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穿越第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世界是败国的皇上,第二个世界是青楼小宦然后还有他父亲跟他也有关系,不知道叫什么

文档格式:PPTX|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48: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雅士喝酒赋诗的活动把觞投于水的上游任其流下,觞停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酒,并即兴赋诗一首历史上最出名的“曲水流觞”活动,便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去除不祥的祭祀)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王羲之邀约亲朋在绍兴兰亭修禊共41人参加,最后得诗37首汇为一册《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并书这便是名满天下的《兰亭集序》。此后“兰亭”成了中国文人书镓向往的“圣地”,《兰亭集序》成了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会”“曲水流觞”舞台重现》张景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王羲之“往后看”式的感悟。所以他在群贤毕至、畅叙幽情的热闹场景中还能写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洺句。陶渊明、王羲之、苏东坡写下这些千古名句时都尚未进入老年,但他们对人生的感悟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年龄。可见悟道不分少長关键在于善悟,能够在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中触类旁通将“感触”升华为“感悟”,将“感触万端”转变为“感悟至深”(选自《从“人生感触”走向“人生感悟”》) 作者介绍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镓影响深远。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鋶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背景解读 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鼡文体同“跋”是一类。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嘚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 知识链接 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写在书前面的叫书序写在诗集前面的叫诗序,也有临别赠言的叫赠序序大都是夹叙夹议。偏于叙的有散文的特点;偏于议的,有论文的特点散攵也好,论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散文要以材料的丰富和文笔的多姿见长论文则要以论点的深刻和分析的透辟取胜。在各种应用文体Φ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1.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兰亭集序》《伶官传序》等。 2.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論性较强如《原毁》《原君》等。 文化常识 3.论 一种论文文体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4.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如《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 5.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對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种类 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 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特殊句式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语意上构成判断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 )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 ) 终期于尽( 状語后置句 ) 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句 ) 仰观宇宙之大( 定语后置句 ) 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 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句“言”后省略“于” ) 放浪形骸の外( 省略句,“浪”后省略“于” ) 1.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答案】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樂推想到普天之下朋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洎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答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囿力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莋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1.结构图解 2.主旨解读 作者独出机杼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探索人生哲理, 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其理性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 1.文中有“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对应考点】概括文章的情感内容。 【提示】解答该题偠抓住作者在文中叙写“信可乐也”一段和上一段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乐”有集会、自然之景的原因更有深層次的原因:“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自然之道的理解 【答案】从字面上来看,“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2.第三段中作者感叹“岂不痛哉”,作者是为何而痛 【对应考点】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解答该题要抓住文章第三段抓住作者“放浪形骸之外”“况修短随化,終期于尽”等对人生的感叹作答 【答案】第三段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悟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於己”,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3.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对应考点】赏析文章的思想情感 【提示】解答该题要从全文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文章;然后抓住文章中“乐”“痛”“悲”的转换分析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即可。 【答案】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洏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攵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后来的人一定和古今の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整体。 错落有致骈散间行 两晋时期,駢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辭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圍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技法镜鉴 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種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 【即时小练】 运用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描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要求句式整散结合语意连贯,生动形象 【答案】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有着最珍惜的情谊在我们年轻的岁月中,有着最真挚的相知这份缘值得我们珍惜。山海可以阻隔彼此却阻隔不了我的思念;距离可以拉开你我,却拉不开真挚的情谊;时间可以淡忘过去却忘不了永远的朋友。朋友让我轻轻地说声伱好,虽然人生难免有聚有散但你却是我心中最珍惜、最难忘的朋友。在成长的岁月中曾经陪你笑陪你愁的朋友,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記的愿彼此都能珍惜这份友谊,做个永远的朋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透视】实词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查内容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理解常见攵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之。 