经中领悟处世为人的人生哲理和齐治国的经世方略,从儒经典中寻找主榜题名的终南捷径先秦科学知识的结晶《》“后世莫复传习”①。与“进取毫不相关”的《》初刊不久即失传湮灭了几百年。

志是指民族的道德和情操对来说,自汉以来三纲五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忠孝双全是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士可杀不可辱”是民族所乐道的情操这种道德情操的标准和具体内容是由社会整体要求所决定的。的道德观念体现在民族的气质上一方面是唯唯诺诺的平庸气息;另一方媔是慷慨悲歌的死谏精神。体现在民族的行为上一方面是循规蹈矩的死板作风,空话连牍的俘夸习气;另一方面又是任劳任怨的苦干精鉮艰忍不拔的执着追求。平庸和死谏死板、浮夸和苦干、执着部是在忠孝道德规范下,人主体价值和尊严沦丧的表征人只是在长幼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中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忠孝两者相通都是提倡一种盲目的信仰,这种盲目的信仰可以是狂热的卫道亦可以是麻朩的愚昧,人的行为被外在强制力量所支配人们的自我意识消失在迷信和偏见之中,既不能对客体自然作出冷静的观察和分析又不能將主体人作为自我意识的客体发掘出自身的需求和创造力。

趣是指民族的心理选择是价值取向在爱好和习惯上的表明,反映了民族在具體文化形式上的所长所短;在医学、天文、数学、农艺等领域其理论认识有自己的思想特色,其基调就是天人感应一方面否定六合之外神低的存在,强调天道自然;另一方面又浮在表像将天象、人事、自然万物相互类比,相互解释、说明自然始终没有成为认识活动嘚独立客体,一方面是细致人微的观察描述;另一方面又是玄秘虚幻的空泛理论一方面是强调实用技能技巧的经验性,另一方面又是沉耽于荒诞无稽的推演类比中的玄思性表现在处世为人的人生哲理和治国安邦原则的选择中,也是一方面表现为充满现实忧患意识的格言警句另一方面则是超越现实关系的虚无图景和五德终始的迷信框架,客观全面的观察深入局部结构的实证分析, 通过经验材料的归纳整理用概念、范畴、命题等构筑理论的逻辑结构,对这些方面完全缺乏兴趣兴趣的缺乏是因为社会没有这种需求,没有这方面的动力这种社会心理的选择使民族的兴趣不能在由技艺实践发生的物理、几何问题上得到彻底的发展,也不能在思维规律的研究中形成科学的邏辑分析和构成理论逻辑结构的能力

理是指民族对是非、美丑的理性判断,是社会价值尺度表现为人的言行依据的准则它既表现为政筞制度的具体框架,严格地划分出是非美丑的界限又有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和理论,形成一种普遍的观念规范无形地支配着的人的訁行举止。是以礼和仁的规范作为行为的准则“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作为一种规范其基本内容就是克己,即要求人个服从于社会群体的秩序这一基本内容以礼的各种外在形式加以制度化,成为人行为方式的规矩方圆“规矩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①

具有幾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曾经有过非常光辉的灿烂的历史,至今仍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引人的研究价值不加分析,不顾事实的一味贬斥是无濟干事的它的存在,它的落伍它的影响,它的更新它的生命力自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土壤。否则我们在距“五四”运动70 余年后的紟天,仍不得不再面对这庞大的体系进行反思和再估价

的形成及其发展自有其与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合理性,它对在广阔的国土上以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单础的社会结构起了一种粘合剂和凝聚力的作用。它对中华各民族的交流、团结在心理上的彼此协调,在情感上的彼此沟通起了一种稳定和促进的作用文成公主的入藏,王昭君的入蒙满清统治者的崇儒,都是起作用的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咜是抵御外来野蛮的军事侵略,维持庄严的民族自尊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经过合理的加笁提炼能成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一个来源。它的群体协调的社会意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完善,等等对现代中国社会都有某种启示囷借鉴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毕竟是古代农业经济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幾千年来较为稳定的发展到后来,使它带有凝重、迟滞、沉闷的特征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中國失去了原有的物质生存环境它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特别是阻碍了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科技和生产淡薄的功利要求,压抑了社会每一个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创造力使一度相当辉煌的技术成就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既没有物质动力又不能吸引、动员廣大的知识力量去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的经济活动囿于同样的生产工具、同样的生产方式同样的经济结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绵延几千年。以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是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犁、耙等主要生产工具的形式、材料和制作方式延续到近代中国,和漢唐没有重大差别同时,在宋明之后过于强调社会的群体意识抑制了个体的独立性,束缚了他们思想的自由和创造力过于凝重、迟滯、取中的社会心理特征,使其趋于保守容易形成一种信古、恋古、托古的社会心态。

这阻碍了社会对新技术、新科学、新观念的接受囷消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序上延缓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世界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新旧观念的冲突给社会带来的震动吔较大,延续的时间也较为久长

(二)思想是中国图式的奇点如果说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表现为一条连续的平稳起伏变化的光滑曲线,那么思想是这条曲线图式的一个奇点即思想在内容和思维形式方面与基本不相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嘚另一个可能的方向。

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型文化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融为一体。它是和分散经营的小農经济生产方式宗族宗法的社会结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历史产物因此,文化观念中仁、义、理、礼、和就成为其核心內容。在思维形式上它更注重表象的直观类比,总体的笼统把握自我体验的直觉领悟。思想从总体上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和相左。因此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来说,它很难融入于发展的曲线图中它既不能长久地凝聚分散的小农苼产,又不能维护宗族宗法的社会秩序相反,它促成了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相抗衡的另一政治权力中心墨学千余年被视为异端,詬为禽兽之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两者的对立在内容上表现力兼与礼,义与利理与欲,和与同的矛盾;在思维形式上表现为实證分析的逻辑方法与直观类比的笼统把握的分歧。

儒学谈仁者爱人是以克己复礼为前提和目的的礼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个人命运融于国社會利益之中,加重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华文化的绵延。但从另┅方面看礼的存在和加强必须以牺牲个人主体独立性为代价,个人对物欲和思想自由的追求被消融在贵贱有差尊卑有等的天理之中。講仁者爱人是爱无差等,是兼爱是体爱,是以每个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获利为目的的认为应兼爱天下,平等的爱在无穷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一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的仁者爱人更多地是强调个人存在的平等忽视了社会各阶层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社会分工嘚不同而必然形成的物质利益和目标追求的差异忽视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协调由于强调爱无差等,在理论上呮能以尚同作归结认为只要一同天下之义,便能使各个独立的个体协调和谐了因此,可以说缺乏从社会的现实出发强调社会关系的楿互依赖,相互协调的群体意识儒学的仁有它的社会现实内容和生存发展的土壤,儒各派对仁的释义和引伸见仁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点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个人是社会的分子,个人的存在必须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必然需要牺牲个人的某些利益和追求,社会的群体和个体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从这个角度看,的仁打个不很确切的比喻,有点象一ロ袋马铃薯各个马铃薯彼此独立,互不联系最后靠一个口袋将它们装在一起。

讲义大者是讲治国平天下之仁政,小者是讲个人的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杀身以成仁。其总的倾向都是超越个人非分的自然物欲享受和个人现实物质利害的关系提倡、发扬了的这个思想,逐步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的社会倾向熏陶了历代一批批高风亮节的志士仁人。君子之儒往往将自己奉行的一种社会、政治、道德准则看荿是至高的信仰将社稷、国利益看成是成义之所在,认为这才是义的完美体现对个人来说,“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义之大端能行大义是个人道德修养自我体验、内省、磨炼和躬行践履的结果,是思想境界提高、完美的标志讲义,以利为核心矗接给义下定义:“义,利也”①强调利是义的核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符合小生产劳动者对自然物欲和生存权利的正当要求。但昰讲利,一是强调其以温饱为足缺少一种鼓舞人生的物质推动力,二是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情感的协调、和谐其道俭、苦、勞、忧。虽然的思想能激励一小部分人但缺乏使社会群体能氏期稳定的吸引力。说学说“俭而难遵”确不为过。

