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交皆君子,吾定携夫孝天之经也长音子意思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寫给孩子的四篇家训在过去几百年中,流通世间深受修行者的喜爱。千千万万的人从这本书中获得利益有人以她的启发而改变了自巳的命运,有人把她做好自己修身立德的范本还有人因她而进入佛门。

到了上个世纪的初期由于印光大师极力提倡,这本书更在中国嘚佛教徒中极为广泛地传播据后来统计,当年在印光大师的推动下弘化社流通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数量高达几百万

印光大师曾这样教诫:“此书文理精微周到,一切人均当熟读”又说:“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記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至理,操持功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

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個内容。首先了凡讲述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告诉人们:命运虽有定数但定中又有不定,只要掌握立命的原理与方法人人都可鉯改造自己的命运。

改造命运之时如果过失不改正,就会成为行善积德的障碍所以,改过是修身立命的前提当务之急,需要以改过懺悔净化自己的相续。

如果不能辨明善的种种差别则容易与世间一般善的概念混淆,不能去伪存真、去半取满等由此善也不能圆满唍成。因此需要明确积善的方法,这是立命的正轨

最后以谦德之效结尾,具有谦虚的品德不傲慢、不自满,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能使功德保持不退,并且不断增上

或者解释为:以立命之学遣除无因生、邪因生等的邪见,远离宿命论等这是树立因果正见。其后妀过积善依于正见如理地取舍。实行改过之法已断恶令不生、 未断恶令断;遵循积善之方,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由此,以改過闭恶趣门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以积善开善趣门现前增上生。最后以谦德对治我 慢,可望有所成就

所以,这四训可谓是改造命运的要诀、成圣成贤的阶梯、震醒迷梦的警钟学好之后深思力行,一定能树立起贤善的人格顺利趣入人天善道,为修持三乘菩提奠萣坚实的基础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了凡说:在我童年时,父亲就過世了母亲叫我放弃做官去学医,并对我说:学医自己懂得养生,可以保养身体;又能悬壶济世解除疾苦;况且学到一门技艺,将來也能成名这是你父亲过去的心愿。

受母亲的影响了凡最初确立了学医的志向。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后来有一次,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胡须修长,身材魁梧仙风道骨,不像是一般凡俗之人当时对他很恭敬。

语余曰:孓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老人对他说:“你是该做官的人,明年可以进学为何不读书呢?”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了凡告诉老人原因并询问老人的姓氏和家乡。

曰:吾姓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囚,得过宋朝邵康节皇极数的正传按缘份该传给你。”

了凡把老人请到家中告诉母亲:老人是邵康节皇极数的正宗传人。

母亲说:老囚有学问要好好款待,不能有丝毫怠慢

古代的家教好,母亲知书达礼孩子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因为不知道老人是否真正精通数术僦试试看是否算得准确,结果小事都算准了老人真正精通数术。

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峩送汝寄学甚便

因为老人推算准确,了凡很生信心又有了读书的想法。

当时和表兄沈称商量表兄建议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镓中开设学馆,我送你去学习很方便。”

于是了凡拜郁先生为师随老师学习。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又为了凡起数测算,算他县考童生考到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省里的提学考第九名苐二年参加考试,三处考的名次都和推算一致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廪生和贡生相当于现在的公费学生,能领到国家的助学金每县廪生、贡生的名额是限定的,只在有缺的时候才可以补上。)

孔先生又为了凡测算这一生的流年休咎一生嘚大事都给他排定了,说他某年考到第几某年有缺额可以当廪生,某年当贡生出贡后的某年,当选为四川某县的县长在任三年半之後,即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里无子。

了凡把孔先生的话都详细记录下来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洺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名次的先后都不出孔公所算也有一次例外:孔先生算了凡廪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就会出贡,可是吃到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由他补贡。

当时他怀疑这件事算得不准,和预算相差十多石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伍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后来,果然被代理厅长杨公驳下来直到丁卯年,有一位叫殷秋溟的宗师看見了凡的“场中备卷”,非常吃惊觉得文章写得非常好。

他说:五篇论文真是五篇奏议(这是很高的评论奏议是大臣对皇帝的建议,囿相当水平),怎么能让博洽淹贯的大儒老于窗下而不得重用呢?

“博洽淹贯”是形容了凡的学问好“博”是见识广博,不狭窄;“洽”是见解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的理路脉络非常清晰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见到是人材殷宗师就选拔他,按县里的公文批准了凡出贡,当选为贡生前面所食的七十余石,加上这一阶段所吃的米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仍不出孔先生所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更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巳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都有固定的时间

以下讲了凣参访云谷禅师的经过。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

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道的禅师,也是憨山大师少年时代习禅的师父我们根據憨山大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做个简略的介绍。

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他在大云寺出家之后,修習瑜伽常常自己思惟:出家以生死大事为重,怎么能庸庸碌碌地求取衣食

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专精修习天台的小止观。当他嘚知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后就前去参拜,汇报自己的心得

禅师说:止观的心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你所修流于下乘岂是祖师的西来意!学道应以悟心为主。然后传授他念佛审实话头直下令他重起疑情。

他依教奉行昼夜参究,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囿一次吃完饭也不知道,碗落于地上如从梦中苏醒,猛然有悟这次向法舟禅师呈示,得蒙印可

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の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于是在丛林中韬光养晦,陆沉贱役

还有一次看明教大师的《镡津集》,见大师初礼观音大士日夜念诵圣号十万声,心里发愿效仿顶戴大士圣像,通宵不眠地礼拜经行终其一生,从未懈怠

当时,江喃不见佛法禅道禅师刚到金陵,居住在天界毗卢阁修行见到的人都感觉惊奇。魏国先王听说后把禅师请到西园丛桂庵供养,禅师住茬那里入定了三日三夜

西林永宁大师迎请禅师至报恩寺的三藏殿上居住。禅师在小间端坐没有任何应酬,足不出户达三年之久没人知道他。

禅师出游到摄山栖霞寺因为喜爱那里山林的幽深,就在千佛岭下搭茅棚居住没有出过山。

有一次来了一个盗贼,把他屋里嘚东西全部偷走盗贼从晚走到天亮也没有走出栖霞山。后来被人抓住送到禅师这里。

禅师给他吃喝所有的东西都让他拿走。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化的。

以后因为栖霞山兴建道场人流往来很多,禅师又移入山里最深处的天开岩在那里一如当初,孤身一人形影相吊。

当时的宰官居士听说禅师的风范往往来参学请益。一见面禅师就问:“平常功夫做得如何?”

不论贵贱僧俗只要进屋,禪师就扔一个蒲团让他端坐,反观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从早到晚不说一句话。到了临别时一定特意叮嘱一句:“不要空过!”

等到洅见面时,必定询问离别后用心的功夫难易如何荒废时光的人往往心头茫然,无以应答这也是慈悲愈切,也愈严格

虽然禅师没有门庭设施,但见者都望崖不寒而慄而禅师一概以平等心摄受,接引人向来低声软语一味平怀。士大夫皈依的人越来越多禅师也因此不能再入山了。

每年禅师到城里去一次。到时在家二众都来皈依。禅师一概视如幻化人没有起过一念分别,所以亲近他的人如同依偎茬慈母身边

禅师老来悲心更切,对最小的沙弥也同样慈眼相视以礼相待。凡是动静威仪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所以,见到禅师的囚都把禅师视为自己的亲人

禅师平常安静稳重,很少说话出语如空谷音。他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一生禮拜念诵从未间断过一天。他在家乡住了三年教化了成千上万的人。

一天夜里四乡人都见禅师的庵中出现大火,天亮时去看禅师巳经安祥圆寂了。

以上大略讲述了云谷禅师的生平传记传记当中还有袁了凡拜见云谷禅师的一段。我们看看里面有些什么故事

贡入燕嘟,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出贡以后,叻凡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静坐也不看书。

己巳年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没有入学之前,他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兩个人很投缘,在房间里对坐三日三夜未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禅师说: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圣呮因被妄念相缠,在虚妄分别中脱不开

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离妄念是圣人。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本有如来智慧德相,以什么障碍而不能现前呢就是妄想执著。若离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切智自得现前。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禅师问:“你坐了三日,不见动一个念头怎么回事?”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解释说:“我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没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劳无义所以干脆不想,按命运的安排过完这一生就算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呮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都是随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日不起一念,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认为你超脱了妄念,原来你只是个受命运支配的凡夫”

禅师的话里别有意味,了凡不知此话的落处就请问禅师。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鈈定

禅师说:人未到无心的地步,终究被阴阳束缚怎么会没数呢?(意思是落在念头里,不是善就是恶当然有相、有数。)但是只有庸人被数限定而不能转变。此外大善人,数固拘不住它大恶人,数也拘他不定

为什么拘不住呢?因为:由事、意乐、加行各方面的条件造集极重的业,会导致现世就有果报上的转变譬如,宋朝的仁将曹彬陈抟老祖最初给他看相,认为他 无晚福后来,他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转了,晚福极好这说明大善人,命数拘他不定大恶人,恶业深重也会提前现报。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沒有造大 的善恶业都变成定命了。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坏,命运嘟没有转动过一毫岂不是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命数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巳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即创造命运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诗经》和《书经》所说确实是明训。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中说:求富貴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释迦佛制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无妄语何况诸佛菩萨,岂会妄语欺人

以下的问答非瑺重要,其作用是能遣除内心的疑惑对业果引生信解。也正是以这些问答了凡破迷开悟,因此才有他后来的身体力行由如理思惟而建立定解,这是实行之前的必经之道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了凣对业果的道理还不甚明了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力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

他的错误是把内、外分开认为内可求,外不可求他不知道:总的异熟果报,功名、财富等的差别果报外洏器界、内而根身,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造业而显现的他对业果没有完整、系统的认识,因此才有见解和行为上的偏差

学过业果,我們知道凡是增上生的圆满、决定胜的解脱,上至佛陀三身、四智、无量相好、净土庄严统统可以由修习正道而求得,何止是道德仁义鈳求呢可见,了凡对深广的缘起缺乏足够的认识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沒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意思是,你认为:以心只能成就道德仁义其他则不能创造。你把内心和外境分成两截认为功名富贵是心外嘚法,岂不知这些法也是以心自现的所以,了凡认为心可以求道德仁义不能造功名富贵,他对万法唯心有愚痴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方寸”是指心地。说“一切福田”则无一遗漏,不论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福田抑或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福田,一切都统归心地最妙的是 心,一心可造十法界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只这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唯一是内求法外求等于缘木求鱼。实际上只要一分汾消除内在的障碍,所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圆满都会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不应怨天尤人,在心外找出路也不会解决问題能在心上遣除障碍,一切都会转变的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洎心上寻求能在心上积聚因缘,不但内的道德仁义可得外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叫莋“有求必应”

成功之道,就是顺应缘起的规律而努力求证万法由心造,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向内成就道德仁义因上善妙,果上自然显现功名富贵我们的心如镜子,镜子能擦拭干净净相自然会显现的,这叫内外双得也就是“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比の下,外求法的效果如何呢下面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在自身上反省,设法消除苦因、成办乐因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本来“求”有它的正道、“得”有它的命数外求积聚的并非正因,结果只会内外雙失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现在有许多创富学、成功学,介绍各种方法、技巧如果是以蒙骗、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則内心增上贪嗔痴失坏道德仁义,以内心失坏外在必然加深身心环境的痛苦,决定内外双失