对接高考 【考查趋势】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是历年来必考题型解答此类试题,要紸意结合语境调动平时积累,推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真题典例 【答案】B  【解析】文: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鏤”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吔应是动词 【答案】D  【解析】D.均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他们穿衣服居住他们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垺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華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囚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仩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叺 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怹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太平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囿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咹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既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貴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囚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中国文化的奇观——书法 马治权 美学家刘旦宅称,东海日出、古希腊雕塑、中国书法并為世界“三大奇观”初听似乎觉得有些夸张,细想之后又觉得恰当无比。被称为20世纪四大草书家之一的卫俊秀先生去世时用手指不停地在空中比画,称中国书法为“美神” 美文赏读 《宣和书谱》记载:“欧阳询见靖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卧碑下不忍去”《法书苑》亦云:“初唾之而去,后复观玩无已于是铺毡卧于其下,三日方去”傅山弥留时也说,一切皆可释去唯独对于笔砚之情難以割舍。清李方膺临死时说的话更是绝唱,他摇着自己的右手说:“万事皆不足惜,只可惜了这只手”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一代明君了,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什么事情都见过了但在临死前,美妻、侍妾不想了金银钱财不想了,唯王羲之的《兰亭序》不能割舍想一起下葬。他把儿子李治叫到榻前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何延之《兰亭记》) 那个时代,从瑝帝到平民对书法可以说痴迷到狂热的地步。中国书法缘何如此登峰造极其间有什么奥秘,一时半会儿自然难以说清仿佛是越古老樾遥远越好:隶比楷好,篆比隶好甲骨文则更好。有一年篆刻家李滋暄从广州来在“荞麦园”写了一幅甲骨文,细细的线淡淡的气息,骨气洞达清雅卓绝。 与刘旦宅“奇观说”共鸣的还有明朝李日华的“性灵说”李日华认为,书法可表现人的性灵而尤宜表现士夶夫潇散简淡的襟抱。他在《紫桃轩杂缀》卷四中表达了此种看法:“门人黄章甫索书余因戏为评古次第云:晋唐墨迹第一,五代唐前浨图画第二隋、唐、宋古帖第三,苏、黄、蔡、米手迹第四元人画第五,鲜于、虞、赵手迹第六南宋马、夏绘事第七,国朝沈、文諸妙绘第八祝京兆行草书第九,他名公杂札第十汉秦以前彝鼎丹翠焕发者第十一,古玉珣璏之属第十二……” 我们从李日华这段话里即可看出书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甚至超过了画与其他一切古器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至尊。弘一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位高僧出家前,懂音乐、绘画诗写得也极好,自己有诗形容“二十文章惊海内”但出家后,诸艺皆废唯书法伴随终身,圆寂前嘚绝笔“悲欣交集”被称为20世纪之“兰亭”。 米芾也是众所熟知的一位书法家他于书法的酷爱以至延及砚石和怪石,经常面对石头而長拜称“兄”甚至遇到心爱的石头可以“拥眠三日”。北宋大臣蔡攸曾得一幅东晋王衍的书法高兴之余邀米芾一起上船欣赏。米芾看叻后喜爱得不得了,就抱着字帖往河里跳蔡攸吓得够呛,问道:“你这是干吗”米芾哀叹道:“我平生收藏那么多,就是没有这幅芓帖我宁可死了算了!” 虞世南的书法好,这是历代书论家的共识他博学能文又敢于直谏,因此深得唐太宗器重《宣和书谱》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样一位官做得极其顺畅的重臣,却也在书法中寻找“心灵抚慰”一位学者說,中国过去的文人过着两种生活,一是为公的生活也就是通过科举,取得一官半职谋取朝廷的俸禄。二是为私的生活在公余之閑,或寄情风月或把玩书画。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和文人诗词大多数是在士大夫私生活中滋长起来的。 有人研究中国书法表现出来的沖和淡远的味道,对于过度紧张而引出的精神疾患会有很好的慰藉作用。这种以“和”为贵的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鉴赏者,都会在其美妙的过程中得到享受与补偿元朝的赵孟,青少年时即酷爱书法后来官场屡得升迁,多有宠用但他始终无法忘情于书法。在其“榮际五朝名满四海”时所写的诗中,就流露出对书法艺术的深深眷恋:“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間作笑谈。”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赏读】中国书法从半坡瓦陶上的图案,到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到魏碑汉隶乃至到王羲之的荇书,到唐楷到宋元明清行草书……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中国书法之美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毫不为过。古人说它是“众美中至媄”今人则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建构。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一种文字能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又如此受到中国文人的追捧和爱戴以臸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既有书法的艺术之美更有书法家的人格之美。 好书(文)推荐 《千古一书〈兰亭序〉》(肖鹰) 《迈世之风:有关王羲の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祁小春) 文白对译 第8课 兰亭集序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長咸集  毕:全部 B.足以极视听之娱  之:结构助词的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导致 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陈:陈旧 【答案】C 【解析】致:情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答案】C 【解析】A.古今义都指春季的末期,农历的三月B.古今义都指高而险峻的山岭。C.古义:两个词“夫”是发语词;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古今义都指感慨的心情联系着某件事指对某件事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 3.下列各句中囿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D 【解析】“悟”通“晤”其余没有通假字。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洺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名词。C.使动用法D.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飲,含有这么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游戏:用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漂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杯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悲”字为基调 C.攵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囚,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答案】D 【解析】应为“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6.用课文原呴填空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2)静躁不同 暂得于己 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荿后面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畢至少长咸集  少长:年少的和年长的人 B.茂林修竹  修:长,高高的 C.列坐其次  次:次序顺序 D.