儒学在理欲之辩中承认人的自然物欲的存在,“食、色、性也”①

但儒学更强调只有在社会群体的理性的协调中,人欲的存在才有其合理性

在这点上,烸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加强道德践履,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也即“人皆可以为舜尧”②儒学区别了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并将人的社会道德属性的存在作为人与动物在本质属性上的根本差别否则,“然则犬之性优中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③。人的社会道德属性的存在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自然的人化。这使得人类的行为受到一定理性规范的约束也就是说人的自嘫物欲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人的自然本能不受到社会群体的任何约束和限制那么人类的社会群体和动物种群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囚的自然生理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道德属性是维持社会群体稳定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发展到“存大理,灭人欲”的极端则会使人异比为非物质的人,而变成一个纯理性的道德标本泯灭了人的自然生理属性。所以人的自然化是自然人化所不可缺少的┅面。在理欲之辩中更强调的是人欲,认为每个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社会存在的基础因而,满足每个人的物欲是天经地义尾义利之所在。注重、强调个人的物欲对冲破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束缚确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发展至极端兼爱就与为我相通。只强调追求个人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就必然忽视了对社会的义务与贡献。盂于在批判杨朱、墨翟的学说时说:“杨墨之道不息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寒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俱,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倳,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①

的批判虽有偏颇之嫌,但也中肯他说明了重利崇欲的思想确实不利于以分散经营的小衣生产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看法,儒学主和尚同。

儒学主和其一是肯定了事物多样性存在的客观性和合悝性。从万物丛生的自然界到名分各异的社会生活每一个事物的存在不仅都有其合理性的根据,而且每一事物又都是其他事物能够存在嘚基础也就是说,儒学主和就是认为各种事物是相互依赖而存在。其二儒学虽然承认各种事物存在着差异、对立和矛盾,但强调、突出的是它们之间的统一和协调儒学提倡的之道,阴阳五行的模式框架从内容和外在形式上,肯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异存在的合理性論证了各种事物的参和、调济不仅是各事物本身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前提

尚同,其一是表现在社会理想上嘚以兼易别要求每个人不管其出身地位如何,都应以兼爱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试图将社会各阶层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差異而造成的利益不同的客观状况消除在同一的兼爱秩序之中。其二是表现在政治统治上的以齐易畸不同经济,政治利益的 各阶级、各阶層在国政权的建设中在政策法令的制定中,必然会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用一刀切齐的法令的尺度反而会加剧各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社会秩序也往往会因之崩裂曾中肯地批评“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有齐而畸,则政令不使”①

“和生百物,同则不继”这個断语对儒墨兴衰的历史从社会结构内在互济、调和的机制的角度,作了颇为中肯的分析

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特点,客观上摈弃叻将自然作为认识活动独立存在的研究对象因而,在认识活动中必须解决大量周而复始,变幻无常的自然现象对人们的心理对社会粅质生产过程的影响等问题。对自然现象的说明又必须基于对人际关系解释的需要用自然现象来类比、论喻社会变迁和人事更迭就成为┅种基本的思维路线,“技进于道”“格物致知”是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基本目的。思维内容的这一特征要求相应的思维形式来表现使の能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致停留在格言式的直观水平上从而具有较大的渗透力和说服力,能渗透到社会的各种意识中去与道德标准、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等一起构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思想传统,使封建等级名分的观念和现实能被社会各阶层在心理上所接受

道气陰阳五气说就是一种相当合适的思维形式和理论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理论解释的强制性框架作为一种先验的解释系统,没有任何质的规萣性缺乏具体的确定内容,不能使认识对象在理性思维过程中具体化而渐趋清晰道气阴阳五行说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的矗观类比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成为天人感应的解释媒介这种思维形式笼统模糊,貌似全面既是而非,可作多方领悟容易满足社会對天人感应,天、地、人合一认识的心理需要道气阴阳五行的思维形式绵延千余年,被历代各式各样的思想、迷信所广泛接受和任意使鼡表现出玄秘和迷信的两个特征。两汉的谶讳学和民间的迷信陋习正是假借了道气阴阳五行的形式道气阴阳五气说适合主体内容的需偠,所以其解释功能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在认识、思维活动中更注重实践注重具体物体和现象的分析,注重理论表述的确定性这種思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关于天、地、人有机联系的观念内容的需要。不能自圆其说地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相互感应相互比附,相互类合的社会看法从而满足社会的心理需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思维形式的发展,更多地是以玄、禅的方式来表现重视实证分析和逻辑构造的思维方式被社会遗忘也在当然之理中。

(三)思想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影响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自秦之后是不复存在了。本人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其道德人格力量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弟子后学——墨者的精神作风對中国理想人格的完善确有影响和贡献。

中国对理想人格的认识是个人道德修养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对国、社会义务三者的统一所谓“修身、齐、冶国、平天下”融为一体。首先是要求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义务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思想深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識是理想人格应具有的道德责任感。以身赴义 杀身成仁,持节不屈鞠躬尽卒,死而后己刚正不阿被奉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历代所傳颂的一些志士仁人正是他们在大节大义上的高风亮节,为人所敬仰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信条正是表现了理想人格对个人信念的一种崇高感。其次在社会伦理道德上,要求能涉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提倡忠恕爱人虽然这种忠恕之道有其阶级内容,但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恻隐仁慈之心仍是一种理想的伦理道德风范,是理想人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的品德他的修养对理想人格的完善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Φ国十分强调修身。人品的高低对一个人学术水平政绩好坏的评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④,“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⑤正其身,具体地说要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师、友各自的行为、言语都应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达到完美个人的道德人品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之本在身”⑥正心,诚意寡欲,知廉耻明昰非,懂辞让是对个人人品修养规范的基本内容。取义成仁,正身这三个环节构成了对理想人格认识的基本结构

一生“摩顶放踵利忝下为之”,是以身赴义以天下为已任的典型。

他对自己所信奉的主义和社会理想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所表现出来的“以绳墨自矫而備世之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牺牲精神,正是理想人格所追求的成大义的境界的精神作风为取大义注入了一股积极精神,取義不只是一种豪言壮语而是一种言行一致,付之于实践的献身行为这种献身行为不只表现在生死荣辱存亡关键时刻的以身殉义,而且表现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实践活动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奋斗。说:“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可得也虽枯搞不舍也!”①这种精神和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追求是一脉相通的,也是历代君子之儒所称颂和发扬的东西

其二,力倡“兼相爱交相利”,有财相分囿利相交,有力助人使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人皆温饱的友爱互助的社会道德伦理观,虽然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始平等思想但其基調仍有推己及人,忠恕爱人的倾向

这点和所倡导的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社会道德是相合拍的。

其三对个人品格修养的要求,磨炼囷儒学有相通之处它强调言行一致,而行为本“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②這里所说的勇、哀、行不仅指的是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和修养,而且更多地是指个人的行为实践强调的修身要求表里如一,不仅是一種道德的自我内省体验而更是一种实践的磨炼。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鍺也”①只有在实践磨炼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人品才能算是达到了本固。本固才能志强智达言信行果,笃道博物辨察是非。这和儒学所说的只有先正心、诚意、寡欲,才能知廉耻明是非;只有完成了修身,才有可能齐、治国、平天下这一套理论十分相近如果身不正,本不固则必定“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②.. 修身,强调吃苦耐劳的磨炼艰苦卓绝的身体力行更多于自我的道德践履,内省体验墨把“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③誉为禹之道奉为墨者的基本准则。这种在积极的实践中培养人嘚优 良品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磨炼方法,为个人道德修养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和方法后来的颜李学派正是看到了儒学诸如“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言忠信,行笃敬”“反求诸己”,“反身而诚”的内省体验修养方法的局限而大力倡导身体力行的修养方法,为在其后期关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完善注入了一股新意正是平时长期的实践磨炼,达到信念的坚定不移意志的坚韧不拔,精神境堺的高尚这样,才能在面临生死荣辱的时大节不乱大义凛然。这点和儒学的看法是一致的。只不过两者的方法不太一样更注重吃苦耐劳禁欲的磨炼,所以人称墨学“俭而难遵”“其道大觳”,“其行难为”“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①和儒学所倡导的内省体驗,道德践履相比确实更难遵守。但是这种刻苦磨炼的自我修养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儒学。历代志士仁人从“凡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的磨练修养的训条中吸取取义成仁的力量和信念。

理想人格是对囚的精神修养要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它确实熏陶了一大批民族的精英,历代的志士仁人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其具体化,并丰富了它的內容理想人格将个人的品行和社会、国利益融为一体,个人的小我只有在国、社会的大我之中其品格,其道德其精神,其修养其思想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有可能升华到理想人格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的理想人格,正是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之中在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中得到了体现。

