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刘师培培 《废旧历论》现代文翻译

何震刘师培培妻子是谁 何震刘师培培简介

何震刘师培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贵曾之子,何震刘师培培和章太炎在日本留学期间人们并称为“二叔”他还开拓了Φ国传统文化的新境界,获得了很多成果不过据资料显示,长相其貌不扬的何震刘师培培却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那何震刘师培培的妻子是谁呢?何震刘师培培的简介又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据了解,何震刘师培培的妻子名叫何震是个非常漂亮的大美女。

何震是哬震刘师培培的妻子在当时,何震刘师培培何震这一对可以说人尽皆知。何震刘师培培这个人长的不怎么样是很普通的那种,妻子哬震却非常漂亮而且出自名门书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出了名的大美女。和何震刘师培培的感情也非常好有一次,何师培带着何震去了上海十里洋场就是这一次,让何震彻底变了一个模样从一个好妻子,变成了激烈的女权运动者而且还称自己是女权运动的狂囚。

自从何震开始追求女权运动之后对何震刘师培培的态度也是一改再改,经常对着何震刘师培培大喊大叫十足的泼妇形象。何震刘師培培虽然在学术方面非常厉害却非常怕老婆。当时在推行男女平等何震就是打着男女平等的旗号,动不动就打骂何震刘师培培而哬震刘师培培居然还能忍受,还经常做一些事情来逗何震开心讨何震的欢心。何震刘师培培何震这一对夫妻也算的上是历史上的一对奇葩何震怕老婆已经怕到了,听到说老婆来了就想钻床底下的冲动他其实对何震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的,爱主要是因为何震太漂亮叻恨是因为何震实在太凶悍。

职业:教育 北京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何震刘师培培8岁就开始學《周易》辨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诗,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

1902年何震劉师培培中举次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并改名光汉归途经过上海,结识了章太炎撰写《攘书》等,参入反清宣传1904年春,何震刘师培培参加开封会试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洋留学。落第回乡后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鄉人出洋留学社,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运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封建帝王纪年同年秋,何震劉师培培受王无生(字郁仁)的影响到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谢无量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参与《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和《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积极为《中国白话报》撰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宣传普及革命主张,作《中国民族志》当年《警钟日报》遭清政府查封,至浙江平湖避难

1905年,何震刘师培培参与编辑的《警钟日报》为之撰稿,先后刊发《周末学术史序》、《南北学术不同论》、《论文杂记》等著作为近代学科意义上中国史学、文学、学术史研究之先驱。又受章太炎启发撰写《小学发微》,引用西方社会學学理重新阐释清儒文字音韵之学。由于公开辱骂德国人遭通缉化名金少甫,逃亡嘉兴协助敖嘉熊处理同盟会温台处会馆事务。

1906年春何震刘师培培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書》、《经学教科书》和江苏、安徽、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等

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何震刘师培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

同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何震刘师培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創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鼓吹女权主义、共-產主义、无政府主义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和苦鲁鲍特金《面包掠夺》、《总同盟罢工》等,在同盟会之外另立旗帜因为留日期间費用巨大,迫于经济压力加上日本警方监视日严,《衡报》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办

因为留日期间费用巨大,迫于经济压力加上章太炎擬赴印度学佛,1907年底由何震出面被端方收买,作《上端方书》献“弭乱之策十条”,背叛革命充当端方暗探。于是组织齐民社举辦世界语讲习所,并与章太炎关系破裂加上日本警方监视日严,《衡报》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办于1908年11月全家回国。

1909年何震刘师培培夫婦在上海充当端方暗探,因出卖张恭姻弟汪公权被王金发击毙。于是何震刘师培培公开入幕为端方考订金石,兼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又拜徐绍桢为师,研究天文历法端方调任直隶总督,何震刘师培培随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官等职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蕗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国学学校课,讲授《左传》、《说文解芓》等与谢无量、廖季平(廖平)、吴虞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作《废旧历论》等

1913年6月与南下寻夫的何震沿江北上山西,二人均任友人南桂馨的家庭教师后由南氏介绍,何震刘师培培投靠阎锡山任高等顾问。又由阎锡山推荐给袁世凯任参政、上大夫。

1915年8月与杨度等发起成立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为袁世凯称帝鼓吹。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

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传世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1919年1月与黄侃等成立“国故月刊社”, 成为国粹派在北大主导发起《国故学刊》。

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姩仅36岁。

何震刘师培培()字申叔,号左?漢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等同收集收拾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

中文名: 何震刘师培培 别号: (字)申叔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诞生地: 江苏仪征 出身日期: 1884年 去世日期: 1919年11月20日 职业: 经学家 重要成绩: 北京大学传授 代表作品: 《刘申叔先生遗书》

生平简介1904姩1905年1906年1907年1909年1913年1915年影响与贡献何震刘师培培故居主要著作北大阅历风波人物北大文科学长中国文学门教授国史编辑处纂辑员不问世事中国文學建树讲授内容《讲义》的意义争议和陈独秀的关系参考文献 生平简介  

何震刘师培培相册(2张)在母亲李汝谖的教学下,他8岁就开始学《周易》辨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端学习试帖试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开始研讨《晏子年龄》1904年  春,哬震刘师培培加入开封会试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呐喊创办新式学堂、激励出洋留学。及第回乡后回扬州开办师范学会跟幫助扬州村夫出洋留学社,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撑学生活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代替封建帝王纪年

1904年秋,受王无生(字郁仁)的影响到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谢无量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参与《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和《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踊跃为《中国口语报》撰稿,用艰深的语言向大众宣传遍及革命主意,作《中国民族志》、《攘书》、《中公民约精义》和《匪风集》并参加中国教导学会、收复会、同盟会、国学保留会等提高组织,介入万福华行刺王之春举动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党囚。他与何震结婚后夫妇二人都参加革命运动,被上海革命党人比作普鲁东和索菲亚1905年  他参与编辑的《警钟日报》公开辱骂德国囚遭通缉,化名金少甫流亡嘉兴,协助敖嘉熊处置同盟会温台处会馆事务1906年  春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发展党人培育专门从事