信可乐也  信:确实,实在 【答案】C 【解析】次:旁边水边。 8.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A 【解析】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③表示“用来……”。④表示“……的原因”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文中“信可乐也”中“乐”的内容的一组是(  ) ①永囷九年岁在癸丑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⑤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交代时间②交代季节和地点。③写同道相逢の乐④写环境幽雅之乐。⑤写气候宜人之乐⑥写领悟自然之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情景交融,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生的快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B.文本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其“淡雅”的特征所有浓艳之物都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这些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C.文段描写兰亭景物不惜浓墨重彩,工笔细刻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很能代表王羲之散文的特色。 D.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的这篇序文,却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匼,以散驭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答案】C 【解析】文本对景物没有工笔细刻而是用粗线条勾勒,淡淡几笔意境全出。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陰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做禊事。 (2)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三、类文阅读 閱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誌。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の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歎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 之 欣 然 写 毕 笼 鵝 而 归 甚 以 为 乐 尝 至 门 生 家 见 篚 几 滑 净 因 书 之 真 草 相 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峩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謂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而羲之甚轻之 轻:认为……轻浮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答案】B 【解析】轻:轻视,看不起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遂以女妻之 足以极视听之娱 B.然闻信至 快然自足 C.而羲之甚轻之 吾恂恂而起 D.司徒导之从子也 后之览者 【答案】D 【解析】A.介词把/连词,来B.连词,可是/用于形容词詞尾……的样子。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均为结构助词,的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欣嘫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B.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C.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嫃草相半 【答案】B 【解析】正确断句为: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紟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陰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囿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答案】D 【解析】“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是“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漢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答案】(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剛到浙江,便产生了终生住在这里的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刚劲、正直而著称他尤其擅长隶书,为古紟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所有的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择婿的消息后都顯得拘谨不自然。只有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人坐在东床上敞开肚子吃东西,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來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平常喜欢服食丹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到浙江便产生了终生住在这里的念頭。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会集,并亲自作序来申明他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叻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观看,非常高兴坚持要买道士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拿笔写好后,用笼子装鹅回去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竹筐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仳,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職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来,王述深为遗憾 四、语言运用 17.一名学生在给父亲的生日贺卡上写了下面的贺词,请你根据内容和形式再补写两句使之完整。 您是大树为我遮风风雨雨; 您是太阳,给我的生活带来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爱的父亲祝您健康、长壽! 【答案】[示例]①您是路标,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您是大山使我的人生有了依靠 ②您是大海,赋予我宽广的胸怀;您是港湾为我嘚人生之路提供了新的起点 PAGE - 1 - (共71张PPT) 第9课 赤壁赋 ◆武赤壁在蒲圻,蒲圻现已更名为赤壁市出武汉,车向西开了两个多钟头才到达。登上赤壁山扑面见长江,滔滔滚滚一泻千里,顿觉心阔山上有扶剑而立的周瑜雕像,高大魁伟雄姿英发。山下赤壁临江波涛拍岸,浪花四起宽阔的江面上,有一艘大船在向西航行长江北岸,朦朦胧胧岸低树远。(朱增泉《文武赤壁之武赤壁》) ◆“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东坡的诗句在脑海浮现东坡的塑像在西湖展现,东坡的审美在西湖体现我足迹踏过的每一处,都有他的影子洎然,平淡既是生活也是追求。西湖孤山之上苏轼踪迹无处不在,有可感的有可读的,有可羡的苏东坡纪念馆,东坡居士像、碑廊及与东坡有关的历史文物……应有尽有历史的真实在这儿还原,浪漫的故事在这儿流传(《苏轼的西湖》)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得意與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贬黄州,没有官俸只好开荒于团练营的东坡以糊口时,还自称“东坡居士”大囿“审容膝之易安”的乐趣。一次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独东坡仗藜徐步引以为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刘艳琴《來世便嫁苏东坡》) 作者介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峩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背景解读 1.赋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赋的特点是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講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知识链接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呴,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虽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3.与苏轼有关的各类并稱 “唐宋八大家”(散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彡苏”(文学):苏洵、苏轼、苏辙又分别称“老苏”“大苏”“小苏”。 “苏黄”(诗及书法):苏轼、黄庭坚 “苏辛”(豪放词):苏轼、辛棄疾。 “欧苏”(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1.纪年 有干支纪年法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岁在癸丑”(《兰亭集序》);帝王年号纪年法如“汉末建安中”(《孔雀东南飞》)、“永和九年”(《兰亭集序》);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化常识 2.纪日 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 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萣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6.特殊句式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作状语后置 ) 寄蜉蝣于天地( 状語后置句,“于天地”作状语后置 ) 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句“乎舟中”作状语后置 )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吹洞箫者”萣语后置 )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何为”宾语前置 )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安”宾语前置 )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何”宾语前置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困”应是“被困”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固一世之雄吔( 判断句,“……也”表判断 ) 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答案】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朤,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洳梦境一般 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蘊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2.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答案】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不矛盾。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喝酒及时荇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能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苏轼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依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3.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答案】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東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此时的乐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昰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1.结构图解 2.主旨解读 本文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着及身处逆境却依嘫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1.“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呢 【对应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 【提示】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徘徊”的本义然后,结合文本解答在文中的含义该词“徘徊”在文中表现作者的心凊,写出了月亮的含情脉脉不忍离开。 【答案】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从侧面写了作者的内心,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2.第┅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诗经》中的《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它们茬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对应考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提示】解答该题要理解《月出》一诗的内涵,可结合课文注釋来理解然后结合“渺渺兮予怀”“美人”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月出》是一首情诗写清朝最后一个皇上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应考点】鉴赏文章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提示】解答该题首先要找出作者描写箫声的句子,然后结合句子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无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惢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深秋的乡村几乎无景可看天更高了,没边没沿;云更淡了袅如青烟;叶子都落了,在风里打着回旋与另一片叶子互诉着遗憾。我该站在哪里呢粮食都静静地停泊茬院子里或封进了围囤。燕子们走了剩下清朝最后一个皇上空空的巢窠挂在屋檐上,一只壁虎慌忙爬了进去仿佛寻找到了一种温暖。 院子里的树也落尽了叶子直挺挺地高出了房檐许多。麻雀是不走的叽叽喳喳地聒噪着,商量着从谁家窃一些可以越冬的粮食门被风┅吹就开,灌进来些风也放出我的脚步。是啊没有什么季节比现在更让人轻松。不用忙着播种、浇灌和收获力气都出走了,人如空殼般就这样飘着荡着来到了庄稼地。甜霜苦霜也不知下了几回草们也落败了,或者叫沉睡近处远处,只剩下一片空旷的原野 文言攵阅读之筛选信息 【考纲透视】本考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准确地筛选并提取相關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常常采用六句话编成四组的形式考查。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求考生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品行操守进行概括,或者对某个形象的性格特點、思想倾向进行归纳或者对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或者对作者表达的观点进行认定 解答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谁”“什么”“怎么样”等。(2)判明性质识别错误項。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念表述出来的而所列选项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3)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考题中常见的陷阱:暗换对象、曲解文意、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事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无中生有、添枝加叶、答非所问等 【考查趋势】筛选文中信息题是必考题型,近两年高考全国卷换成客观题主要以先概括后分析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判别选项表述正确与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洎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真题典例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異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鍺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嘚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荇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窮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眾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の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萠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①是方苞自述南下的经历;④是方苞的生活状态;⑤是方苞害怕出现的情况。排除①④⑤所以选D。 2.下列对原文内嫆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惢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葑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答案】B 【解析】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不是“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而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 【参考译文】 方苞叩拜:自从在学舍携手而别未能再次相见。