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次比耦,艾杀此地什么意思,能逐字稿翻译么

  之一: 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但是我们熟悉他,是因为课文中他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治愈了水患的故事。  故事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是他治愈的是哪里的水患呢?从现在的地理位置看应该属于黄河流域的范围。他治水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他还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成功的治理了水患,为了纪念他,称他为伟大的禹,因此大禹也由此而来。  故事二:开创夏朝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楼主发言:360次 发图: | 更多
  之二:夏启的故事  首先声明夏启并不姓夏,而是姓姒(si四声)名启。  故事一:夏启“闯红灯”  按照尧舜的定下来的老规矩,禹在生前,也指定了接班人,这就是“益”,禹死后,益也萧规曹随,躲到了箕山之阳,然后故事没有重演。酋长们都不理睬他,反倒成群结队的拥戴启当老大,启也不客气,顺水推舟,毅然闯了回红灯。  于是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故事二:甘之战  启夺得领袖职位后,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面对有扈氏的反叛,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启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军事镇压,刚刚建立的夏王朝就有被颠覆的危险,自己的政治统治也就很难维持。于是夏启决定亲率大军讨伐有扈氏?双方大军在洛阳甘这一地方摆开了决战态势。   为了保证对有扈氏决战胜利,夏启在决战前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政治动员,列举了有扈氏威慑侮慢上天、反对代表上天进行统治的夏王朝等罪行。表示要代表上天意志?武力讨伐有扈氏。  要求参战将士要勇敢杀敌、英勇作战、确保战役的胜利。如果畏敌不前、贪生怕死作战不力,将予以严惩,不但要杀死贪生怕死者本人,而且还要杀其妻子、儿女全家。  由于战前夏启政治上高度重视,军事上采取了周密的布置与准备,并亲自主持召开了战前誓师动员大会,严明了军纪。参战将士奋力苦战,在洛阳的甘之战经过一年多时间大败有扈氏,迫使有扈氏臣服于夏朝,接受了夏启的政治统治。  夏启在甘之战的胜利,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奴隶主政权?  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复辟势力,为夏朝定都斟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三:射箭手后羿  这个后羿并不是射日的后羿,这个后羿又称“夷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有穷国国君,他也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首领后羿,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之三:射箭手后羿  这个后羿并不是射日的后羿,这个后羿又称“夷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有穷国国君,他也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首领后羿,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之四:寒浞的故事  故事一:被逐灭师  寒浞从小娇生惯养,横行乡里,因此被族长驱逐出寒族,寒浞被逐后没有丝毫的悔意。  押送他的士兵问他是否回家与父母告别,他竟说不必了,毫不犹豫地与士兵上路,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寒国。  离开故土后,他一路盘算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时他听说有穷国的国君后羿攻占了夏朝的国都,自立为王,号称天子。  他觉得后羿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便决定前去投奔他。途中在山中一户人家借宿,遇见了一位奇人,因喜爱寒浞的聪明伶俐,便收他为徒,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学了一身高超的武艺。  寒浞恐师父再收别人为徒,用毒药把师父全家毒死,然后搜刮了师父的财物,放了一把火,把师父全家人和房子一起烧掉后,踏上了江湖路。  故事二:弑君篡位  他投奔后羿后,由于后羿的信任,官至相位,但他仍不满足,于是成绩就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寒浞将后羿在锅了煮熟了,叫后羿的儿子吃,后羿的儿子不吃,寒浞就杀了他。  太康的后代帝相,十分能干,品德高尚,很得人心,寒浞感到只要帝相还在世,说不定哪天要坏事,所以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之五:中兴之主——少康  仲康死后,他的儿子后相继承了王位。相统治的末期,后羿发动叛乱,废相篡夺王位。七年后寒浞杀后羿篡位,后相不愿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鄩〔xún〕氏。寒浞怕后相的势力壮大,回来复兴夏朝,就派大儿子过浇带兵去进攻斟灌氏和斟鄩氏,杀死了后相。  后相的妻子后缗〔mín〕这时候正怀孕,她躲开过浇的搜捕,从墙洞里偷偷爬了出去,投靠自己的娘家有仍氏。  有仍氏地处现在山东省微山县一带。他们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家来的后缗收留下来,让她安安稳稳地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做少康。外祖父把他秘密的保护了起来。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有心计。后缗觉得这个儿子很有希望,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把他祖父一辈太康荒唐失国,仲康做傀儡忧愤而死,以及他父亲后相被杀害等惨痛情形全都告诉了他,并且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把失去了的国家大权夺回来。   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少康自幼受到这种报仇雪耻的教育,果然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  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里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官,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并且时时刻刻对杀父仇人过浇保持着警惕。  不知道什么人走漏了风声,寒浞于是派兵,到有仍氏部落来搜捕少康。少康无奈只得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那里,躲过了搜捕。  有虞氏的首领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这样,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虞思看到少康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十里,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  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他先派一个名叫女艾的大将去刺探过浇的虚实,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zhù〕去消灭戈,削弱过浇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少康对于过浇那边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并且由于消灭了戈,也使得过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历数后羿、寒浞、过浇等人的罪行,杀奔夏朝的旧都城安邑。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过浇虽然想顽抗,怎奈大势已去,夏朝形势图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 内容来  孔家
  之五:中兴之主——少康  仲康死后,他的儿子后相继承了王位。相统治的末期,后羿发动叛乱,废相篡夺王位。七年后寒浞杀后羿篡位,后相不愿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斟灌氏和斟鄩〔xún〕氏。寒浞怕后相的势力壮大,回来复兴夏朝,就派大儿子过浇带兵去进攻斟灌氏和斟鄩氏,杀死了后相。  后相的妻子后缗〔mín〕这时候正怀孕,她躲开过浇的搜捕,从墙洞里偷偷爬了出去,投靠自己的娘家有仍氏。  有仍氏地处现在山东省微山县一带。他们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家来的后缗收留下来,让她安安稳稳地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做少康。外祖父把他秘密的保护了起来。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有心计。后缗觉得这个儿子很有希望,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把他祖父一辈太康荒唐失国,仲康做傀儡忧愤而死,以及他父亲后相被杀害等惨痛情形全都告诉了他,并且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把失去了的国家大权夺回来。   少康自幼受到这种报仇雪耻的教育,果然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  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里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官,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并且时时刻刻对杀父仇人过浇保持着警惕。  