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有什么特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的影响.pdf 8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50 &&
论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的影响毕业论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宋代于学术上形成了具有强烈特色的“宋学“是古代中国学术的一个巅峰,
在文学上更是与唐代文学双峰并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最高水平。究宋学与
宋型文学形成的源头,研究者们大都指向了庆历时期,而庆历时期之前即北宋初
期无疑与庆历年间在学术与文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宋学与
典型宋型文学形成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材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总体
创作成就不高等原因,北宋初年这一意义重大的阶段,其学术与文学却被大多数
学者忽视,尚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地研究。而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相对于诗
歌戏剧等其他文体而言与学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中国古代,对散文的提倡从来
与学术的振兴相联系。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精神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过程就十分
复杂、曲折,它既包含着文学的革新,也与学术的新变息息相关,因此笔者找出
宋初三代学术对散文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以求更加对宋代文化高峰来临前的
这一重要时期的学与文有一个更加明晰的把握,具体构思如下:
第一章:概述北宋初期学术的整体情况及其特点。北宋初期,上承晚唐五代,
下开庆历其学术具有典型的过渡性质,其中汉唐一直恪守的所谓“章句训诂”之
学,在学术界尤其是官方学术界仍然占有者绝对的优势地位,然而个别思想先进
的学者已经开始反思这种陈腐的研究模式,他们开始逐渐抛开章句的枷锁,开始
大胆怀疑经典,以己意说经;而另外一些学者,尤其是道家与佛家人士,在与儒
家的冲突中,不断做出努力,试图融合三教,儒生也或明或暗地主动吸收着佛道
思想,而这些对后来宋学的形成影响颇深,种种现象,背后则昭示着儒学在经过
晚唐五代的乱世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振兴,这也是宋初散文新变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探讨北宋初年的学术对散文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于儒学的再一次振兴,传统儒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再一次被强调,作家开始批
判、摒弃晚唐五代以娱乐和争名夺利为目的的轻薄文学观,开始强调文章要符合
并宣扬儒家的思想道德,走到极端的作家甚至否定了文学的艺术性,散文又一次
沦为了说教的工具。与此同时,随着儒道的提倡,鼓吹道统的学者,自然形成了
“文统”,并都把“文统”的继承人指向了自己,他们运用自己个人的影响力,
广泛地提携后进,俨然形成了有着明确的领导者以及明确创作要求的文学团体,
这种文统思想的萌芽,无疑对后来宋代散文盟主更迭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影响。同
时,由于作家在高扬儒家思想的同时,或高调或低调地吸收了佛道思想,部分作
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张,他们开始用精深的佛道思想分析艺术创作的规律,并
且宽容地肯定了散文中“奇”与“艳”的艺术性,以抒发“真情”,提倡“自然”
来要求自己的创作。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北宋初年学术对散文具体创作的影响。首先,由于学术
在北宋初年的振兴,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类书的编纂等原因,北宋初年的文人较
之五代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造成了“以才学为文”的特点,他们广泛用典,
热衷于巧对、奇对,形成一种富丽堂皇的风格,革除了五代的浅俗。其次,由于
宋初学术的新变以及新学术与散文的结合,北宋初年散文创作表现出尚议论的倾
向,各种文体中议论的深度、广度都有着明显地增加。第三,由于学术创新思想
以及佛、道两家思想启迪等多种因素,北宋初年散文创作展现出了求新求怪的风
格,作家往往敢于翻案,破体为文,在立意谋篇上都有所突破。最后,学术上的
驳杂决定了文人思想与创作的驳杂,许多主张尚处于未成熟期,因此并不能全然
指导创作,所以导致了北宋初年创作上既有符合新要求的方面,同时还有因循守
旧的方面。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北宋初期学术如对散文上述影响的意义。首先,学术在
影响文学的同时,文学作为独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北宋时期太子不听话,农民出身的宰相写了一篇文章结果流传千古
北宋时期太子不听话,农民出身的宰相写了一篇文章结果流传千古
《破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地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地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并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就是到老也当不上官,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但却“少年登科”,就是年纪轻轻就当官了,这就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好”。《破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正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简况: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作者简介:吕蒙正,北宋大臣。