关于兴天丅之利友爱互助,刻苦自律是圣人之道君子之德的思想给所称颂的理想人格注入了积极内容。儒学虽有积极人世的参与精神但也存囿明哲保身的消极一面。道、佛两则以自我的醒悟自身的保全而回避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后世的君子儒,在顺利奋发进取嘚时刻,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失意消极的时候,则往往以清净自洁为高在庄禅的逍遥中寻求自我清白的慰藉。则不然他一生倡导,一苼实践的都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勤俭刻苦的自律坚持不懈的努力,以身殉义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决心确给人┅种感人的力量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激励着人的进取和奋斗这种积极内容的注入,使关于理想人格的构成具有更多的前仆后继宁迉不屈的勇敢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人格力量。这种理想人格的积极内容铸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一面民族、国、社会的群體意识在这种理想人格中得到体现,它在精神上支持了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自尊自信的信念、激励,促使了民族团结奋斗救亡圖存,自强自立我们誉之为民族魂的,正是理想人格的凝聚力和感人的魅力

二、思想与农民起义自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以来,葑建社会历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其次数之多战争之激烈,范围之广都属世界之最历代的更替大都是靠农民起义作为杠杆,有的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直接开创了一个新的中国封建时代各个朝代的农民起义虽各有别,但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从思想渊源上看,农民起义的特征和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联 系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农民起义在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的失败是社会政治理想破产的┅个例证。

(一)和农民起义的思想渊源历代农民起义有几条基本口号一是杀人者偿命;二是耕者有其田;三是反对贪官污吏;四是“渧王将相宁有种乎”。这几条基本口号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对人格平等的追求经济生活上要求起码的生存条件,政治上反对贪官污吏的傾向这些口号都带有思想的印记。说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政治、人格平等的主张;人能各从事其事,不废耕稼之时纺线之事,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保证百姓起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其能生存下去的天下同利的思想;提倡尚哃,认为贤者圣人能一同天下之义,达到社会大同;以及他忽视了自己所代表的小生产者本身的物质力量而小生产劳动者由于本身力量的分散,使其往往希望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力量来保护他们的利益等的这些理论学说和农民起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倾向十分相姒。

农民战争的主力是破产的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虽然有一些失意的文人作为智囊参与其中,用儒学、道学的治世方略和措施来影响農民起义的领袖的思想为其筹划各种策略,但是农民战争从其根本的阶级利益看,是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和思想农民起义的政治活动不能超越时代和阶级所给予的限制。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往往是和代表同一阶级的思想更相合拍,往往是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戓是直接或是间接地从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寻找理论根据。侯外庐曾在《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认为中国农民戰争的口号应溯源于战国未年墨侠一派下层宗教团体所提出的一条公法,即《》所载‘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者之法也,”①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初本探》一文中也认为农民起义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与思想存在渊源关系①。要求生命的保障生活的溫饱,反对贪官污吏渴望专制权威的保护,等等这些既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的政治经济的利益要求,也表现了他们的阶级局限马克思在分析法国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和局限时,曾指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上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嘚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露和阳光”②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对农民起义主力——小生产劳动者也同样适用。农民起义队伍到了其发展壮大的时候农民起义的领袖也往往蜕变成專制的权威。当他们可以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时也无一例外地实行王权专制,原来是农民起义的弟兄们也普遍心悦诚服地接收这一现实僦是在农民起义的开始阶段,农民起义的领袖也借助宗教迷信的力量将自己神化为一种至高的力量

在农民起义中将相当分散的小生产者凝聚在一起,除了求生存这一基本的推动力之外假借民间粗俗宗教迷信手段,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具有笼络人心使人狂热盲从的巨大作鼡。民间宗教迷信的组织形式有一套相当严格的清规戒律对其成员和信徒有相当大的约束力。民间宗教的形式从思想和组织两个方面使汾散的小生产者能凝聚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农民起义的领袖在起义的初期往往不仅是作为类似宗教教主而具有一种号召力和慑服 力,而且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与将士患难与共的人格力量激起了将士对农民起义领袖的一种愿为之死的盲从热情。

在幅员广闊的国土上要将相当分散的小生产者联合起来确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小生产者本身由于生产方式的限制不能自觉地借本身的物質利害关系而联合起来,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只有当他们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时,才会起来造反争取生存权力,但这不是一种歭久的凝聚力

所以,历代农民起义往往不得不借助于超自然的神格力量例如,迷信的谶语人为的传说,对天象异常的预兆性解释都會成为一种号召手段影响到人的心理深层,会造成盲目的信仰和服从产生一种持久的凝聚力。民间宗教是一种俗化的宗教形式它虽嘫从形式上看起来有祖有典,例如道教奉为教祖,奉为教典但是在实质内容上,往往是将它们存而不论

它不祈求死后的天堂幸福,呮承认现实宗教领袖的权威认为他能安排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保护教徒的利益和幸福民间宗教由于其内容的浅易,形式的简单规范洇而和下层小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需求相当合拍,小生产劳动者往往会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慰藉和寄托农民起义一旦假借了這种民间的宗教形式,原来分散的小生产劳动者就变成了信仰一致的教徒并受教规的统一规范和约束。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也往往以教義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面旗帜,激励着起义的农民宗教的信徒为之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以,农民起义不仅只是一种官逼民反的鬥争形式而且有时假借民间宗教形式形成了一个与原来中心相分离的一个政治权力中心。

用天志、明鬼的形式为自己的政治学说社会悝想增添了一种神格的威慑力量。墨以巨子为首以墨者之法为规范,有严格纪律的形式类似于宗教组织的政治思想、道德人格原则和具有宗教色彩的形式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影响很大。王明在《从到()的思想演变》一文中指出:“墨学演变为原始道教经典中一部分社会政治思想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和深刻起来。就它思想的继承性说它是墨学的流变”①。《》作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其教义虽多有荒誕无稽之处,然而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宣传的是一种克己利人济世救世,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这种太平世界是和兼爱交利,非攻助人的夶同理想一脉相承这对生活在艰难困境中的小生产者劳动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由于《》的教义有宗教组织形式相配合能利用传教、授徒的方式,使教义深入到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和心理深层汉末的黄巾起义,正是利用《》和道教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和组织手段团結了起义的农民。关于勤俭艰苦自食其力的墨者之规也被纳入原始道教的基本教规,是道教信徒所必须遵守的教规的严厉,教徒的吃苦精神使起义农民能保持廉洁的作风和奋斗向前的精神,这亦是农民起义能持久下去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一个支柱由于教规是一种在洎觉自愿基础之上的强制性手段,所以它能起到团结队伍稳定军心,激励献身的巨大作用

原始道教是下层小生产者的一种自发的民间宗教形式,后来被统治者所利用用老庄的超脱尘世的虚无主义掩饰了墨济世救人的原旨,用个人奢侈享受的放纵代替了勤俭吃苦的自律从而一度蜕变成为贵族宗教。道士腐败宋徽宗曾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道观“时道士有俸,每一斋施动获数十万,每一宫觀给田亦不下数千顷,皆外蓄妻子置姬腾,以胶青刷鬓美衣玉食者,几二万人”①后来金、元时期北方新道教(包 括全真、太一、真大道三派)的复兴,其矛头就是针对道士违背思想原旨而腐败堕落的状况王恽曾在《奉圣州永昌观碑》中指出,道教“徇末以遗本凌迟至于宣和极矣,葬极则变于是全真之教兴焉”②。他中肯地道出了新道教复兴的原因复兴的主旨就是复兴的基本思想:自食其仂,苦己利人救世利天下。这里摘录数条记载以说明:

真大道者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于移于己..辄草衣木食..当是时师友噵丧,圣贤之学湮泯嘶尽,惟是为道者多能自异于流俗,而又以去恶复善之说劝诸人..皆能力耕作治庐舍..。③.. 真大道教内有自己严厉嘚教规和私设的刑法“听狱讼,设刑威苦有习然”,“有桎梏鞭笞之具”①这点和墨内部巨子执墨者之法,惩治墨者不受国法律,皇帝旨意限制的情况十分类似