不知道什么人走漏了风声,寒浞于是派兵,到有仍氏部落来搜捕少康。少康无奈只得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那里,躲过了搜捕。  有虞氏的首领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这样,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虞思看到少康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十里,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  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他先派一个名叫女艾的大将去刺探过浇的虚实,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zhù〕去消灭戈,削弱过浇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少康对于过浇那边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并且由于消灭了戈,也使得过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历数后羿、寒浞、过浇等人的罪行,杀奔夏朝的旧都城安邑。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过浇虽然想顽抗,怎奈大势已去,夏朝形势图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 内容来  孔家
  之六:孔甲乱政  孔甲是夏王朝少康之后的第八代国君。他的父亲不降当政五十九年,是夏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按照夏朝世袭制,孔甲本该是第六代国君,孔甲性情乖僻,只因他生性好玩,喜好鬼神,整日东游西逛、不务正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打猎和占卜上了,对王位之事漠不关心。  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北扃(jiong,一声),扃死后传位于子廑(jin三声),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  扃执政十八年,政绩平平。扃死后,由他的儿子廑继承了王位。扃和廑都是平庸得出奇的人物,既没有国君的胆识和气魄,又没有治国之才。又逢连年大旱,田间地头一片干枯,黎民百姓饿死病死无数。  面对天灾人祸,众臣认为这一定是没有让孔甲继位,违背了天意,惹得天帝发怒才降罪人间的。所以在廑死后,大家将不降的儿子孔甲扶上了王位。  甲乱政孔甲继位后,首先举行了一场求雨的仪式,希望天降大雨,以缓解连年的大旱。老天特别配合,果然天降大雨,而孔甲在百姓中的形象也一下高大起来,孔甲越发的相信鬼神。  有一次孔甲偶然得到两条“大龙”,认为是祥兆,希望有人可以驯服它们可以为自己拉车护驾。  有人推荐李累,说他神通广大。李累见到两条“大龙”,顿时目瞪口呆,这明明是两条鳄鱼,要驯服它们为孔甲拉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啊。  李累不敢明说,怕孔甲降罪与他,便谎称要驯服两条“大龙”为人拉车有两个条件:第一,乘坐龙车的人身体必须强壮,否则会折寿;第二,神龙练习驾车时附近不可有凡人观看,否则前功尽弃。同时送上一盘美味,声称是东海出产的一条大鱼的精肉,可补养身体。连吃数日就可乘坐龙车。孔甲大喜,又赏给刘累大量财物。  等到第四天的时候,鱼肉没有送来。孔甲派人打探情况,得到消息称李累带着金银钱宝已经跑了,而自己吃的鱼肉就是“大龙”的肉。  孔甲从此以后更加信奉鬼神,脾气更加暴躁,而且欺压百性,导致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  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  孔甲本来就信神信鬼,这一下更认定是师门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去祈祷。祈祷完毕,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死去。  这便是孔甲乱政的故事。而夏朝衰落也由此开始。
  之七:暴君夏桀  夏桀又名癸(guǐ)、履癸,商汤给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他仗着这股蛮力,经常无端伤害百姓。他为政残暴,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勒索小邦。因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故事一:伐有施氏,得美女妺喜  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全族陷入了无比的恐慌。 打,打不过;跑,跑不了。  怎么办? 等死。  而放出狠话的夏桀却表现得雷厉风行,说血洗立刻就发兵,摆出一副不与施氏共日月的架势。 眼看夏朝的军队就要杀过来了,施氏的首领急得寝食不安,抓头撞墙,怎么办才能保住全族人的性命呢?
就在这时不知是哪位给施氏首领出了个主意:“听说夏桀非常好色,首领您不如挑个美女给他送去,这样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  有施氏的首领一听,心想:对呀,送个美女,钱他不要,美女他还不要?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选美活动在施氏小国中展开了。  其实也不用选,到底自己国家里谁最漂亮,我个人认为施氏的首领肯定十分清楚,毕竟就这么点地方,这么些人,谁家有个漂亮闺女相当于国花这个级别的,大家都应该门儿清,更何况这个国花还是他的妹妹。于是在死亡和献出自己妹妹之间,施氏头领选择了后者。  可怜的妹喜像个物品一样被贡献给了夏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一个年轻的少女(可能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邻家哥哥) 突然被告知明天你要去嫁给一个陌生人,因为这个人扬言要杀了你全部的亲朋好友和家人。  我们没办法只好把你送给他做媳妇,以换取我们的活命。 说完后还要补充一句:这个人已经有许多妻子,并且十分好色。   得到妺喜的夏桀像得了个宝贝,对妹喜十分宠爱,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俩荒淫无耻地享乐。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  故事二:自取灭亡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  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  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性的愤怒声音,觉得大势不妙,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  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逄,最后更下令将他杀死。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  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这样,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这时候,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  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  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妺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  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桀活活饿死于卧牛山,夏朝宣告灭亡。
  精彩,支持!  
  回复&@紫玉山风2016:谢谢亲的支持
  历史人物故事之九:妺喜  妺(mò)喜,有施氏的公主,是当时的全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的王后。  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妺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的女人,“千古第一狐狸精” “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亡国的王后”,“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第一个献物”,“第一个淫妇”,“第一个无辜”。妺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妺喜小姐来到夏宫后,首先表示了对夏桀所住宫殿的不满,她认为这个地方太破旧了,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  但问题出现了,夏再怎么说也是当时东方最大的王国,而施氏呢? 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一个比较大一些的城镇,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夏桀的宫殿再怎么寒碜也要比妹喜在施氏时住的房子好吧。  但妹喜就是不满意,这个不满意可能只是妹喜心情的一种表现,但也可能是一个阴谋的开始。
    当时的夏桀并不算昏庸,据说还是文武全才,能够生擒野牛、老虎,折断钩锁,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但这个人也有一些致命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性情暴虐。 这些缺点在遇到妹喜以前并没有暴露太多,但在妹喜来了以后,夏桀的缺点便被无限放大,并最终酿成了亡国的悲剧。