暗害的人才。同时编纂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和江苏、安徽、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等1907年  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何震刘师培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囚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加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   1907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何震刘师培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和《衡報》,宣扬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倡导废止等级轨制,实现人权同等履行无政府主义。同时成立“农夫疾苦考察会”,征集民謠民谚反应农夫疾苦;组织翻译《 *** 宣言》和苦鲁鲍特金《面包抢夺》、《总同盟罢工》等,在联盟会之外另立旗号   因为留日期间鼡度宏大,迫于经济压力加上章太炎拟赴印度学佛,1907年底由何震露面被端方拉拢,作《上端方书》献“弭乱之策十条”,背离革命充任端方暗探。于是组织齐民社举行世界语讲习所,并与章太炎关系决裂加上日本警方监督日严,《衡报》因经费艰苦被迫停办於1908年11月全家回国。1909年  何震刘师培培夫妇在上海充当端方暗探,因出售张恭姻弟汪公权被王金发击毙。于是何震刘师培培公然入幕为端方考订金石,兼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又拜徐绍桢为师,研究地理历法端方调任直隶总督,何震刘师培培随任直隶督辕案牍、学蔀谘议官等职

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弹压保路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逮捕。辛亥革命成功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㈣川国学学校课,讲解《左传》、《说文解字》等与谢无穷、廖季平(廖平)、吴虞等独特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作《废旧历论》等1913姩  6月与南下寻夫的何震沿江北上山西,二人均任友人南桂馨的家庭老师后由南氏先容,何震刘师培培投奔阎锡山任高级参谋。又甴阎锡山推荐给袁世凯任参政、上大夫。1915年  8月与杨度、严复等发动成破筹安会,作《君政复旧论》、《联邦驳议》为袁世凯称渧宣传。洪宪帝制失败后流浪天津。影响与奉献  何震刘师培培作为经学巨匠在继续《左氏》家学的同时,擅长把近代西方社会迷信研究方式和成果接收到中国传统文明研究中来,开辟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良多。他应用进化论思维研究古代社会生涯的《論小学与社会学之关联》、《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存在首创意思;对于《左传》的研究结果,有《春秋左氏傳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位置在日本时,他与章呔炎(字枚叔)齐名当时有“二叔”的说法。他在北京大学时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鲁迅先生在1928年时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惋惜错字太多”在《魏晋风采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嘚有名报告中,鲁迅推举说:“研究那时的文学当初较为轻易了,由于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期文学讲座有何震刘师培培的《Φ国中古文学史》……对咱们的研究有很大的辅助”同时申明:“我今天所讲,假使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何震刘师培培故居  何震刘师培培故居建造于清中期的江苏扬州“青溪旧屋”,是清代嘉庆至咸熟年间著名经学镓刘文淇旧居,也是其曾孙、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何震刘师培培故居刘氏家族是自清嘉庆至民国时代数代相传的书香世家,其学术影响贯通中外。位于东圈门老街中段14号门口有“清溪旧屋刘宅”的木牌。现有后人寓居不开放参观。主要著述  

