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什么相同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岳麓版学案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
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重点理解孝文帝改革中的两个概念:均田制、三长制;重点分析归纳两大历史现象: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重点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加快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起的作用。
【考试大纲】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起义不断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一)经济上: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3)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二)政治上:
1.整顿吏治
(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 2.迁都洛阳
&(1)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2)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概况: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洛阳。
(4)影响:
①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3.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三)社会习俗
&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 2.内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3.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性质和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①经济上: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北魏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②民族关系: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政治上: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思维拓展】
&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的良好环境。
(3)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
(5)改革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 古代民族融合的途径和方式
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交往: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即使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没有间断)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
【习题点拨】
课中思考题
1.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北魏实行俸禄制在一定限制了贪污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完全的,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的出现。因为贪污的出现及程度与政治清明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习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提示:
与汉服俑较为相似,因为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就是改鲜卑服为汉服。
解析与探究提示:
北魏孝文帝设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测评答案: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
(5)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2.主要内容有:
(1)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
(2)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走进高考】
例1.(2008年广东单科,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本题以北魏的土地制度为依托来命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第⑴问比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结论,重点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和“
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均给天下田”等;第⑵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⑶问回答“溯源”应把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考虑在内,影响则可以结合教材分析。
(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⑤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①溯源: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例2.(08江苏,24 A)(12分)阅读下列材料: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
——《魏书》卷二十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答案要点:(12分)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卑族的封建化&&&&&&&&
C.方民族大融合&&&&&&&&&&
&&&&&&&&&&D.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2.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A.386年&&&&&&&&
B.439年&&&&&&&
C.485年&&&
&&&&&D.493年
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4.北魏均田制的最大特点是&&&&&&&&&&&&&&&
A.计口授田&&&&&
B.劝课农桑&&&&&
C.授田可以买卖&&&&&
D.官民平等
5.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6.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
7.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穿汉服&&&&&&&&
8.“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记载的是
A.商朝时盘庚迁殷&&&&&&&&&&&&&&
B.春秋时周平王东迁洛阳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明成祖迁都北京
9.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允许部分鲜卑贵族“冬则居南,夏则居北”,其直接作用是
A.减轻洛阳粮食供应不足的压力   &
B.割断鲜卑贵族与故乡的联系
C.缓和部分鲜卑贵族的对立情绪    D.稳固自己的统治
10.孝文帝迎娶汉族大臣之女为皇妃,还让自己的五个弟弟分别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
妻。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迁都洛阳做准备   &&&&&&&&&&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
D.摆脱鲜卑族的身份
11.下表反映的本质性问题是&&&&&&&&&&&&&&&&&&&&&&&&&&&&&&
A.鲜卑族变成汉族   &&&&&&&&&&
B.民族矛盾消失
C.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
D.中央集权加强
1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魏晋出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3.右图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技术的提高
B.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趋势加强
C.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刻技术的进步
D.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出现大一统局面
14.南北朝后期,一位南梁官员到洛阳后,感慨地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A.洛阳始终都是繁盛之都  &&&
B.洛阳展示了北方民族融合后的繁荣局面
C.当时所有的士族都在洛阳  & D.南梁官员被洛阳的假象所迷惑
15.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
方民族大融合③整肃了官僚机构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乃独谓澄(孝文帝心腹大臣拓拔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
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曰:“伊洛
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 材料二
下图是《根据考古发掘描绘的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1)材料一中,孝文帝君臣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6分)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
可以成立?(2分)
(2)孝文帝采取了直接迁都的政策吗?(2分)为什么?(2分)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改革
提供了什么条件?(2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与该图的关系,并归纳洛阳城的特点。(6分)
1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促使鲜卑族从游牧生产方式到农耕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是什么?(4分)它对农
民有哪些好处?(6分)
(2)你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个观点?(6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该学习孝文帝的哪些优秀品质呢?(4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选择题
6—10& BDCCC&&
二、非选择题
(1)在平城改革的阻力大;洛阳是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洛阳有利于
接受汉先进文化,稳固统治。(6分)
&可以。(2分)
(2)没有。因为阻力大,他打着南征的旗号进行。(4分)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2分)
(3)孝文帝迁都后,耗费大量物质和民力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使洛阳再现昔日的繁华景象。(2分)
洛阳城规模大,城市布局整齐。(4分)
(1) 均田制和租调制。(4分)
限制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有利于农民安居乐业。(6分)
(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基本消除了民族隔阂,同时,他的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为以后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6分)
(3)学习他面对阻力毅然改革的勇气,学习他主动接受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优秀品德。(4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课时提能演练(人教版)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课时提能演练(人教版)/13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8 p.12 p.12 p.7 p.8 p.8 p.6 p.7 p.10 p.5 p.4 p.7 p.7 p.5 p.5 p.9 p.14 p.10 p.6 p.4 p.7 p.7 p.7 p.6 p.课时提能演练1.(2012?辽宁五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课时提能演练1.(2012?辽宁五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时提能演练(人教版)相关文档专题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孝文帝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复习
中​学​教​育​-​&​g​t​;​高​中​三​年​级​-​&​g​t​;​高​三​政​史​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91.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