    在知道妹喜对宫殿不满后,夏桀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果断:“不满意,拆了,盖新的。”于是一场异常浩大的工程在斟 开始施工了。  就这样老百姓义务劳动了很久,终于有一天新的宫殿盖好了。 从外表看新宫殿金碧辉煌、宏伟壮观,但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普通老百姓的血汗和咒骂,又使夏朝失去了多少的民心!  可是夏桀看不到这些,望着高得让人仰望的宫殿,夏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倾宫”,并立刻带著妹喜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  有了新房子,妹喜小姐还是不高兴。住的有了,但吃的、喝得、玩的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健全,唉,只好继续向夏桀要,我人都给了你了,这些身外之物难道你还不满足我?   夏桀一想:行,没问题。 于是他朝也不上了,别的事情也不处理了,整天陪著妹喜。想吃啥就吃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始的时候夏桀或许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有些不安,但慢慢地他就彻底堕落在这种日日山珍海味,夜夜歌舞升平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但妹喜还是不满足,经常培养出一些特殊嗜好。 比如某天妹喜小姐突然喜欢上听丝绸被撕裂的声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妹喜的这种举动有些报复心理。
   可夏桀不管这些,喜欢听,咱就撕。 宫里的撕完了,上城里找,城里的也撕完了,没关系,夏朝幅员辽阔让各地进贡。 自己撕累了,让宫女撕。  这样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丝绸锦缎,因为妹喜的耳朵而被四分五裂,天下也不知有多少人为此失去了做衣服的材料。
  又过了一段时间,或许是丝绸破裂的声音听腻了,妹喜小姐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爱好,听珠玉碰碎的声音。为什么要听珠玉碰碎的声音呢?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珠玉比丝绸贵。  事情到这种地步,妹喜的内心已表露无遗,就是要搞破坏。 但已经被迷昏了头的夏桀没有了往日一丝的英明,喜欢听,咱砸。 于是各地又被要求源源不断地进贡美玉。
    以后的日子里诸如此类荒淫无聊、 罕有所闻的事情一件一件层出不穷,而夏桀根本不在乎这些,只要能天天抱著妹喜喝酒,就一切 OK,在他心里自己的统治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灭亡。  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将物质的享受提升到了极点,并且挖了一个很大的水池,蓄满酒,名曰酒池。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呢?答案很简单,妹喜不高兴。  变成笼中鸟的妹喜很可能已经得了忧郁症,她的内心非常排斥现在的生活,在她心里自己并不是夏朝的王后,而是一个可怜的不能回家的流浪者。
   而夏桀呢?他就想看到妹喜的笑容,这种事情在每一对爱人中间都会发生,并不奇怪。但当这对爱人中的一位是拥有天下的帝王,那么这件事就会变质了。
    客观地说,夏桀盖豪宅、撕丝绸、砸美玉,跟现在社会男孩为自己喜爱的女孩买个冰激凌、送束鲜花或者买个钻戒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出发点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夏桀的礼物太奢侈,近乎于变态,并且是通过搜刮其他人的财产来完成的。
   夏桀本人每天把妹喜放在膝盖上饮酒作乐的同时,还要想尽办法让妹喜高兴,也分不出精力去管商汤在做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商汤武装暴动的第一步计划成功了。  夏桀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红颜祸水妹喜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他俩被商俘虏流放到南巢活活饿死。另一种是两人成功逃逸到南巢,然后因病而亡。但不管真相如何,总之夏朝完了。  纵观妹喜的一生,从战俘到皇后,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她爱不爱夏桀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妹喜的一生都不快乐。  由一个首领的妹妹变成了一个俘虏、一件玩物,妹喜除了自杀之外只有选择向命运低头,她的内心可能十分压抑,所以她笑不出来。   而夏桀疯狂地爱著妹喜,想要让她快乐给她幸福,可他只知道用钱,用自己的权力,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有人说夏亡于妹喜,但妹喜真正做了些什么呢? 如果夏桀不是那么荒淫无道,一个并没有乱政的妹喜能做出什么呢?  她是要求了很多,有许多过分的请求,但夏桀如果是个明君,完全可以换一种手段来满足妹喜,毕竟谁也没有能力逼迫他做任何事,他是天下最大的官。 退一步说,没有妹喜夏朝就不会灭亡吗?   谁保证不会出现个姐喜、姑喜什么的。
   然而得了天下的商汤怎么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自己的子孙中竟然出现了夏桀和妹喜的翻版,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紫玉山风-17 23:01:32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  谢谢亲
  历史人物故事之九:成汤  成汤,生卒年月不详,子姓,原名履,主癸之子,又称武汤、武王、天乙。商族部落首领,商朝的建立者。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而夏桀暴虐无道,丧失民心。桀畏汤势强大,用计召汤入夏,囚于夏台。后汤得释,广施仁政,归附者日众。  汤选任贤能,举任奴隶出身的伊尹为右相,辅佐国政,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积聚力量准备灭夏,经多次出征,征服消灭了与夏联盟的一些小国,成为强国,并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定都南亳(bo二声)。  "亳"字是商汤都城的专用词,往往被人们误认成"毫"字。这个古怪的"亳"字,它的本义是什么?是什么人造的?商汤为什么偏拿它作都城的名?夏朝末年(3700多年以前),夏桀昏庸无道。  成汤领导的商族实力强大,威望很高,东方的各部族首领,为了对抗夏桀,纷纷暗中和成汤联络,要求结盟,立誓共同讨伐夏桀。成汤接受了各部的要求,相约在山东曹县一带召开盟会,这次会上,各部族公推成汤为盟主。
   有一天,伊尹向成汤说:"大王,你现在不只是一个商族的首领了,而是天下的盟主,你应该从天命,顺民心,建个都城,定居下来,以便和各盟族联络,为统管天下建立商朝做好准备。
    成汤一听很有道理,遂说:"既然建都城,就要合乎建都之义。这建都之义,我想应该有三:一要居高临水,便于生活,既防水患又得水利;二要高大宏伟,典雅大方;三要高于天下城池,具有统领天下的风范。
   于是伊尹到处察看地形,选择城址。走了很多地方,最后看中了涡水南岸的一片地方,这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南向朝阳,北临涡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又是商族的临近之地,适合商族的风俗民情。经过成汤的允许,在此建起了一座都城。
   都城建好后,成汤一看非常高兴,夸赞伊尹:"都城建得很好,你办了一件大事。但你还要给都城起个名,为了便于称呼,城名最好用一个字,并能把建都之义和立国之本蕴含其中。
    伊尹日夜琢磨,思来想去,联想到建都之义的"高"字和立国之本的"农"字。他想:这座都城建在高地之上,应取高之形;"农"是国家之本,种植之道其本在根,根深蒂固生长则茂,根秧合生本形是"乇"(原是象形字)。  想到这里他猛然醒悟,决意以"高"、"乇"为字根,重造新字,把"高"字头和"乇"字合起来造出了一个既象形又会意的"亳"字,读音念"帛"。上半部分表示亭、堂、殿、阁的都城之形,内含京兆社稷高尚之义;下半部的"乇"表示以农桑为主的立国之本,根形寓意联络天下各盟族。  伊尹把这些含义禀告成汤。成汤一听十分高兴,诏示天下各盟族,定居于亳。从此,成汤就在"亳"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不再过半游牧生活了。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汤始居亳"。
      商朝建立不久,遭遇连年大旱,整整7年,滴雨未落,河水干涸,草木枯死,大地裂开一尺多宽的口子,人民叫苦连天。无奈之下,人们求助于神鬼,但是,各种各样的办法都用了,老天仍然滴雨不落。这时,一位巫吏卜了一卦,说:"用人作祭品,老天才会下雨。"汤王长叹一声:"求雨本是为了百姓,怎么能再让百姓去做牺牲品呢?"他思忖一会儿,断然说道:"假如一定要用人来作祭品,就让我来吧 。    汤王献身求雨,臣民们为此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典礼。地点在亳都城外的桑林(今亳州汤陵西二里)。汤王沐浴后,修剪了指甲和头发,身着白色的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  接着,由两个巫师搀扶着,登上了高高的柴堆。汤王肃穆站立,闭着眼睛,待正午时分,由巫师点火。参加求雨的人成千上万,他们都跪在柴堆的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雨下。  点火的时候到了,惊天动地的号角声响了三下,巫师们用火把从四面把柴堆点着。片刻间,浓烟滚滚,烈焰腾空,汤王被裹在烟火之中。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吹来,霎时间乌云布满天空,紧接着,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泼灭了火焰,浇透了大地。人们欢呼雀跃,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唱着赞歌,送他回到王宫。  公元前1600年,汤正式建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商汤开了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称“商汤革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伊尹  伊尹,名伊挚,尹为官名(右相),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一直被厨师界奉为祖师爷。  关于他的出生,有很多传说。