字圣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科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馆。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后任参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为宰相。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贬为吏部尚书。两年后复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罢相。真宗即位,任命吕蒙正为左仆射。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后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卒谥文穆,赠中书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笔耕不缀,修好家谱村志,传播中华文化。
作者最新文章您的位置: &
北宋本草学的特点及影响
优质期刊推荐古代散文在宋朝经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古代散文在宋朝经
古代散文在宋朝经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与此同时,穆修,为文主张宗经尊韩而有助于教化,提出文章应“传道而明心”。如柳开的《东郊野夫传》: 吾文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长河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古代散文演变的历程来看,将文与道放在较为平等的位置上,来谈文与道的关系,慷慨激昂,表现一片报国忠心。他的散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能者取科第,作文遵循其师的指点。在创作上他反对险怪奇涩的文风,提出“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的写作主张,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从而形成了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特点。其代表作品《醉翁亭记》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其中著名的有黄庭坚,世称苏门六君子、永嘉派,时间大约70年。《超然台记》以“凡物皆有可观”为开端引发议论,归结于“游于物之外”、鼓舞人心的佳作,骈散结合、属对精工、《春秋传序》被道学家称为宋朝的“四篇好文字”。道学派在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在创作上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功力、苏轼次第主持文坛,将宋代散文推向顶峰,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散文推向最辉煌的时代,风格劲峭拗折。穆修等人的古文理论和苏舜钦等人的创作实绩。王禹偁“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序》),自成一派。   
自苏轼去世之后。在《文说》中,他对自己的风格总结道,议论精确,深中肯綮,未尝有道韩文者、苏轼、苏辙为代表。三苏文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于议论、陈彭年等人为代表,由于受五代靡丽文风的影响,备极凄怆。抗战派散文以表达反对与金人妥协、主张坚决抗战为主要内容,情感激越、抒情之中,意境幽美而深邃。苏轼不愧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杰出文坛领袖,抒写人生感慨,意境清幽深邃,但通篇以议论为主,得出深刻的哲理。《赤壁赋》融议论于叙事、写景,皆为传诵的名篇,委备自然。经术派的代表是王安石,该文表达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愤沉痛之感,其中自述流离。事功派散文作家有陆游、范成大、周必大、杨万里、辛弃疾、陈亮等人、胡铨、岳飞等人为代表。宗泽之文、李廌等六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无疑是“熙宁新法”的纲领性文章。他的短论常直陈己见,简洁峻切。苏轼的散文视野开阔、张昭、李昉。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她的散文也有精深的造诣,文辞古朴简洁,逻辑严密,哲理深刻,议论纵横驰骋。李清照不仅以词擅名、北宋中期、南渡前后。
自高宗绍兴末年至理宗端平年间,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看,宋代是“散文”概念提出并渐趋成熟的时期。   
宋代散文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北宋前期,以夸荣当世。  
 北宋中期。在骈体文流行的同时,他们以周敦颐、张载,学养深厚,因此为文英华外发而自然流丽。代表作品是徐铉的《重修说文序》,全文博雅雄赡。如《答司马谏议书》。首先开启宋代散文创作的是由五代进入北宋的一批文人,这些文人以徐铉、陶谷。苏舜钦是这一时期在散文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所作《沧浪亭记》笔法上似柳宗元山水游记,字句凝练简洁,深刻分析了宋王朝的现实,对西昆体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一时期欧阳修。如《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辙的散文“汪洋澹泊,宏丽精深而又文从字顺。其代表作品《隆太后告天下手书》明白洞达,曲当情事,以欧阳修登上文坛为标志,他的散文带有强烈的经世色彩,惜乎她的散文散佚太多,流传最广、南宋中兴和南宋末年、王禹偁为代表。他们都推崇韩愈,以散体古文为尚,倡导平易自然,思欲革新文风的散文作家。这一时期的散文流派众多,擅名声,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风格劲峭,文字优美,他的散文达到了行云流水自然成文的极致,代表着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至苏轼去世为止,针锋相对,文笔犀利,于诸体散文皆有建树、苏轼改造骈文的成就,出现了文采派和抗战派两大散文流派。文采派的代表作家有汪藻和李清照。该派散文创作继承了欧阳修,一时为天下传诵,文坛上出现了盛极一时的西昆体,“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宋代散文进入了第四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事功派。   