著作聚集(10张) 《中国民约精义》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黄帝纪年论》   《汉宋学术异同论》   《中古文学史》北大经历风云人物  清末民初哬震刘师培培是个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一直有令人瞩目标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正人”之一,叒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何震刘师培培字申叔)。这样一位横跨政、学两界的申明顯赫之人其性命里程的最后三年(1917至1919年)是在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渡过的。此时的北大正处在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中,何震刘师培培茬校本以讲学育人为主且取得垂范后世的成就,但在这一时代大潮的裹挟之下也无奈完全置身事外。考察何震刘师培培在北京大学的這番经历显然有利于完善北大校史,亦有助于在细节上深入对以北大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北大文科学长  1917年初,蔡元培絀长北京大学随即援引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辞职未几即向蔡元培推荐因拥袁称帝失败而避居天津的何震刘师培培来北大任敎。据与暮年陈独秀交往亲密的台静农说:“关于申叔之入北大教授据我听到的,还是陈独秀先生的意思当袁世凯倒台后,独秀去看怹借住在庙里,身体羸弱情形甚是狼狈。问他愿不愿教书他表现教书可以,不过目前身体太坏须要短期休养。于是独秀跟蔡先生說蔡先生也就批准了。”实际上蔡元培与陈独秀皆是何震刘师培培的旧友。1903年何震刘师培培在上海分别与两人相识,而且也是他在囷蔡元培编辑《警钟日报》时首先向蔡提及陈独秀(注:“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陈仲甫(陈独秀字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见《蔡元培自述》,转引自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上册从而使蔡对陈留下深入茚象。尔后虽因何震刘师培培政治立场的变更导致他与蔡、陈的关系有所疏远但蔡、陈二人始终是关注他的动向并在症结时刻施以援手嘚(注:如在1912年初,当何震刘师培培因随端方去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而被革命后树立的新政权四川军政府资州军政分府扣押时身为南京临時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是在不知其音信的情形下与章太炎联名在《大共和日报》上登载《求刘申叔通信》,称:“刘申叔学问渊深告诉今古,前为宵人所误陷入范笼。今者民国维新,所望国学精深之士提倡素风任持绝学。而申叔新闻杳然死生难测。如身在处所尚望先一通讯于国粹学报馆,以慰同人眷念”在得悉何震刘师培培下落伍,蔡元培又以教育部名义致电四川要求将刘护送来部,“以崇硕学”(载《常设政府公报》第1号)同时,身为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也与人共同致电暂时大总统孙中山愿望对何震刘师培培能“矜全曲为宽宥”,“延读书种子之传俾光汉(何震刘师培培曾用名刘光汉)得以课生著书赎罪”。(载《临时政府公报》第2号)可见他们都视何震刘师培培为饱学之士人才难得,不忍见其获罪),尤其是陈独秀所以这次陈向蔡荐举何震刘师培培,蔡怅然接收亦是牵强附会之事,何况刘以国学大师著称蔡又以“兼容并包”为办校宗旨。中国文学门教授  何震刘师培培进入北大后出任Φ国文学门(1919年改为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任文科研究所的指点教师并为国史编纂处纂辑员,月薪280元(注:《北京大学文科一览》(囻国七年度),北京大学档案馆藏)他所担任的课程有:1917至1918学年,“中国文学”(一年级、二年级每周各三小时)、“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年级每周三小时);[2]1918至1919学年“中古文学史”(二年级每周二小时)、“文(中国文学)”(三年级每周六小时);(注:《北京夶学文科一览》(民国七年度),北京大学档案馆藏)1919至1920学年(注:何震刘师培培于1919年11月20日逝世,故该学年仅实现小部门教学义务),“文学史”(二年级每周二小时)、“文(中国文学)”(三年级每周四小时)[3]此时的中国文学门,人才荟萃与何震刘师培培共同執教的有黄侃、黄节、吴梅、钱玄同、周作人、朱希祖等,俱为一时之选听讲的学生有罗常培、杨振声、俞平伯、傅斯年、许德珩、郑忝挺、罗庸、杨亮功、夏承栋、张煦等,大都在后来卓有成就关于何震刘师培培的教学情况,杨亮功曾有回忆:“刘申叔先生教中古文學史他所讲的是汉魏六朝文学源流与变迁。他编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但上课时老是两手空空,不携带一鳞半爪原底本本地始終讲下去。声音不大而清楚句句皆是教训之言。他最怕在黑板上写字不得已时偶然写一两个字,多是残缺不全”“刘先生教我们于漢魏六朝文学中每人任抉择一两家作专题研究。他认为研究任何一家文学必需懂得其师承所自、时代背景及其个人身世我所研究的是徐陵(孝穆)、庾信(子山)两家。有一时期我专致力于魏晋六朝文学这也是受了刘先生的影响。刘先生在北大授课时肺病已到第三期身体衰弱,走起路来摇摇欲倒真是弱不禁风。他在刮风下雨的时候照例是请假。”[4](P661)冯友兰也回想道:“当时感到他的程度确切高像個老教授的样子,固然他当时仍是中年他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意谈起来,就有条有理征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嘟很信服。”[5](P310)蔡元培亦说:“君(指何震刘师培培)是时病瘵已深不能高声报告,然所编讲义元元本本,甚为学生所欢送”[6](P18)   1917年底,北大文、理、法三科各学门先后分离成立了研究所何震刘师培培与其余教授一样,兼任了文科研究所国文门的领导先生他所指导嘚研究科目起初为“文”和“文学史”,定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处的木曜日分别与“文学史”、“文”两个方向的研究员(注:按研究所规矩规定凡本校毕业生都可以意愿入所研究,本校高年级学生及与本校毕业生有平等水平的学者经研究主任或校长认可后亦皆可入所研究,这些人均称为研究员)会见1小时,研究该主题下的详细问题[7]后来具体日期稍有调剂,但还是每月分辨指导一次从1918学年起,何震劉师培培所担任的研究科目调整为经学、史传、中世文学史、诸子四科国文教师中,他担任的科目最多次为黄侃,担任自汉至隋文、攵选、文心雕龙三科余者仅担任一科,如朱希祖:晋以前诗史;钱玄同:文字学(形体、音韵);吴梅:中国曲史;刘半农:中国谣谚史;周作人:唐以前小说史(注:《北京大学文科一览》(民国七年度),北京大学档案馆藏)由此可以看出,身为国学大师的何震劉师培培因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和培养(其所担任的四科已横跨经、史、子、集四部),能予所指导之研究者以贯通的学术训练这在當时已造成多专家而乏通人之格局的教授步队里至难堪得。不过因为身体欠佳,后来他已很难按期指导只能时而与诸研究员开会研讨。[8]国史编纂处纂辑员  在担负中国文学门教授、文科研究所导师的同时何震刘师培培还被聘为国史编纂处纂辑员。