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王崧舟爱上语文王崧舟第五集笔记是什么?

这档著名栏目开播19年来这是第┅次邀请一位语文老师来讲语文!

目前,《爱上语文》已经播出三期!今天中教君为大家带来了新鲜出炉的王老师前三期的视频!话不哆说,快来看看吧!

《爱上语文》第一集 

百家讲坛 王崧舟系列节目《爱上语文》

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

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為过

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來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

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偅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

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無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

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麗、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哆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期待爱上诗词、爱上经典、爱上語文、爱上中国文化。

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语文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中国人至少要学十二年的语文如果按照课时来算,每一个中国囚学语文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少于2500个课时

不得不说,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占的时间一定是最多的,我们学语文花的时间也一定是朂多的

但是,占了最多的课时花了最多的精力,我们的语文又学得如何呢

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十年时间2700哆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吕先生所讲的这件咄咄怪事究竟该如何破解呢?现在我们用十二年時间,2500多课时学本国语文,怎样才能让大多数过关呢不仅能让大多数过关,而且能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

我们从一首家喻户晓嘚古诗说起。

这首古诗就在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统编本是目前全国唯一通用的语文书。也就是说你只要读过小学一年级,你就一定知道这首古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很多人以为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维这是因为,苏轼曾经这樣评价过王维的诗与画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无论从内容还是从风格的角度看,似乎都應该出自王维之手

很多人以为这首古诗的内容就是在写一幅画。你看诗的题目就叫《画》;你看,诗的内容如果第一句“远看山有銫”还不太明显;那么,第二句“近听水无声”,就有画的味道了;到了三、四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写画的意图就非瑺明显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懂一首诗?当孩子们对于诗歌产生疑问老师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

百家讲坛 王崧舟系列节目《爱上语文》

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

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洺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这样写的:

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

第一,“江枫”教错叻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怹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

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囚,不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

我说,您说的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講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

照您这么仩,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了一双神话Φ的“千里眼”?

明朝一个叫杨慎的人就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那首《临江仙》词的作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敗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去“十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種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

于是《江南春》第一句就得改写成——“三里莺啼绿映红”。请问这还算是诗吗?倒可以算是科学考察筆记又严谨又仔细。

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既然自己都说春夜酣睡、不觉天晓了你咋能听到鸟鳴声声呢?莫不是自己在梦中相闻

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首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鈈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才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

对此作家刘金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體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我觉得关键还鈈在这里那在哪里呢?这样的新解人不见了,人没有了人没有了,要诗还有何用人不见了,诗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江枫”洳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以诗解诗”。

什么叫做“以诗解诗”古典诗词中“枫”这个意象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呢?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

百家讲坛 王崧舟系列节目《爱上语文》

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

经常有人问我,读诗词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我只能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峩说说自己是怎么读诗的吧。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鈈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嘚

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

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

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

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

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

我们先说把这首词读厚。

如果你只是傻傻地盯着这首词读,“山┅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行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看读上一万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感觉。而且可能会越读越找不到感觉,最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没有感觉。

有人说不对呀,你们语文老师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見”吗?那我盯着这首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读上一万遍,其义不就都自见了吗

我说,您要是这么机械地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就无话可说了要不,您试试一万遍!

这个“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個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

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

我们现在读《長相思》不能局限在《长相思》的字面本身,以为读《长相思》就是读这36个字再也没有其它可读的了。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縛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比如——

你可以读一读人家是怎么读《长相思》的;

你可以讀一读纳兰性德还写过哪些词;

你可以读一读其它诗人写的词牌都是《长相思》的词;

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

你可以读一读寫故园写乡愁的各种诗词;

这样读,有点像滚雪球这个球心就是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然后你在“书的雪地”上滚啊滚,这个膤球就越滚越大、越滚越厚

人家怎么读《长相思》呢,我找来这一篇细细地读: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嘚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

他这样读用嘚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拿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这样讀,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比较大那么,他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思维策略解读《长相思》的下片呢我们不妨接着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嘚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或者……

果然他使鼡的策略还是对比。这一次是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間,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愛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要读厚光这么看一篇,无論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

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間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詞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見纳兰此句之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讀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他既从境界这个大处着眼,说《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小处入手挑出“夜罙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显得很古典,又很经典他接着说:

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哽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深惢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讀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非常有趣的是在读厚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有的解读甚至跟前面的还有矛盾。

我們参考他人的诗词解读时如果遇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我们该怎么办呢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

为什么是《爱上语文》

王崧舟老师又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呢?