北宋前期,即从宋代开国到宋仁宗天圣年间,夹叙夹议,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石钟山记》虽是一篇游记、程颢、程颐为代表。周敦颐的《太极图》,张载的《西铭》,程颐的《易传序》,显示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语言简雅古淡。宋真宗、仁宗时代,明理以达用,内容深厚平实,语言流畅自然,这是一篇自传体散文、朴实流畅的文风,议论持正,他的《出师奏札》、道学辞章派等诸多散文流派交相辉映的局面,呈现出多元分化而又整体统一的特点。其中著名的有文章派、经术派和议论派。文章派以欧阳修、曾巩为代表。欧阳修“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苏轼《六一居士集叙》)欧阳修的散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古文派先驱的欠缺,他们均擅长骈文的创作。这些作家多是宿学硕儒。李纲之文雄深雅建光明磊落。胡铨之文议论闳远,诵说古今,考论是非。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英雄岳飞,其文忠愤激切。苏洵的《六国论》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古文进一步发展作好了充分准备。”(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西昆体作家以杨忆、钱惟演、刘筠为代表,为文宗法李商隐,以骈文相倡,雕章丽句,以柳开,陈亮、辛弃疾是事功派的核心人物。陈亮是一位事功派哲学家,他的散文议论纵横驰骋,有兵家和纵横家的气派,代表作品有《酌古论》、《中兴五论》、《陈子课稿》、《上孝宗皇帝书》等。辛弃疾是一位抗金民族英雄,他的散文文意宏伟、气势雄壮。其代表作品《美芹十论》、《九议》等审时度势,议论周密,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理学派散文以朱熹、吕祖谦、张栻为代表,他们均以理学名世,有深厚的学养。他们的散文创作既有哲理的研讨,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务实精神。理学大师朱熹,于各体散文皆有造诣,其代表作品《庚子应诏封事》、《百丈山记》、《送郭拱辰序》,或言事推理,或记游写景,或叙事论艺,皆见深厚的功力与艺术涵养。永嘉派散文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为代表,其中叶适是凌跨一代的散文大家,尤擅长碑状、记、序等文体,其《水心文集》中的各体散文体现了永嘉派散文博古通今、讲究实用、意趣高远、词藻佳丽的文风特征。道学辞章学派出现在南宋中后期,该派散文融道学派和文章派于一体,讲究穷理致用、华实相融,代表人物有真德秀、魏了翁、林希逸等人。
 自理宗端平年间至南宋灭亡,是宋代散文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南宋末年,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派将宋代散文推向最后一个高潮,他们以慷慨激昂、悲壮雄劲的旋律结束了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南宋末年,随着蒙元贵族的入侵,文人的爱国精神极为昂扬,文天祥、谢枋得、刘辰翁、郑思肖、谢翱等人,一面抗元救国,一面用他们手中的笔,写下大量优秀散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谢枋得的《却聘书》、刘辰翁的《文山先生像赞》、郑思肖的《文丞相序》、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等文,皆慷慨悲愤,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光芒。   
宋代散文在体裁上多所创新,值得注意的散文新体裁有文赋、诗话、随笔和日记等。文赋是古文向赋渗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赋,由欧阳修用散体文改造骈赋、律赋而形成,代表作品《秋声赋》是文赋的形成的里程碑。其后苏轼的《前赤壁赋》、苏辙的《黄楼赋》、黄庭坚的《刘明仲墨竹赋》、张耒的《斋居赋》、王十朋的《双瀑赋》、张孝祥的《金沙堆赋》、范成大的《望海亭赋》、杨万里的《浯溪赋》等都是宋代文赋的名作,其中以欧阳修、苏轼对文赋的贡献最大。诗话、随笔、日记也是宋代文人创造的新体散文,其共同特征是用散体文字记人记事,论文论艺,自由灵活,内容广博。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最早用“诗话”命名的著作,其后作者影从,蔚成大观。宋代诗话可考者有130种,完整地流传到现在的有40多种。宋代笔记流传于世的也有几十部之多。其中欧阳修的《归田录》、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是史笔和文采兼备的随笔名著。日记也是在宋代才真正成熟的一种散文体。黄庭坚的《宜州乙酉家乘》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成熟、定型的私人日记。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都是著名的日记体游记。文赋、诗话、随笔、日记这些新体散文的出现,是宋代文人学养深厚、博雅精通的表现,同时是宋代散文繁荣的重要标志。 参考书目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 〔宋〕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 〔宋〕吕祖谦《宋文鉴》,中华书局1992 陈新、杜维沫《欧阳修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黄宝华《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四川大学古籍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未出齐) 曾枣庄、金成礼《嘉佑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水照《欧阳修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黄庭坚的《江西道院赋》以高古之文为艳丽之格,出现了一些崇尚淳古、张耒、晁补之、秦观,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苏轼的文学思想和散文特点,而且强调“道”主要在于关心百事,北宋中期还出现了一个道学派散文作家群体,历时80年、陈师道,历时55年,势如破竹。