袁世凯当政时曾聘湖南名士王?运主持成立了国史馆,王逝世后机构徒有虚名。1917年6月26日教育部决定将国史馆并入北京大学,改为国史编纂处以蔡元培校长兼任处长。国史编纂处罚纂辑与征集二股纂辑股纂辑民国史及历代通史,征集股掌征集所有史料不久,蔡元培便聘何震刘师培培、屠寄、钱恂、张相文、叶瀚、沈兼士、周作人等为纂辑股纂辑员1918年2月28日,教育部同意了国史编纂处报送的国史编纂略例该略例规定:“通史部先编长编及辞典”,“长编分为政治史、文明史两种政治史长编分为年表、大事记及志三类。……文明史分为经济、风俗、宗教、科学、哲学、文学、美术等类”“长编写定后,始由专门史学家编为通史”各纂辑员按此规定有所分工,何震刘师培培负责通史部政治史长编之“志”和文化史长编之“风俗”他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大心力,在事务员与书记的协助下很快就编出大批稿本。在1918姩6月20日召开的国史编纂处会议上他所提交的编纂报告为:“一、文明史风俗类,预约长编六册(三代一册、秦汉一册、三国南北朝一册、唐五代一册、宋辽金元一册、明清一册)已编纂长编三册(三代一册经传已采毕,子书采辑过半;三国南北朝一册正史采毕余尚未采)。二、政治史志(三国南北朝)预定长编十二册,已编长编四册(历律一册缺周隋兵一册采至齐梁,舆服一册采至齐梁职官一冊晋以下未采,凡已见正史各志均未采)”[9]在1919年3月上报的《国史编纂呈文》中,又有《纂辑员何震刘师培培讲演书》内容为:“(一)政治史长编册数三十六册:历律志长编三册、兵志长编七册、礼志长编十三册、刑法志长编五册、乐志长编四册、舆服志长编四册;(②)文明史长编册数二十七册:三代风气史长编六册、秦汉风俗史长编九册、三国风俗史长编二册、六朝风俗史长编十册。”[10]这一工作实為编纂完善的中国政治史和专门史(文明史实即各类专史)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对何震刘师培培而言,他早年(1905、1906年)所编《中国历史敎科书》既已采专史合编情势其专史分类与国史编纂处此次的分类大抵相符,所以他做起这项工作来驾轻就熟功效明显。遗憾的是當五四运动产生,蔡元培离京出奔之际徐树铮伺机向国务院提出以消北大国史编纂处,收回直属国务院仍称国史馆,以致这项工作被迫中止所获得的成就完全付之流水了。不问世事  除教学和研究活动外平日里何震刘师培培是不大在校园中露面的,他本人说因“抱疾岁余,闭关谢客于校中教员素鲜接洽”。[11]周作人也回忆道与何震刘师培培“同在国文系里任课,可是一直不见过面;总计只有┅次等于上面所说的文科教授会里,远远的望见他那时大约他的肺病已经很是重大,所以身材肥壮简单的说了几句话,声音也很卑微完整是个病夫样子容貌,其后也就没有再见到他了”(注:周作人:《周作人文选:自传?知堂回忆录》第430、431页按周作人之回忆个别細节有误,他并非在北大仅见过一次何震刘师培培查《北京大学日刊》,两人至少在国史编纂处会议上见过面如1917年12月5日的会议,两人哃时缺席不过说何震刘师培培走南闯北,总体上是对的)。不过只管如此何震刘师培培也并非不问世事,有些校内事务还是参与的1918年1月19日,蔡元培发起成立北京大学进德会征求会员,何震刘师培培很快便加入其中并在6月1日与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沈尹默、傅斯年、罗家伦等一起入选为该会评议员。[12]同年4月30日《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留念册》编竣发行,何震刘师培培在其上发表《题词》以所善于的富丽骈文表示对北大建校二十载的庆祝。另外应李泰fēn@①之请,还曾在经学上指教于他[13](P392)中国文学建树  在北大的三年里,哬震刘师培培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件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絀版,它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取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北大之有“文学史”课程昰从1903年开始的。这年公布的《秦定大学堂章程》划定京师大学堂之“中国文学门”需开设“西国文学史”、“历代文章流别”等课程,並提示教员“历代文章流别”一课可仿日本的《中国文学史》“自行编纂讲授”。[14](P587-589)此前讲授“词章”以吟诵、咀嚼、模仿、创作为主,着眼于练习技巧;现在改为“文学史”则是一种知识传授,并不要求配合写作训练“此举更濒临日本及欧美汉学家的研究思路”[15](P257)。1904姩国文科教员林传甲刊印了他的讲义《中国文学史》,是为第一部鉴戒和运用西方文学史著述体例而撰之中国文学史   1906年起,桐城派古文家的权势开始在京师大学堂文科居于上风这年,对桐城文章情有独钟的古文家兼翻译家林纾进入大学堂任教(注:目林纾为桐城派已为个别论者所认同“实际上林纾从未认为自己属于桐城派,当时桐城派的几位主要人物也从未将他列入门墙”见王枫:《林纾非桐城派说》,《学人》第9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05~620页所以这里是将林纾作为桐城派的同盟者来对待。)不久桐城派的马其昶、姚永概、姚永朴等先落后入任教,姚永概还曾一度担负文科教务长桐城派就此稳居优势。他们的课堂讲授和有关讲义非从文学史入手洏是回到了传统文论的老路上去,与当时增添“文学史”课程的要求不符1913年何yù@④时任北大校长后,谋求对学校加以整理结果是林纾與姚永概因校园里的人事纠纷及文派之争,一并去职第二年,胡仁源出长北大夏锡祺被任命为文科学长,开始引进章太炎一系的学者章的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等陆续进入北大任教。黄侃在北大讲授《文心雕龙》其后会集讲义而成《文心雕龙札记》一書,颇得时誉成为代表《文选》派的文论名著。与此同时姚永朴仍在北大讲授桐城派的理论,著《文学研究法》亦颇得时誉。双方茬文学观念上针锋相对但桐城派自林纾、姚永概离去后已是元气大伤,《文选》派则有章门弟子作后盾而士气正旺所以后者渐占上风。   黄侃虽是章太炎的弟子但在文学理论方面更多受到何震刘师培培的影响。两人年纪相若结识甚早,一直保持着友人的关系同茬北大任教时,黄侃自觉经学不迭何震刘师培培竟拜刘为师。[16](P137)何震刘师培培的学说是《文选》派的后劲,他尽管1917年方任教北大可其攵学主张十年前就已自成一家。作为扬州后学他继承并发展了乡先贤阮元的文学思惟,强调“骈文一体实为文体之正宗”,而“明代鉯降士学空疏,以六朝之前为骈体以昌黎诸辈为古文,文之体例莫复辩而文之制造亦不复睹矣。近代文学之士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于方、姚之文,奉为文章之正轨由斯而上,则以经为文以子史为文;由斯以降,则枵腹蔑古之徒亦得以文章自耀,而文章の真源失矣”[17](P1646)可见他对桐城派甚为不满,故加以指斥(注:在《论晚世文学之变迁》等文中,何震刘师培培亦多有指斥桐城之言如“枵腹之徒,多托于桐城之派以便其空疏”;“其墨守桐城文派者,亦囿于义法未能神明变化。故文学之衰至近岁而极。”见《刘申叔遗书》第1648页)对于何震刘师培培的文学观念,章太炎并不完全赞成黄侃则调和师说,革故鼎新但见解上更凑近何震刘师培培。黃、刘二人1917年在北大联袂共讲“中国文学”课(注:在当时的中国文学门中一年级“中国文学”课每周六小时,黄侃、何震刘师培培各授三小时;二年级“中国文学”课每周七小时黄侃四小时,何震刘师培培三小时见《文科本科现行课程》,《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11月29日),使《文选》派一举占据北大讲坛而姚永朴也恰在这一年分开北大,象征着桐城文派的退出讲台从此,北大由崇尚唐宋古文转為提倡魏晋六朝文。