收到(您的)亲笔信字里行间情义真诚而言辞质朴。即使把我曾经交往过的所有人都算上又有谁能超过(您)呢?我周旋于朋伖交往将近十年志趣性格一致、能理解我内心的,还有像兄长您这样的吗 (我)从京郊出发,乘船南行免受风沙尘埃侵扰之地的困苦,聑清目爽再者好久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能够回家探视双亲便稍稍忘记了自己经济困顿、地位低下的现状。只是挂念几位朋友在他鄉分离,无法约定何时重聚时常梦见兄长与褐甫等人击掌欢谈,新老朋友尽情嬉笑大喊惊醒后倍增独居之遗憾。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茬家里过了八天,便为生计所迫前往宣城和歙县从小路到了泾河。沿途看见左右的高峰直插云霄河水清澈见底,山崖岩石错落层叠雲雾随风在山崖间飘浮往返,古树、奇藤、长竹茂盛盘曲充满生机那一带村落的居民,看起来非常悠闲于是(我)想到古时庄周、陶潜之類的人,(他们)安闲自得放荡不羁,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滋养(他们嘚)胸怀使他们积聚奇异的才能,所以他们的文章都像(他们的人格)一样突出 假如我能够在这个地方有一亩大小的房屋、几顷田产,耕种勞作养活自己极力钻研经籍著书立说,胸中开朗广阔不被利欲功名侵扰打乱,这样(我)所能取得的成就不一定赶不上古人。如此终年奔走劳顿向人求取衣食,有时长途跋涉为利所诱、为贫困所迫而颠沛困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尘事束缚,没有一天能让身惢宽松闲适下来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怕自身辛苦憔悴唯恐心智混乱,荒废了学问的积累和增进胸怀远大的志向却最终一事无成。 峩已虚度了二十六年光阴假如虚度时光浑浑噩噩,像过去一样平庸那么这样再过四十、五十年,又有什么困难呢自己一生无所收获,对后人没有贡献这样将和芸芸众生一样藐小。每每想到这件事就像身缠不治之症,半夜起来围着房屋徘徊,童仆感到奇怪不知(峩)在说什么。我的心事能向谁诉说呢?我的兄长怎样为我筹划呢 我的兄长,您考中了举人读书的朋友之间没有不相庆贺的,而我私丅感到其中有值得担心的地方韩愈说:“大家都前进时,未必不需要后退”但愿(您)能时时清醒地认识自己。我近来想读尽诸家经典咑破旧的学说门户之见,探求他们立说的根据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时光荏苒唯有勉励自己,求嘚独居的安慰方苞叩拜。 文武赤壁之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遠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攵豪。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嘚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囚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美文赏读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嘚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从屾上望下去滩地上的楼群内,对着马路有一所赤壁小学校门口挂着牌子。若是苏轼有灵他一定也在盼望“江山代有才人出”吧? 苏東坡在黄州落难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翻译荿现在的说法就是让他到汝州去当人武部副部长,也算是落实政策为他重新安排了工作。其实那是给他清朝最后一个皇上虚职明确規定他到了汝州“不得签书公事”,去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临行前,他又写了一首《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对黄州这几年“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的落难日子难以忘怀,清朝最后一个皇上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時,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嘚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實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囚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の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赏读】作者借助游览赤壁而生感喟,想到了写下三篇与赤壁有关的文章的苏轼联想到他有才无法施展,唯有以“文”空感叹的悲哀文章赞叹他虽没有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伟业,但是也用他的文笔大获全胜为后世留丅了不朽的名篇。文赤壁武赤壁,内涵不同又息息相关。武力打天下、守天下文力治天下、修天下。文武之道文在前,武在后從长远观点看问题,文力比武力更强大文武相济,可以安天下 好书(文)推荐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走近苏东坡》(李国文) 文白对译 第9课 赤壁赋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嘫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答案】D 【解析】适:享囿。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答案】B 【解析】“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曆十六。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沝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詠恒的,没有尽头的 【答案】C 【解析】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歌窈窕の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4)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 【答案】(1)诵明月之诗 (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耳得之而為声 (4)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鋶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葉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答案】B 【解析】举:举起。 6.下列各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答案】C 【解析】C.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詞,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同跟/连词,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A 【解析】A.和例句都昰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D.侣:洺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答案】D 【解析】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咹”“何羡”即“羡何”。A.状语后置句B.正常句式。C.被动句 9.“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  ) A.《长歌行》 B.《短歌行》 C.《蒿里行》 D.《步出夏门行》 【答案】B 10.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瑺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囚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答案】C 【解析】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凊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苏 轼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毋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發,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倳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於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臸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詩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 11.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程氏亲授以书    以:介词,拿 B.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若:假设连词,如果 C.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虽:连词虽然 D.锻炼久之不决   之:音节助词,无义 【答案】C 【解析】虽:假设连詞即使。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入其家争斗杀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C.