有一种说法,说伊尹的母亲怀他的时候,梦见一位神女在梦中告诉他:你家的灶台上近几天可能会出现一只青蛙,你要是看见了,一定要快快离开家,不要回头。  过了几天,果然灶间出现了一只青蛙,他的母亲赶快向东逃走,但是她忘记了梦中那神女的话,回头看了一下,于是她的房子顷刻之间变为汪洋洪水。  他的母亲被淹死了,水退之后,化为一颗桑树,在这棵树底下,有一个小孩在啼哭,一个好心人,收养了他。  伊尹长大后到一个官宦人家有莘氏家做奴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饭,他做的饭特别好,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厨师,传说他做的菜味道好,颜色佳,让你吃了一次就不会忘记。  后伊尹作为有莘氏女儿的陪嫁来到汤的领地。伊尹以做饭为比喻来说明为政的方法,得到商汤的赏识。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  汤去世后,王位经过几代更迭,传到太甲手中,一开始还好,三年后,渐渐不遵从商汤所立得法度,昏庸暴虐,无仁无义,于是伊尹把他流放到桐宫中。前后三年时间,这期间一直由伊尹代理朝政。后人把这叫做“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宫中,悔思反过,想起自己的祖先建立国家的不易,想起一国之君的责任,于是回心向善。伊尹看到君王这样,于是立即将其迎回朝,把权力一起交给他。  太甲在后来的治国中,国力处于鼎盛时期,伊尹作了《太甲训》三篇,歌颂太甲的功德,尊太甲为太宗。  据说伊尹活到100多岁,太甲的儿子沃丁感念伊尹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就用天子之礼来厚葬他,后人称他为圣人。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一:仲虺  仲虺(hui,三声),商汤的的左相。他作为左相最著名的就是他那篇“仲虺之诰”。  商汤把夏桀的政权打垮之后,夏桀逃到了一个名叫南巢的偏远地方。虽然给夏桀留了一条生路,但是,商汤还是感到不安和愧疚,他担心后世之人会反反复复地议论他,指责他的失德之举:把天子都流放了。  就在商汤没完没了地自责之际,仲虺写下了这篇诰词,其中心思想,是宽慰商汤:你毋须自责,你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  概而言之,这是一篇揣摸“上意”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典型的“颂圣”之作。那么,仲虺是如何完成他的“颂圣之旅”的呢?  仲虺首先从政治哲学的层面上,论证了商汤打垮夏桀的正当性。  他说,假如没有君主,民众就会为所欲为,这就会导致祸乱。因此,上天安排了聪明的圣王来治理民众,防止祸乱。  但是,夏桀却不是上天安排的圣王。因为他不符合圣王的条件。他为人昏乱,不能体恤民众疾苦;在他的治理之下,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随时都面临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上天特别赋予您智慧与勇气,是要让您救民于水火,成为民众的依靠。  接下来,仲虺又进一步告慰商汤:夏桀的罪,在于伪造天命,虐待民众。上天认为他不善,才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您。  从前,我们商国立于夏朝,就像良苗生于莠草之间,虽不乏圣贤,却没有权势,因而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依附。再加上我们远播的善德之声,确实是很危险的,这就仿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这种情况下,只因为您不近声色,不爱财利,您把官职交给德高之人,把奖赏颁给功大之人,您的宽厚之德渐渐昭明于天下。因而,从征伐葛伯开始,您东征,则西夷埋怨您;您南征,则北狄埋怨您——都埋怨您把他们放在后面了。他们盼望您早日降临,如久旱之盼云霓,如罪人之盼福音。  本来成汤以下犯上,以臣犯君,公然推翻夏桀的统治,心中也是打着小九九的,但经过他的贤相仲虺一解释,俨然自己的行为便成了为民造福的正义斗争,于是光明正大地坐上天子的宝座,仲虺也就因为一篇“仲虺之诰”成为创建革命理论的鼻祖。
  历史名人故事之十二:盘庚  盘庚,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最突出的事件就是“盘庚迁殷”。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即九世之乱,小甲到沃甲),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
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当他得知安阳(当时称北蒙)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   “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  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了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
  历史名人故事之十三:武丁  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  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朝,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  有一次,武丁夜晚做梦遇到一个圣人,名叫说。武丁按梦中见到的形貌观察群臣百官,但发现都不是在梦中所见之人。  于是武丁派百官各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找到说。当时说正服刑,在傅险筑路,把他带来见武丁,武丁说:“正是他。”  武丁与他谈话后,认为他果然是一位圣人。便任命他为宰相,说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于是就用傅险作为他的姓,称做傅说。   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  有一次,武丁祭祀先祖商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来登上鼎耳鸣叫,武丁因此感到害怕。大臣祖己说:“君王不要担心,赶快先把政事办好。”  于是祖己开导武丁说:“上天监察下民,以民众的道义为标准。上天赐给下民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天使人寿命夭折,而是人本身断送自己。  有的人违背道德,不承认罪恶,上天降下旨意纠正他的行为。他才说:‘怎么办呢?’唉!君王只要给民众办事,没有不是继承天意的,祭祀有常规,不要信奉应该抛弃的方法。”  此后,武丁便开始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欢喜欣悦,让商朝再度兴盛起来,史称“武丁盛世”。   内政巩固之后,武丁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边时叛时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接着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带的小邦甫、衔、让等,扩大了版图。  这时西北的少数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强大起来,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成为武丁对外用兵的重点,其中对鬼方的战争就持续了三年。  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打败了这些国家,解除了威胁。武丁还开拓南疆征服了荆楚地区的夷方、巴方、虎方等。到武丁末年,商朝已成为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大体上的疆域。  为了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称为侯或伯,开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  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时代被征服被接受了商的封号。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四:妇好  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妇”是指嫁到商王室的异姓妇女。“好”可以写成带“女”字旁,也可以不带,表明她出生于“子”氏,“子”是她父族的氏名。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大方鼎即是她的用器。  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除了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  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  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后来的皇帝们把老婆关在后宫,然后被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当猴儿耍来卖,实在是自寻烦恼。  通俗来说,武丁和妇好,那是世上最愉快、最成功的一对儿,他们同心协力,将商王朝经营成了世上第一流的夫妻店。  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场自卫战,在妇好出战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边境的战乱骚扰已多年,始终不能胜利,而妇好一役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胜利,并且得到了敌人的归附服从。  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  武丁并不因为妇好是自己的妻子,就认为她理所应当要无偿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在妇好立下赫赫功绩之后,论功行赏之时武丁没有忘记她,给她划分了封地。  妇好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切的主宰,她主持封地范围内的一切事务,拥有田地的收入和奴隶民众。她还向丈夫武丁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决不因私废公。  