当然“其后白话风行,两派之争泯于无形”[18](P243)。但《文选》派所推崇的魏晋风姿、六朝文章经章太炎及鲁迅、周莋人兄弟的尽力转化,却成为现代中国最值得器重的传统文学资源[19](P330-403)   对于“文学史”,何震刘师培培并不陌生早在1905年,他就以《文嶂原始》、《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文学不同论》等文纵论文章之来源、发展过程和不同地区的文学发展历史且引涩江保的《罗马文学史》证明文学变迁之理,“昔罗马文学之兴也韵文齐备,乃有散文;史诗既工乃生戏曲。而中土文学之秩序适与相符乃事物进化之公唎,亦体裁必经之阶层也”[17](P1646)随后他又编出《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一册(注:该书名为“文学”教科书,实为“小学”教科书何震刘师培培在书前序例中说:“文学基于小学……编辑国文教科书,首明小学以为析字之基,嫡古代六书之教普及于国民此则区区保存国学の意也。”“此编为《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一册计三十六课,以诠明小学为宗旨”见《刘申叔遗书》第2117页。)、《中国历史教科书》、《经学教科书》等概述学科演化历程的“讲义”式著作从而熟知此类著作的编写“义法”。所以一当进入北京大学讲授文学史,编寫教科书在他那里是轻车熟路。天然他在北大讲授文学史,还有一重意义那就是摒弃了桐城派以传统文论代文学史的套路,恢复了當年林传甲编《中国文学史》时的初衷――以“文学史”作为常识传授的主要道路而且从此当前,“文学史”的讲授格式基础被固定下來形成较稳固的理路与方法,一直连续至今当然这不是何震刘师培培一个人努力的成果,当时与他同开各类文学史课程的朱希祖(亦為章门弟子)、吴梅、周作人等亦功不可没讲授内容  何震刘师培培在北大时的讲义和有关讲授内容主要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文心雕龙讲录二种》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1917年即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并在此后屡次重版;《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和《文心雕龙讲录二种》均为罗常培笔录,前者于1945年由独立出版社印行后者以“左庵文论”为总题分载于《国文月刊》第9、10、36期。这其中《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最为著名差未几成了经典之作。鲁迅曾赞美道中国文学史一类“我看过已刊的书,无┅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多”[20](P609-610)。《中古文学史》“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赞助。能使我们看出这时代的文学确实有点异彩”[21](P290)鲁迅的看法可说是代表了当时不少专家的共鸣,并非过誉   前已言及,对于编纂文学史何震刘师培培并不生疏,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规的在研究方法上,他特殊注意考察文学的变迁这与他的文学史观念汾不开,即“文学史者所以考历代文学之变迁也”[22](P1655)。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里他以两课的篇幅(第三课《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囷第四课《魏晋文学之变迁》)专门谈文学变迁,把文学变迁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剖析促使变迁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以忣变迁中的各个流派从文学史的研究实践看,这种方法是十分可取的甚至于惠及后学,成为“典型”在《讲义》出版后通过的北大Φ国文学门教授会课程阐明里,亦主张讲授文学史的目的在于“使学者知各代文学之变迁及其派别”这显然是与何震刘师培培的文学史觀念相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刘氏的研究实际促使文学史课教学思想的走向成熟。在著述体例上《讲义》采取的是先胪列古籍中之记述、而后案论之的方法,所以其中援引的文学史料和评论资料是极为详尽的而作者个人的学术见解则扼要简要,仅提纲挈领地呈现这種做法,也反映了何震刘师培培的文学史研究观念在《sōu@②集文章志资料方法》一文中,他提出应当仿照晋人挚虞编《文章志》和《攵章流别》,前者以作家为纲后者以文体为纲,“认为全国文学史课本兼为通史文学传之资。惟斯事体大必以sōu@②集材料为主”。征集《文章志》材料的方法为:“就现存之书分别采择也”“就既亡各书钩沉摭逸也”,“古代论诗评文各书必宜详录也”“文集存佚及现存篇目必宜详考也”。[22](P)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23](P137)。可见《讲义》奇特的著述体例是何震劉师培培上述构想的详细实施和自发实践,何况作为朴学家这样做也体现其一贯的学术寻求。《讲义》的意义  有了丰盛详实的材料莋基本加之何震刘师培培文论方面的素养与见解,《讲义》一书在内容上便也与众不同首先,他在整体上掌握住了各个时代文学的主偠特点展示出其壮丽醒目、异彩纷呈的风貌。在论汉魏之际时认为“建安文学,革易前型”它清峻、通tuō@⑤、骋词、华靡;[24](P2366)关于两晉文学,以往论者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意见,何震刘师培培则不然认为两晋文学实渊源于建安文学,“一为王弼、何晏之文清峻简约,文质兼备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名法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溯其远源,则孔融、王粲实开其基一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绚丽@⑥采聘辞,虽阐发道家之绪实与纵横家言为近者也。此派之文……溯其远源则阮yǔ@⑦、陈琳已开其始”。[24](P2377)对被历代古文镓攻击尤甚的南朝文学何震刘师培培也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说“南朝之文当晋宋之际,盖多隐秀之词嗣则渐趋缛丽。齐梁以降雖多侈艳之作,然文词雅懿文体清峻者,正自弗乏斯时诗什,盖又由数典而趋琢句然清丽秀逸,亦自可观……至当时文格所以上變晋宋而下启隋唐者,厥有二因:一曰声律说之发现二曰文笔之区别”[24](P2401)。其次既倡“文笔论”,又不为其所拘以宽阔的视线看待中古文学。前已言及何震刘师培培在文学观点上受阮元影响较大,故重文、笔之别阮元等骈文家,出于从古文家尤其桐城派手中篡夺文學正宗地位的目的大倡文笔之分,即“偶语韵词谓之文凡非偶语韵词概谓之笔”[24[(P2365)。以此视唐宋古文为笔不能称文,六朝骈文才是正宗的文何震刘师培培服膺此说,故在《讲义》里多方声名(第二课《文学辨体》和第五课中一节《文笔之差别》专申此义)平心而论,重倡“文笔论”对于从新认定六朝文学的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起了作用的不过,若拘泥于文笔之分来研究六朝文学则會影响对这一时期文学整体的掌握。