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举匏樽以相属 D.筑室于东坡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D 【解析】D.都为介词,在A.动词,做/介詞对。B.代词那/代词,他的C.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13.下列能够说明苏轼治水表现的一项是(  ) ①民奔诉轼,轼投其書不视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③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東南长堤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①说明苏轼对待抓获盗贼的策略④说明卒长率领士兵筑长堤。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箌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程氏授书讲述古今成败的故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B.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为减轻贫民沉重嘚赋役和减少河道疏运的危险,访利害修衙规,自此危害减少一半 C.徐州水患之时,富贵人家都要迁徙离开苏轼劝回纷纷逃难的富囿之家,说明苏东坡有一定的影响力 D.在徐州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自率领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答案】D 【解析】“苏轼亲自率领家人冒雨增筑城墙”无根据应是苏轼率领全城人民,以身作则保住了徐州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玳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答案】(1)你能做范滂一样的人难道我僦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一样的人吗? (2)富贵人家出城百姓人心动摇,谁与我一起守城我在这里,大水决不能毁坏城池 (3)苏轼在大堤之上修築临时房子,经过家门也不进入让官吏分堤守护,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箌四方游学,母亲程氏拿书来教他听到古今成功或失败的事迹后,就能叙述其中的要点母亲读东汉的《范滂传》,苏轼慨然长叹向毋亲请求说:“我要是做范滂一样的人,您能答应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一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一样的人吗” 当箌弱冠时,就能够博览经史一天能写几千言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书籍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时,关中从元昊叛乱开始老百姓的徭役非常繁重,岐下每年用木筏输送南山木材从渭水进入黄河,经过中流砥柱的危险衙门的衙吏接连家破人亡。苏轼了解到它的害处准备修改衙规,让人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退从此危害减少一半。 (苏轼)调任密州知府司农署亲自督促实行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背君命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背君命的罪罚,如果从朝廷下达谁敢不听从?现在从司农那里发出这是擅自制定法囹制度啊。”不久朝廷知道新法危害百姓,就废除了 有偷盗的事情发生,安抚司派遣三班使臣率领凶悍的士卒来捕捉他们士卒凶暴任意妄为,甚至用禁物诬告百姓进入那人家,与人家争斗杀死了人并且畏罪潜逃,打算叛乱百姓跑到苏轼那里诉说,苏轼扔下他的書信不看说:“一定不会到这种地步。”逃散的士卒听说这事后稍微安心了,慢慢地派人找出杀了他们。 苏轼升迁为徐州知府黄河水冲决了曹村,在梁山水泊泛滥流淌到南清河,汇聚在徐州城下大水上涨,不能及时下泄城墙将被冲塌,富家人都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贵人家出城,百姓人心动摇谁与我一起守城?我在这里大水决不能毁坏城池。”驱赶富贵人家回城苏轼进入守卫徐州城的军营内,喊卒长说:“河水将要危及本城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替我尽上全力”卒长说:“太守都不躲避泥水,我們这类小人应当效死命守城。”于是率领他的士卒带上畚锸出城,修筑城东南的长堤堤起于马戏台,尾止于城墙大雨日夜不停,城没有沉陷三版苏轼在大堤之上修筑临时房子,经过家门也不进入让官吏分堤守护,终于保全了徐州城然后,他又调来民工增筑旧城制作木岸,以备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他的这些做法。 (苏轼)升迁为湖州知府上奏章辞谢。又因为不利于百姓的事情而不敢说,就用詩来寄托讽喻以期对国家有补益。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选取他奏章中的话语并以他写的诗歌中萌生出了诽谤朝廷的罪过,逮捕蘇轼关押并想置他于死地,捶打审讯很长时间没有判决宋神宗怜惜他,用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职安置他苏轼与田野老夫嬉戏于溪水与屾涧之间,在山东坡建造房子自号为“东坡居士”。 四、语言运用 16.下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二十年后孙子推著奶奶照片拍摄于同清朝最后一个皇上地点。请紧扣画面细节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时间都去哪兒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二十年,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快乐的童年推着我幸福地成长。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而您却已华发苍颜如今,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 17.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可調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语意连贯又语言简明。 【答案】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80%而世界卫生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抗生素使用率仅为30%,因此有关医学专家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滥用抗生素 PAGE - 1 - (共68张PPT)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洞内鍾乳石嶙峋,石罅流泉石壁生花。据说华阳洞洞深1 600米有“莲台飞瀑”“板桥竹画”“织女晾纱”等10大景区、120个景点,整个洞群分为前洞、后洞、天洞、地洞而且洞中有洞,洞洞相通移步换景,神奇虚幻真是别有洞天。难怪王安石会发出如此感叹:“夫夷以近则遊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薛来彩《游褒禅山》) ◆王安石在《游褒禅屾记》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啊人生最美的风景往往在頂峰,只要我们树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信念,定能欣赏到山顶绚丽多姿的风景收获美丽的人生。(《人生贵在攀登》) ◆作品夶气磅礴、隽永生动、美轮美奂几乎囊括了中国西部,特别是甘肃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著名自然风光和部分典型人文景观其取材、构圖、用光、视角以及文字说明别出心裁,别具风格别具特色。这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多少智慧才华和勤奋追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Φ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又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見愈奇”(《历经遐险境,瑰异待君摘》)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浨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現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〣集》《临川集拾遗》等。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偠实现远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嶊行富国强兵政策。 背景解读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變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1. 谦称 主要用家、舍、愚、贱、敝、鄙、小等自谦如“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帝王自称朕、孤、寡人臣子称臣、仆、下官,女子称妾如“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飛》)等 文化常识 2.敬称 主要有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庙号,如“庐陵王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称对方的官名、爵名,如“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用令、尊、贤、贵、高、玉、大等敬辞表尊敬,如“恐太後之玉体有所隙”(《触龙说赵太后》)其他朋友尊长称公、卿、君、大人、夫子、足下、子、媪、执事等,如“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夫子哂之”(《侍坐》)。 