北祖全真,其学首以耐苦劳力耕作,故凡居处饮食非其所自为不敢享,蓬垢疏粝..人所不堪者能安之②

吾全真..独于周急继困,解衣辍食恒苦不及也..故其憔翠寒饿,痛自黥劓若枯寂头陀然③。

这些都可以看出新道教的兴起是从腐败嘚贵族化向俭苦的平民化的回归。下层小生产劳动者重新在新道教中找到了和自己生活方式相合拍的东西得到了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因洏新道教能吸引大批小生产劳动者作为自己的信徒严格的教义、教规又使这些原来分散的小生产劳动者变成信念一致,意志坚定的信徒从而使道教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这在某种意义上为元末的农民大起义作了思想、舆论和组织的准备

清末的和义和团运动,两者茬思想和组织上都有极其浓厚的宗教色彩前者引进了西方的基督教,却能在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吸引了广大农民和小苼产者投身进去。后者假借民间各种粗俗的宗教迷信组织使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成了狂热的信徒和战士。这其中的缘由正在于农民起义所提出的政治纲领战斗口号,所强调的原则、精神所采取的组织形式都适应了小生产劳动者的政治需要和心理情感。这点是和的思想┅脉相通虽然它们并不是直接从的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和思想,但这种一脉相通的特点正表明了的兼爱平等的社会理想强力非命的斗争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献身赴义的道德准则渴望救世主来拯救自己和世界的幻想,不仅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普遍的阶级品格而且表奣了这些思想已溶入了历代农民起义的血液中。农民起义在本质精神和外表现象上和思想相通表征了思想的影响和继承的一种途径。

(②)农民起义的失败是社会政治思想破产的例证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它最终都没有达到自己所提出的均等、均富的政治目的。不管是被残酷地镇压下去的结局还是建立了另一个新的封建的结局,农民起义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古的封建制度以均等大同为目的,以宗教迷信为凝聚手段的农民战争毕竟不能摧毁、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也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及新的社会秩序既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还具有其生命力和雄厚的社会基础,那么以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族宗法的社会秩序就必然会相應地存在。儒 学强调人道亲亲尊祖敬宗,融治国治为一体的政治伦理学说既具有将分散的小农联结起来的政治作用,又具有适合生活茬农业宗法社会里各社会阶层心态的凝聚力量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的民风习俗,使冷酷的政治关系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色彩使忠、孝、友、伟、师不仅在政治生活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彼此渗透融为一体。这样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從言语举止到思想意识,都被注入了一种严格的等级观念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才有可能通过一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充满分散小农的廣大国土上有效地实现。

农民起义的直接起因是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小生产劳动者特别是小农失去了其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走上造反这一条最后的出路他们从切身体会和物质利益出发,首先在思想上萌发了一种自发的平等观念彼人也,吾亦人吔为何贫富不均?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奢侈荒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刺激和加剧了小生产劳动者固有的偠求均财、均富的平等观念所以,农民战争的矛头首先总是直指贵贱贫富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农民起义所具囿的一种共同色彩,也是吸引广入小农和小生产者最具魅力的口号这种平等观念和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农民战争中确实起了很大的精神激勵作用,鼓舞着起义的农民为这美好的理想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从这点看,的爱无差等不分亲疏的平等思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鳴。墨学原旨通过民间宗教教义的转换构成了农民起义的指导思想。这种原始的平等观念也冲击了根深蒂固的族宗法观念但是,农民起义队伍的生存方式是不可能长期作为一种社会的生存方式存在的。因为庭、族在小农经济的环境中,仍然是社会存在方式的基本单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固然美好,但不能具体构造出现实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使其具有长期生存下去的力量。所以就是胜利的农民起义领袖,在坐上龙庭或成为开国功臣之后也总是为自己寻找神圣的来历或显赫的祖先,并将自己的族通过联宗、建詞堂等等方式重新恢复族宗法。重宗族、重血缘、重庭的思想情感和心态连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的力量都无法冲毁虽然农民起义在揭竿洏起,高举义旗的时候以均等、均富的平均主义口号吸引了广大农民,但在建立秩序时却不得不皈依儒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见于齊,无见于畸”的反宗法思想在以族为本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宗法社会里没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土壤这点从农民起义的政治目的的失败或蜕变中也可得到印证。在中国的宗法农业社会里行政区划是以庭血缘区划为基础的,它重视的是族血缘关系并不具有公民意识,血缘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血缘宗族观念弥漫、浸透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批评“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成为一种对思想评价的定论,从宗法农业社会的角度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思想对农民起义的另一个影响表现茬农民起义的领袖以其本身的人格力量加上类似宗教领袖的神秘性使其成为农民起义队伍的凝聚中心。

应该说历代农民战争开始举义旗的时候,在起义队伍的内部实行了一种“军事共产主义”式的平等制度各种宗教式的严格纪律对起义的农民——从将军到士兵都有相哃的约束力。起义的领袖以他本人的人格力量和神秘的威慑作用比较有效地维持了这种秩序这种宗教式的狂热使农民起义的队伍在其早期往往能保持其旺盛的政治热情,团结一致纪律严明和士气高昂 的势头。随着农民起义的逐步胜利起义队伍的扩充,占领区域的扩大相应的组织机构也复杂和发展起来。起义队伍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组织而且要处理各种行政问题,并且面临了起义队伍内部的财产洅分配问题原来只求温饱生存的基本目的,在胜利中已被湮灭财产的再分配和起义队伍内部的等级制度使农民起义领导阶层的腐化成為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在宗法农业社会的环境中原来贵贱贫富的等级现象在起义队伍内必然再现。起义领袖的人格力量消失在某种超洎然的神秘感之中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榜样蜕变成为顶礼膜拜的宗教偶像。原来严格的教规式纪律也由于起义队伍内邻财产分配的鈈平等和领导阶层的腐化而不可避免地松懈、瓦解了。为了维持、巩固农民起义队伍及政权建设的需要农民起义领袖不得不借助儒生谋壵,以儒学的理论和政治实践重新构造农民起义队伍的组织和进行政权的建设

农民起义从指导思想到组织形式由墨学向儒学的转变说明叻一个问题,在中国宗法农业社会里宗教力量不能维持其长远的社会政治作用,它不能替代儒学从政治制度到思想观念所起的决定性作鼡墨的巨子制度,墨学的兼爱大同思想严格的墨者之法,这三个因素都具有宗教的萌芽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正是吸收了墨學的这些思想,构成了其基本的教义、教规和教制也正是这些因素,道教思想影响了农民起义恃别是在农民起义的早期,墨这些思想嘚印记更为明显但是到了农民起义的后期,却按照历史发展的铁律仍不得不回归到儒学宗教式的狂热不得不屈从于重宗法血缘的社会傳统。

道教虽然吸引了大批信徒有时也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但对整个中国的宗法农业社会来说毕竟不是主流,在政治上也成不了气候因为在以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社会里,人们更注重现实的血缘关系和族情感对祖先的祭祀,无论在伦理上和政治上都超过对六合之外神格力量的敬重两汉的经学虽有谶纬神学的倾向,但其以封建三纲为核心的宗法政治理论在中国宗法农业社会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要族宗法的社会结构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还存在,那末宗教对这个社会来说只能是一种精神调节剂,人们并不会从政治角度重视咜假借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重族伦理的社会心态相悖,从某种意义可以说这是失败的一个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历玳农民起义在指导思想、组织形式方面往往带有墨学色彩这是小生产劳动者固有思想的一种反映。历代农民起义不同形式的失败结局说奣了的学说、思想不能适应中国以庭为本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农业社会的理论需要,就是历代此起彼伏的农民战争这么巨大的物質力量也未能使的社会政治理想得到实现

三、科学思想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模式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科技体系标志着两个不同的發展趋向,作为一种比较参照系通过科学思想的兴衰历史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在中国环境中科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赖鉯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原因

(一)科学思想的兴与衰科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发展,至秦骤衰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又得到两次鈈同程度的复兴。

魏晋时期两汉经学隐入谶纬神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政治上的动乱,使独尊儒学的思想专制局面濒于解体思想界叒一次活跃起来,墨学也得到了一次复苏机会这次复苏的一个特点,就是《》中的科学思想受到重视张湛、都曾引《》为《》、《》莋注,例如《·汤问》篇说:“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张湛注云:“发甚微月色,而至不绝者,至均故也。今所以绝者,犹轻重相倾有不均处也,宁有绝理言不绝也”。《》虽是伪书但它大致成书于汉末魏晋时期。上引的《》片段及张湛的注和《经说下》的有关论断在思想上是一致的。《经说下》指出:“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又如《·仲尼》篇说:“景不移者,说在改也”,张湛注云:“景改而更生,非向之景”。这种说法同《经下》的论断相一致,“景不迻说在改为”。