妇好的封地一定是商王朝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因为在她的封地上,她拥有自己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在那个年代,普通小国的全部兵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数目。由于经济独立,妇好能够为自己铸造大规模的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偶方鼎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五:傅说  傅说(yue,四声),武丁时宰相,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即是说他在作为奴隶筑墙的时候被任命为宰相。版筑是指筑土墙,即在夹板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  一天夜里,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天帝给他带来一位相貌堂堂的贤人,并说道:“这是我赐给你的贤相。他姓傅,名说(古时通悦,yuè)。你可要看个仔细,牢牢记住他的相貌。”武丁赶紧向天帝跪谢,并牢牢记住了傅说的相貌。  武丁一觉醒来,傅说的相貌还历历在目,于是急忙召来画师,向画师描述梦中贤人的相貌,让画师画下来。画师琢磨后悉心描绘,反复修改,直到武丁觉得满意为止。  第二天,武丁上朝,遍视朝中百宫,见他们没有一个人和画像相像,知道贤人不在朝内。于是,武丁传命画师将傅说的画像画了数十张,有些贴在都城的城门口,按图求贤;其他的画像让使者带往各地,按图寻访。  这时,在北海州的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确实住着一个名叫说的贤人,他以所在的地名为姓,所以叫傅说。他博学多才,心忧国事,但生活清贫,有时候甚至连饭也吃不上。  当时,傅岩附近的大道经常被河水冲坏,官府便调派了一批服劳役的囚徒来修堤筑路。修路是一件很苦的事,囚徒们有的加固路基,有的平整路面,有的在河边筑堤。筑堤时要竖起两块大木板,中间填满泥土,用石杵把泥土夯结实,使它成为一堵泥墙。这项工作被称为“版筑”。  那时候,囚徒做劳工是可以出钱雇人顶替的。因此,一些富裕的囚徒经受不住繁重苦役的煎熬,情愿雇人顶替。傅说当时家境十分贫苦,为了一日三餐,就受人雇用,杂在囚徒中“版筑”,干得汗流浃背,浑身泥巴。  过了些日子,朝廷派出的使者来到了傅岩,看到在大路上有许多囚徒在筑路。一个使者眼尖,看到劳工中有一个人很像画像上的傅说,就赶快跑到傅说跟前,展开画像比照。他发现傅说跟画像上的人一模一样,吃惊地说:“阁下可是叫傅说?”  傅说也十分惊奇,说:“是呀!我正叫傅说,你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呢?”  几个使者见果真找到了与画像模样相同,而且叫傅说的人,急忙一齐跪下叩拜。傅说见了,莫名其妙,问:“你们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朝我叩拜?”  使者如实地禀告了武丁梦见贤相的事,说傅说就是武丁梦见之人,随即马上把他迎进京城。  武丁听说找到了梦中的贤臣,高兴极了,连忙召见。他仔细一瞧,果真和自己梦见的贤臣一模一样,而且名字也确实叫傅说。再一问,傅说学识渊博,很懂得治国之道,更为高兴,立即任命傅说为宰相,辅佐国政。  傅说作了宰相后,帮助武丁改革弊政,革新政治,使殷商又逐渐强盛起来,号称武丁中兴。  后来,“傅说版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有才能的贤士隐居在野;用“版筑士”来称呼做过苦役而有才德的人。  傅说被后人尊为“圣人”,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基石。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十六:帝辛  帝辛,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因此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好发展,国力强盛之余,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他的荒淫无道。  商纣王,我们最不陌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他的荒淫无道做了详尽的描述,他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他嗜好喝酒,特别宠爱妲己。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  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  帝辛的罪状是“千年积毁”的结果,是“层累地选成”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问:谁在抹黑帝辛? 哪些人参与“千年积毁”的“选谤”队伍?仔细分析帝辛罪状的累积过程,剖判其背后的目的与利益取向,结合“层累地造”的年代,这些人便再难躲着在阴暗的角落里,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见。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那首先抹黑他的就是西周,西周要为自己取代他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要表明自己替天行道。  其次就是内奸、仇敌,主要就是商王朝的贵族阶级。到帝辛时,帝国内部已四分五裂,神权、王权之间,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之间,帝权与贵族之间,诸多斗争已积重难返。  再就是战国诸子了,出于对证明自己观点的需要,先秦诸子无不“案往旧以造说”(《荀子》),以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反正帝辛已是污水坑,大家能想象到的千奇百怪的罪名都加诸帝辛身上已是习惯之举,多泼一瓢污水又有何妨,由此造就了“千年积毁”的商纣王。  亲身经历了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识分子、抗清义士顾炎武在亡国之后沉思细想,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  因此,在研究历史时,但颇有一些政治家的意味:前人多言殷商亡于“受德之不仁”,“吾殊谓不然”,顾氏如是说。  并列举了自盘庚以降,商王朝贵族离心离德的种种行经,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拘救商王朝的命运。  在这一点上,帝辛与崇祯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起前几任帝王,都勤政、英明的多,但都“适逢其会”,做了亡国之君。  无怪乎崇祯帝临死前仰天浩叹“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家国沦丧,众叛亲离,此恨曷极!故帝辛自焚,崇祯自缢,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他的趣闻轶事------红盖头的由来  传说,商受王时期,有个力能扛鼎勇冠三军的将军,名叫闻仲,是帝辛的叔叔。商朝一多半的江山都是靠他打下来的,帝辛受德十分敬重这个叔叔,文武百官对他也都是服服帖帖。唯独有一样,闻将军怕老婆是出了名的,朝野皆知。  有一次,闻仲打胜仗凯旋,帝辛率文臣武将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大摆宴席,为他庆功。席间,有个同僚竟跟他开起玩笑,说他怕老婆。引得众人哄堂大笑,闻仲方才的得意之色顿然消失一大半,讪讪地不知如何应答。  群臣耍笑叔叔的这一幕,帝辛全看见。一向暴脾气的受辛王暗想,叔叔真的怕老婆到这种程度?我倒要看看我的婶婶长什么模样,怎么对待叔叔。酒终人散,帝辛回宫换了一身平民衣裳,微服摸索到太师府。刚走到叔叔家门口,透过门缝,他就看到,一向高大威武的叔叔,正半跪在婶婶面前,给老婆大人请安。  帝辛没法再看下去了,扭身回宫。第二天,一道圣旨传达下来,命满朝文武官员,统统带着夫人一起上殿,不得借故不来!官员们不知就里,都乖乖地带着内人前来,齐刷刷一片像办集体婚礼,这其中,自然包括皇叔闻仲及其夫人。金殿内,文臣武将们携夫人参拜过帝辛,刚要落座,突然听见纣王向身边武士喝令道:将那个可恶的女人押上堂来!目光凶凶,挥臂指向闻仲身边的婶婶。  闻仲夫人被几个壮汉扭胳膊搂头地从人堆里押上台前,帝辛起身,呵斥道:我叔父出入枪林箭雨,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别说其他臣子们个个对他恭敬佩服,就是予,也对他另眼高看,十分敬重;你一个妇人,何德何能,竟敢在家里欺负羞辱他;一个堂堂的将军,半跪在你的面前,成何体统!此前听说过叔父在家怕你,我满以为是玩笑,昨日亲眼得见,真是令人发指!  训斥完,帝辛当即下令:砍掉这个妇人的头!武士手起刀落,婶婶的人头被齐颈砍下。妇人脖颈处鲜血直冒,武士拿来一块白绫裹于其上,鲜红的血转眼就染红三尺白绫。帝辛当即发布号令:为借此染红的绫绸警示天下女子,婚后不再羞辱小看男人,自今日起,但凡女孩出嫁,头上一律都要顶着红绸,遮盖头脸,入住夫家,听候丈夫使唤,尽心伺候夫君!新娘红盖头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并一代一代传下来。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七:苏妲己  苏妲己,冀州侯苏护之女,世称“苏妲己”,帝辛的妃子。  《封神演义》记载苏妲己乃是难得一见的美女,纣王沉迷于苏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对她言听计从,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苏妲己进宫后,害死贤德的姜王后,唆使纣王造炮烙、虿盆等酷刑,又造劳民伤财的鹿台、酒池、肉林,搞得君臣离心离德,民怨沸腾,外邦不朝,使得商朝灭亡,最后被周朝军队所诛杀。  中国历代的“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恐怕莫过殷商时代纣王的宠妃妲己了。而且两个人犯起“混”来,简直算得上“夫唱妇随”,惊人的合拍了。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1047年,商纣王发动大军,攻击有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强大的商军进攻,在灭亡和屈膝间,有苏部落首领选择屈膝,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  商纣王喜好喝酒,沉湎音乐,迷恋女人。