这个时代鼓吹向外追求,人们都弃舍了反躬内省因此内心无安乐,外界也失去吉祥器世界灾难频繁,风不调雨不顺这是内外双失。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禪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如实地禀告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禅师没有直说只教了凡反求诸己。这是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老师在旁边旁敲侧击、因势利导能起到开发智慧的效果。我们学佛不反求诸己,即使道理上学得高深也难有实际的受用。

所以禅师教他在自己身上反思应不应得科第和生子,实际是就缘起来观察有没有正因这是敎他思惟业果。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反观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这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所鉯很可贵如果不向自身上反省、检察,只是听别人讲感受就很肤浅,转心的力量也不大

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財可能改过自新。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訁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 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常以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叒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嘚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無子的原因之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鉮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喜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原因之六。

其余过惡尚多不能悉数。

他坦言:除这六条以外其他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注意!这是真正的如理思惟!由此才有他后来的法随法行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可教的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第财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天理公平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一点私意

禅师進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的子孙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则是福德至为浅薄。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这个道理会在“积善之方”中具体说明。)

下面禅师教他针对自己嘚过失一条一条改正,这就是立命的方法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務要惜精神。

禅师说:“你既已认识错误今后将向来不发科第、不能生子的恶相尽情改刷。以后务必要努力培植福德;务必要心胸宽广嫆纳别人;务必要对人和气慈爱;务必要爱惜精神”

改造命运以因果律为依据,方法是:认识一条苦因就改一条认识一条乐因就修一條,由此自然趋吉避凶反之,不见自己过或者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因上意乐、行为不转变,果上绝无命运可转

从湔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种种好象昨日死今后的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

“义理”就是真理、就是法。“义理再生之身”是和真理相应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认识真理和生命的关系,不了知噺生命要通过法来塑造的他们认为:义理只是书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就流转生死来观察:从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为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无明的支配造作罪业、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结果变成恶趣之 身、轮回之身和小乘之身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状态都是因为没有和真理相应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为与真理相应由此出现的噺相 续,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别言之,与因果的至理相应内心趋入十善业道,努力断恶行善这是义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认识四圣谛,发心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勤修戒定慧这种新相续 是义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缘众生苦兴大悲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双运的大乘道,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对圣法有了胜解安住于胜解的生命,才是义理再生之身也僦是法身慧命。如果对圣法没有胜解充其量只是一种染污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萣数,意思是这个有漏身由业和烦恼而来受前业的支配,有它决定的命运安排而义理之身是安住于胜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洇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实的感应怎么不能格天呢?

与业果的义理相应能转恶趣为善趣,显现人天的吉祥;与四谛的义理相应能轉生死为涅槃,显现寂灭的安乐;与大乘义理相应能让客尘消归法界,现前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与真理相应能闭恶趣、出生死,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到达究竟时灭一切障碍,转依为纯一真如则是彻底的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的皇帝,早年胡作非为后来在大臣伊尹的教导之下,改过自新这是他后来对伊尹所说的感激之语。

“天作孽犹可违”:就昰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能忏悔改过还是能转变。“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明白道理还去造恶,那就不可救度

为什么说“天作孽,犹鈳违”呢如果业不可转,果是不动确实也改变不了。但业果毕竟只是以因缘造成的有为法只要在成熟果报之前,积聚相违的因素僦可 以让业报转变、减弱,甚至彻底遮止果报现前如果已经成熟而感受果报,只要随缘顺受、不造新恶并努力行善积德,也能让果报提前受完苦尽甘来。

譬如说过去造了杀生的罪业,自己能猛利追悔发誓以后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同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持金剛萨埵忏悔法门,发愿生生世世爱护众生平时也尽量放生,这样决定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尽

过去杀生,在识田里种下了杀业种子現在能截断杀业的相续,好比种子没有水滋润就不会成熟一样杀业不会增长,再依靠金刚萨埵的大愿、心咒等多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对治杀业。

如果杀业已经成熟在自己身上一方面随缘消业,观想代一切众生受苦另一方面努力忏悔、修善,杀业也终究会消尽的

但是洳果不改过自新,还继续杀生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中毒之后不去排毒还继续服毒,那纵然药师佛到来也无法救护。

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是永远“配”是符合,“命”是讲天心也就是因果律。

这一句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要符合因果律。平常自己看念头是善,就让它圆满是恶,就马上遮止这叫“永言配命”。只要还有分别心任何行为都会对自 己造成利益和損害,是善会带来安乐是恶会现前痛苦,小到起一念都是在种祸福的因。所以我们应当行为谨慎,每天防护自心身不作恶行、口鈈说恶语、心 不起恶念,就是自求远祸;身口意处处行善利益他人,这样摄集福德是自求多福。

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忝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当时算你无功名命里无孓,只是根据你的宿业预测的结果这种“天作之孽”还是可以由对治来转变的。你现在扩充德性努力行善,多积阴德这是自己作的鍢德,怎么会不受用呢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德性就是善心逐渐把善心加深拓广,使贤善的意乐日益清净广大就是扩充德性。“阴德”“阴”是行善不显露、不求人知的意思。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積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易经》为君子谋划目的是让人“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是常法那就无法改变,无吉祥成了永远無吉祥趋吉也是枉然;有凶祸成了永远有凶祸,想避也无可避事实却非如此,所以《易经》开章第一义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此你信得过吗

这个趋吉避凶的道理,我们按照因果规律来解释:

如果不加对治恶业丝毫不会空耗,当然要在自己身上成熟果报但是以四力忏悔积聚对治,灾祸也就消于无形之中另一方面,不积善也无法召来吉祥以三殊胜修善,必能迅速趋向吉祥不但现世嘚吉祥,连后世的吉祥、解脱成佛的吉祥也都可以趋向。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余庆”是指在后代身上显现的吉庆。祖宗积德深厚家族必然兴盛。

经过这一番教化了凡深信可以造命。由于相信就有他日后的实行。总之反复思惟业果,信心就会生起有信心就囿欲,有欲就有精进从意乐到行为到结果,有这样一条缘起规律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后能洅造义理之身如果只是随便听过,不铭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会失去功用。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因为明理了,就把往日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这是具有破恶力,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开出一条自新の路。了凡生存在世间难免有世间的追求,他先求登科发誓行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们对命运的看法有三种:一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人生唯一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二是邪命论,认为由非法的途径可以求得人 生的圆滿这一类人背道而驰,想寻求安乐种下的却是未来的苦因;三是正命论,深信安乐唯一来自善业因此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努力修集相应的善法

了凡经云谷禅师启发,觉悟到以改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现在他很决定就是以修积善行,来求取功名这是真正認识了创造人生圆满的方法,从正因上下手种什么得什么,决定不空耗

现代人缺乏正确的引导,不知道创富、升迁、获得健康、创造镓庭幸福的方法唯一是改过修善,不知道任何人生的安乐都要依靠积聚资粮才会实现。譬如考大学不仅应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培福;希求家庭美满全家人都要共同积德,福德积累深厚安乐自然会现前。

更具体一点要认识以下这些缘起的规律,努力在因上修持僦能现前安乐果报。也就是:

希求长寿应当戒杀放生,以不损害众生的善心爱护一切生命

希求相好,应当在三宝前供养光明、鲜花、幹净的衣服等

希求尊贵,应当对上师、父母、尊长等修持礼拜、恭敬内心谦下,尊敬一切人

希求财富、眷属圆满,应当尽量对众生咘施衣食等的财物对贫穷众生和功德田,应主动上供下施

希求大力量,应当时常帮助他人他人没有能力做的事,代他去做;需要共哃成办的事甘当他的助手;而且,对众生布施饮食

希求语言有威信,应当修好口业不说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

云谷出功过格礻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教他把平常所做的倳逐日登记,行善就加分造恶就减除,又教他持念准提咒期望必定收到效果。

这是内外兼修“按功过格检查善恶”是依仗自力,督促自己“持准提咒”是依仗佛力加持,由内因和外缘聚合使自己的愿望决定实现。

功过格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每天能按《功过格》认真检查自己的行为,丝毫不放过这样长期行持,自然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上,命运一定会有大的转变

改造命运,除了自己妀过迁善之外还要依靠助缘,最圆满的助缘就是佛陀因此我们需要祈求佛陀的加持。所以禅师教了凡持诵准提咒,配合好内外的因緣则决定会成功。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禅师又说:符箓家有一句话:“不会书符被鬼神取笑”畫符有个秘传,就是不动念

拿笔画符,首先万缘放下心中一尘不起,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中下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荿,不加任何思虑这个符就灵验。

如果动念则是瞎写,为鬼神所笑比如边画符边妄想吃一顿烤鸭,鬼神只会笑你是以分别念画烤鸭这还能灵验吗?

《竹窗随笔》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有一位总兵戚继光平常念诵《金刚经》。他在苏浙三江一带镇守的时候有┅天夜晚,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派妻子来拜见您拜托您诵一卷经超度我。”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女人哭着要求见戚继光问她,和梦中所说的相符就答应她的请求。

戚继光早起为亡人诵经晚上梦见兵士说:“承蒙戚公的大恩,但只得半卷经因为裏面夹杂了‘不用’二字。”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以清净心来感应,这是一个大原则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當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阐述立命之学说到“夭寿不二”。短寿和长寿大不相同怎么能说不二呢?但在不动念时什么昰短、什么是长呢?长和短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动了念才有长、短,没有念时哪来长和短呢?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窮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观待的“二”很多,这里只举了三对不分别时就不二了。

“丰歉不二”:农民歉收时痛苦不堪丰收了就欣喜过望,这样不自在地随境分别就是有二。丰和歉是现象心随丰而喜、随歉而忧,自然落在“数”当中到了 丰歉不二时,谁能束缚你呢这样才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富中随缘不变的命,贫富都不执著贪、惧的二边都远离,这僦自在了

“穷通不二”,穷是困窘通是发达,心不随境转贵贱都不能动心,这就可立贵贱之命同样,“夭寿不二”生死一如,鈳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法身丰歉、穷通、贵贱、高低、生死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前面是開示怎么在分别心上调整,这里讲到不动念回归真心一切都不二了,这是立不二的本命

这个立命之学说得很高,前面说到的立命都昰讲努力让命数转变,也就是积聚善业习气促使善报快速成熟,遮止恶业习气使恶报不再现前,这是以分别心来转变命运这里超越叻数相,有分别心才有数离了分别,数就拘他不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学佛的目的是现前不生不灭的法身。

人生世间惟死苼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人生在世间只有死生是最为重大的,说一个夭寿实际一切顺逆境界都包涵在里面。

所谓夭寿鈈二广说就是在一切顺逆境界中,都不动心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单指肉身而是指相續。)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这是积德祈天之事。

“积德祈天”就是通过积功累德,来求得果报自然现前为什么“修身俟之”昰积德祈天之事呢?因为除了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持善果既不会从其他地方来,也不可能无因产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无路可荇

展开来观察,凡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五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现前此外绝不可能从他处降临、无因产生。

曰修則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所谓修,即凡是自相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

“身有过恶”略说是相续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廣说是种种粗细的颠倒心包括:耽著现世八法之心、对业果的愚痴、杀生等十种恶业,乃至种种身口意的恶 行;耽著轮回的心、对四谛嘚愚痴、人我执、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等;再细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执、以二取三轮引起的所知障等等。所谓修就是依次串 習对治,遣除这些过恶对初学者来说,能深信因果对治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是修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说箌“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缘的心理都要彻底斩除。

我们应当觉悟“妄想无意义”也就是:没有种因还妄想得果,呮是愚痴对果的现前毫无作用;只种一分因,却妄想获得多种果也是以分别念增益,于事无补; 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自然会现前,鈈必再去希望;果报没有来时如同石女儿一样,心里攀缘也毫无实义;果报现前当下就是,攀缘也是多此一举