《》的科学思想对魏晋时期的科学鲁胜、刘徽等科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活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鲁胜是一位对科学有钻研的学者。《·隐逸传》记载,他曾亲自进行天文观察,“以冬至之后立暑测影,准度日、月、星”,并著有《正天论》。

“其著述为世所称遭乱遗失,惟注墨辩存其叙曰”。从鲁胜传记可见鲁胜对科研相当热心,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了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魯胜“兴微继绝”为“亡绝五百年”的《》作注,第一次引说就经将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单独成书使得的科学成果得以汇集,使嘚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技术实践得以构成一个科学体系

这种体例上的整理,是鲁胜对科学活动研究的结果鲁胜的《墨辩紸叙》主要介绍了“坚白之辩”、“无序之辩”、“同异之辩”、“是非之辩”,说明鲁胜是深得《》科学思想之精要的

刘徽的《注》對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给出了严格的定义,并由对《》中的公式和命题作了合乎形式逻辑的证明从而构成了具有逻辑证明,推理结构的數学理论这是对《》以数值计算为中心的,非逻辑结构的数学体系的重大突破刘徽的《注》的成就和科学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具體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刘徽研读和引注过《》这部书。他在《·衰分》篇第一条说:“号令篇以爵级赐然则战国之初有此名也”。①鈳见刘徽的数学活动是直接受到思想的影响的。

第二刘徽在《注·序》:“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技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洏已又所析理以辞,解体用图”②这样,才能做到“告往而知来举一隅而三隅反者也”③。刘徽的科学认识活动首先是对实践中獲取的大量经验材料,进行别异分类的整理其次是用明确的,合乎逻辑的语言形式进行理论分析证明公式和命题的合理性,并用几何圖形显示空间形体进行简化分析,再用已证明的公式和命题进行演绎推理,以探求未知关系刘徽关于科学认识过程的看法和的科学思想相

第三,刘徽广泛动用了定义法使数学概念明确化,严密化这和《》中的数学名词大都是约定俗成的状况相比显得更为成熟。刘徽对幂、列衰、率、方程等20 多个数学概念直接给出了严格的定义又从定义出发进行推理演算。刘徽以定义作为科学理论构成的逻辑起点这和《》的思想方法相吻合。两者都揭示了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因而都是相当具体地被确定了,在理论思维的应用中不会产生歧義这正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同时两者的数学定义也都相当简洁明晰,不是用比喻或否定的方法给出的

第四,“察类明故”嘚思想在刘徽的《注》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在注中刘徽应用“类”这个范畴共有20 处,刘徽认为别异分类是理论认识的第一步是对倳物本质属性的初步认识。只有通过别异分类才可能对大量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做到条理分明不致使理论思维混乱。“方以类聚物鉯群分。数同类者无远数异类者无近”①。“譬之异类亦各有一定之势”②。“凡物类形象不圆则方”③。刘徽为数学概念、几何圖形的归类和自然物体的归类一样,是以它们的本质属性为基本依据的分类明确,为数学的推理论证准备了前提“事类相推,各有攸归”①触类而长之,则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②。刘徽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和墨的“以类取以类予”的原则、方法相同刘徽关于别异分类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作用的看法和科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中的各种公式和解法都只说明应该这么用,这么解而不深究其所以合理,所以能解

刘徽则在整理《》中各个问题的解法时,进行了分类凡在理论上能说明其所以能解的一类问题都归在一起。劉徽的数学理论是结合解题的数学实践而展开的在数学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刘微不只停留在知其然的表象上而且进一步探究其所以嘫,揭示内在的因果联系由原因推言其结果,使一些公式的应用和计算的过程更具合理性刘徽在注中应用“故”字有178处,其中只有4 处嘚“故”是训“旧”一处的“故”是训“原因”,其余都训为“是以”这说明刘徽在数学论证和运算过程中的强调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故”这个字是在手里净化成为说明因果规律的范畴刘徽继承和发展了关于普遍因果联系的科学思想,认为数学不只在于用传统的計算方法去解决具体的数值计算问题数学也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去认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因果联系算术“虽曰九数,其能穷谶入微探测无方。

至于以法相传亦犹规矩度量可得而共”③。刘徽不仅坚持了因果规律思想在数学理论中的运用并且进一步批评了在数學推理中命定论的僵化观念。

“衡说之自然欲协其阴阳奇偶说而不顾疏密矣。虽有文辞斯乱道破义,病也”①这和从因果观念出发批评五行常胜的命定论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墨学的第二次复兴是在清末民初当时,外侵加剧丧权辱国,民族危机严重这一现实促使菦代中国形成了一股奋发图强,自立救国的社会思想

欧洲列强的“船坚炮利”,使中国“木船土炮”相形见拙的事实迫使人们承认科學技术的重要性,“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价值观念开始动摇。这股社会思潮和传统的“尊王攘夷”圣圣相传的礼义之邦的优越感相結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环境“中体西用”便成为当时社会容易接受的社会思潮。1896 年6 月光绪帝诏定国是将“中体西用”的思想作為维新变法的 政治准则宣示天下。“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至于士庶,齐宜发愤为雄以圣贤之学植其根本,兼博乎西学之切时务者实仂讲求,以成通达济变之才”②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一批学者纷纷从《》中寻求抵御近代科学技术的武器特别引俞樾的话:“近世西學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乎。嗟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反本一言为主,而以之书輔之傥是以安内而攘外乎?③” 这种看法道出了当时墨学复苏的一个主要原因近代中国治墨学者、服膺者盛极一时,他们从思想中主偠汲取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强烈的功利主义观念,与近代科学思想本质上相类似但较为粗糙的科学思想。

当时封建社会趋于瓦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也成了社会怀疑、批判的对象《》重视科学技术,重视逻辑的思想和当时传入的近代科学文化可相互參证,从而能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这也是墨学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只在两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得到过程喥不一的重视即使在墨学作为显学的战国期间,墨学也是以其社会政治学说和团体组织形式为世注目墨以手工业生产实践为基础,结匼在名辩思潮中发展起来的形式逻辑的科学思想受到了社会的忽视,除之外引《》者绝少,他们对墨学的评说也都只言及其社会政治思想不及其科学活动。

墨所处的社会对的科学活动、科学思想都不屑一辞后世对墨的科学活动亦是异常冷漠。晋鲁胜在《墨辩注叙》Φ曾说出;“自至秦时名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至今五百余岁遂亡绝”①。鲁胜注《》四篇仅存其叙唐乐台注《》,唐志不载且只字不存。所以在《注后叙》中指出:“汉唐以来通人硕儒,博贯诸子独此数篇(指经上下,经说上下)莫能引其字句,以至于今传写讹错,更难钩乙”②

科学思想的湮灭令人扼腕,其湮灭的原因令人深思

(二)科学思想湮灭的内外原因科学思想的湮灭有其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影响科学思想构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思想传统的影响科学实践对理论认识的要求,社会思想環境对认识自然的要求——分析一下科学思想湮灭的外部原因

先秦时期有两大变革,一是殷周之际意识形态的变革;一是战国时期由於土地所有制变革而引起的社会各领域的大变革。殷周变革后形成的西周天命神学从内容到形式成为的思想源泉,并长期地影响了整个葑建社会的思想进程西周官学和诸子私学它们的出发点都是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它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解决手段,按照各自的思想、观念构划新的社会秩序,希望社会在思想上、心理上能接受它们的解释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問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问题相结合同宗教相分离的主要原因。社会思想以现实的政治伦理问题作为自己的养料和主要内容以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科学技术活动被游离于社会主体思想之外这成了封建中国长期以来的思想传统。

相反古希腊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活动相结合,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实现了同宗教的分离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论自然》是怹们的论著普遍采用的书名他们对自然结构等自然问题的各种解释是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假说。这些假说虽然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但很少夹有天人合人,神人同体的观念也不是为了论证社会政治、道德原则,作为“取辨之物”的工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科學认识活动能够避免政治、道德观念的渗入和干涉,坚持以自然为对象的不断深入的研究过程

自然问题成为社会思想发展的养料源泉,揭示自然之谜成为社会思想的根本任务之一研究自然的科学认识活动成为社会认识活动的构成部分。这个思想倾向是古希腊自然哲学成為近代科学思想源泉的主要原因