得到妲己后,对她非常宠爱,并且对妲己言听计从。  于是,商纣王让一名叫涓的乐师作新的淫荡的曲子,鄙俗的舞蹈,颓废的音乐,加重赋税,充实鹿台的钱财和钜桥储存的粮食。多方收集狗马和珍奇玩好,充满宫廷。  进一步扩建沙丘花园楼台,大量捕捉飞禽走兽在里面放养。整日在沙丘园中聚会玩乐游戏,把酒灌满池,把肉挂成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让男女脱光衣服相互追逐,通宵饮酒取乐。  百姓对商纣王的行为怨声载道,有诸侯开始背叛他。于是,商纣王加重刑罚,苏妲己发明炮烙刑法。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  妲己听到,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商纣王任命西伯侯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九侯把她送给商纣王。九侯的女儿不喜欢淫荡,商纣王恼怒于是杀了她,并把九侯剁成肉酱。  商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反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讨伐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一举击败商军,商朝灭亡,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 妲己也被周军所诛。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八:比干  比干,商代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比干本名干,因受封于比(今山东省曲阜一带),故名比干。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受封的王,又同时担任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尽心尽力辅佐纣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则尊其为“殷三仁”。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曾把他和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纣王即位后。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直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  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  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剖心”的民间传说:  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  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莱”。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  骤然间,天地皆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天葬墓”。今天,每到绿叶返青之时,比干的坟墓上都会长满三个叶的没心菜,传说这种没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围的古柏,因悲伤过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后来都变成了“弯柏”。  比干还是林氏先祖。传说比干被挖心后,其妻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姓,史称林坚,他也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故事短小精悍,赞一个!  
  @历史名人小故事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楼主加油!【】  
  @紫玉山风-28 15:07:27  历史
名人小故事 :本土豪赏1个
(100赏金)聊表敬意,楼主加油!【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支持
  历史人物故事之十九: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季历,本名姬历,名字之前的“季”字,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次序,即最小),华夏族(汉族)人,西周奠基者。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周礼和周易了。  《史记o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  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  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  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西周国力增强壮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  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他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实为《周易》。  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非现在之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  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孔子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还感慨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称文王这样的圣人,500年才出一个。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就更数不胜数了。  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传世作品  《乾坤万年歌》,传闻为姜子牙所著,凡770字,是“三大预言奇书”中最早出现的,它从宇宙起源开始,构架出万年之久的历史行进。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轶事典故  覆水难收  姜子牙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子牙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  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子牙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镜重圆,但姜子牙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一:姬发  周武王姬发,姬姓,名发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3年。  姬发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武王伐纣,也称牧野之战。  武王十二年,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  姬发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指挥将士们说:“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  又说:“啊!我的友好邻邦的君主,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彭、濮各族的人民,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  姬发说:“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必定倾家荡产’。  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  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作战,每次前进不超出六、七步,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每次刺击)不超出四、五、六、七下,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  希望大家勇武,有如虎、罴、豺、离,我们不可迎击前来投降的人,而要让他们为我西方之人所使用,要努力呀,男子汉们!你们谁不努力,我将拿他问斩。”  誓师完毕,诸侯派兵参加会盟者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  帝辛听说姬发前来,发兵七十万抵御。姬发派姜尚和百夫长挑战,用大卒驰击帝辛的军队。  帝辛的军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虽然人多,但都无心作战,只盼周武王赶快攻入。  在周军强大威慑下,帝辛的军队丢盔弃甲转而攻击纣王,为姬发做内应。姬发顺势攻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溃不成军。  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  他的趣闻轶事------武王封貔貅  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有着内容特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些民俗传统文化中,有深受人们喜爱的能够驱灾避邪、招财纳福的五瑞兽:貔貅、麒麟、狮子、龙龟、蟾蜍。而貔貅则是排名首位。  关于貔貅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貔貅是三百多万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带的西域猛兽,具有极强的搏击能力。  