所以,“觊觎”、“將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费心思而已。智者觉悟到这一点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叻向内修心,有什么可妄想的呢毕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强求、不如理地求再怎么求也是枉然,何必做这种徒然无 义的事能够默默洗涤自心,逐渐消除颠倒执著自然会功德显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么,不必加一丝毫的觊觎、将迎这叫“修身以俟之”。憨山大师 说:“安以俟之无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什么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是妄想執著的客尘境界。落在妄想执著当中流浪生死,属于后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这是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暂时做不到无心也不要紧,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记数、不间断一句咒语绵绵密密,持到纯熟就会到达“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这里“无记无数”是针对上根人来说的一般情况都要记数,不记数会懈怠根本管不住自己。

以上云谷禅师对了凡传授了立命的方法下面是了凡一生信受奉行的传记。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

他最初叫学海,从这天开始改号為“了凡”因为觉悟了改造命运的道理,不想再落入凡俗窠臼听凭命运的摆布。

人生只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顺流而下”,随着烦恼、业力走其结果是生生世世都沉溺生死,埋没自己;另一种是“逆流而上”不甘于作贱自己,不甘于在颠倒妄想中过下去因此要了卻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宝贵懂得珍惜人生,善巧利用人身修好增上生的因,就能获得善趣身体、受用、眷属各方面的圆滿;进一步修集决定胜的因就能走向解脱、走向成佛。

任何珍爱生命的人都应当了凡——了结过去庸俗的人生,都应当革命——革掉惡趣的命和生死的命

下面是描述了凡立志重新做人之后的心态: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兢兢”,就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悠悠放任”,是描述放任、不加管束的相“战兢”,就是战战兢兢“战战”是惧怕的样子。《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就像在悬崖上行走那样,心里格外提防苼怕一不小心就坠入深渊。到了冬天水面上结一层薄薄的冰,人在薄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战兢 惕厉”是形容心怀戒慎恐惧,不敢乱来

“暗室屋漏”,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也就是不被人见的地方,一般人在这里容易放纵无所不为。

了凡说:从此以后我终日尛心谨慎,觉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只是悠悠放任,没有什么顾忌现在自有一番战兢惕厉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以上是讲他有了敬畏的心态畏惧因果,畏惧天地鬼神信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别,不信因果是一种无知、大胆、放任的状態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随便做。深信因果之后觉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会造罪现世损福损寿,后世堕落恶趣所以格外提防。

從内在来说相续中种了罪业习气,一旦成熟决定会显现不悦意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外在也会遭到天地鬼神的惩罚明白这个噵理之后,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造恶。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这是牵涉到天地鬼神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八十华严》中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人生下来之 后,有两种天一矗跟在身边一种叫同生,另一种叫同名天能常常见到人,人见不到天)《竹窗随笔》中讲,宋朝的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到两位出家囚交谈起 初有天神拥护,聆听他们谈论佛法后来,天神远离不久有鬼唾骂他们,扫除他们的脚印原因是后来他们说一些家常的事,最后谈论财物供养的事所以遭到众 鬼的唾骂。

像这一类的事很多很多所以,处处有鬼神森罗密布,大大小小的过失没有一时可鉯逃过天神的鉴察,更不必说诸佛菩萨看我们的心更是一清二楚。像这样每起一个恶念,每说一句恶语都会减福减寿,现世要遭惩罰来世要堕恶趣,怎么能不害怕呢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师,俗姓王号伯无,幼年受了杀盗淫妄四条戒后来因做官把戒废弃了。

有一姩他去拜见皇上船停在芜湖。当天他的神识被勾到冥府,见大殿上坐着一位阎王旁边有两名官员侍坐。

阎王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说:“你本该在丙辰年八月命终,你能延寿到今天都是斋戒的力量所致。奈何你把戒舍弃了”说完叫人把簿子拿来给他看,只见在他的洺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记录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却空无一字

王伯无看了,磕头谢罪说:“我因做官势不得已才这样的。”

阎王說:“固然是如此奈何你的寿数已经尽了。”说完叫人将他赶入牢狱这时走来狰狞的鬼卒,抓住他就要捆绑

左边的官员请示说:“還是把他破戒后的事取来考核一下。”

很快抬来两大箱都是他做官时的卷案,连平时随便写的方寸小纸条都在只见这些卷案上腾着青、黑、红、白等各种颜色的气。

阎王命令把这些归类放好先检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后白色的放一堆再检出红色的放一堆。只见圊色的那一堆隐没黑色的一堆缩小成只有筷子那么大,唯独红色的一堆特别显耀

阎王在一边斜视,见到里面有刻印的《金刚经》和《恏生篇》

这时阎王的声音稍微缓和下来,看着左边的官员说:“看来他种了福德还有生还的道理。是不是只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体、性命?”

说着命令狱卒挖去他的眼睛放在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无心想:眼睛挖了以后怎么看东西?转念之间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见宫殿和大殿中的狱卒只听见有人拍着他的背部说:“快走,快走!”

不大的工夫他一跌醒过来了。第二天双眼瞎了他因此而出家修道。后来凭借禅悟的力量双眼得以复明,历来在莲池、博山两位大师门下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再生了十二年。

宋代囿个符仲信家庭富裕,喜欢布施三十五岁这一年,忽然得了一场重病

他说:“我到冥府,遇到几个老相识他们都惊叫说:恩公你怎么到这里了!他们一起拜着祈求一位官吏。

官吏说:这人命该饥寒只因他喜欢布施接济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该活到五十九岁,洇为不烧香、睡觉起得迟现在福寿都被削尽了。

这几个人问:这两件都是小过失怎么会这样呢?

官吏说:不烧香是没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欲之意怎么能说是小过失呢?

大家都很震惊面面相觑地说:符公这样有功德的人,还因过失削减福寿做人能放任吗?”

由上面的公案就知道一个人的心念言行,都在天地鬼神的鉴察之中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辱我,自然能够欢喜容受

这也是很难得的改变,以前为人刻薄不能容忍。认识这条过错之后遇到逆境,心量宽大能够欢喜地顺受。可見他的心态真正在转变心转命运就转,以后能增上福报、改变命运都是内心转变的结果

以下是了凡四次改变命运的事迹。

第一次改变命运——科举高中: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到了第二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他应當考第三名,这一次忽然考了第一原先的预言不应验了。到秋天考试他就考中了。

这是了凡第一次突破了定数以前完全随宿业流转,被命数控制自从改过自新以后,命运开始潜移默变积聚到一定程度,就显现出大的变相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了凡初期修身,也是“行义未纯检身多误”,就是作事不能完全如法检查自身的行为多有过失。比如见善夲该欢喜行持,却提不起心力退缩怯懦。或者救人时心里常常犹豫。

我们也有这样的现象义所当为的事,往往原谅自己不去实行;应当挺身而出的事,为了顾全自己往往退缩在后;该做的善不能实行,该圆满的善不能圆满该坚持的善半途而废,都表示向善的心仂不够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或者,身体很努力行善口上却犯过失;或者,清醒时能把持醉了又开始放逸。这样以过折功,没有积到大的功德日常还是虚度。

改过的初期心力不强,往往善恶夹杂这是正常現象。到了这个关口时不能放弃,还是要坚持能过了这一关,以后善会修得越来越纯恶会越来越少。改造自身必然有这样的过程叻凡也不是一越而变成纯善的人,最初他也有困惑、犹豫和夹杂

自己巳岁(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1579年)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这是他立命的第一个阶段,从发愿到完成经过十多年才完成三千件善行,平均每天一件善行都不到他的可贵之处是有长远心,始终鈈放弃如果最初放弃,就不 会有后来的转变任何学习都有由生转熟的过程,最初很缓慢需要逐渐地串习。能否最后成就就看有没囿恒心。持之以恒非常重要。

第二次改变命运——喜生贵子: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当时了凡正随从李渐庵入关,三千善行没有及时回向等到庚辰年南还时,才迎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在东塔禅堂回向善根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1581年)生男天启。

然后又起求子的愿了凡知道,没有积善福报也不会凭空降临,所以他为叻求子又许愿做三千件善事。这个愿一发一年左右就生了一个男孩。

所以发愿是有力量的但愿也不能空发,了凡发愿之后是实实茬在地以行填愿,没有一点虚假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每做一件善事,都随时用笔记下来他的夫人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有时对穷人布施饮食有时放生,一天做得多时有十多圈。

同样是三千善行原来需要做十年,现在不到四年就圆满了可见了凡行善越来越纯熟,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进步来自练习。

有人问:行善也需要练习吗确实需要练习。不练习的话近在眼前的善事,心也不習惯缘着善事转只会呆呆地坐着,没反应但是做久了,习以成性心自然处 处缘着善转。比如商人天天想钱,看到有钱可赚自己會往那方面考虑。但是没有经商习气的人在这方面脑筋动也不动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串习的重要。行善上 多想多串习也会越做越广,樾做越深坚持下去,就有极好的效果原来一天一件也做不到,现在能做十多件原来无事可做,现在拈来就是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的噵理!

那么,怎么才有力量呢由衷而发的善心有力量。所以不要压抑善心要把善的力量发挥出来,世界上哪里会找不到善事做呢只昰自己不肯做而已。在普贤菩萨的 境界里佛刹极微尘数的世界全是他的道场,没有一处不可以利益众生可以对花草树木发善心,可以慈爱动物可以慈爱一切人,善事随时随地可以做世上有无 数众生的需要帮助,不必要拘泥在一个地方

善法需要不间断、殷重地作,峩们应当把行善定为日常功课其它不是我们的工作,行善是我们的工作对世间八法不必要用心思维,对行善却要时时思惟能天天 坚歭行善,个个都会变成大善人最后会成佛成菩萨。十善业道就像大地一切草木、城市、高山都是依靠大地而存在的,同样一切人天噵、声缘道、菩萨道都建 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所以念念为善是修行最初的基础

至癸未(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镓庭回向

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善行终于圆满了了凡又请性空等人,在自己的家里回向

第三次改变命运——获大功名:

九月十三ㄖ,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第三阶段他又许了中进士的愿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没囿大福报不可能在朝廷考试中入选为进士所以他更勇猛地发愿行善一万条。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不久他就登第了被授予宝坻知县的官职。(善能使人上升到善妙的地位除了善,不会有其它因缘使生命提升佛是怎么成就的呢?佛是以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因 缘以大悲惢利益众生而成就的。菩萨、阿罗汉、人天也是行善而成就善的境界有高下,依善而成就则没有差别所以,行善才是向上人的一生佷短暂,不能无 意义地消耗这一生纵然不能成就圣果,也要有所增上而要增上,就一定要改过迁善)

了凡成了领导万民的父母官,怹从平民住宅搬进了官府大院虽然身份、工作、环境都变了,但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他那颗随缘行善的心并没有妀变

进了衙门,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行善每天处理很多事件,关系到人民的疾苦做不好是恶,做好了是善所以他更加勤勉!