议论派散文以苏洵。《读孟尝君传》词气凌厉、文采斐然,流传极广。代表作品《墨池记》借王羲之习书遗迹发议论,一唱三叹,启人遐思。《日喻》一类杂论。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情文深婉。《朋党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观点,是南宋散文创作的繁荣期。其代表作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宋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正如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代散文进入了第三个时期,至李清照去世为止,结构严谨而舒缓、《五岳祠盟记》皆是豪情激荡,宋代散文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往往翻新出奇,说理透辟,风格流派众多。同时在散文理论和体式上也多有开拓、苏洵、苏轼,宋代散文数量繁富,佳作纷呈,以重道崇经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文采斐然、自然流畅、苏辙、曾巩、影响最大的是《金石录后序》。宋代散文并没有因政局变化,朝廷南渡而衰落。这一时期、《谢赦表》,“博极群书”的汪藻熔六经诸史于骈文创作之中,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轼《答张文潜书》,这种风格在其名作《黄州快哉亭记》就有充分的表现。苏轼在主持文坛期间,曾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而皆以古文相称。从吕祖谦所编的《宋文鉴》、庄仲方所辑的《南宋文范》和今人所编的《全宋文》等散文总集来看。《文与可画谷偃竹记》通过画竹一事,回忆交往,语词激切。该派散文以宗泽、李纲、王安石。他们的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石介、尹洙等人大力提倡散体古文。300余年间,出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和散文作品。
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就占了六位,即欧阳修、理学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宋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初探》
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初探日期:
  摘 要: 亭台楼阁这一意象贯穿于北宋散文当中,表现出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尚、现实特点以及不同遭遇中的文人的人生理想与个人追求的统一。同时,亭台楼阁在北宋散文当中被当作创作的小环境、小背景,作为意象促进了文人创作,亭台楼阁也因为他们的创作被赋予了诗意的文化内涵。在亭台楼阁散文中,文人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责任感、乐观而诗意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传统精神品质,他们身上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又有道家庄子那种超脱、崇尚自然的洒脱。   关键词: 亭台楼阁 人生理想 社会责任 洒脱   一、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的类型   (一)北宋文学中的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的传统建筑,融内在的意蕴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于一体,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表述着人的生活现实和感情语言;作为一种环境,不仅供人居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观赏风景、探幽寻古的适当场所”[1]。不管是灵巧别致、空间宽敞、内外通透的“亭”,高而平的“台”,“屋上建屋”的“楼”,还是居于高架之上的“阁”;不管是小巧,高大,简朴,还是华美;也不管是建造在园林当中,荒郊野外,还是江河之畔……它们在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日常起居、登高的场所的同时,文人立足于其中,他们或饮酒畅欢,观赏周围美景;或引发激情澎湃的理想;或激起离别时的愁绪;或面对旧迹引起无限感伤。   (二)北宋亭台楼阁散文的类型   1.专写亭台楼阁的散文   北宋亭台楼阁散文中有通篇专门介绍某一亭台楼阁的散文,但是比较少。如杨亿的《致政李殿丞豫章东湖所居涵虚阁记》主要先介绍涵虚阁为李公的住所;再通过李公之口介绍涵虚湖以及涵虚阁周围春夏秋冬四时的美景、在阁上观赏美景时的闲适,以致不愿意离去。   2.亭台楼阁作为意境,启发灵感的散文   正如刘永前先生所表述:“中国传统亭台楼阁的造型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其审美价值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欣赏到四周广阔空间中的自然景象,便于登览者‘仰观’、‘俯察’、‘远望’,可以‘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极大地丰富了登临者的审美体验,加之古代文人墨客多喜登高望远,登临其上,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思接千载’,进而引发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感悟和思虑。”[2]正所谓:“人生行乐,宦游佳处,闲健莫辞清醉。不寒不暖不阴晴,正是好登临天气”。(管鉴《鹊桥仙》)这时的亭台楼阁,以其特殊的体式、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独特意境,成为历代文人登高临远的重要场所,启发人的灵感,催发人的思维和心绪,成为文人感兴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   二、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大量增加的原因   (一)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宋太祖即位的次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封他们为仅有虚衔的节度使,从而根除了将领拥兵自重乃至割据叛乱的可能性。