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当时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反被貔貅吃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二: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家喻户晓的故事: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惩前毖后的出处  周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称周成王。因成王年龄很小,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辅佐,处理政务。  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们很想篡位夺权,但又惧怕周公,于是就合谋陷害周公,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王位。年幼的成王不断地听到这些流言,对周公就不太信任了。  周公本来一心辅佐成王,却遭到诽谤,为了躲避嫌疑,让成王认清事实真相,他便辞离京城镐京,到了洛阳。后来成王明白了事实真相,悔恨自己听信谗言,于是用隆重的礼仪把周公请了回来。  管叔、蔡叔贼心不死,他们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阴谋夺权。成王命周公率兵镇压叛乱。  周公领兵很快就讨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发动的反叛。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使他亲理国政。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前往祖庙祭告祖先。  在祭礼仪式上,成王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有感慨地对文武百官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惩戒中吸取教训,以防止后患。”  传说:周公之礼  古人讲的行周公之礼指的是行房事。  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  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周公之梦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三:周厉王  周厉王 ,周朝第十位君王,姬胡,姬姓,名胡。  周厉王继位后,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周厉王说:“王室恐怕将要衰微!那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  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人想独占它,那么祸患就多。天地间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么能一人独占呢?一人独占必然招致天怒人怨,却不知防备大祸患。  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吗?作为君王,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天神、民众和万事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  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文德盖世,功高能够与天神相配,你使民众自立生存,没有谁不以你为标准。’《大雅》上的诗篇也说:‘普遍地赐福民众,成就周朝天下。’这不正是说要普遍地分配财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  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所以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学着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人们还称他为盗贼,如果一个君王这样做,那么归附他的人就会减少。荣夷公如若受到重用,周朝肯定要衰败。”周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掌管国事。  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当时周厉王更加严苛,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  周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百姓对我的议论,百姓再不敢有怨言。”  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处更严重。水蓄积太多,河流一旦决口,所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让百姓说话,道理也是一样。  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流水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使百姓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国政,要使上至公卿、下到列士都能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进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进献前代得失利弊的史书,太师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然后由盲人乐师朗诵和宣读。  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见辗转上达天子,左右近臣要尽规谏的责任,内亲外戚要考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太史要负责教导、诲育天子。老臣汇集、整理各方面意见,然后君王斟酌考虑衡量取舍。这样政事施行起来就很顺当,不会违背常理。  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人类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百姓有嘴巴,又好比土地有饶田沃野,百姓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把话从嘴里说出来,善事加以推行,恶事加以阻止,这是能够产生财用衣食。  百姓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赞同你的,跟随你的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劝阻。从此百姓都不敢说话。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  当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杀害太子,君王不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怨恨吗?事奉君主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怼,即使有责怪,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  召公、周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lsmrxgs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四:周幽王  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个君王,因为烽火戏诸侯而闻名中外。  所有关于西周崩溃的叙述中,都离不开平王的父亲周幽王令人啼笑的传说。  宣王去世后,幽王即位。从一开始就运气不佳的幽王,公元前781年他即位的第二年时,就遇到了“西周三川皆震”,司马迁的《史记周语》里周太史伯阳父的评价,认为“周将亡矣”。这个预言性的论断极可能来自后代史家的总结,但这至少表示幽王不幸的开始或许并非偶然。  传说还提到,即位第三年,幽王宠幸了褒国女褒姒,褒姒为他又生了一个儿子。接下来就是幽王最著名的事迹“烽火戏诸侯”了。  在《周本纪》讲述的版本中,幽王为取悦不爱笑的美人褒姒,“数举烽火”博其一粲,诸侯见烽火起而勤王,发现白来一次,悻悻而归,终于惹得美人大笑。  后来诸侯知道真相,即便烽火有警,“益亦不至”。这回该轮到幽王“眼泪掉下来”了,他后来的经历证明,的确是他的玩笑之举坑了自己。  因为当幽王准备为立褒姒为王后,废去王后申侯之女,以及申侯的外孙,太子宜臼,并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时,申侯大怒,和缯人﹑西夷、犬戎一道合攻幽王,而“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烽火戏诸侯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但有些细节一直未得到重视,比如他为什么会“数举烽火”。  传说总归是传说,幽王“数举烽火美人粲”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行为模板,但这个故事除了以戏谑的笔调,把周王误国的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呢?  事实上,这个故事在表面上讽刺幽王荒诞的成分外,还暗示了另一个事实:“数举烽火”——点燃烽火的次数很多。  而幽王点火的根本目的则是,“有寇至则举烽火”(当然,《吕氏春秋》提到同一事件时,没提到烽火,只提到了用鼓),请诸侯勤王;这里的“寇”,结合后来真的“举烽火征兵”的对象,显然就是与申侯有关的“缯人﹑西夷和犬戎”等等。  于是乎,隐藏在“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第一个真相便是,幽王举烽火也好,击鼓鸣警也罢,实际反映了幽王之世所面临的窘境,“诸侯悉至”也是事实,只是警报频率过高,实在难以招架。  通俗地说,即便诸侯增援全勤了之前的100次防御战,但架不住以犬戎为代表的外敌不期而至的第101次进攻,不怪幽王失信,亦不怨诸侯疲惫。  由于诸侯没一个来相救的,扯破了嗓子直喊“狼真得来了”的周幽王,眼睁睁地被犬戎逮住,揪着胡子杀死在骊山之下(以自己的生命和权位,换取了这次文艺大联欢活动——烽火戏诸侯活动的大成功)。  至此,西周结束。周幽王的儿子,周宣王宣布历史的脚步开始迈入东周。  