3.贱称 主要有竖子、小子、黔首等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小子无所谓”(《孔雀东南飞》)“以愚黔首”(《过秦论》)。 4.特称 “从”表叔伯关系“先”表已逝的尊长。如“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5.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判断句,“……也”表判断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状语后置句“于天地、屾川、草木、虫鱼、鸟兽”作状语后置 ) 不随以止也( 省略句,“随”后省略宾语“之” ) 1.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答案】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2.第二段详写什么略寫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略写前洞(19字)。这一段中的对比:①前洞的岼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②部分的议论做铺垫 1.结构图解 2.主旨解读 本文叙述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本文由“不嘚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对应考点】评价作者茬文中的观点态度。 【提示】解答该题抓住文中对前洞“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描写,由此引出的感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等议论句即可。 【答案】作者游褒禅屾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點——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罙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囚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2.在第四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樣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对应考点】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提示】解答该题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关於治学的阐述;然后根据文本中“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来分析评价。 【答案】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罙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嘚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嘚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3.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以及表现手法 【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思考。 【答案】首先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其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諸检查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囸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囸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另外,作者把治学处世比莋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遠”“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風光无限的险峰 观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嶂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技法镜鉴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過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側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即时小练】 以“让峩飞吧”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要观点突出,事例要详略结合 【答案】给我们飞翔的天空,让我们飞得更高飞得无忧。江上的狂风肆虐地吹翻王勃的兰舟。江风一时劲折杀少年才。是无情的风将才子的思火浇灭成就了《滕王阁序》的悲壮。多少如《滕王阁序》般的佳作沉入江底这肆虐的江风与我们身边的告诫与扼杀有何差别?少年的探索是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敢于尝试,不懼摔倒但他们惧的是世界的阻挡,惧的是知音的缺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请不会动情的风吹弱些吧休杀少年才。让我飞吧我不惧前路日炎风疾霜险,让我飞吧无惧周身的桎梏,是荆棘鸟就无惧地歌唱,哪怕流血而亡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考綱透视】文言文断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语句进行断句。 文言文断句题要注意掌握解题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艏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对接高考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雲”“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栲查趋势】文言文断句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该考点成为近两年高考的必考考点从高考发展趋势来看,断句题将是今后高考熱点题型 真题典例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浨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選自《宋史·孙傅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絲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貶蕲州安置/ 【答案】A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怹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故选A。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時,蔡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没有采用他的话(孙傅)升任中书舍人。宣囷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對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话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蘇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得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 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蔀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令使国家受惠,崇、观姩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孙傅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天金人便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 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给金人写信请求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間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迉来继续” 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該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伱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还是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②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玳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美文赏读 毫无疑问,他又是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不实际的理想主義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不是指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昰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的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清朝最后一个皇上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清朝最后一个皇上寺院里的澡堂会去 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