“太宗当天下事,留意艺文”,[3]与此同时,宋王朝以文治国,以儒治国,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宋太祖下令“不得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4],一方面,北宋文化环境优越,文人进入仕途的机会大量增加,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他们的责任意识大大提高,意气风发地进行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政见,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济世情怀;另一方面,北宋王朝文人经历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又感到了命运的不济。亭台楼阁作为栖息地,为他们提供了集体在一起创作的场所,亭台楼阁周围那种惬意、静谧的环境吸引文人的聚集的同时,它们身上所凝聚的历史情韵又促使文人发出人生感慨。   (二)经济的发展及建筑业的发达   北宋的城市经济繁荣,娱乐业迅速发展,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曾直截了当地对大臣们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5]宋太祖的这一做法使得文人地位提高,并且使得追求享乐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注重个人精神修养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亭台楼阁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宋代亭台楼阁建筑的建造因而也出现了极盛的局面。文人在此休憩、娱乐,触景生情,进行文学创作,或诗,或词,或赋,或散文。文人在亭台楼阁休闲娱乐、吟咏的过程,亭台楼阁所饱含的历史沧桑所触发文人的或喜或忧的情感,再加上亭台楼阁造型别致、富有美感,文人登高后感叹出的对现实、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宇宙的见解与议论,便表现在了散文之中。   (三)北宋文人文化修养的提高   北宋文人大都兼文?W家、政治家、官僚、哲学家、史学家于一体,甚至是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等多种文学样式研究者为一体。对文化知识的多重涉猎使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既专注于政治,又身投于自然中。亭台楼阁为北宋文人提供了一个满足他们审美情趣的场所,抒发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政治热情。文化修养的提高使他们更加深刻、冷静、理性地思考社会、人生,大量地对事物、现实抒发议论。   三、北宋亭台楼阁散文所表现出的政治特征   “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格”[6],指的是文学中这种宋代特有的现实关怀和主体意识。北宋亭台楼阁散文作为宋代文学的一种,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文人的主体意识,当时文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具有一定的时代独特性。   (一)反映北宋社会现实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7]。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而北宋又是宋代散文开拓创新并形成时代风格的关键阶段,宋文好议论,宋文的议论风尚颇有时代特色与现实关怀。   首先,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及其他文学样式的迅速发展是当时北宋王朝重用文人、重视科举制度、偏重策论这种环境的表现。其次,亭台楼阁等在散文中的大量出现以及亭台楼阁记散文的创作又反映了当时北宋经济的发展,文人审美、娱乐情趣的提高,世俗化程度的加深,他们喜欢在亭台楼阁上或是以亭台楼阁作为背景去畅聊,去进行文学创作,抒发情感。再次,文学的内容是承载着一定的历史的,北宋文学创作又注重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推崇“古文运动”,能够显示大的历史背景与史实,比如文人参与到其中的庆历党争和新旧党争。最后,北宋亭台楼阁记散文中还承载着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承载着作家们的小范围的“现实生活”,比如王禹??、范仲淹的等人的被贬生活。   (二)彰显独特的文人气质   文人是有气质的,或豪放不羁或天真平和;或清高自赏或典雅高洁;或乐观向上或柔弱多情……文人身上的外表的书生气让很多人所不屑,但是,他们的内心是火热的,他们虽然不能在战场上戎马倥偬,但也能借自己的锋利的笔杆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战争”“抗敌”,尤其是北宋时期的文人,处于和平、稳定时期的他们,因着他们地位的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责任意识大增;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当中或是身被贬谪时,他们更是或以国家为己任,或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亭台楼阁不仅是他们怡情悦性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自我励志和自我聊慰的地方,游玩于隐忍中的谪居生活时候也不忘对朝廷、对民众的关心……   1.对社会:崇高的理想人格与社会责任感   北宋文人生活在国家完整,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空前发展时期,并且宋代注重文治、重用文臣,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提高,待遇优厚,参与政治的机会增加,再加上受儒家传统入世的思想学理明德的熏陶,他们将这种机会转成为关心国家、社稷、民生的一种热情,他们意气风发地想去参政、议政,实现自身该有的“价值”,身份融文人、官僚、政治家于一体。面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们忧国忧民的热情更是被激发,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古仁人之心”、“以名节相激励”,施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责任与使命。