西周向东周的转变,在中国先秦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传说中礼法完备的西周就此终结,进入了“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当然,东周并没有孔子眼中那么糟糕,这毕竟是中国古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  由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组成的东周时代是个人心浮动,又积极进取的阶段,不但诞生了“诸子百家”等精彩纷呈的学说,还奠定、塑造了中国人行为法则的基本典范和道德偶像。  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成语词典》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语,都源自这个时代,比如“老马识途”、“鹬蚌相争”、“一鸣冲天”、“螳螂捕蝉”……  然而,正如后来儒家学者始终将“西周”当作崇高理想的王国,魂牵梦萦的道德故乡,永恒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将东周视作“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之始(那几次“尊王攘夷”的壮举除外)。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五:褒姒  褒姒,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颜祸水。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女祸”是个暧昧的字眼。表面上恨她,内心里却又爱得要死。中国文化的虚伪性充分体现于此。  以前大家都说,红颜祸水,最著名事例的就是夏亡以末喜,商亡于妲己,而西周亡于褒姒,这是历史上的定论。  但是明代以后,就有人提出异议,比如李贽,如唐甄,如袁枚。最著名的还是鲁迅,他说一段著名的话,令天下男人汗颜不已。  他说:“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地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平时苦瓜脸,一笑倾人国的褒姒,到底是为什么不笑呢?褒姒难道真的不爱笑吗?其实不是,宝宝心里苦,只是宝宝不说而已。  众所周知,褒姒集周幽王万千宠爱于一身,可她为何不说出心中的苦闷?  因为,原因就是金庸笔下的和尚“说不得”。  她心中最重的结,正是她与周王朝的爱恨情仇。且看下文。  第一重仇恨:你妈要杀我  1、 月将升  上面说到的“爱恨情仇”是个偏意词,其实就是仇恨。  周宣王时,西周已经渐渐式微,犬戎连年不来进贡,宣王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可双方一交手,宣王的脸就被打肿了。  脸虽然肿了,但面子却并没有变得更大。宣王命将帅们一路自查自纠,要找出战败的缘由。  大家都是吃皇粮的公务员,都懂得什么叫政治错误,所以周朝兵败,一定不是实力不如别人。终于,将到镐京时,有司市官想到了原因。  司市官说:大王,近日路上总有童谣唱起“日将没,月将升,山桑木,可为弓,结箭袋,倒周廷”,依此童谣中“月将升”来看,月为阴,国家似乎有女祸之变!  司市官就是现在城管的意思,所以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较熟悉。周宣王一听,觉得有道理,一定是女祸影响了自己的战绩!  于是下令:注意女人!  2、小妖也是妖  宣王亲征犬戎期间,朝堂与后宫都交予了姜后打理。这两夫妻十分恩爱,表现在工作与生活中,就是两人心有灵犀。  宣王回宫后,跟姜后提起“月将升”的童谣,提醒姜后要注意女人。没想到姜后说:大王,你说的女人我已经为你除掉了!  原来,就在宣王回宫的前一晚,后宫里那个怀孕了四十年的宫女诞下了一个女婴。姜后知道这个女婴的奇异之处(异种杂交、精子冷冻、延迟生产),心想这妖孽日后定是个祸害,所以自作主张,要宫人把女婴扔进河里淹死。  姜后对宣王讲完此事,总结道:想必这女婴此时已经淹死了。  宣王一听,觉得有道理。月将升,将,表示未来时,小孩子,正是国家未来的花朵,何况这小孩来历不明,童谣说到的应该就是她了。  但宣王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让宫人再去扔女婴的地方看看有无尸首,二是请来了太史伯阳父。  当时的太史除了记录国事,还负责占卜。伯阳父依宣王之命,占了一卦,发现女祸未除。同时宫人回报,未见女婴尸首。  这说明影响国运的女人还在,宣王整个人都不好了。  3、杀无赦  曹操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曹操还说,冤枉啊,我不是这么说的!)  那曹操其实是和宣王学的。宣王得知女祸未解,女婴尸首未见,担心是有人拣走了女婴。于是再下一道命令:全城百姓须将当年出生未满三日的女婴尽数交与司政,一律处决!  连坐!这是比凌迟还要狠毒的招数。想想我们上学那会,如果老师说,谁课文背不出不许走,那大不了就不走了;要是老师说,谁课文背不出,他可以走,但是他同组的其他人不许走,那就断了这孩子的社交圈了。  所以,十几年后,褒姒能不恨幽王的周朝吗?你妈妈要杀我不说,你爸爸还要让我自绝于人民!还让不让人活了?  第二重仇恨:你爸爸杀了我妈妈  1、人民救星  连坐的任务,宣王交给了大夫左儒。  左儒人如其名,一个是左,一个是儒,左说明这人不听话,儒说明这人有品格,跟秦瘦君差不多。  左儒私下说:这任务可怎么完成!杀娃娃比杀我自己还难啊!  任何时候,好人都是有的。太史伯阳父(神棍)此时站了出来,他对宣王说:大王,“日将没,月将升,山桑木,可为弓,结箭袋,倒周廷”,这个童谣您只看了前面月将升这一半,后面还有弓与箭啊!依我卦象来看,这里说到的女人,一定是与弓矢相关的!我们不能贸然屠戮孩子们。  宣王一听,嗯,是这么回事,我后面没考虑。  然后又是一道新命令通发全国:禁弓禁箭。  2、禁弓令  好不巧,两三千年前,通讯不发达,文盲又多,偏远山区的老百姓觉得天高皇帝远的,根本不像现在的老人那样准点看新闻或报纸,一对以造卖弓箭为生的年轻小夫妻因此中招。  就在宣王禁弓令刚刚发布的第二天,这对小夫妻恩恩爱爱地背着桑弓和箭枝一起去城里赶集,结果过城门安检时,守门的卫兵和巡查的城管看到他们的装束,突然一窝蜂地围拢过来,小夫妻寡不敌众,妻子当场被擒,男子死拼得脱。男人一者不知道他们所犯何事,二者想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就一个人逃掉了。  卫兵们的目标主要是女人和弓箭,现在女人和弓箭都已经拿到,也就没把男人放在心上,任他逃之夭夭了。  左儒和杜伯一看,现在女人也有了,弓也有了,箭也有了,正应了童谣。于是瞒去男子不说,只把桑女押解到了宣王面前。  事关国运。宣王亲审桑女,尽管没问出个什么,但怎么着也是应了童谣,于是桑女被一刀两断,连夜悬头城门。  宣王问伯阳父,现在国运是否得到扭转?  伯阳父说:嗯。然后转身一脸凝重地离开了。  第三重仇恨:你还强迫我爱你  1、父女缘  第一节说到,褒姒的母亲是老宫女,可第二节为何又说幽王他爸爸杀了褒姒的母亲?  其实桑女与褒姒的母女情缘,源自弓箭男与褒姒的父女情缘。  继续上文。  宣王杀了背弓卖箭的桑女,听伯阳父说女祸已解,于是放下了这件事情。弓箭男第二天想进城探访妻子下落,结果老远看见妻子人头挂在城门,尽管恨得牙养,可是只手无力,只得回头慢慢想办法。  在回程路上,弓箭男走到一条河边,突然看见水面上一群水鸟衔着一个包裹慢慢飘来。男子待包裹靠近,下水抱起,豁然看见一个女婴安然地睡在包裹之中。心下想,失了一个妻子,捡到一个女儿,大概这是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抱着孩子,两人迁入褒城为生。  2、横刀夺爱  三年后,周宣王驾崩,周幽王继位。周幽王暴虐无道,不理朝政,只顾充盈后宫,十几年如一日。  褒城一边,弓箭男含辛茹苦抚养褒姒长大,日日灌输给褒姒的都是他们父女俩与周朝的深仇大恨。褒姒在仇恨中长大,尽管生得倾国倾城,却总有一丝忧愁在心头。  褒城大夫褒珦素有德行,他的儿子洪德是城里的单身黄金汉,自然与城里的第一美人褒姒二人有那么一点暗生情愫。但二人为何没有结果?  还是因为周王朝。  褒珦见周幽王耽于政事,赴镐京面责幽王,结果被幽王关进监牢,一关三年。洪德想尽办法营救父亲,结果均无功而返。但幽王也给了他一个机会——如果洪德能进贡一个让幽王满意的女人,那么幽王可以放归褒珦。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洪德一番思量,几番争斗,最终只有褒姒能救父亲。而弓箭男也只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为爱妻报仇,毕竟接近幽王才是报仇的基础。  于是,褒姒远别爱人与父亲,被贡与周幽王。  3、一笑倾国  褒姒为何不笑呢?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幽王他爹杀了褒姒她妈;  2、幽王他妈差点杀了褒姒;  3、幽王夺走了褒姒的爱情;  4、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褒姒恨周朝。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大家基本都听说过,但听说的又基本都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小情节。其实,褒姒进宫以后,也是经过了漫长的宫心计,才最终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机会。  比如,褒姒进去后,只是一个最低级别的妃子,她要走的路很长,她需要从妃子登上王后之位,需要把自己的儿子扶上王位,所以她需要过王后申后这一关,需要与当朝太子宜臼斗智斗勇,需要与王后庞大的势力网作战。  当然,最终褒姒八面玲珑,大使连环离间计,让幽王废了申后,逐了太子,立自己为后,立儿子伯服为太子,并成功激起申后的娘家申侯之怒,引犬戎兵马攻入镐京,杀幽王,报前仇,并致西周败亡,平王迁都洛阳,开启了大乱局的东周时代。
  历史人物故事之二十六:周平王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19年),姬姓,名宜臼(一作宜咎),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69年―公元前19年在位。  周平王即位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尤其为了躲避强大的戎狄,将首都进行了东迁。  那么,平王即位之后,为什么要东迁呢?  一,平王东迁是诸侯国分裂的标志。史书所载平王东迁大都略而不详,只说“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至于为什么要迁都,也是语焉不详。《史记》说是“辟戎寇”。这当然是事实,但堂堂一个大国,为什么对付不了犬戎呢?  我们不得不来看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次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