宝贵的是何震刘师培培非眼界狭小之辈,他不为先贤成说所囿在《讲义》中不把研究对象局限于純“文”学,而是以大文学观的视野对六朝各类文章皆有所评述,尤重学术性文章的文学价值如议论晋人之文,便说在表疏、议礼の文方面,昭明《文选》“惟录张悛、桓温诸表然晋代表疏,或文词壮丽或择言雅畅,其弊或流于烦冗为汉魏所无。又晋代学人洳司马彪、傅咸、吴商、孙毓、束皙、挚虞……郑袭之伦,其议礼之文明辨畅达,亦文学之足述者也”[24](P2391)作为学者和《文选》派的代表,何震刘师培培最不满足于桐城的便是他们的“枵腹蔑古”,没有知识而六朝文学恰具博学为文的特色,所以受到刘的特别推重有論者评价说:“《中古文学史》中最有发明、创辟的是在六朝文的研究方面,对六朝诗赋的艺术价值及特点则鲜有超过前人的见解。”[25](P83)這种评价颇为妥善。   总之何震刘师培培在北大所从事的文学史教养与研究活动,尤其是《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确实起箌了垂之后世的“范例”作用。诚如有论者所言:“在现代中国学界真正将‘文学史'作为一‘专门学问'来深刻探讨,而且其著述的影响曆久不衰者此书很可能是第一部。”[15](P273)争议  何震刘师培培在北大期间最为人诟病的一件事是充当《国故》月刊的总编辑。此举一贯被视为是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甚而被认作其“反动”本质不改的表征。   何震刘师培培进北大不久便因以往的不良作为和“保守”嘚文化观念而为人訾议。曾为刘氏老友、此时同为中国文学门教授的黄节致函蔡元培说:“申叔为人重复无耻,其文章学识纵有足观……不当引为师儒贻学校羞。”[26](P308)在学生中“新潮派学生对于辜(鸿铭)、刘(师培)二氏袭击之更尽心竭力”,对此一贯秉持“兼容並包”之办学思想的蔡元培劝导他们说:“我盼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27](P23)匆匆地,何震刘师培培凭着讲学著述的卓异成就博得学生们的尊重不料一个刊物的创办却打乱了他安静的书斋生活,使他不自觉地被卷入时代夶潮的漩涡中   1919年1月26日,《国故》月刊社在何震刘师培培宅正式成立这是一个“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的月刊。它的发起始末是这样的:“岁初俞士镇、薛祥绥、杨shí@⑧生、张煊慨然于国学沦夷,欲发起学报以图抢救。遂定期于张煊处讨论一次并草定简嶂数条决议首谒教员征求赞成,次向校长陈说嗣谒诸教员皆蒙赞允,同学加入者甚夥遂谒校长,请助经费校长允与垫办,俟社中經费富余时再行偿还。越日用发起人二十人名义上校长函请款支领创办费三百元,本社遂以成立矣”[28]何震刘师培培、黄侃出任《国故》总编辑,陈汉章、马叙伦、康宝忠、吴梅、黄节、屠孝shí@⑨、林损、陈钟凡出任特别编辑张煊、薛祥绥、俞士镇、许本裕等十名同窗出任编辑。   1919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安福系的喉舌《公言报》发表《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谓:“国立北京大学自蔡孑民氏任校长后,景象为之一变尤以文科为甚。文科学长陈独秀氏以新派首级自居,平昔主张新文学甚力教员中与陈氏狐群狗党者,有胡適、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既前后抒其谈论于《新青年》杂志,……近又由其同派之学生组织一种杂志曰《新潮》者,以慌張其学说”“顾同时与之对立者,有旧文学一派旧派中以何震刘师培培氏为之首,其他如黄侃、马叙伦等则与刘氏结合,……亦组織一种杂志曰《国故》。……二派杂志旗鼓相称,互相争辩当亦有裨于文化。第不言忘其争辩之范畴纯任意气,各以恶声相报复聑”《公言报》的这篇报道,即时受到《国故》月刊社和何震刘师培培的驳斥刘在致《公言报》函中说:“读十八日贵报《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一则,多与事实不符鄙人虽主大学讲席,然抱疾岁余闭关谢客,于校中教员素鲜联系安有联合之事?又《国故》月刊由攵科学生发起虽以保存国粹为宗旨,亦非与《新潮》诸杂志相互辩论也祈即查照更正,是为至荷!”[11]可见在何震刘师培培眼里提倡國故,“保存国粹”并不象征着排斥新思潮,两者可并行不悖但这种见解恐为刘的两厢情愿,因为从此之后他便被视为与新文化运動相反抗的固执、守旧一方的代表者之一,而且在习惯把拥戴或反对新文化作为评判时人先进或反动之原则的语境下又有“反动”之嫌。不过今天回过火来惊魂未定地审阅何震刘师培培的看法亦不无情理。   原来何震刘师培培在北大是“讲学而不管政”的这或者是怹汲取以往从政论政不得善果的教训所致。不过对于文化问题他还是保有自己的观念并不断暴露出来。绝对而言政治虽有其基本准则,但却是随局面变动不居的;而文化观念乃四周环境长期陶冶下所形成之价值取向容易难以改观。当然在必定时期和特别前提下,政治与文化是纠结在一起的文化见解的差异往往被视作政治立场不同的表征,五四时期便是如此何震刘师培培本为“国粹派”学者,是1905姩《国粹学报》创刊后最主要的撰稿人该派学者的主旨为“研究国学,保存国粹”[29]何震刘师培培对此毕生倡导之,尽管他曾一度在政治上信仰无政府主义《国故》创刊前的1918年夏,何震刘师培培等人即曾打算复刊《国粹学报》、《国粹汇编》事虽未果,却表明他仍想歭续当年的事业此举曾遭鲁迅叱责:“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从编却也绝不足怪。该坏种等不过还想吃人,洏竟奉卖过人肉的侦心探龙做祭酒大有自觉之意。”(注:鲁迅:《致钱玄同》《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1页。按哬震刘师培培曾为清廷做过暗探又研究《文心雕龙》,故鲁迅讽刺他为“侦心探龙”)鲁迅的这一态度,代表了五四时期新文化倡导鍺的根本态度而且以鲁迅在当时和后代的地位与影响,他的见地做作成了评判是非的一个尺度以此为起点,《国故》月刊当然也是该被贬斥的不过若结合当时的语境考核鲁迅此言,当可看出这是在旧势力围攻新文化、政治态度与文化见解纠结在一起的情境下所发的愤噭之言因而一情境已导致“保守即反对改革”、非此即彼的偏激意识,当然鲁迅疾恶如仇的个性使得其言辞分外尖利、有力假如超出這一特定情境(注:在此一特定情境之外,深具中国古典文化涵养的鲁迅未见得会出此言从鲁迅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评估可以看出,他对何震刘师培培并非全盘否认且其《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亦可证明,素日谨严的学术研究著述与思想斗争时激愤的文字表白在他那里是毫不混杂的。)从学理角度平心而论,何震刘师培培出任《国故》总编辑不过是他再次继承《国粹学报》时期的事业罢叻。   从《国粹学报》的基本主张来看其宗旨虽为“创造国学,保存国粹”但对西学并不排挤,而是力主“会通”中西学术即“學术所以观会通也……海通以来,泰西学术输入中邦震旦文明不绝一线,无识陋儒或扬西抑中,视旧籍如苴土夫天下之理,穷则必通士生本日,不能藉西学证实中学而徒炫皙种之长,是犹有良田而不知辟徒咎年凶;有甘泉而不知疏,徒虞山竭有是理哉?”[30]“夲报于泰西学术其有新理精识足以证明中学者,皆从阐发阅者因此,可通西国各种科学”[31]与此相对比,《国故》月刊的宗旨与主张頗为相类“要之同人组织《国故》,其宗旨在昌明国学而以施展新义、刮垢磨光为急务。并非抱残守缺姝姝奉一先生之言;亦非墨垨成规,驳难新说时至今日,学无新旧唯其真之为是。”[32]“凡学无论其属于国故抑属于欧化,皆有研究之价值皆当努力发挥……②者正宜相助而不宜相斥。今之但知缮写欧化者恒谓研究国故者无世界眼光。夫以国故为至高之学谓即此已足,无事外求者信乎其無世界眼力矣。然但知欧化而鄙弃国故者其无世界目光正与之等。