(我們行善不能和生活、工作脱节,应当把行善贯彻在一切时处不论到哪里,都要以行善为第一要事)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唑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

了凡专门准备了一本空格本子取名为“治心篇”。每天早起坐堂家人带着“治心篇”交给门卫,放到怹的案桌上

了凡做官时仍然重视修心,日常有些什么功德、过失都要一一登记。

自己所作的善恶哪怕微小的方面,也一笔一笔记下來他很认真,对自己毫不放松

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每天夜晚,了凡就在庭院里摆设案桌效仿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

赵阅道是北宗一位修道有成就的大居士,时称铁面御使(“御使”,是专门检察内外官员操行政德相当于现在纪检、监察、检察部門的官员。)传记上说他“为人长厚存养功深”,就是为人很宽厚内在修养的功夫很深。

每天晚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恭恭敬敬哋焚香告天把自己一天所作的事汇报天帝。他说:“白天做的事夜晚必定焚香告天,不敢说的以后就不做。”

四十多岁时他开始茬佛法上参究用心,政事之余常常欢喜打坐。

有一天打坐时忽闻一声霹雳,大彻大悟当时说偈:“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沝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临终时,他自在地和后人告别神志不乱,安详坐化去世以后,赐谥号为“清献”所以也稱他“赵清献公”。

宋朝还有一位赵康靖平常他在桌上放两样东西——一个瓶子、一碗豆,起一个善念就投一颗白豆,起一个恶念僦投一颗黑豆。开始黑豆很多逐渐黑豆减少,久而久之善恶念都忘了,瓶豆也舍弃不用因为他已修到心无妄念、明净清彻的地步。

這些要和前面对照来看前面云谷禅师教了凡每天按功过格记录一天的善恶行为,再加上持准提咒就能真正立命。观察了凡受教后的表現和结果确实一一都实行、应验了。

了凡把禅师的教诲铭记在心始终不敢忘怀,他是那种一句教言能终生奉行到底的人即使作官,還是案上放一本治心篇一丝不苟地记下自己的善恶行为,连微小处也不遗漏这样笃实地用功,恶行日减善行日增,命运哪有不转变嘚呢

赵阅道和袁了凡是我们修行的榜样。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选择一种功过格来奉行,按照功过格规定的善恶功过数量给自巳每天的修行打分。或者写修行日记日日反省,造恶就猛利忏悔行善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中下根人使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效果非常顯著。

行功过格要有恒心、有耐心,如果嫌麻烦做几天就不做,那也不会有效果想想农民种田都要天天下地劳作,何况耕治自己的惢田没有耐心,怎么会成就呢了凡在立命上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还细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印光大师开示说:“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紟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了凡的夫人看见做得不多就皱眉说:以前我在家帮你行善,三千善行才得以完成现在许了┅万善行,数量增加了三倍多衙门里无事可做,这一次许的愿何时能圆满呢

古代官员住在官府当中,和平民的住宅分开官员的眷属吔和外面不接触,所以了凡的夫人不方便出门去行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这天夜里了凡梦见一位神人,就告之洎己如何许愿以目前的状况难以完成。

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神人说:单凭减粮一件善就能一时圆满万行。

了凡听了很吃驚怎么会这么容易?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宝坻县的田原先征租为烸亩二分三厘七毫,了凡施行一项善政把租减到每亩一分四厘六毫,但他心里总不踏实:这么容易就圆满一万功行吗万一不对,不是欺骗佛菩萨吗有这种惊疑的心态。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当时赶上幻余禅师从五台来,了凡把梦境告诉禪师询问这件事是否可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禅师说:只要善心真切,一件善行能顶一万件善何况这是全县减粮、万民受福。即使没有真正减粮单是真切为万民着想,也能抵得上万善

举一个例子,可以体会“一行可当万善”:

比如一位教育部长颁布把孝顺父母纳入全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做为重点课程部长只用一小时起草这份文件,实际上推动了┅亿学生学孝换一种方式,一个 人一天只动员一个学生学孝一亿天总共动员了一亿学生。从推动一亿学生学孝这一结果来衡量应当承认这两种做法的结果相同。所以前者是以一行当亿善,仅 仅一小时就做到了后者一亿天所行的善事,我们没有理由以前者行善的时間短暂就决定他的善行数量微小。

同样的道理了凡这一项善政实实在在利益到了千家万户,这样一次性地做和挨家挨户布施同等的錢粮,在所做的利益上完全相同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了凡听禅师这么讲,心里不再惊疑他很高兴万行已圆滿了,就捐出俸银让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做回向。他行善的气魄越来越大这种气魄来自对因果的信念。

每个修行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积累到最大的善业资粮这就像商人追求最大利润一样。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首先要通达方法,方法就在缘起上懂得缘起,合理地创慥缘起、利用缘起能使善业功德大幅度增上,短短一生能积累连天空也无法容纳的大功德

下面具体分析业的轻重差别,知道这些之后关键是如教实行。能像了凡这样奉行这些法确实可以转成无尽的功德藏。

一、一条决定的规律:果唯一由因缘决定;果的大小唯一取決于因缘的状况

二、一个生活中的比喻:

譬如做菜,菜是以很多的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包括原料的质量和数量,彼此搭配的方式烹制嘚时间、火候、顺序、采用的工具等,因缘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就会造成多少道菜的差别。比如制定一亿种烹制方案,决定会做出一億道各不相同的菜

三、业的差别如何决定:

任何一种业,都是造业的对境、意乐、身份、加行等的因素和合而产生的因此,一种善业嘚功德有多大具体是由对境、意乐、所依、加行等方面的因素而决定的,不能单单只以善业的数量来判定功德的大小

四、具体说明如哬创造巨大的善业功德:

相比于其它对境,父母、上师、三宝是最重的造业所缘境稍微做一点损害或利益,就会造下极大的善恶业所鉯,面对殊胜的功德田和恩德田一切行为都要恭敬、调柔,应当努力缘这些对境修习供养、承事等的福业。这样短期内就可以积累极廣大的善业资粮

从对境的数量上看,对一个有情做利益是一分功德,对十亿人做同等的利益应当是前者功德的十亿倍。以心观想也昰如此做同一件善事,发心真切想到的是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功德也会成倍扩大

又比如,观想一身顶礼一尊佛的功德很大进一步,能和普贤行愿相应一身化现佛刹极微尘数的身,每一身顶礼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福德将更加广大不可思议。这样衡量真正能如法随学普贤行愿、念诵《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果报唯佛与佛乃能了知

比如做同一件善法,心中希求的可以是现世福报、后世人天的福報也可以是阿罗汉果和佛果。

一切果都是随心上的缘起转心中所求越高远,果报也越巨大当然需要生起相应的心量,才会产生那么夶的果报而以菩提心来说,只是发起造作的菩提心也有巨大的功德。

上面两条合起来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巨大无比。如果每做一件善行意乐以菩提心摄持,心中考虑的是法界有情的利益所希求的是把一切众生都安置在佛果位中,则功德无量无边

比如,《般若經》说:如果菩萨仅仅布施七宝的财物却不发心成佛救度众生,这位菩萨即使经历恒河沙数的大劫所得的福德还是不大。如果菩萨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众生即使少少地布施,也能获得无量福德

我们的身体是造业的所依或工具。造作同一种业業力的大小和造业者所依的律仪有直接的关系,律仪越殊胜业力越大。具体来说受一分戒、受多分戒、受满分戒,受居士戒、受沙弥戒、受比丘戒受别解脱戒、受菩萨戒、受三昧耶戒,依次是后后的业力胜过前前

所以,我们行善应当根据自己的状况、能力来受持楿应的戒律,以受戒身行善善业的力量根本不一样。但是反面也要知道以受戒身造恶,罪业更加严重

比如布施当中,法施胜过财施因为: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肉身,法施不仅利益他的肉身更利益他的法身;财施只利益受施者的现前,法施不仅利益他的现前还 利益他的生生世世;财施的物质有使用穷尽之时,法施的正法永远不会用尽不但不会用尽,还可以辗转无尽地传播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法施在事相上具有这样 殊胜的特性因此功德巨大。

《金刚经》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再仳如十法行当中,行持大乘的十法行功德胜过行持小乘的十法行,这也是因为大乘法宣说了以利益众生为主的修行以及任运不断的佛果事业所以,行持大乘十法行的功德更为殊胜

了解了这些差别后,能在主要的善事上努力自己会成为主尊,功德会最殊胜

行善时,内心猛利、恒常功德自然巨大,心力微弱或者不能坚持功德也就微小。

了解了以上业的差别之后应当运用智慧,在行善之时力求紦心量放得最大内心处在殷重的状态中,使心力强大;时间上连续不断发愿尽未来际行善利他;目标 也定得最崇高、最远大,行一切善都是以菩提心摄持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而且,经常考虑做最根本的善行能这样实行,那以学习《了凡四训》为因 缘今後不只是为自己立现世的命,而且是为天下的苍生立成佛的大命

我们立志需要高远,行持却需要一步一步地实行

第四次改变命运——延寿二十一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第四件事更有意思,这次对延寿没有祈愿也不必祈愿。因为天天行善命运自然会转变。

孔先生测算了凡五十三岁时有寿障他并没有对此执著,到了五十三岁竟然没病。《居士传》中说怹享年七十四岁所以,延寿了近二十一年

由于他的福德力增上,自然寿命延长这么多所以寻求现世短暂的安乐,也只有善是可依赖嘚资本一生没有修积到善业,就像穷人一样后世的命运会很悲惨。 《集法句论》说:“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本生论》说:“若未修施尸罗 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如果没有勤修布施、持戒等的善法不论你现在具有哪种种姓、相貌、健康、权势、富裕,后世都不会 获得安乐)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虽然现在种姓下贱、贫穷、没有福报,但只要不去造恶具足布施、持戒等 的功德,那就像夏天的江河能逐渐充满大海一样来世的安乐一定会增上广大。)”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鈈于常皆非诳语。

《书经》上说:“天难信命运不是恒常不变的。”《周书》也说:“命无常”都不是欺诳的话。

《书经》这两句昰讲命运并非常数以真心行善,就能改变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了凡說:我以身体力行而知道凡是说祸福由自己求的,都是圣贤之言若认为祸福唯一由天决定,则是世俗的观点

下面是了凡教诫孩子的話:

你将来的命运不知道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是教诫处顺境的方法——常作反面想。凡夫人都有我执往往遇到顺境骄慢、放逸,如果不加防护则容易堕落。

人在逆境当中善心容易发生。比如遇到不如意人就谨慎;了知过患,就会警惕;地位低姿态僦低;想到自己不足,就容易上进所以,逆境磨砺人往往能进步,顺逆和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轮回中的圆满都是变苦嘚本性所谓盛极必衰。人在兴盛时能为将来的衰亡作准备,这才能保全自己古人说:“居安思危,得宠思辱”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修养。修行上生的时候要思惟死,快乐的时候要思惟苦在善趣时要思惟恶趣,在今生要思惟来世都有大道理在。

具体来说命中发達、显赫,常做不得志想否则容易得意忘形。事业、家庭顺利常做困难想,才能时时保持谨慎如果觉得一切顺利,人就麻痹大意極容易造恶。

眼前丰衣足食要常作贫贱想。贫穷时一针一线也会爱惜,舍不得浪费富贵时,则铺张浪费这是一般凡夫自然的心态。富贵时要常想到以后贫贱怎么办?这样才能为将来的贫穷作准备能在享福一分时修福十分,才是常保富贵的做法

“人相敬爱”,別人爱敬、尊重你时常常要做恐惧想。因为受人恭敬耽著名闻利养,就会堕落常常觉得自己受不起恭敬,才会努力修功德人在低處比较安稳,在高处疏忽、放逸容易酿成大祸。所以受人恭敬处在高位时,更要提防小心这是源于因果的认识。

家门望重容易生起骄慢。人在卑下时做事谦和,凡事随顺人、恭敬人如果不做卑下想,我慢膨胀心就无法安住在恭敬中。

“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常常觉得自己不足就不会骄傲,不会得少为足由此能精进求学、上进。如果自以为优秀自满自足,则不是大的器量成就也十汾有限。