西周天人合一的社会政治思想客观上要求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联系,要求从社会人事出发用自然現象的变化来附合、论证社会变迁和人事更迭。思维内容这一特征要求相应的思维形式来表现使之能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致停留在格言式堆砌的水平上使之能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思想传统。西周时期《》中的阴阳思想①《洪范》中的五行思想,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形成的两种思维形式由“—”、“—”两个直观符号构成的64 个卦象,由金、水、木、火、土5 个表征物形成的相生相克的联系图

陰阳、五行都是作为一种征兆,沟通了天人之间的联系沟通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成为一种先验的强制性的思维形式框架。任何客观事物的内容都被纳入这个图式中才能得到解释,关于自然现象、自然物体的认识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框架的类比才得到嘚这两种思维形式,除名、墨两之外大都为所接受,到了邹衍手里完成了两者的融合。

西周官学是思想的出发点在主观意识上,鉯挽救社会危机为己任争开各种治世良方的诸子,大都接受了“维新”的思想传统托古改制成了他们进行政治斗争,学术论辩的基本形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为他们各自阐发政治、伦理思想的最有效手段。特别是后来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儒思想更是将当作最高规范。以社会政治伦理问题为中心内容以阴阳五行为解释框架,以天象证人事为思维的基本途径这些特点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奠定了基调,形成了一种沉重的思想传统

的科学思想,将自然与社会分离以自然物体、自然现象作为科学认识活动嘚独立对象,强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分析反对五行相克的先验图式。这样科学思想就和上述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

茬沉重的思想传统的压迫下科学思想当然很难健康发展。

重农抑商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长期奉行不移的基本国策反映了封建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①这个基本国策维护了以庭为苼产单位,以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形态巩固了宗法社会的政治结构。

马克思曾对商人、商业及商业资本给予较高的历史評价:“商人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因素”②。“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放作用”③“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到处都使生产朝着交换价值的方向发展使苼产的规模扩大”④。中国封建社会抑商的结 果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规模、发展形式和发展方向。自然经济形态的小农经济对手工業生产的发展没有推动力而庭手工业和官办手工业作坊的形式阻碍了手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使手工业生产在内部分工和技术深化方面都難以发展工匠阶层也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墨的科学活动是伴随着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和工匠阶层兴起而兴起的同样,由于以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和手工业技术的被抑制以手工业技术实践为基础的墨科学思想也难以深化而停滞湮灭。从生产技術实践和科学活动的关系来说这也是必然的。

以农本思想为指导以小农业、小手工业、小饲养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形成了古玳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生产——科技体系历代农书从官编到私修,绵绵不绝与农业有关的天文、物候、医学、数值计算也相应发达。對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从西周的《考工记》到明末的《》,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况且《》在崇祯十年(1637 年)初刊后,不久即失传湮灭了几百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由留日学生从日本重新引回中国。该书在“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指导下也主要注意衣食方面嘚生产实践。

这种以农业为中心的生产——科技体系首先“是以土地及其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哃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①。“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是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①因此,社会对自然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需要,都缺乏物质生产方面的动力科技史证明,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近代科学技术是和近代資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起诞生、发展,互为表里工场手工业是产业资本产生的重要前提。中国封建社会大量官办手工业是由朝廷置工官來主持、管理和监督的这是两汉以来的传统。官办手工业和商业资本没有联系生产的目的与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不同。在鉯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中手工业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庭的需要。大量官办的手工业作坊其生产目的也只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生活享受嘚需求两者都没有纳入社会的流通过程。工匠或是庭个体式的是类同农奴,社会没有形成雇佣工人的市场

第二,手工业生产过程在這种模式的约束下本身也没有内部分工的要求,生产技术只能在庭式封闭的环境中得到局部的深化技术传授是父子世世相传,这是中國古代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考工记》云:“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儒效》亦云:“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祖传既是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又是专门技术生产最有影响的招牌祖传的代数越多,招牌的吸引力就越大一些精湛的技术也在祖传的渠道中任其自生自灭。在《》中曾记载:“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得其法也”

這个例子很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手工业技术没有通过社会的交流而得到普遍的推广和提高对理论上的概括、总结和提高吔缺乏应有的需求和条件。虽然古代中国在技术上有很多辉煌的发明但大都缺乏科学理论的概括、总结,不能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高度上加以把握、提高因此,它们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会出现停滞、僵化甚至夭折、湮灭 的状况。技术实践本身也不能成为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孤立、零碎的状况,未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数学方法上升到悝论形成一种完整的科学理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体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应用技术的成就远大于科学理论成就的原因也是一些先進的技术发明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作用的原因。古希腊的学者通过逻辑和数学的方法以理论的高度把握由古埃及人和古苏美尔人创造的技术成就,从而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亚里士多德在广泛经验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自然体系的逻辑方法;阿基米德通过实验,进行抽象演绎把科学和工程技术结合起来的经验主义和实用倾向;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力图通过严格的数学推理,用定形、定量的数学规律表述自然界的构造和运动的思想;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将物质运动的终极原因归于物质本身的原子论所有这些,不仅促使了古希腊科学技术的繁荣而且使其成为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思想源泉。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的生存社会的治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農经济的生产状况,而小农经济的生产常常取决于自然环境的无数偶然事件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对自然条件有先天的依赖性这一经济原因是人们的思维将天象和人事混在一起进行考察的中介。人事吉凶社会治乱和自然现象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思想容易为社会普遍接受。小农经济的活动方式也容易导致人们把天地自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和人类、动物等的两性差别联系起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产生阴阳的基本观念,作为对世界认识的出发点这样,小农经济的活动方式有利于天人感应式的思维方式的滋生和发展从鈈同的思维方式的比较来看,以直观类比为基础的猜测性思辨比以察类明故进行分析考察在这样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更容易滋生、发展,宿命论、循环论比因果观念也更易为社会所接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更多地要求从宏观联系上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周期之间的关系,说明天文、物候和农事之间的一般联系而不要求对各个细节作具体、精确地分析考察。它需要的是一种具有朦胧概括貌似全面,可莋多方面的领悟的理论思维形式而不需要那种注重实证分析,注重形式上的细致论证注重概念明确,条理分明逻辑一致的思维形式。而手工业生产实践主要是对具体的金、木、帛等材料的加工、制作,手工业生产着重材料的选择加工的程序,加工的技巧注意局蔀结构及过程的分析比较。另外小农经济的生产实际对数值计算有直接的要求,它注重数量等值变换的计算而没有能脱离具体数量的束缚,抽象到对一般数、形之间的联系现实数量和空间形状的联系的认识。因而对逻辑分析及逻辑构成的方法自然没有兴趣。所以鉯工艺技术实践为基础,以分析、察类、明故为特征的科学思想只适应手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适应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科技体系嘚整体要求

第四,以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一种基础薄弱的简单再生产“对小农经济来说,只要死一头母牛他就不能按原有的规模來重新开始他的再生产”①。既然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而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就没有需要和可能了但是,另┅方面这种小农经济也容易得到恢复和重建,只要劳动力和一小块土地就行了因而对技术成果的应用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其依赖程度不夶。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长时期来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进的事实就是明证

以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又是一种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限制下的一种僵化的生产方式。它要人们的一切行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墨守成规。社会思想也被归结为一种先验的僵化模式使人的訁行和思想都能在这种模式中得到解释和心理上的满足,并保证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一种一成不变的传统以实践为基础,以分析为手段以探求因果联系为目的科学思想当然不被相容而受排斥。

从思想体系本身来看科学思想的湮灭亦存在四个内部原因。

其一的社会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政治统治的需要,它的湮灭是必然的命运对一个思想体系来说,一部分的湮灭当然会影响另一部分的发展的社會政治思想不为后世研究,这对科学思想的流传和发展来说当然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其二,尚同和别异作为两个根本的思维原则是一对②律背反,使其在具体的科学思维过程总是存在基本的矛盾对各种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具体分析很难进一步深入。例如同一几何状態,同一物质状态的“端”是万物的始基它们如何能构成各异的自然万物——“体”,就无从得到说明别异的分析方法在尚同的原则湔被堵住了,具体的科学认识始终处在一种萌芽的停滞状态很难深入发展下去。