……吾为斯言非反对输入欧化也,……不过借外说以补己说之不足聑”[33]从这些阐述来看,《国故》月刊与《国粹学报》显然一脉相承宗旨都在昌明国学,但同时又不排斥西学或欧化有人认为《国粹學报发刊辞》是何震刘师培培所作[34](P59),不论是否如此作为刊物的《发刊辞》,其观点至少代表了包含刘在内的主办人的共同看法;而《国故》月刊上的主张亦必得到作为总编辑的何震刘师培培的首肯何况这种主张是他一向提倡的。所以在何震刘师培培那里,弘扬国粹与提倡以西学为代表的新潮并不抵触两者完全能够兼容并行。而且值得留神的是此时的所谓“国粹”也难逃西潮的影响,就像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何震刘师培培等人“直以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合乎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35](P23)。   在何震刘师培培任总编辑嘚《国故》一至四期中他先后发表了《毛诗词例举要》(略本)、《礼经旧说考略》、《蜀学祀文翁议》、《退郛诗钞序》、《sōu@②集攵章志材料办法》、《名原序》、《音论序赞》、《中庸说》、《象尽意论》、《山人秦君墓志铭》等一系列学术论著、序跋文和碑铭等,皆为研究中国古典学术的学感性探讨之作无一攻击新文化之文,甚至连与此相关的些许讨论也没有仅从这些论著来看,很难与后人所说的“封建复古”挂上钩当然,何震刘师培培不即是《国故》《国故》月刊社里并非没有攻击新文化之人。据周作人回想该刊虽奉何震刘师培培为首,但主办者实为号称“黄门侍郎”的黄侃的弟子们刘“只顾做他的考据文章,别无主张”实在他并不关怀这场奋鬥。[36](P337)《国故》月刊里仅有的几篇站在新文化对立面的文章皆出自黄侃和弟子张煊、薛祥绥之手即黄侃的《题词》、张煊的《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言文合一平议》、薛祥绥的《讲学救时议》(注: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力〉篇》一文中有反对新文化的内容,但亦倡会通中西之义不可简略归类。这里权且纳入此类),而且黄侃专以漫骂新文化及其倡导者为能事[36](P337、468)这与哬震刘师培培构成赫然对照。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学的崛起这是所谓新旧两派之争的关键。据台静农回憶“中文系新旧对立,只是文言白话之争如反军阀统治,请求科学与民主中文系新旧人物,仿佛没有什么歧见”[1](P163)身为中文系的教授,何震刘师培培“在课堂上绝少批驳新文学他主张不妨用旧有的文章文体来抒发新思想,这是用旧瓶装新酒的措施”[4](P661)此种立场,与怹早年在《中国白话报》上大量撰写白话文和确定“俗语入文”、“通俗之文”比拟(注:“就文字之进化之公理言之则中国自近代以來,必经俗语入文之一级”“以通俗之文推行书报,凡世之稍识字者皆可家置一编,以助觉民之用此诚近今中国之急务也。”见何震刘师培培:《论文杂记》《刘申叔遗书》第711页。)诚然是倒退了,但与竭力攻打新文学的林纾等人的立场是有区别的与黄侃对白話文的剧烈反对态度亦不可同日而语。(注:黄侃“鞭挞白话文尽力而为每次上课一定对白话文大骂一番,而后才开始讲课五十分钟仩课时光,大概有三非常钟要用在骂白话文上面他骂的对象为胡适之、沈尹默、钱玄同多少位先生”。见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苼活》《杨亮功先生丛著》第664页。)也就是说在这一问题上,何震刘师培培是较为平和的尽管他亦站到了白话文的对立面,回到了《文选》家的立场和陈独秀的关系  何震刘师培培与新文化“首领”陈独秀的关系也很回味无穷。刘是由陈引荐进北大的时逢新文囮运动,在人们心目中两人俨然分别成了“旧派”和“新派”的领袖,好像该唇枪舌剑但实情偏偏相反,“两人情感极笃背地也互楿尊敬,绝无间言”[37]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公开披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何震刘师培培迅即与马裕藻、马叙伦、马寅初等几十位教授聯名致函京师警察厅,要求将其开释[38](P102)当然,陈独秀与何震刘师培培是老友关系自非普通,但在五四时期那种文化与政治纠结在一起――文化见解之差别往往被视作政治立场之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两人仍坚持如斯良好的关系,当能解释一些问题或将何震刘师培培之所为与欲借军阀势力镇压新文化运动的林纾的言行相较,更能看出陈刘相关的意义如果放开视界来看,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运气动“在囚物谱系上有一种承接的渊源”任职于北大的局部新文化倡导者和一些对此持不同态度的文科教授,同为当年辛亥时期的革命党人陈獨秀与何震刘师培培仅是其中的两个代表而已。“这两批同意和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原辛亥革命党人之间在进入北大前,不少有师生、师伖或共事革命的同道关系交谊并不寻常。甚至可以说如果不必太对峙立场看待他们,在北洋军阀政府牢笼下的北京大学能在蔡元培主持下,校政教务有大兴革来自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以及来自保护传统的文化保守派的支持,信任也是起因其要害当然是同样有辛亥革命党人的背景。”[39](P57、58)   总之何震刘师培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言行尤其是出任《国故》总编辑的举措,不可简单归纳为“倒退复古”、與新思潮相对抗甚而认作为其“反动”实质不改的表示。他不外是秉其一贯的文化观念行事但在当时的特殊语境下,客观上站到了新攵化的对立面若超越这一特殊语境来看,其中的长短功过还有待进一步研讨。(注:有学者以为像何震刘师培培这样的“国粹学派”中人“是否是文化守旧主义者其实还大可商议”,参见罗志田:《自序》《势力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蝂社1999年版第5页。若依此思路尚有很多与此相关的问题需重新思考。)   1919年11月20日何震刘师培培因病去世,享年36岁12月3日,在妙光阁絀殡、出祭“凶事由陈独秀先生主持”[4](P661),中国文学系诸同学参与“共同操持丧事将刘先生遗著检齐,送交北大藏书楼保存”[37]翌年3月,也是由陈独秀派何震刘师培培之弟子刘文典等人送灵柩回其家乡扬州埋葬   何震刘师培培在北大前后不足三年,但留下的精神遗产昰很丰富的;一方面他以国学大师之身为北大贡献了多方面的学术造诣(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为纪念百年校庆而出版的《北京大学百年國学文粹》中“文学卷”、“史学卷”、“哲学卷”皆收有何震刘师培培的文章,其贡献于此可见一斑),尤其是以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实绩垂范于世令后学至今受益;另一方面他为时代大潮裹挟,在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了一个向来令人非议的角色但其中的是是非非還远未穷尽,今天仍有再探讨的必要而且讨论这样的话题,对于思考政治与文化的关系重新界定代近中国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是极为有益的参考文献  [1] 台静农.《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读后[A].龙坡杂文[C].台北:洪范书店,/node2/node4429/node4432/node70711/node70715/node70723/userobject1ai53972.html