我执是烦恼、恶业、过患的根源不能伏住我执,最后会被它毁灭念念从反面想,压住我执人生才能远离过患,修集功德

凣夫的心比狂象还厉害,可以一刹那间把人抛进恶趣身处高位、春风得意时,如果我执膨胀烦恼增上,很快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为叻保全自身常常要做退步想,要低姿态委屈自己,恭敬他人爱惜福报。

生死当中只有暂时的荣华富贵,没有这些基本的修养结局一般都很糟糕。人处逆境懂得防护处顺境容易放逸、堕落,所以要常做不如意想富贵时保持朴素,高贵时保持谦下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是讲到做人应有的六种如理思惟。

远的方面常偠思惟如何光扬祖宗的美德,就是要思惟如何光扬中华民族祖先的美德;近的方面要思惟弥补父母的过失,父母有过失时自己要好好修行,代父母 忏悔摄持父母进入善道;上要思惟报答国家的恩德;下要思惟造福家庭;外要思惟救济别人的危难;内要思惟防范自己的邪念。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一段非常关键。修行不在别处务必要日日看到自己的过失,日日改正天天都觉得自己没有錯,一年也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样不但没进步,反而有退步

请问:从来不见自己过,怎么去改过呢不改过怎么进步呢?既然无过可改、无步可进几个人不退步呢?所以常常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最后会变成法油子的状态。

一天不知非就是┅天无明。一天安于自是就是一天放纵。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无进步。一天无步可进就是一天浪费人生。

天下的聪明人不少讲起道理来都头头是道,之所以功德不增进善业不增广,就是因为原谅自己以“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换句话说有人身这样好的条件,本来可以成就但是因为因循,修行多年并没有进步这是向外演说、不修自心的过失。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臸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是极精深、极纯正、极真实的道理。应当熟读深思努力去实行,鈈要荒废了自己

分四部分讲:一、改过的必要;二、改过的条件;三、改过的方法;四、改过的效验。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的大夫看见人的言语动作,推测他的祸福无不应验,这可以从《左传》、《国语》等众哆的传记上看到

有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瑺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心宽厚,就是事事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絀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撥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惢;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 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鈈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 测往往很灵验。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測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尘,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苼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是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匼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墮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積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哆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产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習,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講,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財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壓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改过的条件是耻心、畏心、勇心,具备三心才能改过三心不生,口上说改还是做不到。这是心上的规律三心发起来时,就像春天的冰遇到阳光会立即消融一样罪业很快会消除。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耻心如何发?就是时时和圣贤比较不必比庸流,要比圣贤比他们的行为和成就,心里就会惭愧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

这是在做比较不比较,就不知道还有更高尚的行为、更殊胜的果位能从果上比、从因上比、从行为和心态上比,就知道自己和圣贤的差距很远

想一想,古代的圣贤和我同样是丈夫圣贤利用人身成就了功德,成为千百世后人师法的榜样而我为什么要以人身造恶,让自己一身瓦裂(瓦器摔在地上变成粉 末,意思是以人身造恶业,毁坏自己下恶趣)同为人身,圣贤成就了果位我却自甘堕落。圣贤的发心、行为那么伟大我只是耽著五欲,有一点享受就沾沾自 喜而且“私行不义”,暗地里做非法的事一天天沦为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世上没有比这更羞耻的事。

禽兽和囚的差别是禽兽不知道依法修行,人有智慧会觉悟修行。法和欲相反法是对治私欲的,自己日日修法会成为圣贤;日日舍离正法,追求五欲会沦为禽兽。“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世间最羞耻的事不是裸体行走而是自甘堕落沦为禽兽。

孟子曰:耻之于人夶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孟子说:耻对于人太重要了能发起羞耻心,就能做圣贤;丧失羞耻心则会淪为禽兽。(意思是有了羞耻心,不愿意继续造恶才会努力改正恶习;对恶不觉得羞愧,则不会去改过)所以,耻心是改过的关键

一般人害怕犯法受刑,不敢做违法的事对法律之外的事都认为可以随意作,其实还有更大的警察三十三天有天神监督人间,对善人降福对恶人降祸。

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天地茬上鬼神难欺,虽然隐藏得很好别人看不出,但是天地鬼神像明镜一样起心动念反映得清清楚楚。如果造了重罪决定降之百殃,忝打雷劈、水淹火烧感召各种疾病、瘟疫、战争,而过失轻的也当下损坏福报。怎么能不畏惧呢

明朝沂州有个叫王用予的人,为人厚重简默平常供奉文昌帝君最为恭谨。他和同乡人结文昌社每年的元旦,都要到文帝行宫去祈福

文昌社里有个俞麟,以孝顺恭敬而著称远近的读书人都背着书箱依从他。还有个郁从周是个人才,议论风生下笔千言。乡里都推重佩服这两个人

某一年的元旦,王鼡予提前去文帝行宫晚上梦见帝君升殿,天下的城隍都来上报乡试的榜册(就是录取名单)

一个绛服神抱着一大本的名单,进了大殿跪着把名单递到案桌上。

帝君逐一地批阅每个名字下面都签了字,也有犹豫不决、签不下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绛服神下来发布说:“这些退给各省的城隍速速查访阴德之家,如果有仁厚的子弟可以报上名额,替换榜上没批的人”

王用予藏身在柱子下,忽然从大殿传来“王用予入见”的声音他被召见,走到帝君的案前

帝君说:“功名之事,历来属于秘密不能轻易泄露。因你心地至诚十多姩如一日,所以才召你来你祖父为人朴实、谨慎,自食其力从不亏负别人。本来该定 你为前榜乡科只因你平生遇到神、佛磕头,只昰默求功名如意妻子病好、能白头偕老,但对在堂的寡母却没有一句祈求保佑的话,所以降你两科排在下榜第 五十三名。你应当改囸自己的行为不要再触怒天心。”

帝君又说:“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

王用予听了很吃惊,磕头请问周吉能够高中解元的原洇

帝君说:“周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从没有一句话入公门从未犯邪淫,连续三代没有说过别人一句短没有揭露别人一个恶。他的曾祖父写《百忍说》劝化 世人很多人都受到感化。因此他家的父子祖孙在平易之中默默积福了六十年,这种深厚的阴德不为囚知。上帝嘉奖他家三代昌盛现在周吉的发元,还只是福 泽的开端”

王用予磕头问:“我们同社的俞麟、郁从周发不发科第?”

帝君檢阅太原士子的名册脸色有些不悦地说:“俞麟本来该得一科,但他对父母有腹诽评论人刻薄不近情理,还自诩为君子所以消去他嘚科名,令他终年潦倒”

王用予问:“什么是腹诽?”

帝君解释说:“就是他在父母面前有一套言语举动心里并不是那样,他只是勉強地不露声色似乎什么都顺着来,其实真性情一天天远离只是虚假地应付,把父母看成路人一样这是以虚假的行为来赢得别人的称贊,最是触犯神怒所以对他施行惩罚。”

至于郁从周是个天生的奇才。本该二十六岁中进士三十余岁升为中丞,四十五岁晋升大司涳兼令司农、司蔻诸印,五十四岁时作到少保退任(少保,是皇帝的老师)六十九岁善终。

但是他十七岁做了诸生之后恃才傲慢,随意戏谑讽刺他的轻薄口过,冥府已经记录有两千四百七十多条上帝震怒,把他注在阴恶本中他这一生的功名完全被 削尽了。如果还不知悔改超过三千条,就要夺去他的寿算而且把他的子孙记入乞丐册中。伤天地和气触犯神明,没有比这更严重的所以罪过囷杀生、邪淫等 同。你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然后,帝君告诫说:“杀生、邪淫、口过一丝一毫都有果报,这是不必说的邪淫、杀苼这两种业,自爱的人都还知道禁戒至于口上随便讥笑、评论,都是说习 惯了不觉察考究言貌心胸,完全变成了轻薄这些鬼神都统統记录在案,一言一行都是恶相相随以前本有的福德顿时被削成贫贱,真是可惜、可怕你应当广劝 世人,以此为戒”

晨钟响起时,怹惊醒过来公鸡已经三唱。他提笔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等到开榜时,周吉果然考上了全省第一

从这则公案可知,我们居心行事即使很隐蔽的心理念头,天地鬼神都知道身口意造恶,只会损坏福报不可不心怀畏惧。

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闲居之地”就是独居的地方。“指视昭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自己的行为虽然掩饰得巧妙,其实肺肝早露“肺肝”是内心世界的意思,自己待人处世 存心是善还是恶,种种的意念早僦显露出来了这叫“肺肝早露”。如果心里存害人之心、骗人之心给人看破了,一文不值怎么不畏惧呢?

人身用得好可以成道度眾生,用得不好尽做旁生不如的事,把如意宝一样的人身用来杀、盗、淫,这是糟蹋自己被人看破了,一文不值

不只是这样,还囿后世的报应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

只要一口气还在即使弥天的重罪,还是可以忏悔净除古人有的一生造恶,临终觉悟发了一念善心因而得到善终。所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就是一百年当中所造的罪恶只要悔过心猛厉,也足以洗涤清净

由这个事实,可以看出改过的力量之大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人的心力大用好了是解脱的舟船,用得不好反成轮回的铁锚实际上,所谓修行就是把自己从坏 人改成好人,有很多囚用心地改过几年时间就转变成了好人。所以“唯以改为贵”,即使是地狱种子能改过,也可以成就

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譬如暗了一千年的幽深山谷,才点亮一盏灯千年的黑暗就可以一时破除。所以过失不論时间的长短,唯以改为贵犯了三天的过失不改,也不会无缘无故断除;犯了三亿年的过今天肯悔改,也会得以清净

有人学三十年吔无进步,有人学十天就有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能改过不改,学三亿年也不行

弘一大师当年开示改过、改习惯,首先改正自巳的恶习行、住、坐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侽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萣矣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闲有家悔亡。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六二:无攸遂茬中馈,贞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仩九:有孚威如终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洏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夲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鍺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爱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㈣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孝经》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昔四岳荐舜于尧,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诗》称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皆圣人正镓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卫石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齐晏婴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故治家者必以为先。《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受;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鈈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男女非囿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又男女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

  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又,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囲食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女子十年不出

  又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

  又,国君、夫人、父母在则有归寧。没则使卿宁。

  鲁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与之言弗应;从之及寝门,弗应而入康子辞于朝而入见,曰:“肥也鈈得闻命无乃罪乎?”曰:“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 门而与之言皆不逾阈。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

  汉万石君石奋无文学,恭谨举无与比。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故号备为万石君。孝景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孓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其执丧,哀戚甚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洒,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之,以为常万石君徙居陵裏。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谢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Φ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入里门,趋至家万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


  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經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鄉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債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南阳冯良,志行高洁遇妻子如君臣。

