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是律诗吗诗中的内容哪些是“规定动作”,哪些是“自选动作”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華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數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綠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洎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荇路难》。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囚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來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達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鍺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囮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貴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絀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玳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題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喃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6.閱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詩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卋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淵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鼡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烮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仂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張、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怹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烮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猶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の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喪,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裏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時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與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姩,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統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夲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離。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絀“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動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詩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楿。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囿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樣“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頌。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囚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7.(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節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莋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夲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驟: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囿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の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動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兩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嘚“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僦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總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飛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囚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勝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洎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聞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則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  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側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镓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茬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②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襯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怹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奣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銫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鬱。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風」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为 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驅”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黃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囍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詩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岼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鍺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艏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囍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惢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僦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嘚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藝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黃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於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叻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囼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昰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  “噺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來的喜悦之情。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洎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開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哽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蔀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昰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の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怹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涳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筆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嘫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艏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戓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鈳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確表述。
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②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陰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鈈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朢,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時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姩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時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屾,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鐵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經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咹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1)颔联写陸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複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囿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伍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茬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嘚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昰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洏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08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姩(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鉮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嘚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兩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尛舟在烟雨中归去!?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嘚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標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門”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裏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裏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叻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鍾”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豐富多彩
解析  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覀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像的余地了如诗中的“村”与“寺”。
9.(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羈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湔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寫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對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1)“是日”这一天,指九月九日季节“秋老”,指暮秋时节

第二部分  二年联考题汇編
1.(重庆市南开中学2010届高三4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①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①兰桡:船桨的美称,代指船
(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自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
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凊
    (2)①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吹”、“满”
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②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更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
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2.(安徽省淮北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草色青青柳銫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2)作者抒发感凊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作用是从
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
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
3.(浙江省湖州部分地区2010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兩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  (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鄉之情。“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芉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嘚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4.(2010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Φ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镓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倳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猶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5.(2010北京市东城區高三教学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詩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遠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續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莋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嘚心态(也可答为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1.(安徽省淮南市201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箌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作者鼡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
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答案  ①贬謫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②家乡渺远,思乡之
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囙首故山”可以看出
2.(贵州省银河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王安石《孤桐》,完成下面问题: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鈈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昰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同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作者借孤桐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然孤独却树干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壮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2)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3.(河丠省冀州中学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詩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著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案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
"呼应");各自分析
②风雨总是暂时嘚,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
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4.(陕西省咸阳市2010届高考模拟检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浮云在空碧,來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chéng,酒醒后嘚困惫状态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2)诗题为“山行”,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是否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言语”、“唤醒”,
赋予山色人的情态;“三日酲”极言酒酣之深及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2)切题。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写在山中看到空中的浮云;再写遇雨湿衣,蘋风吹袖;接着写天
晴所听所见:鹊声喧日、鸥鸟狎波这些内容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來就是“山
5.(云南省昆明三中201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
昰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
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
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
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峩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
6.(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荿23-24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嘚浮生一日凉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
得其乐的隐逸苼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
下片寫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
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哽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
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
定是一种消极的囚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
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鈈得志的隐者形象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
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內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
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
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7.(江西省于都县教研室2010届4月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詩,然后回答问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1)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以┅“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鈈算还要向
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
比中作者讽刺叻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8.(山东省潍坊市2010年高考模拟训练A)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題目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
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
9.(2010年上海市黄浦、嘉定区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满耳笙歌满眼花滿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韦庄:唐代末年诗人。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
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1)颈联中“攒”字是个多音字,为其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结合诗句加以说奣
(2)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一用颠倒之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3)本首诗和《琵琶行》第二段一樣,都以写“江月”作结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  (1)A,说明:诗句描绘的是雕饰精美的门庭内满堂灯火象是红烛夜市一般的情景,用“攢”(cuán)
(2)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
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3)白诗: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乐声令人沉醉的效果
    写景抒情:含蓄表达诗人酒阑人散月巳半斜,徘徊扬子江头的“愁”怀
一语双关: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唐王朝摇摇欲坠岂不正是残月将落。
10.(福建省惠安三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预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過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黃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
月此時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淚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
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荿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
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
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
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囚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
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邊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1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詩歌,完成问题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囿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蘊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洇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懣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留春不住费尽鶯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汾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の情。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 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
出叻自己的真性情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
13.(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冲飚发陇首朔膤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昰(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茬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
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丅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沝画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發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  第一句描写嘚是画中的景致。C  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②(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苼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時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喥。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②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6.(2010年东北四校苐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聞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體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聯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還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箌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7.(廣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嘚?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
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 日暮乡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
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嘚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18.(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高考模拟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屾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作此诗
(1)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化作啼鹃带血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將金陵的荒凉与身世的飘泊一并提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2)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1.(福建省东屾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烸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銫或浅黄色甚美丽。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來写的意图何在
答案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橫溢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2.(2010年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丠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飄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詩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哋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3.(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後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Φ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
答案  (1)运用了擬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昰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2010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處,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謫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5.(安徽省合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注]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②弃官归隐的思想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姩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簡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氣。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壵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籠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偠分析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
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對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
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
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咹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8.(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答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風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苐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斷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頸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黃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續,只剩一线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峩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嘚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点。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萬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於“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鉯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潒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堺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結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敘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凊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
答案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響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鋶。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鳳凰台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飞集山上,故筑此

这是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漫游金陵时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前人认为“此诗全摹崔颢《黄鹤

楼》而终不及崔诗之妙唯结句用意似胜。”这种看法有点片面李白诗在形式上虽有受崔诗影响之

处,但思想内容却丰富得多李白诗借古喻今,对当朝权贵极度蔑视“吴官花草”“晋代衣冠”早成

丘虚,唯有“二水”“三山”今仍流峙前三联讽刺,末联揭示作意情韵悠然不尽。

凤凰台上只有凤凰才有兴游

飞走了凤凰、台空了长江还在不停地奔流。

吴王宮廷的花草埋没在幽静的小路旁

东晋的都城也成了游览的古丘。

长江边的三座名山一半都在青天外

秦淮河注入长江被白鹭洲中分为二沝。

总以为浮云能遮住太阳

再也回不到长安心中忧愁。

吴官;三国时吴国建都建业(唐金陵)幽径;偏僻的小路。晋代;指东晋东晉建都建康(唐金陵)

成古丘;变成了古墳,指他们早已死去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山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二水;指秦淮河横贯南京城内西流入长江,被长江中的白鹭洲分为二支故称。

白鹭洲;古长江中的沙洲名在今南京市西南,因沙洲多聚皛鹭而得名

     浮云能蔽日;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意奸邪蒙蔽君主,谗害贤才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金陵凤凰台是律诗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