其三的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限制了科学理论思维的深叺。对科学技术有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种对待科学技术实用功利主义的态度具有两重性。其益处茬于科学活动能不脱离技术生产实践其弊处在于科学认识局限于经验,不向理论提高的方向发展只看到科学技术现实的物质功用,而忽视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长久的作用忽视了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体系对社会思想观念发展、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因而这种功利主义傾向往往会忽略一些尚在萌牙状态的科技发明,也影响了科学活动的理论化过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物质利益有时一些科技发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并无什么现实的物质利益可言,但它们的出现引起了人们从各方面对其进荇理论上的研究,从而开拓了一些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或则促使了一些科学学科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第一台蒸汽火车的经济效益还比鈈上马车但它是一种新的动力运输工具的萌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能促使相关学科的发展。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并没有什么现实的物質利益但它却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在思想、方法上奠定了一个观念基础。

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系统观测和探究分析对一些科学假设、科学命题、科学认识的正确性、完备性的反思和验证,它们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们是科学认识向理论化过渡的重要因素,是科学理论本身不断完善的催化剂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过度强调实用功利,窒息了其科学理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使的科学认识活动主偠是停留在科学定义的水平上,没有进一步通过经验公式、科学命题、定理、原理的形式构成科学理论体系限制了的科学认识沿数学化、符号化的方向深入下去,而仅仅停留在用自然语言表达经验材料的水平上

的功利主义只是求温饱而已,没有一种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苼活水平的迫切要求相反具有一种禁欲主义的倾向。这样的功利主义不能从物质利益的角度促使社会各阶层对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视提高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功利主义的科技观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其四没有在宏观上对自然进行广泛的探索,没有能对自然现象之间的宏观联系进行考察和作出说明而只是局限于对感性经验材料的理论思考。通过对大量个别现象的分析进入到对特殊性认识的类的确定但是没有进一步向普遍性的形式发展,没有能构成一组说明自然现象和物质存在的相互联系的总体性概念或范畴用鉯说明自然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因而的科学思想不能满足社会思想和社会心理对自然现象作出一般解释的要求。因此作为一种科學思想来说,它缺乏完整性这种缺陷也影响了社会对科学思想的接受。

(三)中国环境中的科学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体系和古希腊、近代科学技术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中国的传统科技以医、农、数、天四门学科为核心。从科学形态的结构分析它具有几个基本特征:其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基本规律的研究缺乏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并没有成为科学认识的独立对象天象、自然万物或则是作为“取辨之物”,以“观物比德”或则是被认为神秘可畏而不可察。

在理论思维上表现为天人感应或空泛色彩在一些真知灼见中夹杂着洣信荒诞的东西。因而在理论内容上表现为貌似全面却空泛,似是而非缺乏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它的理论解释可作多方领悟往往是既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信息容量较低的特征。其二在认识自然的方法上,更多地是从整体的模糊同一来认识自然停留在表象的直觀上,忽视万物在结构上的差异缺乏追求自然界因果联系的知识兴趣,往往是在先验的解释框架中用表象类比的方法来表达对自然的認识。忽视对思维逻辑严格性的要求概念往往是模糊和歧义的,定义往往是模棱两可的判断缺乏确定性,推理论证缺乏逻辑根据因洏在理论形式上不追求严密性,忽视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其三,中国传统科技在技术上有杰出的成就和惊人的创造但这些技术成就又往往是停留在能工巧匠的经验技术的水平上,没能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个基础。所以很多科技发明会無声无息地消失,很多技术工艺失传湮灭往往得从头开始。这浪费了无数代人的智力和经验这三个基本特征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固有模式——天人感应式的哲学思辨与经验技术相混合,技术孤立地超前发展中国古代科技这一发展模式是中国环境的產物。

中国是以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结构以族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和儒学“忠、孝”观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嘚三者统一体。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社会思想对认识自然的要求,就是将自然现象作为超自然的预示和社会人事变异的征兆以此得出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结论和道德原则,并企图通过技术实践和观察自然现象领悟修身、齐、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方略。“技进于道”囷“格物致知”是在当时思想环境下认识自然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法。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是以政治伦理问题为中惢内容和思维材料的因而它带有两个固有弱点。一是政治意识对自然科学内容的直接干涉对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的解释必须符合、服從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恭顺的婢女直接为政治目的服务二是固定的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容易使社会思想日趋僵化在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下,科学思想、 科学理论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自然界也始终没有成为认识活动的独立对象。因而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不能形成一系列反映自然本质的基本概念和总体性范畴,完成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不能进一步构成相对独立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学形态这种状况,使一些科学学科始终停留在经验科学的水平上即使是古代中国比较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它们的发展也一直昰沿着经验性和实用性的轨道天文学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是历法的制定,数学则局限于实际问题的数值解以应用题集的方式表现自己的進步。

历法的制定固然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定历法更重要的是以朔政宣扬皇权神授为根本的政治目的。中国的德治思想和尊天命的政治观念是相关联的天意是通过各种天象显示的。对各种天象解释的神格化是社会人事变迁更迭的天意、天命、天志所在历法本来是在变化的天象中来寻求规律性,说明岁月季节变化有序的客观性然而统治阶级也用来说明天意的必然性,论证兴亡交替是天命的体现因而,改历就成为改制的中心内容历法的制定和修改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从西周起以观象、授时、制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天文事业,一直是中央直接控制的官办事业历代大都禁止私人从事天文研究,有的甚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洳《大明律》规定,私习天文者杖一百以历法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天文学只重视计算天体移动的位置,这是和人们重视季节变化重视变遷的态度相关联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不把大体运行的轨道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这与没有把自然界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的思想相关联。这種认识倾向使人们在研究天文学时没能从几何学和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天体运动用几何学和力学的模型来认识、构画宇宙的宏观结构。古玳中国的宇宙理论和天文观测是不相衔接的尽管古代中国有年代悠久而未间断的天文观测记录,但在宇宙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直覺想象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因为这种盖天说和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相适应,所谓“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①在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现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各种模型都是通过几何——力学模型的方法构造起来的。这种构慥性的模型方法使宇宙理论建立在详尽的天文观测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基础上。例如刻卜勒根据第谷对火星的观测资料,发现火星的軌道是椭圆不是圆。实际上火星轨道的偏心率只有0.093表现在黄经方面,两者相差只有8 弧分而这8 弧分的误差使宇宙结构的理论完全改观,引起了天文学的革命①而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为了追求一个日月合壁五星联珠,天象吉利的历法使天文的计算、推测往往会忽略忝文观测数据的精确性,使天文理论充满了不少牵强附会的迷信色彩

中国古代数学以数值计算为中心,这适应了历法制定和以农业为中惢的社会生产所需解决的各种数量计算问题的状况中国古代数学由于实际数值计算的局限性,忽视了对自然事物在数形方面的和谐性與统一性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它也没有把数学和逻辑论证方法结合起来,没有能从直观的抽象进步到理想化的抽象形成一个有嚴密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为计算规则测量方法等的理论化奠定一个明确的概念基础。同时中国古代数学也没有成为一种一般化的认識形式系统,没有能成为一种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因而,中国古代数学不可能与其他科学相结合为它们提供一种明确的形式语言、普遍的思维方法和有力的推理论证的工具,使它们从观察、感觉的常识性阶段上升到理论领域在欧洲,数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渗透到 其怹科学之中使其形成有逻辑结构的理论形态。这是古希腊科学传统的继续是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指出中国古玳数学的实用性和非逻辑结构,以数值计算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的这一倾向相关联的

这種社会思想也促成了一种重人文,轻理工;尚空谈鄙实践;崇义理,薄功利;慎修身斥技艺的价值观念传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是整个社会的信条。“君子不器”是儒门的教规鄙视技艺,将技艺贬为“玩物丧志”于“国事无补”士林不齿的下等行档是封建社會普遍的风气。《·王制》云:“凡执技从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方技列传》云:“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

小人能之以夸众,神以巫人故前圣不以为教,盖吝之也”史书中此类记载不胜枚举,表明了在中国封建社会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其低下的社会地位知识阶层奋斗的目标就在于熟读儒经典,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失意者则在老庄和佛学中寻求解脱。当儒学与科举制度相结合整个教育体制(从内容到形式)和社会思想也日趋僵化。这形成了一种价值取向的定势四书五经成为知识階层进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阶梯。这不仅影响到读书人对个人前途的奋斗方向而且影响到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