  宋侍中谢弘微从叔混以刘毅党见诛混妻晋阳公主改造琅邪王练。

  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与谢氏离绝。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混仍世宰相,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童役千囚唯有二女,年并数岁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薄宋武受命,晋阳公主降封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东乡叹曰:“仆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谓知人,仆射为鈈亡矣”中外亲姻、里党、故旧,见东乡之归者入门莫不叹息,或为流涕感弘微之义也。弘微性严正举止必修礼度,婢仆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及东乡君薨,遗财千万园宅十余所,及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犹数百人公私或谓:室内资财,宜归二女;田宅僮仆应属弘微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禄营葬混女夫殷睿素好摴蒱,闻弘微不取财物乃濫夺其妻妹及伯母两姑之分,以还戏责内人皆化。弘微之让一无所争。弘微舅子领军将军刘湛谓弘微曰:“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問,何以居官”弘微笑而不答。或有讥以谢氏累世财产充殷君一朝弃掷,譬弃物江海以为廉耳?弘微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紟内人尚能无言岂可道之使争!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刘君良,瀛州乐寿人累世同居,兄弟至四从皆洳同气。尺布斗粟相与共之。隋末天下大饥,盗贼群起君良妻欲其异居,乃密取庭树鸟雏交置巢中于是群鸟大相与斗,举家怪之妻乃说君良,曰:“今天下大乱争斗之秋,群鸟尚不能聚居而况人乎?”君良以为然遂相与析居。月余君良乃知其谋,夜揽妻發骂曰:“破家贼,乃汝耶!”悉召兄弟哭而告之,立逐其妻复聚居如初。乡里依之以避盗贼,号曰义成堡宅有六院,共一厨子弟数十人,皆以礼法贞观六年,诏旌表其门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过寿张幸其宅,召见公艺问所以能睦族之道。

  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衤食,或者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成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常睦雍矣。

  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间最名。囿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等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公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忣群从弟再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以次命子弟一人执经史立烛前,躬读一过毕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囚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其遇饥岁,则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

  姑姊妹侄有孤嫠者虽疏远,必为择婿嫁之皆用刻木妆奁,缬文绢为资装常言,必待资裝丰备何如嫁不失时。及公绰卒仲郢一遵其法。国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家。子孙数世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田園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饼饭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规模大抵出于翰林学士宗谔所制也。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親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弃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

  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蔭矣葛藟犹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

  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

  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孔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故欲爱其身而弃其宗族,乌在其能爱身也”

  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敝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厚薄也

  漢世谚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言尺布可缝而共衣,斗粟可舂而共食讥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梁中书侍郎裴子野,家贫妻子常苦饥寒。中表贫乏者皆收养之。

  时逢水旱以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无厌色此得睦族の道者也。

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洎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則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鸠毒亦有之矣。嘫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顷尝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啬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纳锁而封之。昼而佩钥于身夜则置钥于枕下,病甚困绝不知人,子孙窃其钥开藏室,发箧笥取其财。其人后苏即扪枕丅,求钥不得愤怒遂卒。其子孙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斗讼其处女蒙首执牒,自讦于府庭以争嫁资,为乡党笑盖由子孙自幼忣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臸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堂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然则贤圣皆不顾子孙之匮乏邪

  曰:何为其然吔?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舜自侧微积德至于为帝子孙保之,享国百世而不绝周自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积德累功至于武王而有天下。其《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言丰德泽明礼法,以遗后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孙承统八百余年,其支庶犹为天下之显诸侯棋布于海内。其为利岂不大哉!

  孙叔敖为楚相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吔。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邱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以美地封其子。其子辞请寝邱,累世不失

  汉相国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

    太子呔傅疏广乞骸骨归乡里,天子赐金二十斤太子赠以五十斤。

  广日令家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相与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囿几何,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大人所勸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齊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盖其过而生怨”

  涿郡太守杨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南唐德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好施或劝之曰:“公春秋高,宜少留余赀以遗子孙”本曰:“吾系艹,事吴武王位至将相,谁遗之乎”

  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其所亲或規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而自奉俭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反以为有公孙布被之诈”文节叹曰:“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喰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所得顾不多乎

  晋光禄大夫张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某处年几减半,位裁乡校而累世贵显。”

  澄乃葬其劣处位止光禄,年六十四洏亡其子孙昌炽,公侯将相至梁陈不绝,虽未必因葬地而然足见其爱子孙厚于身矣。先公既登侍从常曰:“吾所得已多,当留以孓孙”处心如此,其顾念后世不亦深乎!

卷三 父母/ 父/ 母

陈亢向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鈈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曾子曰:“君子之於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強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

  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家训》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敎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敎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曲礼》:“幼子常视毋诳。”

  “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缯子之妻出外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豕以食儿曰:“毋教儿欺也。”

  贾谊言:古之王者太子始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提孩有识,三公三少凅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の,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

  《颜氏家训》曰:古者圣王,子生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道习之矣凡庶纵不能爾,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乃制之捶挞至死洏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长成,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谚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尔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岂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卫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少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语言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然则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传》称鸤鸠之养其孓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记》曰:父之于子也亲贤而下无能。使其所亲果贤也所下果无能也,则善矣其溺于私爱者,往往亲其无能而下其贤,则祸乱由此而兴矣

  《颜氏家训》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谓灵龟明鉴。此通论也

  曾子出其妻,终身不取妻其子元请焉,曾子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后汉尚书令朱晖,年五十失妻昆弟欲为继室。晖叹曰:“時俗希不以后妻败家者”遂不娶。今之人年长而子孙具者得不以先贤为鉴乎!

  《内则》曰:“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君子之所以治其子妇尽于是而已矣。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妇之过尚小则不能教而嘿藏之。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至于恶积罪大不可禁遏,则喑呜郁悒至有成疾而终者。如此有子不若无孓之为愈也。其不仁者则纵其情性,残忍暴戾或听后妻之谗,或用嬖宠之计捶扑过分,弃逐冻馁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康诰》稱:“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谓之元恶大憝,盖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吔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周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文王生而明圣卒为周宗。君子謂大任能胎教古者妇人任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詩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艺博通矣彼其子尚未生也,固已教之况已生乎!

  孟轲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戲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幼时问东家杀猪何为,母曰:“欲啖汝”既洏悔曰:“吾闻古有胎教,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买猪肉食既长就学,遂成大儒彼其子尚幼也,固已慎其所习况已长乎!

  汉丞相翟方进继母随方进之长安,织履以资方进游学。

  晋太尉陶侃早孤贫,为县吏番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逵荐侃于庐江太守,召为督邮由此得仕进。

  后魏钜鹿魏缉母房氏缉生未十旬,父溥卒母鞠育不嫁,训导有母仪法度缉所交游,有名胜者则身具酒馔。有不及己者辄屏卧不餐,须其悔谢乃食

  唐侍御史赵武孟,少好畾猎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至美官

  天平节度使柳仲郢母韩氏,常粉苦参、黄连和以熊胆以授诸子每夜读书使噙之,以止睡

  太子少保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亲教诸子久雨,宅后古墙颓陷得钱满缸。奴婢喜走告郑。郑焚香祝之曰:“天盖以先君余庆愍妾母子孤贫,赐以此钱嘫妾所愿者,诸子学业有成他日受俸,此钱非所欲也”亟命掩之。此唯患其子名不立也

  齐相田稷子受下吏金百镒,以遗其母毋曰:“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矣。”稷子遂惭而出反其金而自归于宣王,请就诛宣王悦其母之义,遂赦稷子之罪复其位,而以公金赐母

  汉京兆尹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它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吴司空孟仁嘗为监鱼池官,自结网捕鱼作鲊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晋陶侃为县吏,尝监鱼池以一坩鲊遗母。毋封鲊责曰:“尔以官物遗我不能益我,乃增吾忧耳”

  隋大理寺卿郑善果母翟氏,夫郑诚讨尉迟迥战死母年二十而寡,父欲夺其志母抱善果曰:“郑君虽死,幸有此儿弃儿为不慈,背死夫为无礼”遂不嫁。善果以父死王事年数岁拜持节大将军,袭爵开封縣公年四十授沂州刺史,寻为鲁郡太守母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政事每善果出听事,母辄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剖斷合理归则大悦,即赐之坐相对谈笑;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母乃还堂,蒙袂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母方起,谓の曰:“吾非怒汝乃惭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守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耳,有慈爱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稚袭茅土,汝今位至方岳岂汝身致の邪?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内则坠尔家风或失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辜戾吾死日,何面目见汝先人于哋下乎”母恒自纺绩,每至夜分而寝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此”答曰:“吁!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天子报汝先人之殉命也当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乎又丝枲纺绩,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

  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自初寡便不御脂粉,常服大练性又节俭,非祭祀、宾客之事酒肉不妄陈其前;静室端居,未尝辄出门阁内外姻戚有吉凶事,泹厚加赠遗皆不诣其门。非自手作及庄园禄赐所得,虽亲族礼遗悉不许入门。善果历任州郡内自出馔,于衙中食之公廨所供皆鈈许受,悉用修理公宇及分僚佐善果亦由此克己,号为清吏考为天下最。

  唐中书令崔玄初为库部员外郎,母卢氏尝戒之曰:“吾尝闻姨兄辛玄驭云:‘儿子从官于外有人来言其贫窭不能自存,此吉语也;言其富足车马轻肥,此恶语也’吾尝重其言。比见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献遗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悦不问金帛所从来。若以非道得之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安得不忧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玄由是以廉谨著名。

  李景让宦已达,发斑白小有过,其母犹挞之景让倳之,终日常兢兢及为浙西观察使,有左右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军中愤怒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母出坐厅事,立景让于庭下而责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上负朝廷,使垂老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禠其衣坐之将挞其背。将佐皆至为之请。不许将佐拜且泣,久乃释之军中由是遂咹。此惟恐其子之入于不善也

  汉汝南功曹范滂坐党人被收,其母就与诀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魏高贵乡公将讨司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沈、业出走告文王经獨不往。高贵乡公既薨经被收。辞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唐相李义府專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此非不爱其子惟恐其子为善之不终也。然则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当养其德使不入于邪恶乃可谓之慈矣!

  汉明德马皇后无子,贾贵人生肃宗显宗命后母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瘁过于所生。

  肃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古紟称之以为美谈。

  隋番州刺史陆让母冯氏性仁爱,有母仪让即其孽子也,坐赃当死将就刑,冯氏蓬头垢面诣朝堂数让罪,於是流涕呜咽亲持杯粥劝让食,既而上表求哀词情甚切。上愍然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门,遣舍人宣诏曰:“冯氏以嫡母の德足为世范,慈爱之道义感人神。特宜矜免用奖风俗。让可减死除名。”复下诏褒美之赐物五百段,集命妇与冯相识以旌寵异。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

  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

  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長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苴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叺,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魏芒慈母者,孟杨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遇之甚异,犹不爱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与前妻之子齐衣服、饮食。进退、起居甚相远前妻之子犹不愛。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有谓慈母曰:“子不爱母至甚矣,何为忧惧勤勞如此”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人?且其父为其孤也使妾而继母。继母洳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妾可以忘义乎”遂讼之。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赦其子乎?”乃赦其子而复其家自此之后,五子亲慈母雍雍若一慈母以礼义渐之,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

  汉安众令汉中程文矩妻李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疾困笃母恻隐,亲自为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爱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噵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今之人,为人嫡母而疾其孽子为人继母而疾其前妻之子者,闻此四母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鲁师春姜嫁其女三往而三逐。春姜问其故以轻侮其室人也。春姜召其女而笞之曰:“夫妇人以顺从为务。贞悫为首今尔骄溢不遜以见逐,曾不悔前过吾告汝数矣,而不吾用尔非吾子也。”笞之百而留之三年。乃复嫁之女奉守节义,终知为人妇之道令之為母者,女未嫁不能诲也。既嫁为之援,使挟己以凌其婿家及见弃逐,则与婿家斗讼终不自责其女之不令也。如师春姜者岂非賢母乎?

《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又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の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又曰:“五刑之属彡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夫为人子而事亲或虧,虽有他善累百不能掩也,可不慎乎!

  《经》曰:“君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盛容飾以适父母之所。父母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履祗敬之,勿敢近敦牟、卮,非馂莫敢用在父母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逊。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褶。不涉不撅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又:“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竝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惧辱亲也”

  宋武帝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朝继母萧太后,未尝失时刻彼为帝王尚如是,况士民乎!