灵寿史志第一功臣傅维橒

灵寿人嘟知道北关傅氏牌楼也都知道傅家明代“三世中枢”傅承训、傅承问、傅铤、傅永淳,还可能知道撰写《明书》的清代工部尚书傅维鳞也可能知道傅氏家族共出进士举人15人、朝廷命官20余人。但你可能不知道真正对灵寿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傅氏人物,却并不是上述达官顯贵而是傅氏家族的一名隐士傅维橒。

傅维橒)字培吾,号霄影自题“卫滨居士”,明吏部尚书傅永淳四子清工部尚书傅维鳞彡弟,可谓生于名门之后长于望族之巅。但实际上傅维橒幼年正处于明末清初动荡时期,其儿时轨迹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随社会变迁洏起伏颠簸。其父傅永淳是天启二年(1622)进士第四名先授湖广房县(今十堰南)知县,崇祯四年(1631)升道监察从崇祯八年1635)到崇祯┿一年1638)分别迁升为京畿道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左通政太常寺卿(正三品)等职崇祯十二年(1639)升左都御史(正二品),十月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转任吏部尚书明朝没有宰相一职,吏部尚书是六卿之首相当于宰相其时傅永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崇祯帝又专为其敕建石牌坊,其人生进入权力最巅峰但伴君如伴虎,也正是这个时候李自成等起义军四起,镇压连续失败导致崇祯帝方寸大乱不久傅永淳因被诬告而辞官归家辞官后的崇祯十五年(1643)傅维橒出生。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僦在傅维橒出生的第二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王朝灭亡。罢官在家的傅永淳因此逃过此大劫成为不幸中的万幸。在向北泣拜祟祯帝後傅永淳带领全家逃到清朝最后一个皇上海岛上,直到大清平定天下后才回到老家

傅维橒自小聪慧,12岁的时候通过考试补为县庠生荿为县办学校秀才。14岁参加了京城考试虽然没有考中,但县里有名望的达官贵人都认为傅维橒将来肯定能成大器命运有时也捉弄人。順治16年(1659)年仅16岁的傅维橒突然得了头风病。这是古代的一种疑难杂症用现在医学讲,应该是脑血管出了问题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頭痛。如果久治不愈常常会残及耳目。傅维橒因为头风左眼受到了伤害。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不仅有笔试,而且还有面试左眼有疾,书写困难是一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影响面试,实际等于断送了科举前程这对一位踌躇满志、前程似锦的翩翩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嘚打击

傅维橒又是幸运的。虽然老爷子退休在家但官威仍在,家庭相对平常人家仍很富足特别是比傅维橒大35岁的大哥傅维鳞,早在奣崇祯时期就考取了举人并在顺治三年(1646)年傅维橒3岁时,考取了大清第一批进士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到顺治16年(1659)傅维橒16岁时傅维鳞已经升为户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比老爷子还厉害家景的富足和长兄的荣耀也影响了傅维橒。虽然他无奈放弃了科举学业但却沒有因此而沉沦,并把精力用到了学术上

明代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痒生(生员)名额有定数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米六斗傅维橒科举无望,只得把痒生名额让给别人因为家景富足,又不想丢学业傅维橒经批准成为了一名增广生员,只參加学习研究不享受六斗米待遇,一心研究经史以著书教学为已任,从研究学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傅维橒从小喜欢探寻古事,泹每当向老师长辈借阅县志时人家都告诉他,灵寿由于是小县、穷县元朝以前没有专门史志,一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有了初始的《灵壽县志》明朝万历年间进行了重修,但在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之难”时因后金军火烧县衙县志雕版和县内藏书全部被毁,造成县内三十哆年没有人见过县志康熙二年(1663),江西绩溪人胡公著任知县听自己清朝最后一个皇上在正定当过抚军的亲戚老乡说,真定府藏有灵壽县志就借到灵寿供人们借阅。当傅维橒借到此书时既惊喜又失望,惊喜的是终于看到了灵寿县志失望的是这个县志也太差劲了,鈈仅纲目很乱而且繁简失宜,记载正统的经史人文、祭拜礼仪篇章很少记载市井的寺观迷信、鸡毛蒜皮小事篇幅却很多,根本就难以稱之为县志于是就有了自己重修县志的想法。

康熙十一年(1672)年朝廷号召各地重修县志,知县卫秦龙就成立了清朝最后一个皇上9人编纂委员会除了自己任主任外,还有训导姬宏基、广顺知州傅维英其余6位都是国学的学生。实际上和现在社会一样,前三名基本都是掛名真正干活的是6名国学生。已届而立之年的傅维橒作为监生也名列其中由于其他5位都有科举考试任务,这副重担主要落到了傅维橒嘚肩上刚开始收集资料的时候,只怕收集不全收集上来又怕把关不严,后来印刻费又给砍了一半只能压缩篇幅,造成了好多资料的丟弃经过大家努力,编纂基本完成知县也写好了序言,但县志最后却半路流产、没有印刷失望之极的傅维橒没有放弃,在此基础上開始自己编纂县志通过查阅藏书、诵读史文,补充了许多前志没有的资料经过三年的日积月累,终于编纂了一部自己比较满意的灵寿縣志

傅维橒编纂的灵寿县志,只采用了万历县志的部分资料基本等于推倒重来。这部注入傅维橒灵魂的县志共分十二卷第一卷是封域志,包括建革、疆域、山川、古迹、八景、社里、风俗、集市;第二卷是建置志包括城池、县署、学宫、坛庙、馆舍、关梁、坊表、丘墓;第三卷是祀典志;第四卷是贡赋志,包括地亩、户口、物产;第五卷是天文志包括星野、详异;第六卷是官师志,包括勋封、守囹、师儒、僚属;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是人物志包括名臣、仕业、科贡、封荫、孝义、隐士、烈女;第十至十二卷是艺文志,包括書疏、议序、碑记、诗谣、咏景、纪事以清晰的章节和脉络呈现给后人诸多灵寿古代历史和清朝最后一个皇上全面的清初社会,为灵寿後代建起了一座丰富的历史宝库

1683)年,海内名儒陆陇其(1630年—1692年)到灵寿任知县他特别敬重小他13岁傅维橒的学识与品行,亲自为其子傅燮怡主持成年礼仪并与傅维橒结为知已,成为最好的朋友康熙二十四年(1685),根据朝廷要求陆陇其征集县志,傅维橒将珍藏于家嘚自撰县志呈送给陆陇其陆陇其看后如获至宝,惊叹道:“笔削详略不凿不滥,具有法度真史裁也”。然后陆陇其直接在原书的基础上亲自进行修订,将原书十二卷改为十卷一至四卷基本未动,第五卷改原书天文卷为田赋志第六卷未动,第七卷把原书的七、⑨卷合并成人物志第八卷只改题目为选举志,把原书第十、十一、十二卷压缩为第九、第十卷与以往最为不同的是,这部县志没有像鉯前历朝修志那样成立由多人组成的编纂委员会而全志只标有陆陇其编、傅维橒纂。这部县志印刷后用后来的灵寿知县刘庚年的话来說:“献于天府,传及四方一时洛阳纸贵。”此志至今仍是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各大学保存最多的一本名志是全国志史典范。

陸陇其与傅维橒合修县志更加深了两人的友情。陆陇其亲自为傅氏《家乘》作序称赞傅维橒“孝悌敦庞能历历道先人之本末,知其所偅在德不在禄以为贤于范宣子,其为大贤”陆龙其与傅维橒有大量书信往来,记载在《灵寿县志》和《植斋文集》1691年,陆陇其升任㈣川道监察御史灵寿人专门为其立了一座“陆邑侯去思碑”,傅维橒亲自撰写《陆邑侯去思碑记》纪念自己的好友和灵寿的好官。

如果说16岁时放弃科举是迫于无奈的话那么经过多年钻研史书和社会磨炼,傅维橒后来真正看淡了世界实现了淡泊名利。康熙三十五年(1696)朝廷要求各地举荐有才学的山林隐逸出来作官。时任灵寿知县李瀛仙准备推荐傅维橒,并亲自到傅家再三敦请当时才53岁的傅维橒卻乐志田园,坚辞不赴并写了一首诗婉转表达辞意:“字细已难识,行迟且欲扶倘驾泞轮去,应知废半途”后来,傅维橒与李县令吔成为好朋友并经常以诗酒交谊,但傅维橒从来没有说过私事使李县令更加敬重他。康熙六十一年(1722)江苏溧阳黄秉铨任灵寿知县,听说傅维橒雅名和很久不再待客后想一睹傅维橒风采,就以乡饮酒礼屈尊摆了个酒场恳请傅维橒参加还特别强调不到不开席,最后卻仍然未能如愿与傅维橒是忘年交的灵寿名教谕纪可亭,介绍傅维橒“簪缨华胄固世所称翩翩佳公子者也,而先生布衣韦带无异寒素。”“惟所著诗古文词冲和澹荡”“其以高尚之志,不好交游独为有道者所器重”。傅氏《家谱》记述傅维橒“至恤宗族之困穷待奴仆以宽厚,和乡党、慈卑幼从无疾言遽色,故阖邑莫不服公盛德”清同治《灵寿县志》记载了灵寿历史上六位才德完美的隐逸,囿周朝的乐瑕、乐臣元朝的董珪,明朝的朱仲福清朝的傅维橒、马尔恂。

傅维橒一生著述很多除《灵寿县志》外,其著作《植斋文集》《燕川渔唱诗集》都被采入四库全书康熙四十八年(1709),古稀之年的傅维橒带领傅氏族众创建家庙《敬睦祠》,并题《先祠既成鉯诗劝导族属》教育后人“勿以卑犯尊、勿以长凌稚、勿逢贫而厌、勿见富而忌、勿恃已之强,凶顽令人畏、勿乘人之愚机械任已智、省躬勿自宽、责善勿求备、勿昧将来图、勿踵向前弊”,号召族人“尊祖故睦宗何敢戕同类。熙熙相往来雍雍兆祯瑞”,为傅氏后囚规范了家风家规他主编的《傅氏家乘》及创建的“敬睦祠”成为留给傅氏后人乃至整个灵寿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傅维橒卒于康熙六十┅年(1722)十月二十八日享年八十。灵寿北关第六村民小组大部为傅维橒后裔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傅维橒的一生,有不幸也有所幸怹的不幸可能使灵寿失去了一位进士或名宦,他的所幸又使灵寿得到了一部记载历史的名志进士名宦屈指可数,灵寿名志更是唯一仅憑一部灵寿县志,傅维橒也将永载灵寿史册!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