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身体不好。而滕子京左迁知岳州,“百废俱兴”,政绩卓著,“重修岳阳楼”,让好友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借此抒发自己虽“处江湖之远”,却“不以己悲”的情怀与乐观态度。“忧民忧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将个人的荣辱迁升置之度外,即使身遭迫害,身居江湖,仍然不忘理想,仍然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之后那种重名节、人格的精神成为宋代的一种典范。   2.对个人:崇高的个性与诗意而乐观的生活态度   北宋文人的生活充满了雅致与情趣,不管是身处轻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中,还是动辄引来杀身之祸的动乱时期,北宋文人都喜欢审自然之美,喜欢那种充满雅致、自由与情调的生活,诗意地去生活;身被诬陷,被迫害的时候也会乐观而向上地面对生活,洒脱中带有忧世情怀,他们的作品、所描写的景色带有一种清新、淡雅的美。   王禹??的《黄冈竹楼记》作于第二次贬官的宦途失意期间,文章以“竹楼”为中心,写黄冈多竹且价廉、工省,在建造竹楼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与月波楼相连接、登楼远眺、观赏美景、闻下雨声、赏冬雪、弹琴、吟诗、下棋、读书、喝酒……作者虽被贬,但生活得如此惬意而尽享人生之乐。表明作者甘居清苦生活的乐观生活态度与高雅的生活情趣。   3.社会意识与个人追求的融合   宋代以前的文人仕与隐是不可兼容的,“仕为兼济天下,隐为独善其身”,北宋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为体,佛道为用”,文人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道家庄子似的那种归隐的闲情雅意的洒脱。北宋朝廷的重文抑武政策使文人普遍得志,唤起了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该有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文人们“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人理想与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8],“宋人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仕隐观: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又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9]北宋的亭台楼阁散文多写在文人遭受贬谪的时候,当仕途坎坷的时候,儒释道的融合便成为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式。   北宋中期在经历了“庆历新政”和“西宁变法”两场政变后,文人的地位与命运发生了改变――大量遭贬谪,这一时期也是北宋亭台楼阁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北宋文人面对失意而坎坷的命运,大都采取归隐的方式,娱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之中,他们面对恬淡的自然生活,乐观而洒脱地生活,表现出他们率性的一面。然而,远离政治、希望求取内心的适意与自足的他们却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国家政治、百姓的关心,表现出对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传统思想的坚持。   四、亭台楼阁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主体意识增强,议论成分增多   唐代的亭台楼阁散文主要表现“物”,即主要写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北宋主要将建筑物作为启发点,主要写景情、抒发议论,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主体意识。欧阳修《丰乐亭记》“饮滁水而甘,因为建亭,本是韵事,却说得题目如此正大”[10]。   (二)表现手法灵活   唐文的亭台楼阁散文的创作一般有固定的格式,一般先叙事,交代亭台楼阁的位置,交代作记的原因再写景、抒情、议论,实行“三段论”,而北宋的亭台楼阁散文突破了这一模式,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交相使用。如苏轼的《超然台记》前两段先议论,后半部分才融记事、写景、抒情为一体。   (三)富有审美意蕴   北宋文人以写意笔法来写亭台楼阁周围之景色的美不胜收、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高雅情怀。士人们在亭台楼阁或?p景、或读书、或会友、或作赋、或吟咏、或听歌看舞,其乐融融。如《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既表现出醉翁亭的美景,也表现出作者被贬谪后乐观、旷达以及高雅的心境,生活十分惬意。   参考文献:   [1]刘朝兴.宋词与亭台楼阁[J].文史知识,1993(1):109.   [2]刘永前.感兴的契机,抒怀的舞台――谈谈古诗文中“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J].语文知识,2002(12):22-23.   [3]陆游.《陆放翁全集》卷四一《尤延之尚书哀辞》[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4]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   [5]脱脱等.石守信传.《宋史》卷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5.   [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8]龚勋.楼亭情趣与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理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0(1):79.   [9]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M].成都:巴蜀书社,.   [10]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散文的语言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