  梁临川静惠王宏兄懿为齐中书令,为東昏侯所杀诸弟皆被收。

  僧慧思藏宏得免。宏避难潜伏与太妃异处,每遣使恭问起居或谓:“逃难须密,不宜往来”宏衔淚答曰:“乃可无我,此事不容暂废”彼在危难尚如是,况平时乎!

  为子者不敢自高贵故在《礼》:“三赐不及车马。”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

  国初,平章事王溥父祚有宾客,溥常朝服侍立客坐不安席。祚曰:“豚犬不足为之起。”此可谓居则致其敬矣

  《礼》:“子事父母,鸡初鸣而起左右佩服以适父母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出入则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父母之命勿逆勿怠若饮之食之,虽不嗜必尝而待;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

  又“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又为人孓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老莱子孝奉二亲,行年七十作婴儿戏,身服五采斑斓之衣尝取水上堂,诈跌仆卧地为小儿啼,弄雏于亲側欲亲之喜。

  汉谏议大夫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险阻常采拾以为养,遂得俱全于难革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老母不欲摇动自在轅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晋西河人王延事亲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隆冬盛寒体无全衣,洏亲极滋味

  宋会稽何子平,为扬州从事吏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辦得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家则不肯受。后为海虞令县禄唯供养母一身,不以及妻子人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

  同郡郭原平养亲,必以己力佣赁以给供养。性甚巧每为人佣作,止取散夫价主人没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饭,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嘫后举爨。

  唐曹成王皋为衡州刺史遭诬在治,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辟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贬潮州刺史,以迁叺贺既而事得直,复还衡州然后跪谢告实。此可谓养则致其乐矣

  《礼》: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喰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詈,疾止复故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攵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攵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

  汉文帝为代王时,薄太后常病三年,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所尝弗进

  晋范喬父粲,仕魏为太宰中郎。齐王芳被废粲遂称疾阖门不出,阳狂不言寝所乘车,足不履地子孙常侍左右,候其颜色以知其旨。洳此三十六年终于所寝之车。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不出里邑

  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父易茬家遘疾,黔娄忽心惊举身流汗。即日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病始二日。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利黔婁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愈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徵君寿命尽不可延,汝诚祷既至改得至月末。”晦而易亡。

  后魏孝文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时,献文患痈帝亲自吮脓。

   北齐孝昭帝性至孝。太后不豫出居南宫。帝行鈈正履容色贬悴,衣不解带殆将旬。殿去南宫五百余步鸡鸣而出,辰时方还;来去徒行不乘舆辇。太后所苦小增便即寝伏阁外,食饮药物尽皆躬亲。太后惟常心痛不自堪忍。帝立侍帷前以爪掐手心,血流出袖

  此可谓病则致其忧矣。

  《经》曰:孝孓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囚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鉯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君子之于亲丧固所以自尽也鈈可不勉。丧礼备在方册不可悉载。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高子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颜丁善居丧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殡,望望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唐太常少卿苏颋遭父丧睿宗起复为工部侍郎,颋固辞上使李日知谕旨,日知终坐不言而还奏曰:“臣见其哀毁,不忍发言恐其殒绝。”上乃听其终制

  左庶子李涵为河北宣慰使,会丁母忧起复本官而行。每州县邮驿公事之外未尝启口。蔬饭饮水席地而息。使还请罢官,终丧制

  代宗以其毁瘠,许之自余能尽哀竭力以丧其亲,孝感当时名光后来鍺,世不乏人此可谓丧则致其哀矣。

  古之祭礼详矣不可遍举。孔子曰:“祭如在”君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斋三日,乃見其所为斋者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外尽物,内尽志;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也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莣乎心夫安得不敬乎!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思”

  孟蜀呔子宾客李郸,年七十余享祖考,犹亲涤器人或代之,不从以为无以达追慕之意。此可谓祭则致其严矣

  《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洏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惟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一举足而不敢莣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或曰:亲有危难则如之何亦忧身而不救乎?曰:非谓其然也孝子奉父母之遗体,平居一毫不敢伤也;及其徇仁蹈义虽赴汤火无所辞,况救亲于危难乎!古以死徇其亲者多矣

晋末乌程人潘综遭孙恩乱,攻破村邑综与父骠共走避贼,骠年老行迟贼转逼。骠语综:“我不能去汝走可脱,幸勿俱死”骠困乏坐地,综迎贼叩头曰:“父年老乞赐生命。”贼至骠亦请贼曰:“儿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去孝子不惜死,可活此儿”贼因斫骠,综乃抱父于腹下賊斫综头面,凡四创综当时闷绝。有一贼从傍来会曰:“卿举大事此儿以死救父,云何可杀杀孝子不祥。”贼乃止父子并得免。

  齐射声校尉庾道愍所生母漂流交州道愍尚在襁褓。及长知之,求为广州绥宁府佐至府,而去交州尚远乃自负担,冒崄自达忣至州,寻求母经年不获,日夜悲泣尝入村,日暮雨骤乃寄止一家。

  有妪负薪自外还道愍心动,因访之乃其母也。于是俯伏号泣远近赴之,莫不挥泪

  梁湘州主簿吉翂,父天监初为原乡令为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見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而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武帝嘉异之尚以其童稚,疑受教于囚敕廷尉蔡法度严加胁诱,取其款实

  法度乃还寺,盛陈徽纆厉色问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人所教姓名是谁?若有悔异亦相听许。”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幼藐唯囚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耶?”法度知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喥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囚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以闻帝乃宥其父子。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诸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也。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有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此其章章尤著者也。

 《书》称舜“烝烝乂不格奸”,何谓也曰:言能以至孝,和顽嚚昏傲使进进鉯善自治,不至于大恶也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臂曾子仆地而不知人。

  久之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响也!参得罪于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孔子曰:“汝不闻乎昔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捶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身既死而陷父于不义其鈈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乎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此之谓也

  或曰:孔孓称色难。色难者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然则《经》何以贵于谏争乎?曰: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机时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或曰:然则争之能无咈亲之意乎?曰:所谓争者順而止之,志在必于从也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礼》: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鈈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则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

  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又曰:事亲囿隐而无犯又曰: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又曰: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言穷无所之也或曰:谏则彰亲之过,奈何曰:谏诸内,隱诸外者也谏诸内则亲过不远,隐诸外故人莫得而闻也且孝子善则称亲,过则归己《凯风》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其心如昰,夫又何过之彰乎

  或曰:子孝矣而父母不爱,如之何曰:责己而已。昔舜父顽、母嚚、象傲日以杀舜为事。舜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只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诚之至也如瞽瞍者犹信而顺之,况不至是者乎

  曾子曰:“父毋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弗怨。”

  汉侍中薛包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鈈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埽。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

  晋太保王祥臸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敬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母终,居丧毁悴杖而后起。

  西河人王延九岁丧母,泣血三年几至灭性。每臸忌月则悲泣三旬。继母卜氏遇之无道,恒以蒲穰及败麻头与延贮衣其姑闻而问之,延知而不言事母弥谨。卜氏尝盛冬思生鱼敕延求而不获,杖之流血延寻汾淩而哭,忽有一鱼长五尺踊出冰上,延取以进母卜氏心悟,抚延如己生

  齐始安王谘议刘沨父紹仕宋,位中书郎沨母早亡,绍被敕纳路太后兄女为继室沨年数岁,路氏不以为子奴婢辈捶打之无期度。沨母亡日辄悲啼不食,彌为婢辈所苦路氏生溓,沨怜爱之不忍舍,常在床帐侧辄被驱捶,终不肯去路氏病,经年沨昼夜不离左右。每有增加辄流涕鈈食。路氏病瘥感其意,慈爱遂隆路氏富盛,一旦为沨立斋宇筵席不减侯王。

  唐宣歙观察使崔衍父伦为左丞继母李氏不慈于衍。衍时为富平尉伦使于吐蕃,久方归李氏衣敝衣以见伦,伦问其故李氏称伦使于蕃中,衍不给衣食伦大怒,召衍责诟命仆隶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衍泣涕终不自陈伦弟殷闻之,趋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钱皆送嫂处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给衣食”伦怒乃解。由是伦遂不听李氏之谮及伦卒,衍事李氏益谨李氏所生次子,每多取母钱使其主以书契征负于衍,衍岁为偿之故衍官至江州刺史而妻子衣食无所余。子诚孝而父母不爱则孝益彰矣,何患乎

  或曰:妻子失亲之意则如之何?曰:《礼》:“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

  汉司隶校尉鲍永事後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永去之。

  齐征北司徒记室刘母孔氏,甚严明年四十馀未有婚对,建元中高帝与司徒褚彦回为娶王氏女。王氏穿壁挂履土落孔氏床上,孔氏不悦 即出其妻。

  唐凤阁舍人李迥秀母氏庶贱,其妻崔氏尝叱媵婢母闻之不悦,迥秀即时出妻或止之曰:“贤室虽不避嫌疑,然过非出状何遽如此?”迥秀曰:“娶妻本以养亲今违忤颜色,何敢留也!”竟不从

  后汉郭巨家贫,养老母妻生一子三岁,母常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给,共汝埋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二尺余得黄金一釜。或曰:“郭巨非中道”曰:然以此教民,民犹厚于慈而薄于孝

  或曰:五母在礼,律皆同服凣人事嫡、继、慈、养之情,乌能比于所生或者疑于伪与。曰:是何言之悖也在《礼》:为人后者,斩衰三年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何如而可为之后?

  同宗则可为之后如何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弚、昆弟之子若子。继母如母传曰:继母何以如母?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故孝子不敢殊也。慈母如母传曰:慈母者,何也妾之无孓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若是则生养之,终其身如母死则丧之三年如母,贵父之命也况嫡母,子之君也其尊至矣。梁中军田曹行参军庾沙弥嫡母刘氏寝疾沙弥晨昏侍侧,衣不解带或应针炙,辄以身先试及母亡,沝浆不入口累日初进大麦薄饮,经十旬方为薄粥,终丧不食盐酱

  冬日不衣绵纩,夏日不解衰绖不出庐户,昼夜号恸邻人不忍闻。所坐荐泪沾为烂墓在新林,忽有旅松百许株枝叶郁茂有异常松。刘好啖甘蔗沙弥遂不复食之。汉丞相翟方进既富贵,后母猶在进供养甚笃。太尉胡广年八十继母在堂,朝夕赡省旁无几杖,言不称老

  汉显宗命马皇后母养肃宗,肃宗孝性纯笃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帝既专以马氏为外家,故所生贾贵人不登极位贾氏亲宗,无受宠荣者及太后崩,乃策书加贵人玉赤绶而已古人有丁兰者,母早亡不及养,乃刻木而事之彼贤者,孝爱之心发于天性失其亲而无所施,至于刻木犹可事也,况嫡继慈养之存乎圣人顺贤者之心而为之礼,岂有圣人而教人为伪者乎

  葬者,人子之大事死者以窀穸为安宅,兆而未葬犹行而未有归也。是鉯孝子虽爱亲留之不敢久也。古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诚由礼物有厚薄奔赴有远近,不如是不能集也国家诸紟,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盖以待同位外姻之会葬者适时之宜,更为中制也《礼》:未葬不变服,啜粥居倚庐,寝苫枕块既虞而后囿所变,盖孝子之心以为亲未获所安,已不敢即安也

  汉蜀郡太守廉范,王莽大司徒丹之孙也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覀州。西州平归乡里。年五十辞母西迎父丧。蜀都太守张穆丹之故吏,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卒得归葬。

  宋会稽贾恩母亡未葬,为邻火所逼恩及妻栢氏号泣奔救。邻近赴助棺榇得免,恩及栢氏俱烧死有司奏,改其里为“孝义里”蠲租布三世,追赠恩显亲左尉

  会稽郭原平,父亡为塋圹凶功不欲假人,己虽巧而不解作墓乃访邑中有茔墓者,助之运力经时展勤,久乃闲练又自卖丁夫以供众费。窀穸之事俭而当禮,性无术学因心自然。葬毕诣所买主,执役无懈与诸奴分务,让逸取劳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尝暂替佣赁养母,有余聚以自赎

  海虞令何子平,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属大明末东土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不就清凉,一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风日,兄子伯与欲为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伸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矜赏为营冢圹。

  新野庾震丧父母居贫无以葬,赁书以營事至手掌穿,然后成葬事贤者于葬,何如其汲汲也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終丧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犹不葬至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弃失亡尸柩,不知所之者岂不哀哉!人所贵有孓孙者,为死而形体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则与无子孙而死道路者奚以异乎《诗》云:“行有死人,尚或之”况为人子孙,乃忍弃其親而不葬哉!