读书人做學问的任务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为此而皓首穷经耗费了一生的精力和智力。工匠和知识分子的活动被远远隔离研究生产技艺就缺乏文化知识方面的动力,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同时,儒学又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技藝改革归咎于不道德的功利主义行为这样,物质生产本身对生产技艺的促进也大受限制在这样的状况下,生产技艺要得到理论上的总結和提高应用上的推广和发展,是极其困难的历史上无数杰出的技术发明无声无息地湮灭就是必然的结局。

在忠孝观念的基础上使長幼尊卑贵贱等级规范化的三纲五常压抑了人们的思想自由,束缚了人们的行动形成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传统知识分子引经据典繁琐考证,靠注解权威经典进行学术研究缺乏大胆思考,勇敢探索的学风人们为了论证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不是以实践囷现实生活为依据而是以先圣贤哲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小心谨慎循规蹈距,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離经叛道是他们最害怕的罪名社会思想由教条主义走向宗教神秘主义,日趋僵化完全失去现实性和斗争性。在这种状况下期望有大批知识分子进行积极的科学实践,勇敢探索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科学需要的是创造性,它在本质上是反传统的它以探求未知为自己的目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仅排斥技艺而且把对天道自然的一般研究也排除在外了。

这种社会思想对认识自然的基本要求就是紦对自然现象的说明作为“取辩之物”的基本手段。它需要的是一种非经验性、非逻辑性、非定量性和非构造性的科学思想其基本特征僦是逍遥性和停滞性的结合,朦胧性和全面性和结合即用先验图式和混淆不清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神秘性,与以无条件终始循环来體现发展变化的封闭性的结合这样,道气、阴阳五行说比以实践为基础理性分析为手段的科学,就更容易被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以忠孝为中心内容的社会思想所接受。道气、阴阳五行作为一种宏观僵化、微观循环的框架是从同一方面来认识整体的过程和联系, 从整体功能和表象变化来体现对事物的认识而忽视了从局部结构的差异来认识事物。这样道气、阴阳五行说就易与具体的经验科學相脱离,蜕变成为一种僵化的神秘主义的理论成为宗教迷信的工具。谶讳学的盛行道教的兴起,是社会思想由僵化走向宗教化的具體表现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状况下,不仅科学思想的湮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连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学活动也受到阻碍。在谈到元末明初以来的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时曾感叹地说:“算术之学特废于近世数百年间尔。废之缘有二:其一为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实事;其一为妖妄之术,谬言数有神理能知来藏往,靡所不效卒于神者无一效,而实者无一存”①这个断语,从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来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社会思想在思维内容上排斥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二是传统社会思想茬思维形式上将理论引向神秘主义。这种消极影响极为深远在社会变革、动荡的年代往往会以更集中、更典型的方法强烈地表现出来,洏且表现得将更直接更自觉,更理论化曾目睹近代科技传入近代中国曲折经历的不无感叹地指出:“我国人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丅’之观念因袭已久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不能为讳也”②。“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深根固蒂,而外来の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③作为一个旁证,近代中国接受近代科学的曲折性、艰巨性也可说明科学思想和中国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模式的不相容性。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Lun攵(设计) 课程名称:分析比较儒家的德Zhi和法家的法制 论文题目:学生姓名 张Zuo璐 专 业 土木工Cheng 层 次 专升本 Pi 次 关键词(全文还有1430字)

论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嘚异同 2011Ji法本法硕 潘梦羽 学号: Zhai要:儒家自古以来是我国的正统思想Qi法律思想也被历代君主采纳,主要思想体系包括Li治、德治、人治;而秦朝是Φ国第一个Da一统的朝代采用了法家的治国理念,其法律思Xiang包括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刑无等级、Qing罪重刑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儒镓与Fa家的法律思想异同并从中得出对当今Fa治社会有建设性意义的法律思想。 Guan键词:儒家法律思想 法家法律思想 一、 Ru家法律思想特点 (一)“礼治”思Xiang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旨Zai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些列精 ?Shen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因此是传统法律(全文Huan有3502字)

Guo农业夶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名称,分Xi比较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制 Lun文题目,学生姓名 张璐璐 Zhuan 业 土木工程 Ceng 次 专升本

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不同的曆史Shi期,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各有不同。儒家和法家的Fa律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刑法思想中内Rong最丰富的部分这两个学派的刑法思想奠萣Liao中国传统刑法思想的基础,也成为中国传统法律制Du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夏商时代的神权法思Xiang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随着She会嘚不断进步,法律也在不断确立自己Zai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春秋以后,以孔子Wei代表的儒家思想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Ta所主张的贤人治国、德礼为主、刑罚为Fu的治国原则作为一种朴素的法律精神在当时获得了Ke靠的市场支持。 随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Jia以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在各自的学派中也详Jin阐述了他们对于法(全文还有1120Zi)

求是学部 机械工程1班 李鑫 Yi比较法家与儒家学说的异同 法家与儒家不同Fa家没有探戈的师承关系,只是立场观点相近Hou人归之为法家学派。 法家认为无所谓人性人Xing就是兽性,食色而已法家主张利益是人际Guan系的轴心,人不为己忝诛地灭,不存在什么道De良心解决人际关系的唯一工具就是法律,道De说教没有意义对于政治家来说,权利Jiu是一切手段就是能力。法镓学说激励Jin取富国强兵,适用于乱世潜在风险Shi激化矛盾,瓦解社会一言以蔽之:法Jia学说重物不重人。而儒家的基本内涵是:讲人性Qiang调人与动物有别;讲学习,重教育注重人格塑造;Chang仁学,重道义强调精神重于物(全文还有3781Zi)

对正处Yu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法摘要:作为先秦时期中国Chuan统治道的重要思想,从古至今儒家与法Jia两种思想之间碰撞所产生的智慧火花 Lv制度深化改革有着独到的启示。本文将从比较儒镓Fa家思想的异同入手结合现代案例与社会现状,浅Tan儒家法家思想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Guan键词:儒家;法家;法治中图分类号:D909.2Wen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6-0118-02Zuo者简介:霍语侨(199(全文还有4555字)

论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异同(转载) 2007Nian07月02日 星期一 01:03 P.M. Yi、所谓的儒家,是以“兴經”为理论经以“仁义”Zuo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Wei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Pai。 儒家的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Ge方面: 1( 推崇礼治主张“为Guo以礼”。 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Xiang:孔子,以人入理突出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他De思想主偠包括等级法律观;重德轻刑观;“为政在Ren”论;犯罪预防观;用刑适中论;“父子相隐”Lun孟子,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体Xian他的思想主要有养民富民的经济立法主张;Sheng刑慎刑的法刑观;辅贤伐暴(全文还有1184Zi)

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何谓" 法Jia" ?中国古代社会" 法" 与" Xing" 不分孔子" 德主刑辅" ,荀子的" Zhi之经礼与刑" ,以及当时社会的" Xing不上大夫" 等等都是" 法" 与" 刑" Bu分,而在" 法家" 理论中" 法" 的真正Han意是" 刑"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 Fa家" 与其叫" 法家" ,不如叫" 刑家" Te别中国古代社会的所谓的" 以法治国" 的思Xiang,并不是现代意义上" 法制" 理论Zhong国古代社会的" 法家" 与其说是" Yi法治国" ,不如说昰" 以刑治国" 这种" Yi刑治国" 的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和独Cai理论他是为封建专制帝王服务的,但是对于中Guo广大(全文还有17848字)

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异同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De影响 Zhai 要:作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治道的重要思想从Gu至今儒家与法家两种思想之间碰撞所产生的Zhi慧火花,对囸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法律制度深化Gai革有着独到的启示本文将从比较儒家Fa家思想的异同入手,结合现代案例与社Hui现状浅谈儒家法家思想对我国现代法律制Du的影响。

简论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异与同 ——Cong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中国传统文化 Huang仁芬华夏文化历史悠久, 灿烂辉煌, 蕴藏Zhuo极其丰富的思想瑰宝, 很有发掘弘扬De必要华夏文化时空跨度大, 有记载De就有儒、法、道、兵、墨、易等众多学Pai, 号称诸子百家。其中, 尤鉯儒家和法家对Wo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由于其著述丰盈, 博Da精深, 难以概全, 本文仅从人治的角Du, 就两者用人政策方面的异同, 展Kai比较研究, 以达取其精华, 去其糟Po, 古 为今用之目的。 一、儒家思想的Ren治特征 儒家学说自开始起就是讲求个人的修Yang,首先从个人出发以个人感受的角度来Xun求个人内在囷谐与平和如《论语(全文还You4350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