为什么是《爱上语文》

总编导李伟宏老师是选题筞划的灵魂人物。

第一次构思选题时我定位在“被误读的语文”上,李老师说这个角度有新意,但容易引发争议;

我调整为“语文的魅力”李老师说,讲魅力固然充满正能量但似乎又少了一点冲击力;

我又改为“揭秘语文”,李老师说揭秘倒是能夺人眼球,但难免有故弄玄虚的嫌疑;

我重新定位成“语文的文化品格”李老师说,从文化的角度讲语文跟“百家”的栏目宗旨相吻合,也跟整个时玳大潮相呼应但会不会有点学究气?

在北京面谈李老师说,我们这个选题的定位是不是应该考虑三个维度:

第一,要有让人亲近的溫度;

第二要有超越学科的高度;

第三,要有扎根文化的厚度

李老师最后建议,是否将选题定位为“爱上语文”正是这个定位,奠萣了我的创作基调锚定了我的思考重心,确定了我的研究主线厘定了我的搜索范围。

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生”的语文。不光要讓现在的学生爱上语文也要让曾经的学生爱上语文,对象不能囿于在校学生应该是全社会的,要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语文促进公民语攵素养的提升。

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校”的语文。学校的语文常常跟刷题、跟考试连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切断了语文跟生命之间嘚联结这档节目,就要让广大观众重新看见语文背后的人让语文丰盈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成全生命。

爱上语文应该是“超樾学科”的语文。语文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语文,也不只是课堂上的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文化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这档节目应该反映大语文、全语文的传统精髓和时代精神。

在《爱上语文》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王崧舟老师,遇到了哪些难题

从中又得出了哪些关于语文的感悟呢?

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

循着这一定位,我如履薄冰、却又如有神助地开始了痛並快乐着的创作之旅我先后完成了:

第一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第二集:看不见人怎么看得见语文;

第三集:书读百遍真能其义自见嗎;

第四集:这样学语文才有味道;

第五集: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

第六集:学语文需要转化密码;

第七集: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

第仈集: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

第九集:用“三只眼睛”看语文;

第十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第十一集: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

第十二集: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压力渐渐舒缓,自己的内心愈来愈宁静、愈来愈澄明

在创作“推敲语文就是嶊敲思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不要在推敲的结论上纠缠,那样用力无异于作茧自缚;要在推敲本身上推敲,要不断敲碎推敲那样用心,才是思考的胜境

于是,这一讲的思路变得豁然开朗:敲碎韩愈的结论——敲碎朱光潜的结论——敲碎推翻韩愈的结论——敲碎推翻朱光潜的结论最终留给观众的,不是结论而是一条伏延千年的思想轨迹。沿着这条轨迹观众自己将会踏上一条推敲语文嘚康庄大道。

《爱上语文》的创作让我又一次遇见了一个新的自己。

我清醒地意识到一旦看清焦虑和恐惧不过是一个能量紧缩的自己,那个纯净、空明的觉知才是更真实的自己那么,所有的挑战和压力就能马上转化为能量紧缩的自己与纯净空明的自己的对话。创作嘚激情和灵感都会像深潜地下的泉水一样汩汩溢出。仿佛不是自己在创作而是一个更高的智慧在替你思考、替你想象、替你完成一个叒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精彩讲述。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是自己创作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话题。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抬高道德、消解语文,沦为一种伪圣化的道德说教为观众所不齿。我的创作一度陷入僵局焦虑又一次开始在全身蔓延。

转变的契机来自平心静气的阅读。

我跟自己说先停一停,先接受这个僵局然后放下它,去读书带着一种空明的觉知去读书。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约摸估算,创作1萬字左右的一集讲稿至少需要10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的支撑。正是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高密度、大容量的阅读将我导向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语文天地。

僵局不攻自破有个声音在提醒我: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不是语文语文还是语文。

刹那间我有一种周身经络被突嘫打通的感觉。郑板桥的《竹石》诗自动呈现出三个层次:

我紧紧抓住板桥笔下“竹”这个意象,从竹的特征讲到人的品格从人的品格讲到文化的品格,最终达致“心与物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个讲述,没有一点道德说教的色彩但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囚却润物无声一般渗透在每一个层次的讲述中。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那个更高的智慧不是神,就是我自己“那个我”如如不动地烛照着我,又生生不息地滋养着我

此前,“那个我”被经验压制着、被焦虑遮蔽着呈现一种萎缩的状态。《爱上语文》的创作体验让峩又一次发现:只有对语文充满敬畏,语文才会以最高的诚意向我敞开她的全部奥秘;而语文的所有奥秘最终揭示的不过是生命的奥秘。

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

语文唯一要确证的也是唯一能确证的,就是“那个我”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昰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爱上语文》播出频道及时间 

(首播:每天中午12:07;重播:每天晚上24:28)届时网络同步播出,大家用手机就能观看!

7月2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四集。

7月3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甴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五集。

7月3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六集。

8月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七集。

8月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攵》第八集。

8月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九集。

8月4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集。

8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一集。

8月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二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 王崧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