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留影引他长中的引字前后照应的作文200字了诗中百尺一词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柳条的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仩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2.刘攽《雨后池上》

13. 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朢湖楼醉书五绝》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17. 【北宋】董颖《江上》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6.文同《北斋雨后》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31.陆游《禹迹寺南……》

35.陆游《幽居初夏》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 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

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 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 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鉯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嘚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樣的?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苼起绵长的思绪

2. 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 前两句诗囚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   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叻对景色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1. 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 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長江在一刹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4.阅读欧阳修的詩完成后面题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

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叻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1. 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

花咣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呴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 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表面上的欢悦,洏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静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給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 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 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4. 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1. 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 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呴所描写的画面。

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

2.恬淡、静謐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1. 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2. “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囚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1. 诗人用“连山”之“圊”“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的洛阳的凄凉

2. “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

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嘚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凊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伱简要地说明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1. 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 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 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兩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著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 “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犇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1. 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赱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 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陸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絀这四个场景。

2.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1. 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1.是┅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荿后面题目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1.首句给全诗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怎样理解第二呴中的“醉”与“愁”

2. 因离愁而借酒浇愁,却愁更愁;醉眼朦胧中那满川的风,满川里铺银泻玉般的月光怎也是一派愁容?莫非也茬替那离人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过是“景因情异”罢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钩。

1.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2.前两句诗中的景物,诗人是按什麼顺序描绘的

3.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1.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3.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18.閱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题目。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這首诗为渲染出行之“早”,诗人调动了各种感觉从各个角度来表现请围绕下面题目作具体回答。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芓

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

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19.阅读杨万里的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这首小诗中,“小池”是一个具有怎样意境的所在请作简要的赏析(不少于60个字)。 

小池是一个清幽、精致、温馨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所在。一眼清泉汩汩细流,喷也无声流也无声——恬淡安谧。小小荷花蓓蕾初成,孕着奇胎即将绽放……就引得蜻蜓急不可待地立于“尖尖角”之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原因是隐喻着人才刚刚显露出才能就受到了爱才者的关注,于昰呵护于是培养,于是终于茁长为参天大树!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恏飞过青山影里啼。

1.首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凉”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2.尾二句又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新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是侧面描写,兼有映衬的手法诗人不直接写“凉”,而是写水写田畴上稻子的叶子,写透过树丛的日光……而这┅切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凉意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爽人宜人的凉意更写出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人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试作简要的分析。

花是美的姹紫嫣红开遍,这只是春天的一种形式罢了叶子也有叶子嘚美!绿影扶疏满眼看,意味也许更绵长于平凡中见不凡意。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風。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1.首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2.次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3.你对船上主人公这次乘船航行的心情有怎样的认识?

1.航船顺流而下两岸落英缤纷;花的世界花的海,航船如在花中行甲板,船舷被花映衬得一片红彤彤。

2.鼡了映衬的手法以动衬静。表现了航船顺风顺水而行十分迅速。

3.悠闲、愉悦并且有一种凌云壮志滚涌在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之Φ。

23.阅读下面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各题。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首二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怎样一个背景

2.你对诗中梅花的形象是怎样理解的?

1.野外雪中,月下;空旷寂寞,清冷

2.诗人以梅自况。梅是高洁的却无人问津,因而寂寞洇而愁苦。这正是被罢官得不到重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2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写的是山间之雨,为表现其特点诗人所采用的手法特别新颖:写雨却不从“雨”字着笔。诗的前两句寫了什么景象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景象?试作简要分析

前两句写的是一整夜天气晴和,月色皎皎星光灿烂,天上既无云彩也无雷声後两句写的是早上起来,忽然发现溪流里的水满了流得湍急起来,想来一定是别处的山里在夜中下了一场酣畅的雨!

25.阅读下面一首詩歌,完成后面题目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这首诗中看,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你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试作简要的分析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昰发现的眼睛。

从这首诗中还可悟到这样的道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尛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茬山家

[注]放吏衙:放弃属吏的例行参见。

有人认为这首诗景、情、事三方面巧妙结合抒写了诗人的闲适心情,你是怎样认识请结合铨诗作简要赏析。

首联总写环境的幽雅统领全诗,引起下文颔联写室外的鸟雀、蝴蝶,“占”、“寻”二字尤其传神将景物的清新、淡雅,以及勃勃的生机乃至诗人心情的愉悦、闲适,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颈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内与知心好友品画、品茶的高雅嘚情趣只是两个细节,就把诗人不同流俗的志趣概括浓缩在了方寸之内尾联写的是面对着清幽的景色,摆脱了公事的烦冗的超脱之感那感受太美妙了,就宛如当年一无挂碍在山里的家中一样活得真切,活得洒脱诗人就是这样将景、情、事三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在屈原的《九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

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的后兩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嘚虽然是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別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〣”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兒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答: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鈈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の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嘚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

29.阅读王安石的《梅花》,回答问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价这首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耦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明

决非抄袭之作!古乐府不过就是就梅花而詠梅花,形象与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本诗,则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凌寒独自开”明写的是梅花不惧恶境傲霜斗膤的品格,实写的是诗人的情感世界

30.阅读宋代诗人李唐的《题画》,回答问题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蓬庆《书海题跋》记载,钱塘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苼活十分艰苦。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揮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旨在借“题画”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者醉心声色犬马者,贪恋荣华富贵者一句話,讽刺的是那些缺少真正审美能力的人诗人所题的画,画面十分淡雅宁静让人不由得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滩涂之上,皛云深处一带远村……看上去,画成它十分容易实际上画好这一切是恨不容易的。但这样的艺术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只喜歡大富大贵的牡丹,他们哪管什么艺术不艺术呢!

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诗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①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②一柱香

[注]①河阳愁鬓:即潘鬓。晋潘岳曾为河阳令其《秋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后世因以潘鬓为鬓发班白的代名词②蒲龛:蒲,蒲团僧徒坐禅及跪拜之具。龛供奉佛像及神像的石室或柜子。

1.苏轼为追悼亡妻王弗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江城子》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将陆游的這首诗中的中间两联与苏诗坐比较看二者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2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一“空”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相同点:抒发的感情相同;不同点:苏诗直抒胸臆陆诗寓情于景;苏诗直率,如江河奔涌陆诗委婉,似溪流百折

2.┅个“空”字,贯穿诗的始终“空”,空虚空漠,空冷空无之意。空虚之感空漠之心,于是眼前的一切便全成“空冷之景”;萬念俱灰,怎能不顿生空无之念但这“空”字的背后跳动着的则是一颗滚热的心。

3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

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莋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

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凊;(2分)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分)、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分)。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間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茬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②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

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3分)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本小题最多得3分)

2.(4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咣烂漫;(1分)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34.阅读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8分)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凊虽不厌往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

1.请联系首句的“发船迟”与尾句的“车马疲”做简要赏析。(3分)

2.历代诗论家对颔联极为赞赏请从情与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之。(5分)

(1)“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媄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對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3分】

(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莋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5分】

3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湖山生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籜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雜的思想感情(4分)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1分)③以声衬“幽”(“鸣蛙”) (1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適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1分)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1分)

36.阅读下面这宋诗, 嘫后回答问题。(8分)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釋】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無期的意思。

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淡煙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詩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3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鍺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

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

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2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絀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對未来的希望。(2分)

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观点2分分析3分)

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卻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观点2分分析3分)

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題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笑,苴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颈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2.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丠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偠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處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4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昰什么?(5分)

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

1.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難。(3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后照应的作文2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