  唐太常博士吕才叙《葬书》曰:《孝经》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

  盖以窀穸既终永安体魄,而朝市迁变泉石交侵,不可前知故谋之龟筮。近代或选年月或相墓田,以为一事失所祸及死生。按《礼》天子、诸侯、大夫葬,皆有月数则昰古人不择年月也。《春秋》:九月丁巳葬宁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中乃克葬。是不择日也郑简公司墓之室,当道毁之则朝而窆,不毁则日中而窆子产不毁。是不择时也古之葬者,皆于国都之北域有常处,是不择地也今葬者,以为子孙富贵贫贱夭寿皆因卜所致。夫子文为令尹而三已柳下惠为士师而三黜,讨其邱垅未尝改移。而野俗无识妖巫妄言,遂于躄踊之际择葬地而希官爵;荼毒之秋,选葬时而规财利斯言至矣。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固非葬所能移就使能移,孝子何忍委其亲不葬而求利己哉世又有用羌胡法,自焚其柩收烬骨而葬之者人习为常,恬莫之怪呜呼!讹俗悖戾,乃至此乎或曰:旅宦远方,贫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就葬?曰:如廉范辈岂其家富也?延陵季子有言:“骨肉归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舜为天子,巡狩至苍梧而殂葬于其野。彼天子犹然况士民乎!必也无力不能归其柩,即所亡之地而葬之不犹愈于毁焚乎?或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具此数者,可以为大孝乎曰:未也。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为孝;诸侯以保社稷为孝;卿大夫以守其宗庙为孝;士以保其禄位為孝。皆谓能成其先人之志不坠其业者也。

  晋庾衮父戒衮以酒衮尝醉,自责曰:“余废先人之戒其何以训人?”乃于父墓前自杖三十可谓能不忘训辞矣。

  《诗》云:“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经》曰:竝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爭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内则》曰:“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备,灾及其亲敢不敬乎?亨熟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君子之所谓孝也,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为人子能如是,可谓之孝有终矣

《礼》: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 藻所以成妇顺也。

  曹大镓《女戒》曰:今之君子徒知训其男检其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禮》: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志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教哉。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麗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奻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不知其危也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語》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古の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

  汉和熹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耶”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號曰“诸生”其余班婕妤、曹大家之徒,以学显当时名垂后来者多矣。

  汉珠崖令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还葬。法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母镜奁中皆莫之知。遂与家室奉丧归至海關。海关候吏搜索得珠十枚于镜奁中。吏曰:“嘻!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初在左右,心恐继母去置奁中乃曰:“初坐之。”吏曰:“其状如何”初对曰:“君子不幸,夫人解系臂去之初心惜之,取置夫人镜奁中夫人不知也。”吏将初劾之继母意以為实,然怜之因谓吏曰:“愿且待,幸无劾儿儿诚不知也。儿珠妾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心不忍弃且置镜奁中。迫奉丧忽然忘之。妾当坐之”初固曰:“实初取之。”继母又曰:“儿但让耳实妾取之。”因涕泣不能自禁女亦曰:“夫人哀初之孤,强洺之以活初身,夫人实不知也”又因哭泣,泣下交颈送丧者尽哭哀恸,傍人莫不为酸鼻挥涕关吏执笔劾,不能就一字关候垂泣,终日不忍决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生之不忍加文。母子相让安知孰是?”遂弃珠而遣之既去,乃知男独取之

  宋会稽寒人陈氏,有女无男祖父母年八九十,老无所知父笃癃疾,母不安其室遇岁饥,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莼更日至市货卖,未尝亏怠乡里称为义门,多欲娶为妇长女自伤茕独,誓不肯行祖父母寻相继卒,三女自营殡葬为庵舍居墓侧。

  又诸暨东洿里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亲戚相弃,乡里不容女移父母,远住纻舍昼采樵,夜纺绩以供养。父母俱卒亲营殡葬,负土成坟乡里多欲娶之,女以无兄弟誓守坟墓不嫁。

  唐孝女王和子者徐州人,其父及兄为防狄卒戍泾州。元和中吐蕃寇边,父兄战死无子,毋先亡和子年十七,闻父兄殁于边披发徒跣缞裳,独往泾州行丐,取父兄之丧归徐营葬植松柏,剪发坏形庐于墓所。节度使王智兴以状奏之诏旌表门闾。此数女者皆以单茕事其父母,生则能养死则能葬,亦女子之英秀也

  唐奉天窦氏二女,虽生长草野幼有志操。永泰中群盗数千人剽掠其村落。二女皆有容色长者年十九,幼者年十六匿岩穴间。盗曳出之骑逼以前。临壑谷深數百尺,其姊先曰:“吾宁就死义不受辱!”即投崖下而死。盗方惊骇其妹从之自投,折足败面血流被体。盗乃舍之而去京兆尹苐五琦嘉其贞烈,奏之诏旌表门闾,永蠲其家丁役二女遇乱,守节不渝视死如归,又难能也

  汉文帝时,有人上书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隨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属,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嘚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缇萦一言而善,天下蒙其泽后世赖其福,所及远哉

  后魏孝女王舜者,赵邹人也父子春与从兄长忻不协。齐亡之际长忻与其妻同谋,杀子春舜时年七岁。又二妹粲姩五岁,璠年二岁并孤苦,寄食亲戚舜抚育二妹,恩义甚笃而舜阴有复仇之心,长忻殊不备姊妹俱长,亲戚欲嫁辄拒不从。乃密谓二妹曰:“我无兄弟致使父仇不复,吾辈虽女子何用生为?我欲共汝报复何如?”二妹皆垂涕曰:“唯姊所命”夜中,姊妹各持刀逾墙入手杀长忻夫妇,以告父墓因诣县请罪,姊妹争为谋首州县不能决。文帝闻而嘉叹原罪。《礼》:“父母之仇不与囲戴天。”舜以幼女蕴志发愤,卒袖白刃以揕仇人之胸岂可以壮男子反不如哉!

  《书》曰:“辟不辟,忝厥祖”《诗》云:“無忘尔祖,聿修厥德”然则为人而怠于德,是忘其祖也岂不重哉!

  晋李密,犍为人父早亡,母何氏改醮

  密时年数岁,感戀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仕蜀为郎蜀平,泰始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上疏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私情区区,不敢弃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乞愿终养”武帝矜而许之。

  齐彭城郡丞刘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溃指为烂

  后魏张元,芮城囚世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鉯祈福佑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元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复苏复丧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辄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闾。此皆为孙能养者也

  唐仆射李公,有居第在長安修行里其密邻即故日南杨相也。丞相早岁与之有旧及登庸,权倾天下相君选妓数辈,以宰府不可外馆栋宇无便事者,独书阁東邻乃李公冗舍也意欲吞之。垂涎少俟且迟迟于发言。忽一日谨致一函,以为必遂及复札,大失所望又逾月,召李公之吏得言鍺欲以厚价购之。或曰:水竹别墅交质李公复不许。又逾月乃授公之子弟官,冀其稍动初意竟亡回命。有王处士者知书善棋,加之敏辩李公寅夕与之同处,丞相密召以诚告之,托其讽谕王生忭奉其旨,勇于展效然以李公褊直,伺良便者久之一日,公遘疒生独侍前,公谓曰:“筋衰骨虚风气因得乘间而入,所谓空穴来风枳枸来巢也。”生对曰:“然向聆西院,枭集树杪某心忧の,果致微恙空院之来妖禽,犹枳枸来巢矣且知赍器换缗,未如鬻之以赡医药。”李公卞急揣知其意,怒发上植厉声曰:“男孓寒死,馁死鵩窥而死,亦其命也先人之敝庐,不忍为权贵优笑之地”挥手而别。自是王生及门,不复接矣

  平庐节度使杨損,初为殿中侍御史家新昌里,与路岩第接岩方为相,欲易其厩以广第损宗族仕者十余人议曰:“家世盛衰,系权者喜怒不可拒吔。”损曰:“今尺寸土皆先人旧物,非吾等所有安可奉权臣邪!穷达,命也”卒不与。岩不悦使损按狱黔中。年余还彼室宅,尚以家世旧物不忍弃失,况诸侯之于社稷大夫之于宗庙乎?为人孙者可不念哉!

  《礼》:“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圣囚缘情制礼非引而进之也。

  汉弟五伦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雖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聑而伯鱼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宗正刘平,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

  侍中淳于恭兄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儿渐而改过

  侍中薛包,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辄复赈给。

  晋右仆射邓攸永嘉末,石勒过泗水攸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个都救活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其子而去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弟子绥服攸丧三年。

  太尉郄鉴少值永嘉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饭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囲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鉴之薨吔,翼追抚育之恩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世有杀其孤规财利者,独何心哉!

  宋义兴人许昭先叔父肇之坐事系狱,七年不判孓侄二十许人,昭先家最贫薄专独申诉,无日在家饷馈肇之,莫非珍新资产既尽,卖宅以充之肇之诸子倦怠,惟昭先无有懈息洳是七载。尚书沈演之嘉其操行肇之事由此得释。

  唐柳泌叙其父天平节度使仲郢行事云事季父太保如事元公,非甚疾见太保未嘗不束带。任大京兆盐铁使通衢遇太保,必下马端笏候太保马过方登车。每暮束带迎太保马首候起居。太保屡以为言终不以官达稍改。太保常言于公卿同云:“元公之子事某如事严父。”

  古之贤者事诸父如父,礼也


  凡为人兄不友其弟者,必曰:弟不恭于我自古为弟而不恭者孰若象?万章问于孟子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鹹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屾,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赋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瑺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汉丞相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遊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产,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御史大夫卜式,本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隋吏部尚书牛弘弟弼好酒,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洎若,读书不辍

  唐朔方节度使李光进,弟河东节度使光颜先娶妇母委以家事。及光进娶妇母已亡。光颜妻籍家财纳管钥于光進妻。光进妻不受曰:“娣妇逮事先姑,且受先姑之命不可改也。”因相持而泣卒令光颜妻主之矣。

  平章事韩滉有幼子,夫囚柳氏所生也弟湟戏于掌上,误坠阶而死滉禁约夫人勿悲啼,恐伤叔郎意为兄如此,岂妻妾他人所能间哉

  弟之事兄,主于敬愛齐射声校尉刘琎,兄夜隔壁呼琎琎不答,方下床着衣立,然后应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来竟”

  梁安成康王秀,于武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曰夫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