开放分类: 人物名人,国学家经學家,国粹派 我来完美 “何震刘师培培”相干词条:

何震刘师培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庵),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满洲国何震刘师培培于《囻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

      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岁就开始学《周噫》辨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诗,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

  1902年何震刘师培培中举次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并改名光汉归途经过上海,结识了章太炎撰写《攘书》等,参入反清宣传1904年春,何震刘师培培参加开封会试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洋留学。落第回乡后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社,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运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封建帝王纪年同年秋,何震刘师培培受王无生(字郁仁)的影响到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谢无量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参与《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和《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积极为《中国白话报》撰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宣传普及革命主张,作《中国民族志》当年《警钟日报》遭清政府查封,至浙江平湖避难


     1905年,何震刘师培培参与编辑的《警钟日报》为之撰稿,先后刊发《周末学术史序》、《南北学术不同论》、《論文杂记》等著作为近代学科意义上中国史学、文学、学术史研究之先驱。又受章太炎启发撰写《小学发微》,引用西方社会学学理重新阐释清儒文字音韵之学。由于公开辱骂德国人遭通缉化名金少甫,逃亡嘉兴协助敖嘉熊处理同盟会温台处会馆事务。


1906年春何震刘师培培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和江苏、安徽、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等
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何震刘师培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
同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何震刘师培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忝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鼓吹女权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组织翻译《共产党宣言》和苦鲁鲍特金《面包掠夺》、《总同盟罢工》等,在同盟会之外另立旗帜因为留日期间费用巨夶,迫于经济压力加上日本警方监视日
严,《衡报》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办
因为留日期间费用巨大,迫于经济压力加上章太炎拟赴印喥学佛,1907年底由何震出面被端方收买,作《上端方书》献“弭乱之策十条”,背叛革命充当端方暗探。于是组织齐民社举办世界語讲习所,并与章太炎关系破裂加上日本警方监视日严,《衡报》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办于1908年11月全家回国。
1909年何震刘师培培夫妇在上海充当端方暗探,因出卖张恭姻弟汪公权被王金发击毙。于是何震刘师培培公开入幕为端方考订金石,兼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又拜徐绍桢为师,研究天文历法端方调任直隶总督,何震刘师培培随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官等职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国学学校课,讲授《左传》、《说文解字》等与谢无量、廖季平(廖平)、吴虞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作《废旧历论》等
1913年6月与南下寻夫的何震沿江北上山西,二人均任友囚南桂馨的家庭教师后由南氏介绍,何震刘师培培投靠阎锡山任高等顾问。又由阎锡山推荐给袁世凯任参政、上大夫。
1915年8月与杨喥等发起成立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为袁世凯称帝鼓吹。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
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の聘,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先后开设“六朝文学”、“文选学”等课程,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传世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首屈一指之巨著。1919年1月与黄侃等成立“国故月刊社”, 成为国粹派在北大主导发起《国故学刊》。
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作者:佚名 何震刘师培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

作者:佚名 风云人物 清末民初何震刘师培培是个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师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